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西晉至明清佛教在泉州的傳播芻議

      2017-09-06 15:27:38林麗珍
      魅力中國 2017年29期
      關(guān)鍵詞:開元寺禪師泉州

      林麗珍

      摘要:佛教在西晉時傳入泉州,隋唐時期,佛教各宗派在泉州傳播與發(fā)展,五代統(tǒng)治階級亦奉佛教,建有許多寺院。舍田施租入寺院。宋元時期,隨著泉州海外交通的發(fā)展,經(jīng)濟也有長足的發(fā)展,佛教在泉州更為發(fā)展,寺僧劇增。元末泉州發(fā)生了十年外族叛亂,明清實行海禁,遷界,加之倭寇對沿海地區(qū)的掠奪破壞,寺院田糧大部分被征作軍費,佛教走向衰微。

      關(guān)鍵詞:佛教;傳播發(fā)展

      一、兩晉南朝的泉州佛教

      西晉太康九年(288年)在當時閩南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南安豐州建延福寺,這是佛教傳入泉州的標志。到陳文帝天嘉三年(562年),印度高僧在延福寺翻譯《金剛經(jīng)》,說明當時不僅有寺院,而且有外國僧人來弘法。南安豐州出土兩晉南朝的佛教和僧侶紋飾墓磚,反映佛教在民間傳播相當普遍。

      (一)兩晉南朝的泉州寺院

      延福寺建于西晉太康年間(280-289年)。何喬遠《閩書》載:

      山麓有寺,曰延福,其始晉太康中所創(chuàng),去山二里許。其移山麓,則唐大歷三年。寺額歐陽四門所書也。大中五年賜名“建造寺”。①

      乾隆《泉州府志》亦載:

      延福寺,在縣西九日山下……晉太康間建,去山二里許。唐大歷三年移今所。寺額歐陽詹所書,進士傅筍讀書其中。大中五年賜名“建造寺”。宋乾德間,陳洪進增建,復舊名。支院故有五十余區(qū),元豐間合為大禪寺。②

      延福寺為泉州最早寺院,建于西晉太康年間。

      晉江安海龍山寺,有的記載認為是東漢僧人一粒沙建,清柯琮璜《安海龍山寺古剎考》云:“福建晉江八都安海龍山寺,東漢時道人一粒沙行至安海北,見大榕樹十數(shù)圍,瑞光頂現(xiàn),雕千手觀音像祀之?!?③光緒五年(1879年)晉江縣正堂葉小蘭《龍山寺重興碑記》云:“寺則東漢時高僧一粒沙所創(chuàng)建。隋皇泰間重修,而后歷代修葺不能盡記。”持這一觀點的還有鄭懷陔《重修安海龍山寺后殿疏》,“建自東漢,屹鎮(zhèn)南邦。修凈業(yè)于優(yōu)曇,一粒沙過而卓錫?!?④

      乾隆《泉州府志》卷16《壇觀寺觀》“龍山寺”條云:“安海龍山寺,不知所自始?!钡拦狻稌x江縣志》卷69《寺觀志》則認為龍山寺建于隋皇泰年間(618-619年)。“安海龍山寺,在八都安平,古稱普見殿,以大榕樹雕千手眼佛祀之,座下樹根石井尚存。隋皇泰年間建?!背诌@一觀點的還有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顏儀鳳《安平鎮(zhèn)龍山寺重興碑記》,“龍山寺昉白隋,奉千手眼佛,閱今千余載?!钡拦馐四辏?838年)晉江知縣朱溎《安海鎮(zhèn)龍山寺重興碑記》“寺宇自隋皇泰年間以來,有興無廢,為梵宮最古?!雹?/p>

      持東漢說的關(guān)鍵人物是一粒沙,有的說一粒沙就是沙世堅。沙世堅是否就是一粒沙?一粒沙是否東漢人?他的行蹤如何?均無從考證。清光緒十年(1884年)靈源寺紳耆董《靈源寺重修碑記》云:“靈源寺佛祖乃泉南之生佛也。自隋初重興,至五世高僧一粒沙而開龍山,故佛祖之神靈而寺以靈源名?!?⑥從這一記載推測,一粒沙應為唐朝人。

      東漢一粒沙建龍山寺之說存在許多疑點,龍山寺建于隋皇泰年間說較為可信。泉州地區(qū)最早的寺院為南安豐州延福寺。

      (二)從出土文物看佛教在泉州的傳播

      漢代的福建仍然是偏僻的邊疆,人煙稀少,而中原可耕地甚多,這一時期北方漢人零星、無組織移居福建,人數(shù)不多。東漢末年,漢人開始大批入閩。三國孫吳時期,為了擴大勢力范圍,先后五次派遣軍隊入閩,帶動大批北方漢人入閩。⑦西晉末年,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爆發(fā)了“八王之亂”,導致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shù)民族入住中原,戰(zhàn)爭連年不斷,人民生活痛苦。南方較為安定,中原人民紛紛南下避亂。乾隆《福州府志》引宋人路振《九國志》載:“晉永嘉二年,中州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林、黃、陳、鄭、詹、邱、何、胡是也。以中原多事,畏難懷居,無復北向,故六朝間仕宦名跡,鮮有聞著?!?⑧東晉南朝,不斷有漢人南遷泉州,《太平御覽》卷170引《十道志》載:“泉州清源郡,秦漢土地,與長樂同。東晉南渡。衣冠士族,多萃其地,以求安堵,因立晉安郡?!彼瓮跸笾遁浀丶o勝》卷134,“福建路泉州”條云:晉江“在縣南一里,以晉之衣冠避地者多沿江以居,故名?!币凭尤莸臐h人帶來北方先進的生產(chǎn)工具、生產(chǎn)技術(shù)和宗教信仰、民俗等,包括墓葬習俗。

      墓葬是埋葬死者的地方,墓的種類不同。在泉州地區(qū)常見的為磚室墓結(jié)構(gòu)。磚室墓的墓室用小型磚砌筑,有的局部用楔形磚和榫卯磚,墓頂用梯形磚夯筑成弧形或疊澀成穹窿狀。貴族或大官僚的墓規(guī)模宏大、有前室、后室(主室)、側(cè)室,布局仿照他們生前的府邸。墓磚雕刻有鳥獸、花紋、人物等圖案。

      兩晉南朝泉州墓葬的情況可見《歷年來南安豐州考古發(fā)掘六朝時期墓葬表》⑨表中墓葬59座,時間從西晉太康五年(284年)至梁文帝承圣四年(555年),墓葬為磚室結(jié)構(gòu)。墓磚的紋飾有魚龍、朱雀、人面、繩紋、蕉葉、篦紋、卷草、四瓣團花、圓團花、同心圓、弧形、方圓點、斜文格文、錢文、樂器(阮咸)等,其中元嘉四年(427年)、天監(jiān)四年(505年)、承圣四年墓磚有佛像和僧侶紋飾。這說明兩晉南朝,佛教傳入泉州建有寺院,民間信仰佛教者相當普遍把佛教作為墓磚的紋飾。

      二、隋唐五代的泉州佛教

      佛教在西晉時傳入泉,唐五代時發(fā)展很快,泉州被譽為泉南佛國,寺院林立,高僧輩出,佛教各宗派在泉州傳播。

      (一)隋唐五代的泉州寺院

      隋唐五代時期的泉州寺院有僧侶興建,官員、民眾興建,包括各宗派的寺院。

      晉江在隋朝有龍山寺;唐朝建有開元寺、水陸寺、安福寺、東禪寺、普照寺、明心寺、法云寺、杉植寺、布金寺;五代有承天寺、崇福寺、招慶寺、法石寺、保福寺、方廣寺、空相寺、法云寺、金地寺、封崇寺、玉泉廣濟院、崇先廣教寺。

      南安在唐朝有佛跡寺、龍興寺、資壽寺、清化寺、下生寺、資國寺、東林寺、金果院、佛跡寺、雪峰寺、普化寺、教忠顯慶院、西峰延壽院;五代有白蓮院、廣福寺、鴻福寺、蓋溪院、新豐院、資福院、建福院、吳田院、報劬院、蒲洋院、祿壽院、彌陀寺、小彌陀寺、涼峰彌陀寺。

      惠安在唐朝有寂光寺、離相寺、宣妙寺、大中寺、靈光寺、華林寺、報劬院、大福勝寺;五代有乾峰寺、金相寺、法石寺、白巖寺、圓常寺、耆阇寺、大普安寺、大福勝寺。

      安溪在唐朝有大成庵、紫云堂、等法院、福海院、靈像院、隱靜院、上乘院、解堂院、光相院、凈果院、契真院、定明院、定相院;五代有宗教院、覺苑院、智渡院、宣梵院、惠林院、般若院、三惠院、福巖院、隆壽院、鷲臺院、感化院、棲真院、?化院、永福院。

      永春在隋朝有靈感寺,在唐朝有惠明寺、白云寺、云居寺、慈云寺、云峰寺、西峰寺、太平寺、苦竹寺、興善寺、山居寺、白馬寺、延壽寺;五代有慈云寺、南岳寺。

      德化在唐朝有程田寺、五華寺、戴云寺;五代有程田寺、香林寺。

      (二)佛教各宗派在泉州的傳播

      唐朝是中國佛教發(fā)展的鼎盛時期,佛教各宗派在泉州得到傳播與發(fā)展。

      唐五代時期,華嚴宗在泉州頗為流行。唐僧行標,俗姓方,莆田人,于泉州、莆田兩地傳播華嚴教義。在泉州開元寺“日扣華嚴大義,幾忘食寢”,晚年在莆田創(chuàng)華嚴院。

      唐代法相宗在泉州傳播相當廣,名僧輩出。叔端,俗姓陳,仙游人,出家受具足戒后“去習唯識,洛陽義皈所得之,教誨源底,糜不洞達,后制《義苑搜隱》《宗鏡四緣》諸鈔數(shù)十卷,蓋淵源其昉于此時?!?⑩道昭,從叔端學《上生》《唯識》“悉臻其奧”,注:《或唯識論》80卷,號稱“唯識大師”⑾

      唐五代,開元寺是唯識宗活動的中心。王延彬在開元寺置慈恩院以居襲禮。襲禮,唐昭宗時任官至水部員外郎。朱全忠去梁,去僧為官,問道雪峰,一語豁然。

      唐朝在開元寺有講法相宗經(jīng)典的活動,開元寺釋文超“講唯識于州”。

      唐五代泉州著名的律宗僧有:弘則,咸通三年(862年)受具上都興善寺,遂如薦福傳總律師學《四分》。天祐二年(905年)泉州刺史王延彬在開元寺創(chuàng)建法院,“以居律師弘則,使授毗尼,弟子良苑,亦以律學教授。” ⑿開元寺僧宣壹,抵嵩山會善寺受具為大僧,“還求靈贍教授《四分》《俱舍》《涅槃》,咸究通之?!蓖鯇徶诟L疲ń窀G澹┲脡?,選宣壹臨壇“凡得戒者三千人。” ⒀省權(quán)“能講律”,“閩度僧,授壇左街,臨壇暨講演,疊錫命服?!?⒁

      唐黃滔《泉州開元寺佛殿碑記》載:“垂拱二年,郡儒黃守恭宅桑樹吐白蓮花,舍為蓮花道場?!雹诱f明開元寺初創(chuàng)之時,是凈土道場。

      唐泉州開元寺有凈土外白衣院,唐天復間(901~904年)講僧楚勤居是院。開元寺凈土巷有凈土院、地藏院、報恩院。

      開元寺開山祖匡護“律行良謹,夏講《上生經(jīng)》,輒致千人,其門徒甚廣?!?《上生經(jīng)》即《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jīng)》,為彌勒凈土信仰所依據(jù)的主要經(jīng)典。

