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烽
摘要:良好的師生關系的構建在教育教學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人本主義的以人為本教育觀為研究視角入手,探討影響良好師生關系構建的存在因素,在此基礎上探討新形勢下良好師生關系建構的策略。
關鍵詞:人本主義;良好師生關系;作用;構建
羅杰斯在其長期的心理咨詢實踐中體驗發(fā)現(xiàn),克服心理障礙的關鍵是患者對自身的認識而非咨詢者的指導性說教。經(jīng)過研究推斷認為,決定教育工作效果的最重要因素是教師和學生之間人際關系的質量或“某種獨特的心理氣氛”,歸根結底也就是“情感的態(tài)度”,良好的師生人際關系只有在真誠、接受和理解的基礎上才能建立?,F(xiàn)以人本主義的角度入手初探如何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一、科學正確的學生觀是拉近師生間的心靈接觸的基石
學生觀是指教師對學生的文化知識水平、人格特征、思想動態(tài)、言行舉止等諸多方面的主觀反映。教師想培養(yǎng)出德才兼?zhèn)涞木C合型、實用型、創(chuàng)新型人才就必須擁有正確的學生觀。由于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當前我國教師的學生觀存在諸多偏差,在當今應試教育當?shù)赖哪甏?,人們對知識的追逐更是愈加狂熱,學校作為傳授知識的平臺,教師作為傳授知識的驅動體,知識是重要的媒介,若失去這一媒介,教學過程也就失去載體。很多教師尤其看重知識的存在價值,并且把知識的傳授、學生掌握知識的多少作為教學的終極目標,導致很多教師都是關注學生的學業(yè)成績,而不是關注學生的能力提升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明確“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fā)揮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知識的作用是無可否認的,畢竟知識為能力的形成和素質的培養(yǎng)奠定了基礎,但知識同學業(yè)成績并不等于能力和素質,知識只有通過內化才能轉化為素質,能力是素質在一定程度與條件下的外顯。優(yōu)秀學生是能力與素質集一身的復合型、綜合型人才,而并非只局限于學業(yè)成績上,所以理性的愛是以科學正確的學生觀為前提的,只有對學生有一個正確的看法和態(tài)度,才能更好地拉近師生間的心靈接觸,更好地消除彼此間的隔閡,從而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二、無條件的積極關注與重視是師生間心靈交流的橋梁
無條件的積極關注是人本主義心理學中心理治療的關鍵工具。羅杰斯認為無條件的積極關注是心理治療的前提,把它運用在教育學上的意義就是無論學生的品質、情感和學業(yè)成績如何,教師都對其各方面都能無條件地接受,表示無條件的溫暖和接納,讓學生感受自身是一個有價值的人,當然接納不意味著完全贊同,當發(fā)現(xiàn)學生的不當觀點時還是要予以指出,不過這并不影響我們關注學生這個獨立于問題之外的個體。素質教育的實施要求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fā)展,為此,教師必須無條件積極關注學生。平時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加以學生特性分析、教學模式制定、教學方式設計、教學材料準備,乃至對學生的態(tài)度、對課堂氣氛的調動、對課堂的控制等,都要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fā)展為中心。學會關注與傾聽學生,當然,在傾聽的過程中直接和學生交流對話。
三、共情式理解是師生間心靈融合的粘合劑
共情是指個體由于理解了真實的或想象中的他人的情緒而引發(fā)的與之一致或相似的情緒體驗。這是一種替代性的情緒反應能力,即個體能夠以他人為中心,識別和接納他人的觀點并能夠親身體驗他人情緒的一種心理過程。教師要學會利用共情式理解站在學生的角度上想問題,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設身處地的理解。馬斯洛認為人類行為的心理驅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他認為在學校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學生的需要,按照學生的心理需要來促使其學習動機及成功動機不斷增長,從而使其內部的自我需要在教師教育教學要求的基礎上不斷形成。這樣才能激發(fā)出教與學雙方的創(chuàng)造力,用共情式理解去對待學生,最終達到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學會洞察學生的內心世界,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站在學生的角度上思考問題。
四、共同努力是師生間“情感課堂”的催動力
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更直接地依賴于師生之間相互的交往和影響,共同努力,共同創(chuàng)建活躍的課堂氛圍有助于強化教學效果,師生之間彼此了解,教師通過家訪、私下談話等方式來了解學生,在生活中理解學生,而學生也要了解教師,所以教師也要多向學生敞開心扉,展示自己的真實內心。
美國心理學家T.Gordon曾經(jīng)進行了一個改進師生關系的訓練研究,其要求教師在改進師生關系時,首先要區(qū)分影響師生關系的三類問題狀態(tài):教師自身、學生自身和師生共有問題。然后根據(jù)各類問題對師生關系的影響程度而采取相應的改善策略。奧琵也曾提出師生關系建立的雙向度基礎,即雙方各有期望。這些研究說明師生在共建良好關系過程中,不斷調整角色極其重要。教師學會傾聽學生,學生學會尊重老師,雙方不斷進行角色調整,相互包容理解,共同為達到教學目標努力,在課堂中也培育“學習共同體”,師生共同質疑,共同探究,共同釋疑。教師帶著一份愛融入到課堂當中,關注每一位學生不同的進步,而學生也能在課堂上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任務,師生互動,共同創(chuàng)建“情感課堂”。
從人本主義的教育觀念出發(fā),通過自由地成長就能達到“自我實現(xiàn)”,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保證教師教育教學質量與培養(yǎng)學生健康人格的基本條件,以人為本,尊重個體的個性發(fā)展,有利于當今教育中良好師生關系的構建。
參考文獻
[1] Freie,P?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M]. Newyork:Continum,1970.141-156.
[2] 陳奎喜.教育社會學研究[M].臺北:師大書苑出版,1995.
[3] 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藝術[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