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寶祥
[摘 要] 1980年2月,在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上,胡耀邦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胡耀邦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共達7年。他以艱苦卓絕的精神和勇敢無畏的膽略,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力推動我國的改革開放事業(yè)作出了多方面的重大貢獻。胡耀邦首先闡述了鄧小平的改革思想,并告誡全黨必須具有勇于改革的思想。同時,胡耀邦告誡全黨在改革中要特別注意正確地對待主觀世界改造,對于歪風邪氣應有敢碰敢抓的態(tài)度,做勇于改革的開拓者和推進者。
[關鍵詞] 胡耀邦;改革開放;農村改革;機構改革;經濟改革;全面改革
[中圖分類號] F1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17)09-0010-07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改革開放中形成和發(fā)展的。當年曾說,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一招。像我這樣年齡的人,作為過來人,回顧中國這三四十年的歷史,確有這樣的感受。
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偉大的事業(yè)。正如鄧小平所說,一個人、幾個人,干不出這么大的事情[1] 1350。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人民的事業(yè);在領導層,是集體的努力。在領導層中,胡耀邦同志對改革開放的貢獻是很突出的。
一、早就思考中國農村的改革
對中國農民和農村問題,胡耀邦早就關注。他在任川北領導人期間,以后任團中央書記,以后到湖南、到陜西省工作,都十分關注農民和農村問題。他早就對蘇聯模式,或明確、或婉轉地表達過自己的看法。
胡耀邦曾對我們理論動態(tài)組同志說過,“文革”期間,他曾給毛澤東寫過一封信,對國家的發(fā)展戰(zhàn)略提出建議,表示出他的觀點。胡德平在他的《中國為什么要改革》一書中,對這封信的內容作了介紹。胡耀邦將蘇聯的經濟模式稱之為“斯大林時代的計劃經濟老框框”,胡耀邦認為,中國經濟“完全縮回到或者基本上縮回到斯大林時代的計劃經濟的老框框中去,這是很可悲的”。他設想,中國應走一條適合自己情況的經濟發(fā)展新路。他將這條道路概括為“亦工亦農、農工結合”,其基本點就是,突破當時社會結構的狹隘模板,放手讓農民干,讓農民辦中小型工業(yè)[2] 16-19。這是胡耀邦早期的改革思想和主張。
粉碎“四人幫”以后,胡耀邦在揭批“四人幫”的同時,極盡精力考慮農村的改革問題。
1977年11月29日,胡耀邦在同中央黨校政治經濟學教研室全體人員談教學問題時指出,政治經濟學教學要聯系實際,要把社會主義社會的一系列問題都拿出來引導大家思考、討論、研究。他列舉了我國現實社會中存在的許多問題,重點是農民和農村問題,如自留地、自由市場、家庭副業(yè)等等。他說,從(19)58年就考慮這個問題。(19)61年在安徽宿縣、阜陽就這一問題還進行過辯論。他認為,在我國,自留地還有某種進步作用,自由市場,20年、30年,取消不了。他提出,對這些問題,要大膽地從理論上解析清楚。
胡耀邦的思路很開闊。他在同我們理論動態(tài)組同志談話時,一再講飲食結構問題,這使我及我的同事感到十分新鮮,留下深刻印象。1978年1月15日的理論動態(tài)組會上,他說,飲食結構,這是一個大問題。一說到吃飯,就是大米、面粉,多少年來,單打一。他從這里講了以糧為綱,多種經營的辯證關系,指出以后以糧為綱、多種經營的口號必須一起提,不能單獨提以糧為綱,要允許和鼓勵農民搞多種經營。胡耀邦在理論動態(tài)組會議上,多次尖銳批判農業(yè)和農村工作中“左”的思想。以下是摘錄本人的記錄:
集市貿易,怎么會產生資本主義?
我們現在的反資本主義,實際上是反社會主義,資本主義的概念還是前幾年的概念。
什么堵資本主義的路,資本主義的路當然要堵,但你堵的是什么東西。
現在不是割資本主義的尾巴,是割了社會主義的一條腿。多種經營是兩條腿之一。
經濟問題很多,如農業(yè),理論上沒有搞清楚,把個體農民和資本主義等同起來,是個很大的錯誤。
為什么1955年后一直喊割資本主義尾巴呢?剝奪農民,我們可厲害!現在還有這個問題。
什么割資本主義尾巴,二十幾年來,基層干部,縣委干部,怕得要死,不怕窮,就怕資本主義尾巴。
以上這些論點,是胡耀邦后來倡導改革的思想基礎。
《理論動態(tài)》創(chuàng)辦后,在胡耀邦的指導下撰寫了《農村集市貿易是資本主義的自由市場嗎?》《怎樣看待正當的家庭副業(yè)?》《必須從思想上堅決、徹底地解決不能剝奪農民的問題》等文章,撥亂反正,批判農村工作中“左”的傾向。這些文章在《人民日報》發(fā)表以后,引起了很大反響。這是我國農村改革的重要醞釀。
我國的農村改革,無論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還是社隊企業(yè)(以后稱之為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都是由農民和基層干部自發(fā)搞起來的。安徽、四川等地的領導積極支持,當年見成效。黨中央肯定這些地區(qū)的改革并加以推廣,胡耀邦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胡耀邦的倡導下,從1982年到1986年,黨中央連續(xù)5年的一號文件,都是有關農村改革和農業(yè)發(fā)展問題。“五個一號文件”,成為佳話,這在當時便有力度地推動了農村改革。
二、發(fā)展對外經濟關系的綱領
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黨中央派出一批又一批中央至地方領導到發(fā)達國家考察,打開了眼界,看到了什么是現代化,深感關起門來搞現代化建設是不行的,決定引進外資、設備和技術,同時也努力發(fā)展對外經濟關系。
從封閉轉到開放,改變長期關起門來搞建設的狀態(tài)后,就要同外界打交道。如何發(fā)展對外經濟關系,這涉及許多思想認識和理論問題,需要明確一系列原則和方針,對此,胡耀邦作了深入的調查和認真的研究。1982年1月14日,他在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上作了題為《關于對外經濟關系問題》的長篇講話。
在這個講話中,胡耀邦首先闡明,在近代條件下,經濟問題決不是一國的現象,必須聯系到國際關系來加以考察。發(fā)展對外經濟關系,是關系到我國四個現代化建設的一個戰(zhàn)略問題。有基于此,他提出:“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利用兩種資源——國內資源和國外資源,要打開兩個市場——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要學會兩套本領——組織國內建設的本領和發(fā)展對外經濟關系的本領?!盵3] 358這個簡明扼要的概括,進一步明確了對外經濟關系的戰(zhàn)略地位,使人豁然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