      凈土宗提倡大修功德,開元寺凈土地藏院第一世行昭,“志濟眾,凡橋井之筑,鑿無大小遠近,不吝婆心建置?!?⒃他是身體力行的凈土思想者。

      泉州天臺宗寺院有:晉江布金院,“舊名‘法華,唐季更名?!?⒄惠安宣妙寺,“唐天寶間名‘法華,宋治平間改今名?!?⒅開元寺有舊法華院、新法華院、法華白衣院等。

      泉州天臺宗名僧,唐令言,“學苦行,習內(nèi)典,出游燕趙,傳《法華》《上生》二經(jīng)業(yè)。······言誦《法華》,通夕不寢,聞者傾耳。久之,二經(jīng)學者坋集其門,徒是以盛?!?⒆

      泉州開元寺大殿,唐垂拱二年(686年)釋匡護建,至乾寧四年(897年)檢校工部尚書王審邽重建。學者大多認為大殿塑五方佛。五方佛為密宗造像,又稱五智如來,中間為毗盧舍那,漢譯大日如來,意思是光明普照遍一切處,是密宗最高之神。東方香積世界阿閦佛,南方歡喜世界寶生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北方蓮花世界成就佛。唐乾寧四年(897年)黃滔撰《重建開元寺佛殿碑記》云“我州開元寺佛殿之與經(jīng)樓、鐘樓,一夕飛燼?!比荽淌吠鯇忂灐皺z校工部尚書為茲郡志秋也……乃割俸三千緡鳩工度木”,“而五間二廈,昔之制也。自東迦葉佛、釋迦牟尼佛,左右真容;次彌勒佛,彌陀佛,阿難迦葉、菩薩衛(wèi)神。雖法程之有常,而相貌之欲動”。釋元賢《開元寺志·建置志》亦云:“乾寧四年(897年),檢校工部尚書王審邽重建,塑四佛像,中尊是先有御賜像”??墒牵鯇忂炛亟ㄩ_元寺大殿塑四佛像為迦葉佛、釋迦牟尼佛、彌勒佛、彌陀佛,還將唐玄宗御賜佛像置于中間,成為五尊佛像,這是依據(jù)“法程之有?!倍茉斓?,而不是密宗的五方佛。⒇a

      開元寺大殿后廳正中供奉密宗六觀音之首圣觀音。天王殿供奉密宗密集金剛和梵王。開元寺東塔一層東南有降三世明王像,三頭六臂,為金剛手菩薩的化身,八大菩薩之一,據(jù)《灌頂摩尼羅亶大神咒經(jīng)》等經(jīng)說,密宗瑜伽部歸場證盟者即八大菩薩(21)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是密宗造像,泉州有多處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如安海龍山寺木雕千手千眼觀世音像,清源山千手巖千手千眼觀世音等。開元寺收藏銅箔鈑鉚制,五頭十一面觀高,高2.6米,大手6只,中手48只,小手一千只。

      泉州開元寺西塔、洛陽橋南北端的金剛寶塔、九日山舍利塔、關(guān)鎖塔等宋代建筑刻有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是佛教秘密蓮花部之“根本真言”,是觀世音的心咒。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jīng)》是密宗經(jīng)典,泉州有數(shù)十座《佛頂尊勝陀羅尼經(jīng)》幢。

      禪宗以青原系形成曹洞、云門、法眼三宗;南岳系形成溈仰、臨濟兩宗。禪宗在福建影響很大,“百丈,長樂人也;黃檗,福州人也;溈山,長溪人也;雪峰,南安人也;玄沙,福州人也;曹山,莆田人,是福建唐代高僧天下莫盛焉?!?(22)百丈即懷海,俗姓王,出家后師事馬祖道一,后住新吳百丈山(今江西奉新),世稱“百丈禪師”。黃檗即希運,少年投高安黃檗寺(今江西宜豐西北)出家。曾游天臺及長安,依南陽慧忠,回江西參懷海禪師,后住黃檗山。溈山即靈祐,俗姓王,長溪(今霞浦)人,溈仰宗創(chuàng)始人之一。15歲出家,23歲到江西百丈山參拜懷海,為上首弟子。后到潭州溈山(今湖南寧鄉(xiāng)西)獨棲7年,后建同慶寺,前來受學的僧人很多,世稱溈山靈祐。雪峰即義存。玄沙即師備,俗姓謝,閩縣(今福州)人。曹山即本寂,曹洞宗創(chuàng)始人之一,俗姓黃,莆田人,19歲出家入福州云名山,25歲受具足戒。后從良價學禪,得心印。因住臨川曹山(今江西宜黃),古稱曹山本寂。

      南五代,禪宗在閩南很活躍,南宗為主流。著名的禪寺有泉州招慶寺、福清寺、承天寺、崇福寺、寂光寺、資壽寺、廣教寺、玉泉廣濟院、惠安報劬院,包括當時屬于泉州的莆田龜洋寺、國歡寺等。

      著名的禪師有清惲,馬祖道一的弟子,傳法于惠安報劬院。《閩書》載:

      報劬山,縣西山……唐刑部郎中陳嘏葬父母此山之下,建院曰報劬。有僧清惲者,參馬祖未歸,值會昌汰僧,隱居于縣之牛頭山,嘏延居人。(23)

      有的研究者提出疑問:“道一去世于貞元四年,如此, 清惲怎么可能在馬祖道一處參學?而且,歸耒正值會昌汰僧呢?” (24)會昌汰僧在會昌五年(845年),此時距馬祖道一去世57年。清惲“參馬祖未歸”,沒有明確是否參馬祖后直接耒歸,可能在馬祖處參學后又到別處,會昌年間回到惠安。

      泉州龜洋無了禪師,莆田縣人。俗姓沈,7歲,父攜入白重院,18歲,剃度受具于靈巖寺。后參大寂(道一),了達祖乘,即還本院。院之北,樵采路絕,師一曰策杖披榛而行,遇六眸巨龜,斯湏而失。乃庵此峰。因號龜洋和尚。(25)

      《祖堂集》《景德傳燈錄》《五燈會元》均把無了列入道一法嗣。王榮國先生認為,“道一禪師去世時,無了未出家,尚在襁褓之中,又如何躋身道一禪師的弟子之列呢?” (26)《祖堂集》載:

      續(xù)有一僧,近從金陵至,舉馬大師意旨,師曰:吾得馬大師之旨。臨遷化時垂訓,有偈曰:“八十年未辨東西,如今不要白頭翁。非長非短非大小,還與諸人性相同。無來無去兼無住,了卻本來自性空?!?(27)

      從上引文看,無了為道一法嗣,當不成問題。馬祖道一,在唐大歷中,隸名金陵開元寺。 有僧從金陵至,與史相符。無了禪師偈云“八十年未辨東西”,王榮國先生據(jù)此推斷:無了卒于唐咸通八年(867年),當生于貞元初年。如果將:“八十年未辨東西”理解為,是指出家以后的80年,這樣無了禪師當生于唐大歷四年(769年),道一去世于唐貞元四年(788年),時無了19歲,為道一法嗣不成問題。

      莆田縣國歡崇福院慧曰大師,福州長慶大安禪師法嗣,福州侯官人,姓黃氏,名文炬。初為縣獄卒,往往棄役往靈觀和尚及西院大安禪師所,吏不能禁,復謁萬歲塔譚空禪師落發(fā)。不披袈裟,不受足戒,唯以雜彩為掛子。時有五百許僧染時疾,他以杖次第奌之,各隨奌起。閩王重創(chuàng)泉州崇福寺以居之。晚住泉州護安院,唐乾寧中示滅。

      泉州招慶寺,唐天祐中(904~907年)泉州刺史王延彬建,招慶寺在五代時盛極一時,名僧輩出,如雪峰義存的高足慧棱、道匡、法因等,其中最有建樹者當推撰《泉州千佛新著諸祖師頌》和為《祖堂集》撰序的省僜,編《祖堂集》的靜、筠二禪師。

      慧棱禪師,杭州鹽官人,13歲出家于蘇州通玄寺。唐乾符五年(878年)入閩,住雪峰寺20余載。唐天祐三年(906年),受泉州刺史王延彬之請,住招慶寺?;劾庠谡袘c寺時“禪子委輸,惟虞后至?!?(28)

      道匡禪師,潮州人,俗姓李?;劾舛U師居招慶寺時入室參侍?;劾獾礁V蓍L慶院,道匡繼為招慶寺住持,“學眾如故。”

      法因禪師,據(jù)《景德傳燈錄》載:前泉州招慶法因大師法嗣泉州報恩院宗顯明慧大師。(29)泉州開元寺清豁禪師“參謁永和座夏招慶法因席?!?(30)可見法因住持過招慶寺。其法嗣有:泉州報恩院宗顯明慧大師、金陵龍光院澄慪禪師、永興北院可休禪師、郴州太平院清海禪師、連州慈云普廣大師、慧深、郢州興陽山道欽禪師等。

      省僜,俗姓阮,仙游人。7歲出家,從泉州開元寺僧可遵。20歲稟大比丘戒。后云游吳楚,遍叩宗匠。歸閩后從漳州保福院從展禪師,為其法嗣。后唐天成年間(926—930年),泉州刺史王延彬在開元寺造千佛院,延請省僜主持。他十余年足不踰臬,有“泉州千佛”之稱。后晉開運初(944—946年)朱文進殺王延羲,據(jù)其位,署其黨黃紹頗為泉州刺史,遷省僜為招慶寺住持,從學者千許。省僜于南唐保大四年(946年)撰《泉州千佛新著諸祖師頌》(31)保大十年為靜、筠二禪師編的《祖堂集》作序。

      靜、筠二禪師僅知為招慶寺僧,其法系如下:雪峰義存——保福從展——招慶省僜——靜、筠。

      《景德傳燈錄》記載有泉州后招慶和尚一段對話。

      福清寺是五代泉州刺史王延彬為高麗僧玄訥建。著名的禪僧有玄訥、師巍、行欽等。

      玄訥,高麗人,來中國求法,為雪峰義存門徒。泉州刺史王延彬在西門外為他建福清寺。玄訥在該寺二十余年,大闡玄風,“學者歸慕”,終老該寺。

      行欽,福州仙宗契符清法大師法嗣,后為福清寺僧。

      道溥,俗姓鄭,福唐(今福清)人,受業(yè)寶林院,后參義存,得心印,住五峰,后遷泉州睡龍山,其法嗣漳州保福院清豁禪師。睡龍山和尚因住睡龍山而得名?!陡=ǚ鸾淌贰返?69頁云:“至于‘五峰與‘睡龍山的確切地點待考?!爆F(xiàn)考證如下:

      五峰即五峰山,在南安縣?!堕}書》載:

      五峰山,下有石,長二十余丈,廣十余丈,下覆如屋,可容五百余人,其色翯然,名白石山,亦名一片瓦。前有二石,長十余丈,高十余丈,相對如魚,名雙鯉下灘。頂石有白痕如畫鶴者。二山多靈怪,非有道行者不能久住。唐僧道岑居此……由巖西下半里許,有白云巖,亦有盤石為屋;有獅子巖,大石突起如獅子,可容數(shù)人。又有大石高丈余,下有泉石、靈巖泉。又有覺海巖,禪師僧覺海所創(chuàng),巖石高嵌如燕,亦名燕巖。(32)

      五峰山有一片瓦,唐道岑居此,白云巖、獅子巖、覺海巖等,均有僧人居住。道溥居住五峰山哪座巖洞,頗難考證。

      泉州地區(qū)與龍有關(guān)的地名不少,紫帽山東南麓有龍首山、有龍翔之勢,亦名龍頭嶺。豐澤區(qū)東海街道有回龍山。南安縣有龍山,又名九躍山,山頂有龍山巖,巖下有慈民院,還有臥龍山、龍臥山、龍源山、龍?zhí)渡降取;莅灿斜P龍山、東北七峰、蜿蜒龍勢,下有唐王潮墓,留從效建寂光寺,還有臥龍山、龍蟠山、龍宮山、龍頭嶺、龍窯嶺等。安溪有黃龍山、龍山(盤龍山)、龍?zhí)辽健⒈P龍山、龍躍山、龍蛟山、龍安巖等。永春有龍山、應龍山。德化有龍潯山、龍湖山等。同安縣有臥龍山等。

