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梅
摘要:幼兒的動作表演是學前兒童感知與表達音樂的核心手段。幼兒身體動作可分為非移動式的身體動作、移動式的身體動作和與物體一起做身體移動。身體動作熟練運用的基礎上,加以對音樂的感知,才能二者有機結合與轉換。體態(tài)律動的的實踐活動是意識身體部位、空間和時間、肌肉緊張與放松、大腦與身體協(xié)調反應及節(jié)奏長短的活動。關鍵詞:幼兒;身體動作;表演;體態(tài)律動
學前兒童的動作表演包括舞蹈、律動、身體打擊等,它是學前兒童感知與表達音樂的核心手段。下面從學前兒童身體動作的類型,身體動作到音樂動作表演的轉換,達爾克羅茲的體態(tài)律動學來談學前兒童在音樂活動中的身體動作表演。
一、學前兒童身體動作的類型
從動作形態(tài)來分,學前兒童身體動作可分三種類型。
1、非移動式的身體動作。指身體在固定空間所做的動作,可以是站著、坐著、跪著或躺著??梢允穷^、手臂、軀干、腳的單獨移動,也可以是坐著、躺著時雙手或雙腳的移動。
(1)身體的部分與整體。孤立的一個身體部位的動作,如坐著或站著做手腕和頭的轉動等;整個身體部位的動作,如原地彎腰、轉腰、坐在小椅子上抱腿等;由一個部位的動作帶動其他身體部位的動作,如先動腳趾頭,再動膝蓋、肘、頭、舌頭、眼睛。手指、手腕、手肘、手臂到整個身體畫圈。
(2)重量。比如想像在雨中踏水坑,如果要把水花濺高點,就要踏重些,如果不把水濺起來,就得踏輕一些。
(3)空間。比如做“吹泡泡”游戲:想像一個泡泡落下來,接住它,用吸管把泡泡吹大,大到能裝下自己,如果把自己裝進泡泡去了,泡泡就是自己的私人空間。直接把手舉到頭頂,這是私人空間的直接路線,彎來彎去把手舉到頭頂,這就是私人空間的非直接路線。
(4)層次。比如吹泡泡,想像自己把手從最高的地方移到最低的地方,再比如有一只箱子,如何推箱子爬上去打開窗子。
2、移動式動作。指身體在公共空間到處移動,如雙腳跳與單腳跳,蹦跳與并步跳,步行與跑步。移動式動作涉及到雙腳間重心的轉移,比非移動式動作要用更多的力氣和更好的平衡。
(1)身體的部分與整體。由一個部位發(fā)起的移動動作,如手指到手臂的畫圈,由頭到身體各部位的動;由身體一個部位引領的移動動作,如用假想的釣魚竿做游戲,假設釣到的耳朵、肩膀、后背、膝蓋等部位,幼兒由這個部位帶著走;邊移動邊做一個身體動作;邊移動邊做全身的動作。
(2)空間。比如吹泡泡,吹大后把自己裝進去,用身體的某個部位推著泡泡走,然后讓泡泡變小,落下來;在教室里先走一條直線,再彎彎曲曲走回來;假想穿過一個巖洞,但不碰到蜘蛛網;假想推著大氣球從一個地方走到另一個地方;假想走任何一個方面,臉都對著黑板;假想用手指來比一只筆的長度,用兩個手掌比香蕉的長度,走出自行車和轎車及公共汽車的長度;
(3)重量。假想在雨中移動位置踏水坑;體會緊張與放松,兩個孩子一組,一個躺著不動,另一個孩子去拉,體會放松,另一個孩子則僵直身體不動,體會緊張。
(4)時間。假想有兩個國家,一個快國,一個慢國,快國人只能做快的動作,慢國人只能做慢的動作,然后兩國人相互訪問,做相反的動作;假想有一堵墻,老師分別數五、十、十五下,孩子們碰到墻?!?/p>
(5)移動。先教幼兒做基本步,如走、跑跳、跑、單腳跳、雙腳跳、小跑步、快跑、大步走、拖步等,然后帶幼兒做游戲。游戲一,跟著老師做,老師做什么動作孩子做什么動作,看孩子會不會模仿。游戲二,時間差做動作,老師做時孩子不做,老師停時孩子做。游戲三,有時間差變換做動作,老師與幼兒在不同時間做不同的動作,老師做時幼兒停,幼兒做時老師停。
(6)流動。幼兒創(chuàng)造兩個造型,老師敲鼓,快敲時快速做造型,慢敲時持續(xù)連綿地做造型;幼兒圍成一個圈,每個人跟著前一個人做動作,過一會兒會發(fā)現(xiàn)動作是接連發(fā)生的。老師做動作,幼兒跟著做,熟練后可以玩“誰是領袖”的游戲,讓一個幼兒來猜誰帶著大家做動作的;假想我們在一個果凍大碗里,艱難地提腿、抬手、轉身、把手臂往下放等;假想我們的手要戴上“神奇手套”才能動。
