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鴻臣
摘 要 文字獄是中國封建專制主義統(tǒng)治下的一種特有的文化現(xiàn)象。文字獄自古有之,而最殘酷、影響最深遠的還要屬清朝時期。清朝統(tǒng)治者在用武力奪得了全國統(tǒng)治后,便把注意力轉(zhuǎn)向思想領域,從而文字獄逐漸興起,成為清政府控制社會思想,打擊異己,鞏固統(tǒng)治的政治工具。文字獄對我國歷史檔案造成了無法挽回的負面影響,很多珍貴的檔案材料在文字獄的大背景下被焚毀,對留存下來的歷史檔案內(nèi)容的真?zhèn)舞b定也提出了不小的挑戰(zhàn)。
關鍵詞 明清檔案 清朝 文字獄
中圖分類號:K24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7.065
The Influence of Text Inquisition on Archives in Qing Dynasty
LIU Hongchen
(Liaoning Clinical Laboratory Center, Shenyang, Liaoning 110016)
Abstract Literary inquisition is a unique cultural phenomenon under the rule of Chinese feudal despotism. Since the ancient times, the most brutal and most profound influence is the Qing dynasty. The rulers of the Qing Dynasty in the use of force won the national rule, he turned his attention to the ideological field, thus literary inquisition gradually rise, become the dissidents of Qing government control society, and consolidate the ruling political tool. Literary inquisition had a negative impact on China's irreversible historical archives, burned the background of many valuable archival material in the literary inquisition, the authenticity of historical archives retained content also made no small challenge.
Keywords Ming and Qing Archives; Qing Dynasty; literary inquisition
文字獄,通俗地講就是因文字而產(chǎn)生的罪狀。具體的說就是以文字作品得罪的當事人沒有具體的危害和推翻政府的行為,當權(quán)者僅僅根據(jù)他們的思想傾向而確定他們有罪的罪獄。在中國古代,文字獄無論從數(shù)量、規(guī)模還是持續(xù)時間上都要屬清朝了,“文字獄”這個詞就出現(xiàn)在清朝,清代龔自珍這樣評價文字獄:“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碑斎?,清朝以前以文字來給人定罪的事有很多,只不過不稱為文字獄而已。乾隆年間的史學家、文學家趙翼把諸如“詩案”、“文獄”、“表箋禍”之類的罪作了一個抽象的概括,稱之為“文字之禍”,到了嘉慶朝,在官方文件中也出現(xiàn)了“文字之獄”的提法,文字獄這個提法也被人們普遍接受。文字獄的載體正是清朝時期的歷史檔案,這些歷史檔案成了封建統(tǒng)治者用來定罪的口實,而他們的所作所為又被檔案所記載,留存至今,成為我們研究這段歷史的重要檔案依據(jù)。
1 文字獄使我國歷史檔案損毀嚴重
清朝作為一個由滿族少數(shù)民族建立起來的政權(quán),為了鞏固和維護自身的統(tǒng)治地位,清政府進行了長期的武力鎮(zhèn)壓。但清王朝意識到只憑武力是不足以平定天下的,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需要在思想文化上下夠功夫。于是大興文字獄,試圖通過對思想和文化的束縛,從而解決民族矛盾,解決漢民族長久以來形成的“華夷之辯”的固定思維,從而確定清王朝的合理性、合法性、強調(diào)清政府自身的正統(tǒng)地位,進而達到鞏固皇權(quán),控制社會思想的最終目的。清朝的這些措施嚴重束縛了當時人們的思想,制約了社會文化的多元發(fā)展,更清代對檔案史料進行大量損毀的根本原因,這也對清代和后世對歷史檔案的編纂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很多珍貴的檔案材料在當時文字獄的影響下永遠消失在歷史的長河里。