      以上與龍有關(guān)的地名中,只有德化龍潯山與睡龍有關(guān)。何喬遠《閩書》載:

      龍潯山,縣之山磅礴蟠際,不知其幾百里,峰巒岡獻,回亙蹙沓,而是山峭數(shù)千仞,巍然縣治。宋宣和中,令劉正鑿巔為亭,或云不可,正曰:“此睡龍也,鑿則醒?!庇饽辏刂信e薦者三人。皇朝嘉靖中,令緒東山建駕云亭,以興文事……又建醒龍樓,懸鐘其間,令張大綱作書院焉。(33)

      龍潯山或許就是睡龍山,所以宋德化令劉正命人鑿龍潯山之巔為亭時會說:“此睡龍也,鑿則醒?!泵鞯禄h令緒東山建樓名“醒龍樓”。這只是一種推測,還有待進一步研究確正。

      泉州瓦棺和尚,在德山為宣鑒侍者,后入閩住泉州瓦棺院,“確切地點待考”。(34)

      瓦棺和尚為行修。何喬遠《閩書》載:

      杭州西湖南山法相院僧行修,陳氏子。生而異香滿室,長耳垂肩。迨七歲猶不言,或曰:“痖耶?”息應聲曰:“不遇作家,徒撞破煙樓耳?!遍L游方外,至金陵瓦棺寺祝發(fā)受具。參雪峰義存。(35)

      行修祝發(fā)受具的寺院為金陵瓦棺寺?!毒暗聜鳠翡洝贩Q行修為泉州瓦棺和尚(36)《五燈會元》亦稱行修為泉州瓦棺和尚。(37)《泉州府志》云:“行修,晉江陳氏子,生而異香滿室,長耳垂肩……及長祝發(fā)瓦官寺?!?(38)《晉江縣志》亦云:“行修,祝發(fā)瓦棺寺?!?(39)他們都沒有標明行修祝發(fā)的是金陵瓦棺寺,所以會誤以為瓦棺寺在泉州而找不到地點。其實泉州并沒有瓦棺院(或寺)。

      泉州東禪和尚,生平不詳,僅有與義存禪師對話的法語。

      從琛,在漳州保福從展處得法后,傳法于泉州鳳凰山。強禪師,嗣法神晏,亦傳法于泉州鳳凰山。

      清運,傳法于泉州萬安院。琛禪師,傳法于泉州西明寺。宗顯,嗣法招慶法因,初住興國,后住泉州報恩院。《福建佛教史》云:“至于‘興國院(或寺)、報恩院在泉州何處?待考。” (40)

      報恩院為泉州開元寺支院。釋元賢《泉州開元寺志·建置》載:

      報恩院,在寺之凈土巷。不知昉于何人,唐棲岑法師出是院。

      釋大圭《紫云開士傳》載:“棲岑,高僧棲霞之法兄也,泉州同安人,姓陳氏,生而粹美。,幼不食葷,十二去家,依開元凈土巷報恩慧老宿得度?!?/p>

      釋道元《景德傳燈錄》卷24,“泉州報恩院宗顯明慧大師”;釋普濟:《五燈會元》卷8,“泉州報恩院宗顯明慧禪師”;何喬遠《閩書》卷137,《方外志》“本州報恩院宗顯明慧禪師”等記載中的“泉州報恩院宗顯明慧禪師”應即《紫云開士傳》“開元凈土巷報恩慧老宿。” 宗顯即宗顯明慧,又稱慧老宿。興國院位置待考。

      行傳,清源人,俗姓周,本州石鐘院出家,福州太平寺受戒。自曹山印可而居泉州廬山小溪院?!陡=ǚ鸾淌贰吩疲骸笆娫何挥谌莺翁幋?。”

      行傳禪師,《景德傳燈錄》載:

      泉州廬山小溪院行傳禪師,青源人也。姓周氏,本州石鐘院出家,福州太平寺受戒。自曹山印可而居泉州廬山小溪。(41)

      青原即清源。五代后漢乾祐二年(949年),南唐升泉州為清源軍,轄南安、莆田、晉江、仙游、永春、同安、德化、兼領南州(漳州),后周顯德二年(955年)增領清溪(今安溪)縣、長泰縣。宋乾德二年(964年),清源軍改為平海軍。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平海軍改為泉州。

      行傳禪師“本州石鐘院出家”。石鐘院在泉州安溪縣。乾隆《安溪縣志》載:

      瑞峰山,下有三惠院,梁開平初建;超化院,后梁貞明中建;鷲臺院,后唐長興中建,亦名員教院。今廢,山上有石鐘響鳴圣跡。(42)

      同書又載:“三惠院,梁開平初建,在石鐘山,今廢;鷲臺院,后唐長興中建,亦名員教院,在石鐘山,今廢;超化院,后梁貞明中建,在石鐘山,今廢?!?(43)

      由此可見,瑞峰山又名石鐘山,因山上有石鐘響鳴圣跡,故名。,瑞峰山有三惠院、鷲臺院、超化院均建于五代。行傳“本州石鐘院出家”,即在泉州安溪縣瑞峰山出家,山上有三院,不知行傳在哪個寺院出家?

      根據(jù)釋大圭《紫云開士傳》、釋元賢《泉州開元寺志》記載,泉州開元寺禪僧中雪峰義存的弟子有道昭,晉江人,俗姓王,天祐間“謁雪峰存。”襲禮,唐天復元年(901年),朱全忠篡位,大肆殺戮,乞為僧,賜名寰外;“來閩問道雪峰,一語豁然,如獲舊物,峰器之。”師寂,姑蘇長洲(今蘇州)人,姓陸氏,初學儒,后學釋于重玄寺,歷叩宗匠,“適雪峰,峰一見器之,譽聞溫陵?!?/p>

      漳州羅漢寺創(chuàng)建于唐代,是閩南著名的禪寺,名僧輩出。守仁,泉州永春人,清涼文益法嗣。后回故鄉(xiāng),止東安興教上方院,次住漳州報恩院,后又住漳州羅漢院。

      《福建佛教史》第198頁云:“東安興教上方院在泉州何處?待考?!?/p>

      東安興教上方院即泉州開元寺上方院。歷史上晉江縣曾屬東安縣。《泉州府志》載:“吳永安三年,以南郡為建安郡,治即今建寧府。增置東安等縣,領縣九。東安即今泉屬晉江、南安、同安山邑地。泉為東安縣地。晉太康三年,析建安置晉安郡。改東安為晉安縣?!?(44)

      開元寺,唐垂拱二年(686年)建,初名蓮花寺,長壽元年(692年)升為興教寺,神龍元年(705年)改名龍興寺,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改名開元寺至今。歷史上開元寺曾稱興教寺。開元寺有上方院,“南唐保大末,清豁禪師,構(gòu)院以居?!笔厝剩骸俺鯀艋?,后回故郡,止東安興教上方院。” (45) 興教寺為開元寺古稱。守仁回泉州,住開元寺上方院。

      漳州保福寺,后梁貞明四年(918年)漳州刺史創(chuàng)建。保福從展的法嗣有:泉州招慶院省僜凈修大師、泉州萬安院清運資化禪師、泉州鳳凰山從琛洪忍禪師、泉州西明院琛禪師、漳州保福寺可儔明辨大師、漳州報恩院道熙禪師、漳州報恩院行崇禪師等。

      清豁,福州永泰人,少而聰敏,禮鼓山興圣國師落發(fā)后,初謁大章山契如庵主,后參泉州睡龍山道溥禪師,后傳法保福寺。

      法騫,晉江人,俗姓施,出家于泉州開元寺菩提院,后參隆壽無逸得旨,住持隆壽寺。

      玄應,晉江人,俗姓吳,幼出家,于泉州開元寺九佛院稟具,閱大藏終秩。福州升山白龍院道希禪師法嗣,后歸清溪(今安溪)。北宋開寶三年(970年)陳洪進之子文顥任漳州刺史,于水南創(chuàng)報劬禪院,屢請玄應住持,固辭不往。玄應之兄仁濟為軍校,文顥遣仁濟懇請玄應,他才不得已到漳州報劬院任住持。時參學四集。僅千五百人,隨從入院,大啟法筵。北宋開寶八年(975年)圓寂。

      唐五代泉州僧人在外地弘法者有道通、懷暉、義存、全豁、景欣、懷祐、行瑫、行言、師郁等。

      道通,馬祖道一的弟子,江西廬江人,姓何氏。幼隨父官泉州南安縣,后出家。天寶初,馬祖在建陽佛跡嶺聚徒傳法,道通前往拜他為師。后來,馬祖到虔州(今江西贛州)南康的龔公山(今名寶華山)傳法,道通隨同前往。后“游方吳越之間,臺明山谷,靡不登陟?!碧曝懺辏?86年)往南岳見石頭禪師。貞元四年秋,與伏牛山自在禪師同游洛陽。后回至唐州紫玉山掛錫解囊,參學之徒霧集。刺史李道右為建禪宮。唐元和八年(813年)七月十五日無疾而終,壽八十三。

      懷暉(756-816),俗姓謝,泉州同安人。唐貞元元年(785年)參謁洪州大寂禪師(馬祖),“頓明心要”,與彭城劉濟為知交。他“志在《楞伽》,行在曹溪,”即以傳播南宗禪法為己任。曾游歷清涼(今五臺山)、幽州、徂徠山(今山東泰安縣東南),寓居齊州靈巖寺(今山東長清縣西北),后到太行山百家?guī)r修行傳法,前來問法的人很多。

      唐元和三年(808年)應詔入京,住章敬寺。章敬寺是唐大歷二年(767年)太監(jiān)魚朝恩為了給章敬太后祈禱冥福,獻出通化門外受賜的莊田建造的,“窮極莊麗”。懷暉在此“說禪要”,“朝僚名士日來參問”。后皇帝召入麟德殿參與論議,被推薦居上座。

      懷暉于唐元和十年十二月十一日圓寂,年62歲。次年二月,門人智朗、志操等奉全身葬于灞橋北原,敕謚大宣教禪師。著名詩人賈島撰銘云:

      實姓謝,稱釋子,名懷暉,詳譯字,家泉州,安集里。無官位,有佛位。始丙申,終乙末。

      懷暉的弟子有懷政、志操、弘辯、智真、古堤和尚、公畿和尚等。

      義存(822-908),俗姓曾,南安人。從曾祖父以來“友僧親佛”。12歲拜莆田玉澗寺僧慶元為師,留寺為童,17歲出家。唐會昌五年(845年),唐武宗滅佛,他束發(fā)著儒服隱居山林,到福州芙蓉山參謁宏照大師靈訓。靈訓禪師“見而器之”,留在身邊。宣宗恢復佛教,他禮靈訓為師。此后,他北游吳、楚、梁、宋、燕、秦等地,在幽州(今北京)的寶剎寺受具足戒,之后,“巡名山,扣諸禪宗。曾在洞山良價處當飯頭(管理伙食工作),因機緣不契,離開洞山?!碧葡掏ǘ辏?61年)到湖南武陵德山參謁宣鑒,“盤泊數(shù)載”。咸通六年與同鄉(xiāng)同學全豁一起離開德山,游歷澧州的鰲山。咸通九年,一度回芙蓉山。不久應福州刺史李景之請,到福州怡山建寺,即后來的西禪寺。咸通十一年至乾符二年(870-875年),義存在師伯行實的協(xié)助下,得到當?shù)匦磐胶透V荽淌?、福建觀察使韋岫的大力資助,在福州象骨峰形勝之地建造雪峰寺。唐中和四年(884年),陳巖為福建觀察使,對義存很敬重,上奏朝廷,僖宗賜義存為“真覺大師”,并賜紫袈裟。唐大順二年至乾寧元年(891-894年),義存再次游歷吳越諸寺,后回雪峰山。王審知建立閩國,對義存特別崇敬,曾從他受法。后梁開平二年(908年),義存去世,年87歲。

