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一定柔情似水,不然何以有麗日晴空鳥語花香?自然一定愛憎分明,不然何以有風(fēng)霜雨雪電閃雷鳴?自然也一定會說話,只是那天籟之音我們還沒有破譯。
其實自然更像一本書。它是一部無比豐厚的卷冊,分白天黑夜兩大部,分春夏秋冬四個章節(jié)。若非如此的話,古往今來,怎么會有那么多的文人墨客徜徉其間流連忘返,一遍又一遍,讀它千遍也不厭倦! (高東生《鮑爾吉·原野專題閱讀》,第39頁)
短箋猶在,而人卻已消失在記憶里了。歲月變換,我也在變,被動地、無意識地變,在變化里最難捉摸的就是未來,所以總愛追憶,尋找些許的永恒作為自己此生的證據(jù)。
但誰又能真正回到過去?
好在現(xiàn)在翻動這些零碎書簽的時候,臉上還有微笑、指尖帶著溫柔,仿佛撫弄著稚嫩的嬰孩。因此說懷舊也是美好的,你說呢? (許倩《追憶》,第59頁)
落葉喬木,是機(jī)智而伶俐的。它的葉兒的形狀會應(yīng)和著季節(jié)的變換而伸縮變形,它的葉兒的顏色會隨著寒暑的來往而嬗變明滅。從堅挺俏萌的芽苞,到鵝黃小巧的嬌葉,再到油亮豐腴的綠葉,時光的痕跡被它一一捕捉。秋風(fēng)一起,許多落葉喬木都會調(diào)動起所有的感應(yīng)神經(jīng),讓一樹繁葉在謝幕之前作一次輝煌的集體亮相。 (陳益林《落葉喬木》,第96頁)
而人都是有好奇心好勝心的,對于自己把握不了的東西,尤其癡迷,總想看清楚弄明白這個中原委。迷蒙的往往更具審美,張潮在《幽夢影》中言:“樓上看山,城頭看雪,燈前看月,舟中看霞,月下看美人,另是一番情境?!?為何此境最妙,因為山在遠(yuǎn)方,雪灑地上,月隔紗窗,云霞漫天,奧妙就在若即若離中。不遠(yuǎn)不近,看得意猶未盡,又朦朧難辨,影影綽綽。這樣的距離,恰好充分發(fā)揮想象,于是,美凸顯其中。月下看美人情同此景,月光皎潔,襯得美人風(fēng)姿綽約。 (鄭紅蕾《煙的遐思》,第9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