從無到有,清朝文字獄瘋狂蔓延。清朝依始的文字獄并不是特別多,這是和當時的歷史背景息息相關的。順治元年(1644年)清兵入關,經(jīng)過近二十年的軍事鎮(zhèn)壓,對全國的統(tǒng)治才真正得到了實現(xiàn)。在此期間,統(tǒng)治者還無暇顧及社會思想和文人著作,但在武力鎮(zhèn)壓已見成效之后,文字獄便漸漸登上了歷史的舞臺,清朝文字獄的不堪歷史也從此開始。文字獄打擊的主要對象是反滿的漢人,具有鎮(zhèn)壓漢人反滿思想,維護滿人對漢人統(tǒng)治的性質(zhì)。大部分文字獄在我們?nèi)缃窨磥矶际且恍o關緊要的小事,甚至毫無道理可言。而就是這樣一些文字在當時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的手里卻被深剖、放大,直至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狀。不管怎樣,文字獄還是打開了清政府對文人和歷史檔案材料的踐踏的開端。
清朝對明代歷史檔案大肆焚毀。清朝期間雖然編修了《明史》,但在史學界普遍認為《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編寫比較嚴謹?shù)陀^性方面最差的一部,這無疑是對檔案歷史真實性的巨大破壞,歷史檔案被按照統(tǒng)治者的思想標準嚴格增刪和篡改,以統(tǒng)治者的意愿和喜惡扭曲和丑化明朝的真實形象,一些對統(tǒng)治者不利或詆毀的歷史檔案材料則被直接銷毀。在文字獄的籠罩下,文人和史學家不能真實記錄并表達自己的思想,文字獄成為破壞當時歷史檔案的一把屠刀。清修《明史》后,當政者毀棄了大量明朝原始檔案史料。目前,存放在中國歷史第一檔案館的明代檔案只有區(qū)區(qū)3620余件,并且少有明初、中期的檔案資料。明代檔案之所以保存下來的數(shù)量不多,一方面在于明清之際戰(zhàn)亂紛爭,但主要原因還是清朝修撰了明史之后,利用執(zhí)政權(quán)力,對所依據(jù)的檔案史料的瘋狂焚毀,凡是不利于清朝政權(quán)和詆毀清帝王皇權(quán)的歷史檔案被系統(tǒng)地成規(guī)模地銷毀。一大批寶貴的歷史檔案在此期間被銷毀,以避免留下查考證據(jù),為篡改歷史和階級統(tǒng)治去除后患。清朝用文字獄控制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對那些試圖保留歷史證據(jù)和編撰異己檔案材料的文人進行殘酷鎮(zhèn)壓,產(chǎn)生了一大批文字獄慘案,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我國歷史檔案遭受了巨大的破壞。endprint
2 清代檔案史料內(nèi)容真?zhèn)坞y辨
《四庫全書》的編纂就是典型的例證。編纂《四庫全書》的根本宗旨是為了加強和維護清王朝統(tǒng)治,實施文化的專制,將讀書人的思想納入最高統(tǒng)治者的模式,依統(tǒng)治者的想法辦事。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在編纂《四庫全書》的過程中,對一些清王朝認為有問題的檔案史料進行了改動和刪減。這就違背了檔案本身的原始性和真實性,對后人了解真實的史實設立了一道屏障?!斑|金元的史書,凡有涉及北方邊疆少數(shù)民族的事跡,都加以修改或抽毀?!薄懊鞒囊笆匪d的事實,動涉清政府的忌諱,有礙于清朝政府的體面,所以到了清雍正、乾隆時,為不讓野史熒惑聽眾,必須把這些書籍嚴加禁止。”這是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大規(guī)模的檔案史料篡改。清初錢澄之《何紫屏(詠史詩)序》說到: “蓋吾更歷世變既久,而后知史不足信,非謂其偽也,真見功名成敗之際,皆有幸有不幸焉。即幸而成矣,又有幸而傳,有不幸而不傳。其傳者,事至庸不足道,而人偶傳焉,傳之久,傅會益甚,史氏從而潤色之,今之班班載諸典冊者皆是也。其不傳者,雖事跡昭然在人耳目間,而不為人所傳,久漸湮沒,史氏無從考據(jù),并姓名青失之矣,今之所不載諸典冊者何限也!”這些對其后的檔案史料編纂產(chǎn)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使我們對其真實性不免產(chǎn)生懷疑。