(7)其他人。如,用慢音樂伴奏,做照正常鏡子和哈哈鏡的動作;像玩玩具一樣把舞伴彎曲,自己再模仿;讓自己手指跟著舞伴的手指走;一個人造型,舞伴再配合造型,循環(huán)往復;想像自己是小星星,兩顆星星一起跳舞,三顆、多顆星星一起跳舞。
3、與物體一起做身體移動。
(1)絲巾與彩帶。如現(xiàn)在落葉和彩帶的歌曲。
(2)紙盤或地毯。讓幼兒理解個人空間,也可以當成鼓來使用。
(3)筷子或竹棒。讓筷子或竹棒來敲身體,或當棒槌來敲小椅子,幼兒興趣很濃。
(4)沙袋或豆袋。可以扔沙袋,認識方位;把沙袋放身體各種部位,可以把豆袋放身體不同部位搖,感受聲音高低遠近。
(5)呼啦圈??梢哉J識個人空間,可以兩個或多個幼兒合作造型,可以把呼啦圈舉高放低表現(xiàn)音的高低。
4、身體動作到音樂動作的轉換。這三類動作只有在幼兒充分會做的基礎上,還要能充分感受音樂,并且老師一定要自如地運用這些動作,帶好榜樣作用,幼兒才可能有比較自如的音樂動作表演能力。身體動作與音樂表達的靈魂是合拍,幼兒只有不斷地練習,在老師的潛移默化下,才能把三類動作在合拍、有句感、有一定的旋律運動方向的條件下呈現(xiàn)出來。
二、達爾克羅茲的體態(tài)律動學
達爾克羅茲信奉“人類的身體是第一個用來音樂的樂器”的信念,他認為音樂的旋律來自于肢體的自然律動,一切音樂的時間微差和動能及強弱微差都要通過勞動,通過身體動作來實現(xiàn)。
三、達爾克羅茲把身體動作分為兩類
一類是非移動動作,如拍手、搖擺、晃動、指揮、彎曲、轉身、踏步、說話、歌唱;另一類是移動動作,如走、跑、跳、蹦、躍、奔騰、滑行。endprint
這兩類動作可以形成不同的組合,幼兒還可以分別做不同的動作,變化出來形式就很多樣了。
可以用這樣的活動讓幼兒意識到身體各個部位的活動:老師有一根繩吊一重物,讓繩動,幼兒身體隨繩一起動,然后改變繩的長度和動的速度,讓幼兒的動作也隨之改變,然后和音樂,為幼兒的動作伴奏。教師談樂曲時可以把幼兒分成多個小組,分別唱歌、跑步、做動作、踏腳、打擊、想像彈奏。
讓幼兒做一自己喜歡的動作,老師彈奏鋼琴,幼兒選定一個方向,隨著音樂離開自己的位置,當老師鋼琴發(fā)出一個信號或一段滑音時,幼兒快速跑回自己原來的位置,跑回時,不能碰到其他的幼兒,否則就“罰”停止游戲一次,這能讓幼兒意識到空間和時間的變化。
讓兩隊幼兒同時在繩子兩邊拉繩子行走,老師彈一段音樂后,雙方對立拉繩子,緊接著,老師彈一個強音和弦或琶音,全體幼兒同時放松,于是產生了各種有趣的松弛姿勢。另一個游戲,幼兒隨著音樂,慢慢放松身體從頭部到兩腿的動作,好像一個空布袋一樣倒在地上,這也是放松的一個游戲。
老師說口令“手”,幼兒拍手,老師說口令“腳”時,幼兒跺腳,老師說口令“手腳”時,幼兒同時動手和腳。待幼兒熟練后,全體幼兒坐在地上,把腿伸直,老師彈二拍子音樂,幼兒同時做張開合攏手和腳的動作,老師說口令“手”時,雙腳休息,說口令“腳”時,又手休息,這能鍛煉幼兒大腦與身體協(xié)調反應的能力。再比如,老師談四拍音樂,幼兒行走,老師說“變”,幼兒就隨音樂做四下事先想好的動作,如拍手、跳、點頭、轉腕等,做四下動作后,繼續(xù)走,待老師再說“變”,幼兒又繼續(xù)做動作,這也很能鍛煉幼兒的反應能力。
教師請幼兒拋接沙袋和氣球,感覺哪個物體落得快,然后老師增加樂器伴奏,幼兒根據教師打擊鈴鼓的節(jié)奏型拋接沙袋,打擊三角鐵的節(jié)奏型拋接氣球,最后,幼兒不用實物只靠想像聽節(jié)奏來拋接沙袋和氣球。再比如,老師與幼兒一起玩語言節(jié)奏,幼兒只說“吱吱”,老師只說“喵”,用木琴演奏“吱吱”,用鋁板琴演奏“喵”,接著可以用跑步表達“吱吱”,走路表達“喵”,幼兒與老師交替進行。這能鍛煉幼兒對節(jié)奏長短的感受能力。 為了培養(yǎng)幼兒的節(jié)奏感,教師應在教室中布置音樂角,放置一些打擊樂器(可以是自制的,如可樂罐里放一些沙粒),能讓幼兒隨時取用。教師不要把演奏樂器想得很難,教學不是為了表演,所以應把演奏樂器看作是節(jié)奏練習的一種形式。開始可讓幼兒拿著各種能發(fā)出聲音的東西(如木塊、筷子、瓶子及裝沙子的盒子等)敲打著玩,讓幼兒發(fā)現(xiàn)各種不同物質發(fā)出不同的音響。接著再引導幼兒去認識和掌握各種打擊樂器的性能及音色等,并讓幼兒通過親自操作知道用不同的方法敲打樂器可產生不同的音響,如鈴鼓能拍、能搖,還能敲擊鼓邊;用鼓棰敲擊鼓面和鼓邊發(fā)出的聲音截然不同。這些發(fā)現(xiàn)都能促使幼兒以更濃厚的興趣去探索奇妙的音色與節(jié)奏,并主動參與演奏活動。