      義存禪師身邊的弟子長達1700多人,得法弟子56人,其中因“無機緣語句”不立傳,立傳者達45人。其中著名的有:福州玄沙寺的師備、越州洞巖的可休、信州鵝湖的智孚、泉州招慶寺的慧棱、福州鼓山的神晏等。外國來華的留學僧有:高麗國靈照禪師,得法后在杭州傳法。高麗國玄訥禪師,得法后在泉州傳法。義存的泉州弟子有師郁、紹卿、行瑫、道溥、東禪和尚等。

      全豁,泉州人,俗姓柯。少禮清源誼公為師。后往長安造西明寺,往寶壽寺稟戒習經(jīng)律諸部。又造臨濟,屬臨濟玄義歸寂,乃謁仰山。之后參湖南武陵德山。會昌年間汰僧,全豁于洞庭湖邊作渡子。宣宗復法后,結(jié)庵洞庭臥龍山,“徒侶臻萃”,又居唐年山,立院號巖頭。唐光啟三年(887年)為農(nóng)民軍所殺。

      景欣,泉州仙游人,受業(yè)本州白云山。自石霜禪師開示后往臺州涌泉寺。

      懷祐,泉州仙游人,受業(yè)于九座山陳禪師,后參學石霜禪師,居謝山。后住廬山棲賢,“徒侶臻萃”,終于廬山。

      行瑫,俗姓王,泉州人,于本州開元寺受業(yè),后“預雪峰禪會,聲聞四遠”。后應閩帥之請,開法于福州仙宗院。

      行言,泉州晉江人,得法于凈慧禪師(文益),后住持金陵報慈道場。

      師郁,泉州人,得雪峰心印,化緣于杭越之間,后居杭州西興鎮(zhèn)化度院,法度大興。

      清錫,泉州人,傳法江西洪州云居山。后回閩,住泉州西明院傳法。

      慧英,生平不詳,得法后入閩,傳法于“泉州上方”?!陡=ǚ鸾淌贰吩疲骸吧戏皆海ɑ蛩拢┪蝗莺翁??待考”

      泉州上方院有兩處,即開元寺上方院和上方廣法院。

      開元寺上方院的創(chuàng)建,《泉州開元寺志》載:

      上方院,南唐保大末,清豁禪師構(gòu)院以居。后出漳之保福。(46)

      《晉江縣志》亦載:“清豁,居開元寺上方院,后居貴湖。刺史陳洪進奏賜紫方袍,號性空禪師” (47)

      上方廣法院,五代留從效建,宋紹熙元年(1190年)改為崇先廣教寺。《泉州府志》載:

      崇先廣教寺,在三十四都臨漳門外五里。五代節(jié)度使留從效建,名上方廣法。

      宋紹熙元年,改今名。明永樂間重修。今廢。(48)

      上方廣法寺位于今鯉城區(qū)金龍街道辦事處古圳海峽電子汽配城。(49)

      慧英在泉州上方院傳法時,開元寺上方院、上方廣法院均存在。《開元寺志》沒有提及慧英在開元寺上方院傳法,慧英可能在上方廣法院傳法。

      契稠,泉州人,傳法于撫州崇壽院,卒于宋淳化三年(992年)。

      (三)會昌法難對泉州佛教的影響

      唐朝佛教勢力急劇膨脹,擴大了僧侶階層與世俗地主在經(jīng)濟利益上的矛盾,造成社會上反佛意識的高漲。

      唐憲宗之后,朝政腐敗,朋黨斗爭,國勢日衰。穆宗、敬宗、文宗照例提倡佛教,僧尼之數(shù)繼續(xù)上升,寺院經(jīng)濟持續(xù)發(fā)展,大大削弱了朝廷的實力,加重了國家的負擔。唐武宗整頓朝政,收復失地,穩(wěn)定邊疆,決定廢除佛教。八月下詔曰:

      朕聞三代以前,未嘗言佛,魏晉之后,像教寢興。是逢季時,傳此異俗,因緣染習,蔓衍滋多。以至于耗蠹國風,而漸不覺;以至于誘惑人心,而眾益迷。泊乎九州山原,兩京城闕,僧徒日廣,佛寺曰崇,勞人力于工木之功,奪人力為金寶之飾,遺君親于師資之際,違配偶于戒律之間,壞法害人,莫過于此。且一央不田。有受其餒者;一婦不織,有受其害者。今天下僧尼不可勝數(shù),皆待農(nóng)而食,待蠶而衣。寺宇招提,莫知紀極,皆云構(gòu)藻飾,僭擬宮殿。晉、宋、齊、梁,物力凋瘵,風俗澆作,莫不由是而致也。(50)

      唐武宗認為,廢佛是“懲千古之蠹源,成百王之典法,濟人利眾。” (51)。要求各地貫徹執(zhí)行。

      會昌二年(842年),武宗令僧尼中犯罪者和違戒者還俗,并沒收其財產(chǎn)“充入兩稅徭役”。會昌四年七月,敕令毀拆天下山房、蘭若、佛堂、義井、村邑齋堂等未滿二百間,不入寺額者,其僧尼等盡勒還俗。會昌五年三月,敕不許天下寺置莊園,又令勘檢天下寺舍奴婢多少,并及財物。四月,在全國范圍內(nèi)實施全面滅佛。秋七月,“敕上都、東都兩街各留二寺,每寺留僧三十人;天下節(jié)度、觀察使治所及同、華、商、汝州各留一寺,分為三等:上等留僧二十人,中等留十人,下等五人。余僧及尼并大秦穆護、襖僧皆敕還俗。寺非應留者,立期令所在毀撤,仍遣御史分道督之。財貨田產(chǎn)并沒官,寺材以葺公廨驛舍,銅像、鐘磐以鑄錢。” (52)。八月詔書云: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還俗僧尼二十六萬余人,收充兩稅戶,拆招提蘭若四萬余所,收膏腴上田數(shù)千萬頃,收奴婢為兩稅戶十五萬人。(53)

      會昌滅佛給佛教以沉重打擊,寺院經(jīng)濟遭受了致命的摧毀,許多佛典尤其是《華嚴經(jīng)》和《法華經(jīng)》的章疏,湮滅散失非常嚴重。華嚴宗、天臺宗等派別由此日趨衰微。

      會昌滅佛在全國各地推行,泉州也不能避免。閩南最早的寺院延福寺“會昌廢之,大中復之,五年賜其額?!?(54)可見延福寺在會昌滅佛中被廢,唐宣宗時恢復,惠安華林寺,唐會昌間廢。(55)

      開元寺釋令言“適唐武宗詔沙汰,辟地絕粒。明年宣宗復天下浮圖,(令)言乃歸。”文稱“會昌泯天下僧,偁布衣,蕭然巖石間,大中詔復如初。時仙游為是州屬邑,州刺史聞稱有道,部所屬延致之。至則郡寺東南造木浮圖五級,是咸通初也?!?(56)義存禪師在唐武宗滅佛時束發(fā)著儒服隱居山林,到福州芙蓉山參謁靈訓。靈訓禪師“見而器之”,留在身邊。宣宗恢復佛教,他禮靈訓為師,外出游方。

      莆田華嚴寺行標法師“泊武皇帝除佛,舍籍釋子于戶部,師則巾華陽,衣縫掖,晦跡椎客,廬于西巖石室?!?廢佛令解除后,地方官以幡花迎請往泉州開元寺,任監(jiān)領。(57)

      三、宋元時期的泉州佛教

      宋元時期,隨著泉州海外交通的發(fā)展,經(jīng)濟也有長足的發(fā)展,佛教更為發(fā)展。寺僧劇增,僅開元寺歷五代至宋,旁設支院120所,寺僧“食常萬指”。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泉州僧尼來度者4000人,已度者萬數(shù),天子為之驚駭。

      宋元時期,有些老百姓為了逃避差役而出家為僧。宋人張表臣指出:“兩浙諸州寺院至千區(qū),福州千八百區(qū)。而游惰之民竄籍其間者十九,非為落發(fā)修行也,避差役為私計耳?!秉S干也說:“髡其首而游于他州者,閩居十九焉?!?(58)由此可見,唐宋以來,泉州佛教興盛是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的。

      (一)宋元時期的泉州寺院

      宋代泉州著名的寺院有崇福寺、光孝寺、法石寺、南天寺、惠安靈應寺、南安雪峰寺、安溪清水巖等。元祐二年(1315年),亦黑迷失所立《一百大寺看經(jīng)記》記載,當時全國主要寺院一百大寺輪流閱讀大藏經(jīng),其中泉州有開元寺、承天寺、崇福寺、法石寺、水陸寺、延福寺、積善寺、北藏寺、招福寺、明心寺、封崇寺等17所。

      (二)宋元時期佛教各宗派在泉州的傳播

      宋代,華嚴宗在泉州繼續(xù)流傳,凈源被尊為“華嚴中興教主”。凈源(1011—1088年),俗姓楊,晉江人。先從五臺山承遷學《華嚴》,繼從子璿學《楞嚴經(jīng)》《圓覺經(jīng)》和《起信論》。后游吳,住報恩觀音院,錢塘慧因寺,弘宣華嚴教義。凈源“因省親于泉,請住清涼”。元祐初年(1086年),高麗僧統(tǒng)義天(文宗第四子)入宋就學于凈源之門,他帶來一些中國已失傳的華嚴宗的章疏,歸國后,又將《合書華嚴》的三個譯本共180卷,寄贈凈源,凈源造華嚴閣珍藏。凈源的著作主要有:《華嚴妄盡還源觀疏鈔補解》《華嚴源人論發(fā)微錄》《華嚴普賢行愿修證儀》《金獅子章云間類解》《華嚴疏鈔注》等。

      唐“唯識大師”叔端在泉州傳布法相宗,其孫宋釋師壽,“辭五峰命,以高尚稱”,全勇“阇維舌根不壞,與(惠)成咸以勤持誦稱”。

      宋代泉州律宗僧人有法殊,“從宗已受佛頂金剛說,復即法凝學《四分》,悉通其義,講輒合數(shù)十百人,以能升臨壇,晦望則宣戒本,圣節(jié)則演南山教戒,而受人具足。” (59),《法殊傳》)本宗,咸平三年(1000年)“業(yè)律成,為學者南向坐講律”,其“律學詩名獨步天圣間。” (60),《宗本傳》)敦炤,“守律精嚴,以身范物,故四方咸宗師之,其徒萬人?!苯ㄑ锥辏?128年),因嘆開元寺戒壇“制度觕陋,不盡師古”,按南山戒壇圖經(jīng)更筑,“悉手板讎,律法必有據(jù)依,無一出私意。”(61)

      凈土宗提倡大修功德,宋釋了性,安溪人,俗姓黃,守凈,晉江人,俗姓翁,“相與導人為福,諸塔寺梁道必成之。”晉江東石石佛巖,“相傳未巖時,石有夜光三道。宋嘉定中,僧守凈異之,鐫刻彌陀、觀音、勢至三尊,刻‘泉南佛國四字于旁?!?(62)開元寺極樂院,宋淳熙間(1174—1189年)高僧了性與其徒守凈創(chuàng),“寺祀西方大圣,故俗呼彌陀殿?!?(63)宋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開元寺東西塔被火焚毀,淳熙十三年(1186年)了性重建,創(chuàng)安溪龍津橋、晉江安濟橋等。紹熙間(1190—1194年),守凈建資圣僧伽塔,嘉泰塔、新塔、廟、巖、堂、庵、橋凡17所,說明宋代泉州凈土宗相當流行。

      宋元泉州天臺宗名僧有:定諸,晉江人,“學佛而儒術(shù)兼通之”,宋端拱中(988—989年)受江南燈印可,“歸草堂隱焉。草堂,法華白衣也?!北居^,晉江人,俗姓陳,從宗已講解《法華》《楞嚴》《凈名》《起信》,參政呂吉父在開元寺置法華院,本觀主之。著《法華箋》等。元釋如照,字元明,號寂室,晉江人,俗姓蔡。典客雪峰,刺血書《法華經(jīng)》,及歸故業(yè),復刺血寫《法華經(jīng)》。