清代歷史檔案材料的命運也出現(xiàn)過轉(zhuǎn)機,康熙時期的文字獄并不多見。康熙為打消人們的顧慮,規(guī)定了十分明確的政策:“凡舊刻文卷,有國諱勿禁;其清、明、夷、虜?shù)茸?,則在史館奉上渝,無避忌者”。由此可見,康熙帝的開明和寬容在清朝諸帝中十分難得。不過,康熙帝的晚年也發(fā)生過戴名世《南山集》等文字獄案,由于戴名世在書中太重視歷史的真實性,而這種真實性正觸及了封建統(tǒng)治者的政治利益,最后鋃鐺入獄,這也為后人對清朝歷史檔案真實性的探究設置了羈絆。
文字獄始終貫穿著清代各代皇帝,區(qū)別只在于甚與更甚。清朝在篡改原有歷史檔案的同時,各種當時新著也深受其影響,不能客觀地站在歷史高度進行原始真實的記錄。一切記錄明朝真實歷史的,或鄙視他們卑微出身的人進行株連九族的屠殺,這讓歷史的真相越來越模糊,甚至顛倒是非,讓后人無從查考。這種對歷史檔案的篡改對比對歷史檔案的損毀更具隱蔽性,在一定程度上其惡劣影響又更甚,現(xiàn)存的歷史檔案中真真假假難以分辨,更有真中帶假,假中有真的情況發(fā)生,為歷史檔案的真實性鑒定工作提出了不小的挑戰(zhàn)。
3清代文字獄的逐漸消逝與相關檔案留存
雍正、乾隆開始,文字獄逐漸盛行起來,尤其是乾隆時期,文字獄可謂是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乾隆口口聲聲說“朕從不以語言文字罪人”,然而原北平故宮博物院文獻館編印的《清代文字獄檔》中卻收集了六十五個案件,大多都是乾隆年間的事,這份檔案詳細記載了當時文字獄的累累罪行。檔案是歷史的見證,是歷史的真實記錄,無論多么殘酷的統(tǒng)治,也無法阻擋人們對事實和真相的渴求,一些見不得光的史實也被歷史一同記錄,成為我們研究這段歷史的珍貴記錄。
從乾隆三十九年開始,清朝開始查辦禁書。在這期間不少文人含冤入獄甚至喪命,栽贓陷害也是屢見不鮮,成為仇家之間互相攻擊的工具。文字獄這種歷史現(xiàn)象與封建帝王所面臨的政治形勢息息相關,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封建帝王的個人因素,其對政治的形勢能否做出正確的判斷也會給文字獄帶來深刻的影響。乾隆以后,文字獄幾乎銷聲匿跡,清末很少發(fā)生文字獄其最根本的原因是清朝國力日趨衰微,康乾盛世己成為過去。隨著清朝的日益腐敗,統(tǒng)治效能也急劇下降;隨著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的日愈激化;隨著清朝內(nèi)憂外患加劇,統(tǒng)治階級自顧不暇。由此引發(fā)的農(nóng)民起義和反清斗爭接連不斷,清王朝統(tǒng)治者已經(jīng)無力鎮(zhèn)壓,更沒有余力去挑文字的毛病。清政府已經(jīng)無法也沒有能力再去控制人們的思想,平抑人們的言論,鑒于當時普遍存在的反清革命思想,清朝統(tǒng)治者已經(jīng)沒有能力把文字獄當作一種壓制政策。在內(nèi)部與外部壓力的共同作用下,大清王朝在風雨中飄搖,更無余暇顧及以文字去定他人之罪過。伴著武昌起義的革命槍聲響起,清朝統(tǒng)治者制造的血腥文字獄也隨著清朝一同覆滅。除了《清代文字獄檔》外,歷史上留存的《莊氏史案本末》、《莊氏史案考》、《沈歸愚詩文全集》、《戴南山先生全集》等諸多珍稀檔案,都真實的反映了清朝對當時社會文化、思想和歷史的踐踏,為還原歷史原貌,后人了解歷史提供了寶貴的歷史依據(jù),同時也彰顯出歷史檔案對于歷史和社會的巨大作用。
自古以來,承載著歷史真實記錄的檔案原是無罪的,只那些統(tǒng)治者認為是“不妥”的檔案才是“有罪”的。文字獄對我國歷史檔案的影響是惡劣而深遠的,大量的珍貴歷史檔案被刻意篡改和大肆焚毀,史學家不敢留下真正歷史的檔案,文人不敢有與統(tǒng)治者意志相背離的言論。歷史檔案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正視檔案的歷史作用,用事實說話,才能為后人留下一段真實的歷史,用檔案還原歷史的真相。
參考文獻
[1] 王彬.禁書文字獄[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2:92-93.
[2] 田間文集[M].合肥:黃山書社,1998:257.
[3] 原北平故宮博物院文獻館編清代文字獄檔[M].上海:上海書店,1986.
[4] 唐益年.清代檔案與清史修撰[J].清史研究,2002(3).
[5] 薛建紅.清代檔案的整理與晚清史的研究[J].檔案管理,200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