在幼兒對樂器有了興趣之后,我就組織幼兒用打擊樂器為歌曲合節(jié)奏。首先指導幼兒尋找歌曲的旋律節(jié)奏,邊聽邊拍手,然后學唱歌曲,最后讓幼兒每人手拿一件樂器(簡單的樂器)合著節(jié)奏敲打,幼兒個個興趣盎然,積極投入,并從中獲得配樂成功的喜悅。
在日常生活中我經常放些節(jié)奏明快的樂曲錄音,鼓勵幼兒為音樂配節(jié)奏,讓他們在自由、寬松、隨意的環(huán)境中參與演奏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幼兒并不是訓練好了才能參加,而是在參與過程中不斷地嘗試自己的能力,而教師的著眼點在于啟發(fā)、引導、點撥,促進幼兒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經常給幼兒這樣的機會,對提高幼兒的節(jié)奏能力是很重要的。
在音樂教育過程中,我不是只強調節(jié)奏的訓練,而是更注重培養(yǎng)幼兒的音樂思維。引導幼兒創(chuàng)造性地表現(xiàn)音樂,激發(fā)他們獨立思考,并創(chuàng)設機會讓他們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如在:節(jié)奏“火車”游戲中,我要求幼兒換個自己創(chuàng)作的不同于別人的節(jié)奏。每個幼兒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創(chuàng)造出許多不同的節(jié)奏。同時他們不斷地學習同伴的節(jié)奏,又敢于超越同伴的發(fā)現(xiàn),在整個活動中充滿了競爭的氣氛。我也經常以同伴身份參與小朋友的活動,有時我假裝跟不上孩子們創(chuàng)作的節(jié)奏,天真的孩子們會鼓勵我:“再來一次”。當我準確無誤地模仿出時,孩子們就興奮地為我教學。在這教師與幼兒、幼兒與幼兒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幼兒的注意力、記憶力、聽辨能力及節(jié)奏感均不斷提高。
又如在創(chuàng)作“娃娃春游”打擊樂時,我引導幼兒講述主題大意:春天的早晨,太陽升起來了。小朋友坐上旅游車去春游。春風輕輕吹,鳥兒嘰嘰叫,好象在歡迎我們。公園里,花兒紅、草兒綠;柳枝飄、桃花笑,小河里游著快樂的小蝌蚪。小朋友唱啊跳啊,玩得開心極了??,接著,我鼓勵幼兒根據音樂各自思考選用什么樂器,打什么樣的節(jié)奏,并說說理由。如有的幼兒選擇鋼片琴,用較緩慢的節(jié)奏表示太陽漫漫升起來了,有的搖鈴鼓表示小蝌蚪歡快地游等。通過交流,比較、分析、評價,最后一致贊同的演奏方案。這種表現(xiàn)群體合作的創(chuàng)造,把學習技能和訓練創(chuàng)造性思維融合在一起。在這過程中,幼兒表現(xiàn)樂曲的情感勝于演奏的技術,同時培養(yǎng)了幼兒的個性和社會性。
總之,身體是音樂的最好表達樂器,作為一個幼兒老師,把幼兒動作表演規(guī)律牢牢掌握,并熟練運用,帶著對音樂的感悟力,和幼兒一起探索音樂中的動作表演,賦予音樂以靈性,相信會讓每一個幼兒都熱愛音樂,熱愛去表現(xiàn)音樂!并在音樂中體驗到真正的快樂!
參考文獻
[1] 徐卓婭.學前兒童藝術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 汪愛麗.幼兒園教師培訓教材—音樂教學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