      宋代泉州密宗相當流行,有多座《佛頂尊勝陀羅尼經(jīng)》幢:北宋淳化元年(990年)泉州招慶大前殿前經(jīng)幢,淳化二年泉州承天寺經(jīng)幢,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泉州水路寺經(jīng)幢,天圣三年(1025年)南安豐州桃源宮經(jīng)幢,天圣九年泉州通天宮經(jīng)幢等。

      宋代密宗著名的僧人志添,永春人,俗姓陳,既受具;日誦大悲陀羅尼,“得佛秘密印”,善于用“咒水治病”。元豐間(1078—1085年)住南安葵山蓮花峰“從巖居者數(shù)百人,皆心如墻堅。” (64)

      宋元時期,泉州著名的禪僧有開元寺慶老,號圓證禪師,泉州人,掌徑山宗杲書記有聲。著《臨濟宗旨》,約宗密《圓覺說》,為增明疏,補充僧惠洪《僧寶傳》,所收高僧81人。

      子琦,惠安人,俗姓許。依開元寺智訥,年甫冠策經(jīng)得度,精通《楞嚴》《圓覺》諸經(jīng)。后游方江淮,參可真、惠南。惠南圓寂后,四祖法演命分坐說法,蘄州太守喬郎中延琦為開元寺第一世。琦主數(shù)年成叢席,四方云會,密屋鼎新,禮樂法度大備。后至廬山,不久,泉州郡守陳偁請琦開堂開元寺之福興院,又到南安羅山陞坐,繼而移主惠安大中寺,又移承天寺,居20余年,改建承天寺。崇寧元年(1102年)朝廷下旨,天下諸州建崇寧寺,郡守潘玨以琦為第一世。政和五年(1115年)圓寂。著有《五會語錄》。

      有朋,字成之,南安人,俗姓蔣,以試經(jīng)得度,為宗已門學士,州人相與聽朋講《楞嚴》《凈名》等經(jīng)。元豐二年(1079年),郡守陳樞致朋主泉州開元寺尊勝院。有朋為學以心宗為根,名相為葉,而留意于教外。曾五番拜謁子琦。獲印可,成其法嗣。元豐八年,郡守王祖道之請主興福寺。元符二年(1099年),大夫蔣長生延請,移錫清果寺。宣和六年(1120年)圓寂。著有《兩會語》《警世頌》《禪余詠》等。

      可遵,字行至,南安人,俗姓徐。7歲從居銳,16歲比試得度,參資壽智捷,得其法,廬北山(清源山)百丈石旁,為三塔,率州人登禮之。數(shù)年后,移安溪月巖,元豐間,郡守王祖道致遵主開元寺尊勝院。遵得施利則鏤經(jīng)懺鈑,不吝貲財繕理橋道,創(chuàng)構(gòu)殿堂。

      法超,晉江人,俗姓施,宋明道中(1032~1033年)試經(jīng)為比丘。具戒后游方,參越州清化志超,得其道。歸巖清源山,通讀《大藏經(jīng)》。在晉江建鎮(zhèn)海塔,庵居20年。鄉(xiāng)之水為海之支港,寒月潮汐,行人出沒泥土間,凍苦滑濕,超募緣造悲濟橋,長800尺,共130間,鄉(xiāng)人德之。作洛陽橋石塔以鎮(zhèn)橋。后負缽游京師,還而居潮州九侯山妙峰4年,元祐六年(1091年)至同安梵天寺,溘然而寂。著有《辯邪正論》《修進錄》。

      戒環(huán)禪師,泉州人,性簡精,不溽世味,以空寂自頤,而深造道妙。于開元寺寶勝院作《法華、楞嚴、華嚴三經(jīng)要解》,皆能痛去名相繁蔓,使人無泥枝葉,入佛知見,學者多宗之。

      本一禪師,淳熙二年(1175年)主開元寺清涼精舍。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開元寺災,舊有像清涼山塑萬菩薩與寺俱毀,本一奔走諸施者,材匠悉擇良者,指揮雕為八面,面千像,極其精巧,靡金8000緡,李忱為之祀。

      枯崖,法名圓悟,福清人,俗姓劉。少為書生,聰穎過人,“酷好詩而喜為文”,頗著聲譽。其性恬淡寡言,棄儒入佛。從里之山寺剃發(fā),即出游,遍參叢林。后在杭州徑山寺任書記僧,為偃溪佛智法嗣。晚年駐錫泉州開元寺興福寺,住持并重興之,泉州節(jié)度推官福清人林希逸撰《泉州重修興福寺記》記其事。

      景定四年(1263年),枯崖著成《枯崖漫錄》3卷。漳州人陳叔震《序》云:“枯崖和尚所集者,皆發(fā)蘊櫝之美玉,而非鼠璞?!?林希逸《跋》云:“此集所記,皆近世善知識也”。給予很高評價??菅峦砟犟v錫泉州,該書在泉州刊梓。書中保存許多佛教史料,記載泉籍高僧參禪機語、行狀及寓泉高僧事跡公案??菅律圃?,贈泉州高僧人詩有《承天寺尋勤上人》《送壁上人歸承天寺》,佛寺紀游詩有《瑞興寺》《題寶山寺二首》《宿友人白云庵》等。(65)

      希湛,泉州人,家庭貧苦,“堂有皓首之親,家無擔石之儲”,幼年出家,為開元寺袒膊院僧人,在他的師傅和親友的幫助下剃度,寓客清果院。

      希湛以曹子建“自衒自媒者,士女醜行;于時求進者,道家之明忌”為人生準則,不做貪名逐利,趨時求進之僧,而是閉門看經(jīng),日以佛經(jīng)為尚。

      高麗僧統(tǒng)義天對中國佛教各宗有廣泛涉及,對天臺、華嚴宗有較深研究,特別仰慕晉水凈源的風德,致書修禮,稟問法要,凈源也“復書相招。” 元豐八年(1085年),義天與門徒壽介隨宋商林寧船入宋,在山東密州板橋鎮(zhèn)登陸,由陸路抵汴京。義天在宋期間,先后參謁慧林、善淵、擇其等名僧大德50余人。在杭州慧因寺聽凈源開講《華嚴經(jīng)》等。由于母后等的催促,義天于元祐元年(1086年)五月二十日,從定海隨高麗國赴宋朝賀回使船返國。

      義天在宋朝期間,妙湛寓客泉州清果院,“未沾仁者之恩”,沒有機會當面向義天請益。義天回高麗后,“山川阻隔,彼此相遼”,不能“躬待座側(cè),以請釋迦一言之教”。為表示對義天的崇敬寫了一封信。全文如下:

      泉州開元寺祖(祖,誤,應為袒——引者)膊院僧希湛謹齋沐裁書,和南百拜,獻于僧統(tǒng)明師和尚:希湛常聞曹子建曰:“自衒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于時求進者,道家之明忌。”希湛久服斯言。于是,常杜門看經(jīng),日以經(jīng)佛為尚,而切恥乎貪名逐利,趨時求進之僧。其意以謂世所仰賴者,觀音、釋迦而已。一則闡佛教而天下莫不蒙其化,一則工救濟而天下莫不被其仁。恭惟和尚天縱聰明,神資、學問、德行,足以為釋氏之楷模,動靜足以為群眾之軌法。有所不言,一言而教以之宣;有所不濟,一濟而仁以之顯,可謂口盡觀音、釋迦二圣之道也。

      希湛生長泉郡,幼年棄俗,堂有皓首之親,家無擔石之儲,自于口前載,幸得本師與諸親齊心相成,特為披剃。今則名系開元,寓客清果,濫廁緇衣之伍,未沾仁者之恩,必也曉夕焚香,祝頌誓求,其所以遭濟于仁者,惟賴吾僧統(tǒng)明師而已。然而山川阻隔,彼此相遼,恨不能躬待座側(cè),以請釋迦一言之教。今所願者,愿吾明師大擴觀音之德,遠推救濟之仁也。是以輒露口誠,自于院中逐學虔禮《妙法蓮花經(jīng)》,并《觀音贊頌文》二十會,用求資賄,圖開講席,全藉和尚喝率鳩集眾財果家贊助,以盡君子成人之美,則希湛之肺腑可銘也,終不敢忘德,區(qū)區(qū)圖報,頂踵何恨。干昌慈悲,曳勝戰(zhàn)汗。(66)

      義天捐資慧因寺置華嚴教藏、修華嚴閣,慧因寺首座沙門道璘在寺中“以僧統(tǒng)畫像,立生祠于院,常奉香火,以此為報庇護之恩德耳?!倍U俊氨匾矔韵Ψ傧?,祝頌誓求,其所以遭濟于仁者。惟賴吾僧統(tǒng)明而已?!毕U框\誦讀《妙法蓮花經(jīng)》《觀音贊頌文》是“圖開講席”,以報荅義天。

      天錫,號樗拙,晉江人,俗姓尤。兩歲父歿,羈孤坎坷,志慕出塵。紹定元年(1228年)“裂縫掖,從道本薙發(fā),”次年登具戒。他忘寢食,研經(jīng)傳,盡獲圓頓之秘,梵音風發(fā),凈侶霧滃從聽無地,多席門外。完成鎮(zhèn)國塔合尖,極其精麗。雪峰義存的祖墳“久委榛荊,他夷地創(chuàng)廬守之,架崇閣五間,上安佛座及佛像,下列真覺正傳之祖,這就是南安雪峰寺。景定四年(1263年)圓寂,年55。

      本觀,字無本,晉江人,俗姓陳。幼而秀出群兒,甫冠試經(jīng)出家,尋得具足戒。從宗已講《法華》《楞嚴》《凈名》《起信》。熙寧間(1068~077)太守陳樞改開元寺弼院為禪院,以觀主之。參政呂吉父置開元寺法華院,復以觀兼主之。元豐八年(1085年),朝奉王祖道移觀主大中寺,改其寺為十方規(guī)制。元祐六年(1091年)大夫陳康民以觀合崇福寺為禪寺,觀指揮營構(gòu),高朗周密,期未半而叢林成,人服其神速。紹圣三年(1096年),朝散大夫唐垌起觀水陸寺一年,元符三年(1100年)圓寂。觀還造尊勝閣像,石筍橋亭。觀著有《法箋》《語錄》。

      法周,字覺先,俗姓王,同安人。出家泉州開元寺文殊院,“能勤慎無惰容”,遍旁教義,凡三應詔講《凈名》《法華》《楞嚴》,咸稱旨,賜紫衣師號文慧。咸平初(998年),太守宿翰至開元寺,行殿墀,見其下數(shù)莖草。翰指問曰:“古語道‘紫云蓋地,凡草不生。因甚而今卻有?!狈ㄖ軕曉唬骸暗匾蚺嗫屯?,凡草有時生?!焙采顕@服。移西郊龍興寺。天圣元年(1023年)以石門山塔成跌坐而逝。

      太初,字子愚,泉州人。世業(yè)儒,倜儻有奇志,詩文不凡。棄家入泉州開元寺尊勝院,“以佛律已盡,去塵習,”當?shù)厥看蠓蚨嗤浦刂?。南劍州郡守陳密致初主報恩寺席,真德秀復以大溈山延之,匡?0年,聚徒千人。其道博大,無異古尊宿之。初不輕作文,作則傳萬口,如《承天僧堂記》,簡嚴有體,叢林戶誦之。又評蔡襄《洛陽橋記》,點點竄三字,至今傳其言。

      契祖,俗姓張,同安嘉禾(今廈門)人。宋寶祐中(1253—1258年)侍元智。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妙恩置祖為開元寺堂中上座,三十年恩使嗣位,他行湘師之道,祖持盈者28年。祖善說法,渾然天成,賜號佛仁正悟。延祐六年(1319年)圓寂。

