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玫
街與河所承載的悠然古今
趙 玫
前前后后地,幾度到蘇州,卻始終不得要領,不知該怎樣感受蘇州的好。
或者,蘇州的好,在某種意義上,是因為朋友的好。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第一次到蘇州,就是和范小青、蘇童等一眾朋友共同前往的。于是記住了蘇州的園林,記住了網師園的清雅與幽謐。以為蘇州園林的美,是別致到魂靈中的。那白墻與黑瓦,小橋與流水,就像是一幅幅斑駁的水墨畫,至今存留在我的記憶中。
后來陪女兒前往蘇州博物館,對蘇州有了又一層的親近。記得在霏霏細雨中,我們輾轉于蘇州的園林。在小路與河畔的背后,尋那悠然的往昔,遠去的斜陽,尋那,小巷中飄來的丁香一般的姑娘。
再來蘇州,記憶中那些凄迷委婉的去處,仿佛如煙般消逝。代之而起的無數(shù)鋼筋水泥的高聳建筑,讓人有些許陌生,甚而生某種惋惜。以為蘇州這樣一個有姿有色的城市,應該永遠彌漫著她的古舊與幽深。
幸好有蘇州朋友一路同行,說接下來的這段旅程,保證能讓你印象如昨。又說,盡管你來來去去,領略過蘇州諸般景色,但這條叫做平江路的街區(qū),一定會讓你不虛此行。
我們岔離寬闊的街衢,轉彎走進深巷。便看到了眼前并行延伸的小街和小河,驀地泛起悠然的感覺。小街上人流如織,小河里扁舟輕搖,一切一如回到遙遠的往昔。喧鬧的市聲,伴隨著悠悠流水,果然當年景象。恰如朋友所說,這段路伴著河、河纏著路的景象,讓我由衷地重燃起探尋這里今世前生的欲望。
在這片116.5公頃的方圓中,平江路上的街與河,始終一體的相得益彰,就像是這片土壤上滋養(yǎng)出的雙生花,始終保持著“水陸并行、河街相鄰”的古老格局。于是,你才能看到兩岸的河上人家,水中倒影;你才能感受到這里的你謙我讓,輕言曼語。
守望著街市與河流的人們,在此世世代代地生活著,繁衍著,哪怕斗轉星移。那些從小巷中走來的百姓人家,依舊黎明即起,在河邊開始嶄新的一天。他們閑云野鶴般地過著緩慢的日子,隨河水悠悠,流淌去昨日的風塵;隨市聲喧喧,營造出今日的繁華。世世代代住在古建筑中的人們,堅守了他們的生活習俗,才有了今日的赫赫聲名,被譽為蘇州古城的縮影。
而你,只有沿著河畔走在川流不息的街上,才能真正體會到,這條曾擁有過305座石橋的水系,至今怎樣依舊流淌著綿延不絕的姑蘇遺韻。水邊古樹連連,垂落下粼粼倒影。于是兩岸,總是坐滿了人,或獨自小憩,享受水邊的微風吹拂;或在樹蔭下,聊天伴清茶。
然而,生生不已的歲月就像轉彎的流水,伴隨著城市的清整與打造,平江路轉眼令人耳目一新。于是生活在這片家園的人們,不再刻意留戀昔日寂寥的日子,畢竟,他們的街區(qū),悄然中,已成為時尚蘇州的“地標”之一。
如今,陽光下的平江路顯得優(yōu)雅而興奮,沿街的店鋪,一家緊挨著一家,妖嬈地林立著。那些或古樸或時尚的小店,每一家都獨樹一幟,異彩紛呈,令人著迷。古樸的平江路成為蘇州的新寵,外地游客一傳十、十傳百地慕名而來,涌進這條充滿活力的街區(qū)。
其實,自走進平江路的那一刻,我就遠遠看到了那家書店。讓人砰然心動的,是書店樓上醒目的閣樓。木質的窗欞,一扇一扇打開的窗。第一眼,我就愛上了這座優(yōu)雅而又古拙的建筑。
于是走進這家被稱之為“貓的空間”的書店。書店同時亦為優(yōu)雅而時尚的咖啡館。書店里充滿人文色彩,有著很多的社科類書籍。很有創(chuàng)意的構思,包括售賣那些能寄往“未來”的明信片。這種書籍和咖啡在一起的感覺,始終令人賞心悅目。于是,書店的街邊水畔,坐滿了在綠傘下讀書的人。
