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瑤
摘 要:生命本來沒有名字,我們人人都是孤兒,從剛一出生我們就開始尋找,我們渴望愛,也渴望被愛。父母、朋友、戀人,不同的人給我們不同的愛。但是無論哪一種,都可以在冬夜溫暖你的內心。請你學會愛自己,也學會愛別人,毫不畏懼地表達出自己心中最純真的愛和善意,成為一個溫暖自己也溫暖別人的人。
關鍵詞:周國平;愛;孤獨
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里充滿了愛。一方面我們是愛者,而另一方面,我們是被愛之人。親人、朋友、戀人;親情、友情、愛情。我們一邊在人世間行走,一邊感受著來自他們的愛。印度著名哲學家、詩人泰戈爾說:“你若愛她,讓你的愛像陽光一樣包圍她,并且給她自由。”李宮俊也曾寫到:“你的愛像陽光,在我的四面八方?!笔堑模瑦劬褪窍窈涠绽锏哪敲钻柟?,使流浪街頭,饑寒交迫的人感到無盡的溫暖。愛有時也像空氣,看不見摸不著。但是有不可或缺,宛若生命的一部分。就像艾米麗·勃朗特在《呼嘯山莊》中,借女主角凱瑟琳之口喊出的愛情宣言:“他無時無刻不在我的心中,并不是作為一種樂趣,而是作為我的一部分?!痹谖倚闹?,愛是永恒而熱烈的事情,而周國平先生卻把“愛”與“孤獨”聯系到了一起。
“孤獨源于愛,無愛的人不會孤獨?!边@恐怕是他在《愛與孤獨》中寫下的最經典的一句話。經過對他文章的反復閱讀,我終于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了周老先生想要表達的意思。孤獨,是人的宿命。我們每個人的出現和死亡,對這個世界來說都非常短暫且微不足道。就像永恒天空之中劃過的流星,生命亦是轉瞬即逝。我們是從無中而來,終究還是要回到無中去,這種宿命,無人例外,也無人可逃。人如此,愛亦如此。
在周先生的文章中,人生有兩種孤獨。第一種是“靈魂尋找自己的來源和歸宿而不可得?!边@是一種向內轉,轉向自我內心的孤獨之感。一個生命的降生,對于一個家庭可以說是天大的喜事,這個新降生的小生命有時是一個家族唯一的繼承人,有時是一對難以生養(yǎng)的夫婦多處求醫(yī)問藥之后的結晶,無論哪一種,這給新降生的生命在周遭人的眼中都格外重要。但是,如果把這個生命放入到每一天有將近5萬人口降生的中國,放入每一天有37萬人口降生的地球,或放入浩瀚無邊的宇宙之中,他或她的價值何在?我們一直存在著可是我們一直如此渺小,用周老先生的話說,我們的出生、存在,是“茫茫宇宙中的一個沒有根據的偶然性?!边@種偶然性年,正是我們孤獨感的來源。正如西方哲學中三個永恒命題所問的那樣,“我是說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人類對于自身存在的質疑,是一種永恒且絕對的孤獨。第二種孤獨是“靈魂尋找另一顆靈魂而不得”。這是一種相對且具體的孤獨感。是一顆靈魂對另一顆靈魂的呼喚。生而為人,在世間行走,無論境遇如何,總會遇到感到孤獨的時刻。這時,需要的是一個可以理解你,與你志趣相投的靈魂。這顆靈魂也許是家人,也許是朋友,又或許是你的戀人。我們渴望去理解,更渴望被理解。十七世紀的英國詩人約翰·多恩曾這樣寫道:“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可以自全/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片/整體的一部分”。是啊,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世界上的每一個人與其他人總是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我們每一個個體,雖然渺小,但是連結在一起,就能組合成整片大陸。作為人類,我們渺小卻偉大,每一顆孤獨的靈魂,也同樣可以去感受、理解、接納另一顆靈魂。
對于普通人來說,不能在自己內心深處很好的平衡這兩種孤獨,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因為第一種孤獨,會逐漸讓你產生一種虛空之感,將自己看的太過渺小,從而否定了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最終遁入空門。而第二種孤獨,如果向內轉,會使人積極投身于建立人與人之間的愛,而向內轉,就會使人不可避免地陷入自戀而無法自拔。
雖然所有世俗的愛都沒有辦法消除人對自身存在所產生的孤獨之感,但是如果我們可以懷著這種孤獨之感行走在人世間,懷著這種孤獨感去愛人與被愛,那么,我們的愛便有了一種悲天憫人的深度。我們的愛就不再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那種非常具體且狹隘的愛,此時,我們的愛會升華成為一種對全人類的愛,對宇宙萬物的愛。也許到達了這個境界的人,會像周先生所說的,“在他所愛的人身上,他又會發(fā)現神的影子?!?/p>
愛是孤獨的來源,因為愛,所以孤獨。但周老卻這樣說:“也許孤獨是愛的最意味深長的贈品?!彼@樣說的原因,也許是由于他發(fā)現了,拜孤獨所賜,那些在愛中孤獨徘徊的人,于獨處之中學會了愛自己;拜孤獨所賜,一顆顆流浪的心在漂泊的路上,學會了理解他人的孤獨和愛;拜孤獨所賜,那些看似游蕩的靈魂,為自己建立了一個個豐富的精神家園。愛與孤獨,如影隨形。我們愈能深刻的理解和感受孤獨,我們就愈發(fā)渴望得到愛,也愈能懂得如何去愛別人。孤獨與愛互為因果,我們在追求愛,在求之不得時會感到孤獨,而同樣,當我們感受到了來自另一顆靈魂的孤獨感時,出于本能,我們會靠近對方,給這顆受傷的心靈以安撫和慰藉。愛與孤獨并非此消彼長,世俗的愛根本無法完全消除人類在自己內心深處的那種孤獨感。既然如此,那我們何不去充分享受那種愛與被愛的感覺,而不是要求它去消滅孤獨感。因為沒有了孤獨感,愛便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也沒有了動力。
當然,我們在愛別人的同時,也要把握好一個度。首先,我們應該與別人保持一定的距離,這不光是出于禮貌,更是因為,保持合理的距離,是對對方人格的一種尊重。我愛你,但你也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和獨處的權利。就像《朗讀者》中說過的那樣,“這世間,一切都是遇見。冷遇見了暖,就有了雨;冬遇見了春,有了歲月;天遇見了地,有了永恒;人遇見了人,有了生命?!倍鴥深w孤獨的靈魂,如若相遇,便會產生想愛的欲望。兩個孤獨的人走到了一起,并不能逃離孤獨的桎梏。這個道理也許他們懂,也許他們不懂。但孤獨感的不可消除,最終成就了人類對愛的永恒追求。人們不斷地輾轉于愛與孤獨之間,有的人終將會看破兒女情長的小愛,而去尋求那種悲天憫人的,對生命本身的愛。
周國平先生的《愛與孤獨》,使我深深地體會到周老心中那種悲天憫人之愛。也許生命本來沒有名字,我們人人都是孤兒,唯有愛與孤獨,才讓我們如此真切的感受到自己生而為人的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