      伯福,字謙叟,俗稱周,惠安人。(13歲從泉州積善寺長老守慈出家,10年后得度。元初錄籍于開元寺。契祖知其能,選知僧事,至使總之,皆能稱職。修開元寺殿前石庭,與匠同臥。又修倉庭,作輸藏,不辭勞苦,不言功。伯福為人沈毅寡言,能清約以禪自娛。喜施與,環(huán)泉之東西南北市鑿井數(shù)十,泉人甘之。作承天寺龍藏,施百金助承天寺以堤防水田,墾筑南安蒙溪田,胼手胝足,久之不憊。至順元年(1330年)二月圓寂。

      四、明清時期的泉州佛教

      元朝末年,泉州發(fā)生十年外族叛亂,明初又實行海禁,加之倭寇對沿海地區(qū)的掠奪破壞,寺院田糧大部分被征作軍費,正如明朝人陳懋仁所指出:

      泉州自五代之際,腴田多屬寺觀,民間其下者耳。厥后漸為勢佃轉(zhuǎn)相沉匿,寺觀反累虛糧,至今數(shù)百年來,尚有清查寺田,找價為充餉之用者。余嘗奉差稽覆,溷不可了。(67)

      佛教走向衰微,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明代泉州一府五縣只建17座寺院,清代建的寺院也很少。

      明清時期,泉州僧人到日本、東南亞、臺灣等國家和地區(qū)弘傳佛教,促進泉州與這些地方的文化交流。

      清明時期泉州著名的僧人正映,字澄淵,號潔庵,一號月泉,晚稱雪老,江西撫州泉溪人,俗姓張。以失怙入安仁三峰寺為沙彌。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試經(jīng)得度,謁南京靈谷謙禪方入門。謙歿,往天界寺掛搭,命司藏鑰,會有旨云泉州開元寺僧臨難,選的當人住持,乃鬮選而出。洪武三十一年開堂說話,眾志翁然,首豎法堂,次建甘露戒壇,不數(shù)年,百廢俱修。永樂元年(1403年)朝京回;住福州雪峰寺,重修佛殿法堂三門兩廊;開萬工池,作金鰲橋等。洪熙元年(1425年)得旨主持靈谷寺,宣德元年(1426年)擢僧錄司左講經(jīng),卒于靈谷寺。著有《古鏡三昧》。

      本源,晉江人,出家學《法華》《楞嚴》諸經(jīng),咸正其實。游漳浦,道旁有石,坐其上,后其石夜輒放光,漳人異之,為之立靈嶺巖居之。繼而請主泉州開元寺。永樂十八年(1420年)正月敕征入京,奏對稱旨,屢受獎赍,居半載,辭歸故山。

      道超,字云外,晉江安平人,俗姓李。幼有出塵志,禮開元秋鑒為師。年20入京師請給,禮大功德寺祖淵大師,司藏鑰三載。后游東浦,參無際、月溪,二老授以無字公案。染疾還山。泉州熊太守、孔郡丞請其住持開元寺,屢請不至。成化十年(1747年)始為眾說戒。成化十一年至天立巖度夏示疾。著有《云外語錄》。

      正派,字覺非,晉江人,俗姓蔡??嘀厩趯W,出家后住開元寺東塔院,博洽諸經(jīng),有詩名。時寺有老宿無斷,通內(nèi)外典,素見重于王尊巖(慎中)。派承其啟迪,別有會心,無斷深器之。詹仰庇以直言貶歸,山中唱和。后游吳越諸勝,咸有題詠,膾炙人口。時詹仰庇邀朋輩及諸明德結(jié)楞嚴社,派每奪其標。臨終示偈曰:勿毀勿贊,本無涯岸。云度長空,月浮碧漢。享年79歲。

      亙信,字行彌,俗姓蔡,同安浯嶼人,幼年業(yè)儒,于漳州南山寺剃染出家,納戒于椎云律師。后游方參學,在福清黃蘗費隱通容處得法,崇禎年間(1628~1644年)住持漳州南山寺,法度盛于閩南。其間一度住持黃蘗寺、泉州承天寺、南安延福寺。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住持福州雪峰寺,后又兼主福州慶城寺。順治十六年圓寂于福州雪峰寺。

      《明漳州南山寺報劬禪院沙門亙信傳》載:

      釋亙信,字行彌,姓蔡氏,浯人也。父惟和,母李氏夢六星入懷,及誕亙,小字福星……年十七,從止安薙發(fā)……尋君漳之長泰石獅巖……乃發(fā)足游參,首造鼓山,叩博山……居茅于芙蓉山,居頃之,復回鼓山受具,時年二十四。八月解制,乃回溫陵,掩關(guān)于葵山牛眠室……復掩關(guān)南安圭峰報親寺之東庵……崇禎九年溫陵檀越請住南安大羅山棲隱禪院。戊寅春,往金粟省費,復回黃蘗助隱元建興大殿。壬午冬,費遣專使炎源流祖衣付之。(68)

      據(jù)上述,亙信曾掩關(guān)于葵山牛眠室、南安圭峰報親寺,住南安大羅山棲隱禪院,但沒提到九日山延福寺。而《如幼禪師塔銘》云:“遂興出塵之志,喜從方外游,適本師雪峰亙和尚往還黃蘗,道由惠邑,邂逅瞻拜,便蒙激發(fā),于是矢志皈依……和尚歷住泉郡承天、延福、會城之芙蓉雪峰?!保?9)如幻禪師系亙信門徒,他自撰塔銘中對自己師傅經(jīng)歷的記載當不致有誤,亙信住泉州承天寺、南安延福寺是可信的。

      超宏(1605—1678),字如幻,號瘦松,惠安縣人,明潮州府教授劉佑子。他淹貫經(jīng)史,工書法。

      明崇禎四年(1631年),如幻27歲,身染重疾,便滋生出家念頭,喜與方外交游,時南安雪峰寺主持亙信往還福清黃蘗寺,道經(jīng)惠安,如幻與他相見,受其啟發(fā),矢志歸佛,但雙親健在:“莫酬初心?!?/p>

      順治元年(1644年)滿族入關(guān),強制漢人剃發(fā)易服,為維護民族尊嚴,免受剃發(fā)易服之辱,在清兵攻陷福建當年,慨然與惠安縣令劉介存、中丞王忠孝一起到惠安平山寺出家。戎馬稍靖,到漳州南山寺依從亙信和尚,隨歷亙信泉州、福州諸名剎十余載。順治十五年(1658年)回泉州,住南安靈應寺數(shù)載??滴跛哪辏?665年),應邀住持南安雪峰寺??滴跗吣?,募緣修南安雪峰寺,倡修安海龍山寺、泉州崇福寺、南安靈應寺等。時漳州南山寺、福州鼓山湧泉寺、泉州開元寺誠請如幻住持,他一一謝絕??滴跏吣辏?678年)春他予建墓塔,自撰塔銘。十月圓寂,享年74歲。如幻著有《瘦松集》。

      元賢(1578—1657),字永覺,自號荷山野衲、石鼓老人,俗姓蔡,名樊德,字闇修,福建建陽人,為宋理學家蔡元定第14世孫。

      萬歷三十年(1602年),元賢25歲,讀書山寺,聞頌《法華偈》,即知周禮之外,別有此一大事,遂隨本縣趙豫齋月《楞嚴經(jīng)》《法華經(jīng)》《圓覺經(jīng)》。萬歷三十一年,曹洞宗中興之祖壽昌無明開法江西董巖,元賢往謁。萬歷四十五年,元賢40歲,二親繼歿,棄妻兒,往江西新城壽昌寺,禮無明和尚,落發(fā)為僧,法名元賢。萬歷四十六年,無明去世,元賢依博山無異三載,受具足戒。

      天啟二年(1622年),元賢45歲,從博山歸閩,到沙縣雙髻峰。后回建陽,居甌寧金仙庵閱大藏經(jīng)三年,后遷建安荷山。崇禎七年,聞谷大師推薦元賢主福州鼓山湧泉寺。次年,居建州凈慈庵。冬,晉江張二水(瑞圖)相國、呂天池侍郎仰慕元賢道化,率眾延請元賢住持泉州開元寺。崇禎九年,作《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略疏》10卷。秋,回鼓山。崇禎十年秋,到泉州開元寺結(jié)制,并修繁《溫陵開元寺志》。不久,回福州鼓山湧泉寺,此后除幾次短暫外出,一直住持福州鼓山湧泉寺。順治十四年(1657年)圓寂,壽80歲。

      天辟,延福寺僧人。南安縣主簿惟善《贈延福寺僧天辟》詩云:

      居山不知延福清,構(gòu)屋不如翠光亭。

      流水回環(huán)此亭下,一派百折絲桐鳴。

      禪家老衲僧天辟,面黃傳來人不識。

      九日山下放牛歸,摸得寥天白日隙。

      一入深山四十年,高臥禪房聽雨眠。

      常時會客此亭下,班床列坐如神仙。

      今年亭前山水碧,古冶龍泉匣中出。

      昨者我游九日山,天辟贈我青瑯玕。

      惜無瓊瑤以足報,且期松柏同歲寒。

      天辟“一入深山四十年”,過著禪耕生活,經(jīng)常與客人在翠光亭相會,當惟善游九日山時,天辟贈以青色瑯玕念珠。何喬遠說,讀惟善待,天辟為人,可想見也。

      清源上人,洪武間住南京天界寺歸泉州省親,宋濂送文,稱其“歷抵大方,期于深詣,雖嘗絕學,不廢明倫契經(jīng)最神之訓,如來孝親之戒,服行不悖?!?/p>

      真空禪師,泉州人,6歲出家。既云游關(guān)洛間,歷終南山、衡山。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入廣東羅浮永福寺寄食。時歸善葉夢熊讀書寺中,叩其不繇文字,對真空大嘉敬禮。后止宿河林,為眾說法,頂禮者千余人。徙止觀音山,一日令弟子置木龕而化。

      正森,自名定心,號一如,俗姓楊,晉江后洋人。苦行勤修,通詩書。住泉州法石寺、嘉泰巖、獅巖、樂山、清源南臺室、承天寺、漳州天柱巖等,所至躬勤作務,治藝圃自話,不畜徒。年八十余,一日為人作畫梅而逝。

      廣論,字若水,俗姓陳,晉江人。住持開元寺準提庵,董建開元寺大殿廊廡、露臺。三至江南拜請藏經(jīng)數(shù)萬本,貯之開元寺戒壇,郡之名公為圖贊以表其事。閉關(guān)三年,坐斗室參禪諦。年59卒,有語錄行世。

      德林,字銳峰,俗姓楊,晉江人。少為儒,淹貫經(jīng)史。薙發(fā)于德化戴云寺。入黃蘗寺為記室,歷居安溪太山吾巖。精于禪理,有雄略,知兵法。順治十二年(1655年)六月,山寇林日盛將李光地等12人擄入山寨,索取巨額贖金。在李日燝和德林的策畫下,令其徒晦譚為鄉(xiāng)眾導,救出李光地等人。他平生榮奕?譚,微文隱要,語有前知。年85圓寂,有語錄、文集行世。

      機銳,字希覺,俗姓林,晉江人。讀書山寺,出家泉州開元寺,出家舉話頭,七日不悟,即截臂自罰,息聞鐘聲,頓釋所疑。鼓山道霈和尚登戒壇,出拂子付囑。不久,在泉州崇福寺開山說法,四方禪子有至云貴杖錫而至。既而瓊州人延請主圓通院。次年,歸崇福寺,建萬佛道場,滿期,擲筆而逝。

      太積,俗姓蘇,晉江人,17歲落發(fā)泉州開元寺,會鼓山道霈來寺說法,即從稟戒。道霈歸鼓山,隨往即叩。數(shù)載歸泉州,建一葉庵,居20余年而逝,著有《一葉庵遺稿》,其徒聞性為刊輯行世。