《天空之城》,是宮崎駿電影的名字,講述自由與飛翔的故事。而店主希望自己的書店,是一個可以承載夢想的地方,小而溫馨。而貓,則是店鋪女主人名字的諧音,為此她說,你如果喜歡明信片,喜歡閱讀,就一定會喜歡這里的緩慢和溫暖。
平江路上店鋪的命名,一看便是來自久遠歲月的空谷足音。譬如“疏影琴齋”就出自北宋詩人的《山園小梅》,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而得名。另有“停云香館”“上下若”等皆為古意,無一不深得辭賦的滋潤。即或餐館,也都有著極為別致的名字,如“魚食飯稻”,地道的杭幫菜。在古舊的宅子里,老式的窗邊,品著“古典與現(xiàn)代”融合的情調。
轉彎處,一條條狹長的巷子,一座座悠深的宅子。在這里,于無聲處,是那些用有形之物講述無形之韻的建筑。這些數(shù)百年、甚或上千年就有了的街巷和房舍。透過這些房舍,仿佛能感知到舊時主人跌宕的日月,亦能傾聽到今日主人生活的歡欣。
如今,許多悄無聲息的悠久建筑,已慢慢改變了原先的功能。在保護歷史建筑的前提下,一些老宅已先后變成高品質的琴棋書畫的場所。讓雕梁畫柱古為今用,重現(xiàn)青春。在這片街區(qū)上漫步,總覺得小巷中款款走來的年輕女性,就是戴望舒筆下那丁香一般的姑娘。
其間,有朋友提議去看耦園。原以為早已熟稔了蘇州的園林,卻不知,在平江路的深處,竟還有一座如此漂亮的花園。前往耦園的途中,沿彎曲的河道,穿過曲徑通幽的小巷,幾乎看不到園林的氣象。而河對面墻基上的景致讓人賞心悅目,斑駁而破舊的磚墻上,仿佛飄動著初秋的絢麗。在河水的反光中,繽紛的垂掛,恣肆的藤蔓,斑斕的色彩,一一懸垂為水中的倒影,就像是一幅幅天然的壁畫。沒有規(guī)則,張弛無度地,就那樣爛漫地鋪排,自由地渲染,就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這種感覺,就仿佛沿著河岸,走進了一座天然的美術館。
耦園是一座我從未到過的花園,一個小巧的,卻又極為美麗的花園,孕育著不朽愛情的園林。那鏤空的花窗,清幽的假山,聽雨的亭榭,望月的閣樓,每每令人心動,陷入遐想。尤其雕梁畫柱上的條幅:“閑中覓伴書為上,身外無求睡最安”,愈加令人心生感慨。早在十多年前,這座一宅而有兩園的建筑,已被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入夜,平江路上的旅店燈火輝煌,這里和所謂正規(guī)酒店不同的是,大都沿襲了早先的傳統(tǒng),依舊以客棧為名。并皆為青竹環(huán)繞、院落深深的所在。
2005年,平江路榮獲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fā)的“亞太地區(qū)文化遺產保護獎”,該組織評委會的評價是:“此項目是城市復興的一個范例,在歷史風貌保護、社會結構維護、實施操作模式等方面的突出表現(xiàn),證明了歷史街區(qū)是可以走向永續(xù)發(fā)展的?!?/p>
平江路作為歷史文化名街,如今格局一如往昔。那些小街小巷,花園樓閣,仿佛舊日文章,始終溢著古往今來的沉香。平江路上的一磚一瓦,一卵一石都是靈動的,充滿了人文信息。而走在這條逶迤、靜謐的小街上,可以讓你平復一顆躁動的心,而彌足珍貴地沉入一種凡俗的靜。
清晨,在朋友的陪伴下,坐在寧靜的河畔早餐。那時的小街,似乎還未醒來,卻已有裊裊炊煙。賣花的姑娘,送來清早的玉蘭,飄著淡淡的香。我們品著清晨的咖啡,回味昨夜的評彈。然后,戀戀不舍地,告別平江路上的石橋垂柳,告別小巷深處的流水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