中國油畫學會主席、中國美術學院院長
“可見之詩”展覽已歷三屆。前兩屆均是普展,全國畫者自由報名參加。本屆采取邀約的方式,一人出數(shù)幅,以藝會友。展覽的盛況,令人期待。
人生在世,一生俱在行走。幼童成長叫學步,春日郊游叫踏青,世事參與叫涉足,奮力前行叫跋涉,偉大事業(yè)叫遠征。一生的行走,無論多么遙曠無垠,都只叫生涯。生命的行走如在山谷,每個人都是谷地四季的匆匆過客。谷地有風,行人若風塵之人,行蹤無定,來去無常,故而行人向往住家。對于人生過客,所謂的家便是一技一藝,將生命的行走系于此一道,如羲之之書藝,蘇軾之詩詞,中國歷代名師之繪畫,無不道技相生,貫道而物一也。
詩人畫者,最是這般生命的行人。時有倦而棄擲,時有矜以勝人,詩畫之人均戰(zhàn)于野。王維詩云: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生命的踐行當要竭盡全力,但在道斷離絕之時,又當從容以對,放逸逍遙。詩畫之人在生涯的絕處開眼,覺悟到某些自然生機,風塵天心,并將之鐫入可見的記錄。詩畫之人的行走原是沒有什么可說的,他們只是以記寫作為行走本身,把生命的實錄作為生命本身來踐行。
時下流行講“深扎”,重要的方法即寫生。中國的寫生要在體驗自然之生機生氣。前人常有畫題:寫某某道上所見。這個“見”,不唯定點定時之觀,而是在行走輾轉的過程中,采集生機,陶養(yǎng)胸壑,張綃素以遠映,澄心懷而體象。當此過程,著眼在“生”,著意在“象”,觸目生發(fā),會心體象,消融具體的象、局部的象,做好生機凝練的工作,不是看到的“那一個”,而是由那一個、那諸多個化生而出的一種生機、一種生意。以意命筆,即采集生氣,醞釀起一種“意”,以此帶動胸中氣趣來組織丘壑。在這里,胸壑與丘壑是一體的,意與筆是一體的,共同生發(fā)而為可見之詩的境界。
以此感言,獻給行走中的中國同道者們。
1詹建俊《 秋情》150 cm×180 cm布面油畫2015年
2許江《灼灼其華》(局部)布面油畫2017年
3靳尚誼《 林笑初08肖像》60 cm×51 cm布面油畫2008年
4聞立鵬《樺林金秋 》40 cm×50 cm紙板貼布油畫2010年
5張祖英《山之魄》90 cm×180 cm布面油畫2013年
6閆振鐸《 復調 1》200 cm×160 cm綜合材料2017年
7羅中立《鄉(xiāng)情系列之一》150 cm×130 cm布面油畫1999—2012年
8韋爾申《守望者》200 cm×160 cm布面油彩2016年
9郭潤文《丁晨的肖像》80 cm×50 cm布面油畫2016年
10范迪安《黃河紫煙》160 cm×400 cm布面油畫2017年
11 楊飛云《艷紅的頭巾》116 cm×81 cm布面油畫2015年
12王勝利《歇晌》160 cm×130 cm布面油畫2014年
13楊參軍《家園之一》60 cm×150 cm布面油畫2017年
14徐里《皖南春早》90 cm×120 cm布面油畫2012年
15劉秉江《塔吉克新娘瑪斯提拉》80 cm×60 cm布面油畫2011年
16雷波《跡之二十一》120 cm×100 cm布面油畫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