      德萃,號岱英,南安人。17歲投泉州開元寺晦文和尚為僧,授以《六度集經(jīng)》,讀之感悟??滴跞荒辏?692年),鼓山道霈和尚來開元寺開堂結(jié)制,眾推德萃入堂。次年,從道霈登鼓山,住8載。雍正八年(1730年),至江西贛州崆峒山,得鹵庵和尚真?zhèn)鳌2痪脼槭鬃?,為眾說法。雍正十一年,至云間青龍寺。乾隆二年(1737年),游浙江諸叢林,次年回閩,乾隆四年回泉州開元寺,主戒壇。乾隆五年,往贛州崆峒山為鹵庵和尚掃塔。不久,其師晦文圓寂,馳歸開元寺,紳士敦請就本寺說法,聽者數(shù)千人。著有《春夢集詩草》9卷。

      圓實,一名道實,字不虛,俗姓柯,晉江人。自幼不茹葷,15歲投晉江毫光巖為僧。巖主石山和尚云游江湘,將巖事委圓實。不久,香燈不繼,圓實自己上山砍柴,挑到大盈集市去賣,換回香油供奉。一天晚上,讀《證道歌》忽有所悟,自是諸經(jīng)皆明了其大意。圓實素瘦,自是豐偉,群貿(mào)呼為“活彌勒”。開元寺高僧樵云律師講《毗尼經(jīng)》,實前住聽講,不久,入居小身巖,次年,更新其佛像。參加承天寺道亨和尚啟建的《楞嚴經(jīng)》法會。遍閱大藏經(jīng)、傳燈錄諸書,無不洞貫。得云棲《彌陀疏鈔》,欣然玩味,鏤板刊行,并為四眾講說。鐫刻接引觀想二佛板及大六觀、大彌陀等文,以廣其傳。福州鼓山永覺和尚來開元寺開堂,圓實出其所著《禪余集》,深為永覺賞識。

      泉州有黃姓者在廣東得觀音像、高尺余,其妻夜夢觀音大士說偈曰:“問我是誰?妙名元跡。久厭塵中,愿歸圓實?!背窒裾哒伊撕芫茫耪业綀A實,將觀音像送給他。年55圓寂。著有《禪余集》《禪凈鞭影》。

      宗標,字良準,號觀幻,俗姓林,同安人。年17入開元寺為僧,旋往福清黃蘗寺,受戒于廣超禪師,授以拂。廣超禪師圓寂后宗標為建塔治喪。后歸隱泉州開元寺清居寮,潛心研究佛學30余年??滴跛氖吣辏?708年),福清士紳恭請宗標住持黃蘗寺,期滿告歸??滴趿?,于開元寺云齋閣開壇說法。雍正二年(1724年),應邀再住持黃蘗寺。雍正九年,泉州士紳迎請宗標回開元寺,住持戒壇。雍正十二年圓寂,享年83歲。著《語錄》8卷,為佛門所宗。

      逹中,號通庸,自號不偏老衲,俗姓楊,晉江人。本習儒,因?qū)以嚥慌e,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到廈門虎溪巖剃度,后嗣法于泉州海印寺本溥和尚門下。乾隆四十九年,應邀任晉江龜湖住持。后重返廈門,居醉仙巖。嘉慶十二年(1807年),募資重建廈門天界寺等。嘉慶二十一年圓寂,壽73。著有《刻玉集》一卷。

      元飛,字石龍,俗姓童,晉江人,14歲入資福寺為僧,禮不動和尚為師。闖崇福寺正哲和尚道學深邃遂道師事正哲和尚。一日聞霹靂聲,頓然感悟,信口誦云:“個事不從字與文,一歸何處說紛紛?而今劈破虛空后,卸卻肩挑二百觔?!闭芾掀嬷?,遂傳衣錊立為嗣法弟子。

      康熙四十年(1701年),福建水師提督威略將軍吳英迎請元飛住持廈門虎溪巖。時巖中僅有敝屋三間,元飛竭力募建,不到30年成為廈門一大寺院,元飛被尊為虎溪巖開山祖師。

      元飛性純孝,在巖南側(cè)建報恩堂,迎母奉養(yǎng),奉父木主祀之。母歿后與父合葬寺側(cè)。時虎溪巖下荒眾冢棺累累,元飛勸其子孫改葬,無主者代為改葬。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元飛應龍巖知州張進珠和潭平知縣傅維祖之邀,卓錫東寶山石云寺開壇受戒,并在山巖閉關(guān)精修。乾隆七年(1742年)圓寂,享年71歲。著有《諺銀》10卷行世。

      海印,字瑞章,號愧巷,別號葆光,德化湯頭人,俗姓張。20歲投泉州開元寺云齋閣為僧??滴跞四辏?699年),登鼓山,受戒于道霈和尚??滴跛氖?,南安雪峰寺照拙和尚病?,趨海印到山,俾主法席,日夜參究,透破禪關(guān)。康熙四十七年,往黃蘗寺分座。還雪峰寺,改六和樓為庫堡,募修大樓,改山樓,易門徑,蓋佛殿,塑佛像,及凡更新。郡紳請開堂說戒于開元寺云齊閣,還在雪峰寺、德化戴云寺說法。修茸性天寺,改造虎頭巖。南安縣令舉為僧錄。年81圓寂。著有《周易說》《明德解》《羅經(jīng)集解》《愧軒語錄》《詩文集》《雪峰寺志》集。

      五、近代的泉州佛教

      近代,佛教高僧圓瑛、弘一、會泉等來泉州弘法,推動泉州佛教的發(fā)展。泉僧人組織佛教社團,創(chuàng)辦佛教學校、興辦慈善事業(yè)。

      (一)佛教社團

      清末民初,楊文會在南京創(chuàng)辦“佛學研究會”,歐陽竟無在南京創(chuàng)辦“佛教會”,太虛法師在南京組織“中國佛教協(xié)會”,寄禪在上海成立“中華佛教總會”等。受其影響,福州設立佛教會,閩南設立“漳泉汀龍永佛教分會”。南安《雪峰寺志續(xù)篇》云:

      民國肇造,八指頭陀寄禪和尚發(fā)起組織“中華佛教總會”,各省聞風,竟設分會。閩南四眾公推轉(zhuǎn)初、云果二師上省聯(lián)絡,設“漳泉汀龍永分會”于泉州承天寺。(70)

      民國十九年(1931年)正月初六日,在泉州開元寺成立“中國佛教會晉江縣分會”,選舉轉(zhuǎn)塵和尚為理事長,廣心、廣洽、廣義、妙月、元鎮(zhèn)、常凱等僧人與葉青眼、周震、王朝宗、鄭玉樹等居士為理事。會址設在泉州承天寺。泉州承天寺性愿法師在承天寺創(chuàng)辦“月臺僧伽社”。此前,安海圣殿街設“佛學研究社”

      (二)佛教學校

      近代以來,泉州僧人創(chuàng)辦佛教學校,以教育僧伽和平民。

      民國元年,承天寺開辦鸚哥山僧伽研究社,轉(zhuǎn)初為主任。民國二年,云果和尚在承天寺創(chuàng)辦貧兒院。招收貧苦兒童入學,民國十四年,轉(zhuǎn)逢和尚改辦為“鸚山義學”。民國十二年,會泉法師在承天寺創(chuàng)辦“優(yōu)曇初級學?!?,次年更名為“承天禪寺義務學校”。(71)民國二十二年,弘一法師在開元寺尊勝院創(chuàng)辦“南山律苑”。1930年代,轉(zhuǎn)塵和尚在承天寺創(chuàng)辦佛教養(yǎng)正院

      (三)興辦慈善事業(yè)

      佛教用布施的方式救助貧弱,泉州僧人在民國時期,開辦養(yǎng)老院,收養(yǎng)病老僧人,殘疾人,婦女,兒童等。1924年,由轉(zhuǎn)道,圓英,轉(zhuǎn)物等創(chuàng)辦開元慈兒院,1925年創(chuàng)辦朶蓮寺農(nóng)工養(yǎng)老院,1929年創(chuàng)辦泉州婦人養(yǎng)老院,1934年創(chuàng)辦溫陵養(yǎng)老院,1935年創(chuàng)辦晉江平民救濟院等。

      創(chuàng)辦佛教醫(yī)療所救治病人。1913年崇福寺住持妙月設立崇福診療所,1952年楊嘉姑在菲律賓創(chuàng)設宿燕寺文蓮施診所,后在泉州設贈藥處。

      (四)近現(xiàn)代泉州名僧

      弘一法師(1880—1942),俗姓李,幼名成蹊,學名文濤,號息霜,留學日本時更名岸,號叔同。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1905年留學日本,學習西洋繪畫和音樂。歸國后,曾在天津、上海、浙江等地任音樂和美術(shù)教師,報社編輯,與柳亞子等人創(chuàng)辦“文美會”,主編《文美雜編》,還加入南社。與友人發(fā)起組織金石之學的“樂石社”。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演音,號弘一。潛心研究佛學,立志重振南山律宗。1928年來閩南苦行弘法14年。在泉州開元寺、承天寺、光明寺、百源寺、清源洞、溫陵養(yǎng)老院、南安雪峰寺、靈應寺、水云洞、晉江草庵、安海水心亭、福林寺、惠安凈峰寺、科山寺、靈瑞山、永春桃源殿、普濟寺等寺院講經(jīng)說法,著述,養(yǎng)病靜修,度歲。1942年九月初四日圓寂于溫陵養(yǎng)老院晚晴室。

      圓瑛(1878—1953),法名弘悟,號韜光,字圓瑛,俗姓吳,名亨春,古田縣人。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于福州鼓山湧泉寺妙蓮和尚受具足戒,隨侍妙蓮習律儀。半年后到閩侯曹峰寺從達本和尚修習苦行,先從常州天寧寺冶開和尚習禪5年,繼參寧波天童寺寄禪和尚習禪6年,宣統(tǒng)元年(1909年)被推舉為接待住持。民國十三年(1924年)往南洋弘法,遇轉(zhuǎn)道和尚,共同發(fā)愿重興泉州開元寺。經(jīng)多年營構(gòu),修復大雄寶殿,戒壇,法堂等。后又在開元寺創(chuàng)辦開元慈兒院。民國17年接任雪峰崇圣寺住持,次年,任寧波天童寺住持,時中國佛教會成立,圓瑛被選為主席。民國二十年回閩住持福州林陽寺??谷諔?zhàn)爭時,在滬發(fā)起組織“中國佛教會災區(qū)救護團”,赴東南亞弘法募款,賑濟難民和支援前線。民國29年被捕入獄,堅貞不屈,后經(jīng)多方營救出獄。回上海后在圓明講堂創(chuàng)“楞嚴專宗學院”,自任主講。1953年圓瑛被推舉為中國佛教協(xié)會第一任主席。同年9月圓寂于寧波天童寺。

      會泉(1874-1943年),俗姓張,名侃,法名明性,號印月,別號華藏,同安人。光緒十八年(1892年)出家,拜廈門虎溪巖善溫和尚為師。次年,在漳州南山寺受具足戒,后到江浙參訪名僧大德。光緒二十七年回廈門南普陀寺,又往南安雪峰寺隨侍佛化和尚。光緒三十三年在泉州承天寺襄助云果法師建水陸法會。民國初任承天寺住持,兼任安海龍山寺住持。民國十二年在承天寺創(chuàng)辦優(yōu)曇學校,襄助圓瑛法師寺重興泉州開元寺。民國二十七年攜弟子宏船法師到新加坡,馬來西亞弘法。1943年圓寂于馬來西亞檳城妙香林寺。

      轉(zhuǎn)道(1872—1943),法諱海青,俗姓黃,晉江安海人。19歲往漳州南山寺出家,次年在泉州崇福寺受具足戒。后云游大江南北,參拜名師。宣統(tǒng)元年代理住持廈門南普陀寺。1913年南渡新加坡弘法,募建普陀寺。民國13年,與圓瑛,轉(zhuǎn)物等修葺泉州開元寺,創(chuàng)辦開元慈兒院,在漳州南山寺創(chuàng)辦佛化學校。1928年轉(zhuǎn)道任新加坡中華佛教會首屆會長,1934年與李俊承,邱菽園等組織新加坡佛教居士林,1938年與陳景祿居士創(chuàng)辦英文佛教會等,1943年11月18日圓寂于新加坡普陀寺。

      性愿(1889—1962年),俗姓洪,名水云,法號古老,字性愿,號棲蓮,晚年號安般,南安石井人。12歲在石井東庵出家,翌年在廈門南普陀受戒,后到水頭仙跡巖,從喜光習佛經(jīng),到南安雪峰寺投佛化老人座下住5年。宣統(tǒng)元年(1909年)云游江南名剎,學經(jīng)求法參禪。民國八年應廈門南普陀寺之請任監(jiān)院。民國14年在泉州承天寺創(chuàng)辦東方倫理學研究社,民國十五年年任承天寺、開元寺監(jiān)院。次年在承天寺創(chuàng)辦月臺佛學研究社。同年赴菲律賓主持信愿寺。民國三十八年在廈門太平巖創(chuàng)辦覺華佛學苑。1950年到菲律賓創(chuàng)建華藏寺。性愿對祖國佛教和慈善事業(yè)非常關(guān)心,修繕石井清水巖、慈云寺,興建大慈林,創(chuàng)辦覺華女子佛學苑等。1962年圓寂于菲律賓馬尼拉華藏寺。

      妙月(1883—1944年),欲姓卲,名丕恩,法騰朗,號鐵羅漢,晉江安海人。在廈門朝天宮剃發(fā),受戒于南普陀寺。后到紫帽山普照寺,練成鐵沙手。30歲任崇福寺住持,以救死扶傷,扶危濟困聞名于世。1924年云游菲律賓,行醫(yī)濟世,回國后重修崇福寺大殿,天王殿,法堂等。1944年圓寂于崇福寺,著有《少林太祖拳法》,《傷科經(jīng)絡療法》行世。

      海明(1871—1921年),字轉(zhuǎn)初,別號慈蓮,俗姓王,南安人。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在南安雪峰寺削發(fā)為僧,翌年到漳州南山寺學習佛教經(jīng)典,后回雪峰寺協(xié)助佛化和尚。光緒三十年到南洋募化,歸建雪峰寺大殿,東西樓,重建慧泉寺,太湖巖,石室?guī)r等。1913年,廈門南普陀寺辦旃檀學校,海明被推選為林長兼教務主任,講佛教《三字經(jīng)》《金剛經(jīng)》《阿彌陀經(jīng)》等。1921年重建南安涌蓮寺。

      元鎮(zhèn)(1897—1977年),名日惠,俗姓孫,17歲因病就診于妙月和尚,受其影響剃度出家,1914年在莆田慈壽寺受具足戒。此后刻苦讀書,勤練少林拳,廣閱醫(yī)書,虛心向擅長武藝,精通醫(yī)術(shù)的僧人學習。先后任不二庵、鰲溪宮、南宮寺、安福寺、福慶寺、瑞云寺、清龍寺住持。1935年任崇福寺住持,重修大雄寶殿,天王殿,新建藏經(jīng)閣,創(chuàng)辦崇福診所。著有《少林太祖拳法》,編修《傷科經(jīng)絡療法》等。

      常凱(1916—1990年),諱禪即,俗姓洪,晉江英林人。1927年在崇福寺剃度出家,追隨元鎮(zhèn)法師鉆研醫(yī)學,苦練武功,1931年在泉州開元寺受具足戒。1935年云游江浙,參訪名僧大德??箲?zhàn)爆發(fā),參加僧侶救護隊,組織戰(zhàn)地掩埋隊。1944年住持崇福寺,1946年當選中國佛教會福建分會常務理事。1947年南渡馬來西亞檳城,1949年往新加坡,在普陀寺行醫(yī),以治療骨科為主,被譽為“骨科圣手”。1986年當選新加坡佛教總會副主席,1988年升任主席。由于對新加坡公益事業(yè)的貢獻,1985年8月獲新加坡總統(tǒng)頒授公共服務星章,1990年圓寂于新加坡伽陀精舍。著有《戒月心珠》《正骨心要》《伽陀詩草》《名山記游》等。

      宏船(1906—1990年),名成基,法名本慈,俗姓朱,晉江池店人。1919年到承天寺聽會泉法師講經(jīng),受其感悟,懇求剃度,會泉收為侍者。1922年在莆田廣化寺受具足戒。1924年隨會泉法師到廈門南普陀寺,1927年隨會泉到南安石井慧月精舍和碧云寺開堂弘寺。后到廈門虎溪寺巖,受命為石蓮寺監(jiān)院??箲?zhàn)爆發(fā),參加抗日救護隊任隊長。1938年隨會泉法師南渡新加坡,馬來西亞,駐龍山寺、普覺寺、雙慶寺弘揚佛法,建“大悲法會”,講《楞嚴經(jīng)》,創(chuàng)建妙香林寺,與常凱法師創(chuàng)設施診所,贈藥施醫(yī)。1983年回泉州,見承天寺被毀,發(fā)愿重修,勸募印尼華僑何蕙忠居士捐資重建,捐資助修泉州開元寺、慶蓮寺、南安雪峰寺、漳州南山寺、廈門南普陀寺、虎溪巖,寧波天童寺等。宏船法師在東南亞及世界各地享有盛譽,被推舉為新加坡佛教總會會長,新加坡僧伽聯(lián)合會主席,東南西亞佛教會主席,世界僧伽會副會長等職。1990年12月25日,圓寂于新加坡普覺禪寺。

      注釋:

      [1] [64]何喬遠:《閩書》卷8《方域志》。

      [2] 乾隆《泉州府志》卷16《壇廟寺觀》。

      [3] [4] 《安平志》卷8《寺廟志》

      [5] [6] 新編《安海志》卷16《寺庵》。

      [7] 林國平、邱季端主編:《福建移民史》,方志出版社1993年版。

      [8] 乾隆《福州府志》卷75,《外經(jīng)》1。

      [9] 吳藝娟:《略論六朝時期南安豐州成為閩南政治、經(jīng)濟中心的原因——以六朝古墓葬出土文物為例》,《泉州文博》第13期,2008年6月。

      [10] 釋大圭:《紫云開士傳》卷2。

      [11] 釋元賢:《泉州開元寺志》《開士》。

      [12] 釋元賢:《泉州開元寺志》《建置》。

      [13] [14] [19] [59]釋大圭:《紫云開士傳》卷1。

      [15] 黃滔:《泉州開元寺佛殿碑記》,《黃御史集》卷5。

      [16] 釋大圭:《紫云開士傳》卷2。

      [17] [18] 黃仲昭:《八閩通志》卷77,《寺觀》。

      [20] 李玉昆:《泉州密宗文物史跡》。

      [21] 白化文:《漢化佛教與寺院生活》,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8頁。

      [22] 陳衍:《福建通志》卷85,《高僧傳》。

      [23] 何喬遠:《閩書》卷10《方域志·泉州府惠安縣》。

      [24] [26] 王榮國:《福建佛教史》廈門大學出版社1997年出版第85頁。

      [25]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8,《泉州龜澤無了禪師》。

      [27] 靜、筠:《祖堂集》卷15,《龜洋和尚》。

      [28] 釋贊寧:《宋高僧傳》卷13。

      [29]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24,《泉州報恩院宗顯明慧大師》。

      [30] [60] 釋大圭:《紫云開士傳》卷3。

      [31] 李玉昆:《〈泉州千佛新著諸祖師頌〉研究》,《敦煌學輯州》1995年第1期。

      [32] 何喬遠:《閩書》卷9《方域志·南安縣》。

      [33] 何喬遠:《閩書》卷9《方域志·德化縣》。

      [34] 王榮國:《福建佛教史》,廈門大學出版社1997年出版第105頁。

      [35] 何喬遠:《閩書》卷137,《方外志·釋衲·泉州府》。

      [36] 釋道元:《景德傳燈錄》卷16,《泉州瓦棺和尚》。

      [37] 釋普濟:《五燈會元》卷7,《泉州瓦棺和尚》。

      [38] 乾隆《泉州府志》卷65,《方外·五代》。

      [39] 道光《晉江縣志》卷60,《人物·五代》。

      [40] 王榮國:《福建佛教史》,廈門大學出版社1997年出版第190頁。

      [41] 釋道元:《景德傳燈錄》卷20,《泉州廬山小溪院行傳禪師》。

      [42] [43] 乾隆《安溪縣志》卷3,《山川》;卷10,《寺觀》。

      [44] 乾隆《泉州府志》卷3,《建置沿革》。

      [45] 釋道元:《景德傳燈錄》卷25,《漳州羅漢院守仁禪師》。

      [46] 釋元賢:《泉州開元寺志》,《建置》。

      [47] 道光《晉江縣志》卷60,《人物志·釋·宋》。

      [48] 乾隆《泉州府志》卷16《壇廟寺觀》。

      [49] 蔡文華、蔡玉應、林傳沙:《泉郡江南古圳昭惠廟簡介》。

      [50] [51] 《舊唐書》卷18上《武宗本紀》。

      [52] 《資治通鑒》卷248。

      [53] 《唐會要》卷47。

      [54] 曾會:《重修清源郡武榮州九日山寺碑》,陳國仕輯《豐州集稿》卷10。

      [55] 乾隆《泉州府志》卷16《壇廟寺觀·惠安縣》。

      [56] 釋大圭:《紫云開士傳》卷1,《釋令言、文稱》。

      [57] 黃滔:《華嚴寺開山始祖碑銘》,《黃御史集》卷5。

      [58] 乾隆《福州府志》卷14,《風俗》。

      [61] [63] 釋元賢:《泉州開元寺志》,《開士》。

      [62] 何喬遠:《閩書》卷7,《方域志》。

      [65] 劉福鑄:《枯崖和尚與泉州》,《面向新世紀初的福建佛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256—271頁。

      [66] 高麗義天門人編:《大覺國師文集·外集》,楊渭生等編著《十至十四世紀中韓關(guān)系史料匯編·上冊》學苑出版社1999年版節(jié)807——808頁。

      [67] 陳懋仁:《泉南雜志》卷下。

      [68] 喻謙撰:《新續(xù)高僧傳四集》第21。

      [69] 如幻自撰《如行禪師塔銘》,《南安雪峰寺志》卷2。

      [70] 蔣嚴慧《雪峰寺志續(xù)編》,《南安雪峰寺佛化老人傳》。

      [71] 釋向愿主編《承天寺志稿》。

      猜你喜歡
      開元寺禪師泉州
      泉州
      幼兒畫刊(2022年8期)2022-10-18 01:43:38
      論泉州北管的“雜揉性”
      中國音樂學(2022年1期)2022-05-05 06:48:30
      鎮(zhèn)館之寶
      ——泉州宋船
      奇妙博物館(2022年3期)2022-03-23 05:16:10
      和你一起成長——寫在福師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慶之際
      泉州開元寺印度教古石雕考
      流行色(2019年7期)2019-09-27 09:33:14
      古代鄭州第一高塔
      ——開元寺塔
      敦煌寫本《曹議金重修開元寺功德記》考釋
      敦煌學輯刊(2017年2期)2017-11-09 03:01:48
      開元寺
      海峽影藝(2017年3期)2017-09-25 05:51:16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領導文萃(2017年15期)2017-08-22 21:40:43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讀者(2017年10期)2017-04-26 18:31:06
      东兰县| 彰化县| 南皮县| 大邑县| 萨迦县| 额尔古纳市| 永康市| 湟源县| 鄂伦春自治旗| 宁波市| 鹤壁市| 黄骅市| 普陀区| 崇阳县| 南京市| 公主岭市| 航空| 锡林郭勒盟| 宁化县| 唐海县| 旬邑县| 肥东县| 衢州市| 麻城市| 绥宁县| 时尚| 云南省| 如皋市| 安溪县| 花垣县| 盘锦市| 东港市| 英山县| 郑州市| 林西县| 堆龙德庆县| 泰安市| 化州市| 平湖市| 沁源县| 昌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