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艷
(開封市隴海醫(yī)院檢驗科, 河南 開封 475000)
臨床檢驗
抗體聯(lián)合檢測在60例炎癥性結腸病變患者的臨床應用
張文艷
(開封市隴海醫(yī)院檢驗科, 河南 開封 475000)
目的 探討抗體聯(lián)合檢測在炎癥性結腸病變的診斷作用。方法 60例炎癥性結腸病變患者為觀察組,觀察組分為A組[克羅恩病(Crohn’s disease,CD)]及B組[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每組各30例。30例健康體檢者為對照組。同時測定三組血清抗大腸埃希菌外膜孔道蛋白C(anti-Omp C)、抗釀酒酵母抗體(ASCA)、抗CD相關細菌系列(anti-I2)、CBirl鞭毛素(anti-CBirl)表達水平差異。結果 ASCA、anti-CBirl鑒別觀察組及對照組的曲線下面積分別為0.581及0.616,準確性較低;其余血清抗體無臨床診斷意義(曲線下面積≤0.5);而在A組與B組鑒別診斷中,anti-Omp C、anti-CBirl、anti-I2無診斷意義(曲線下面積分別均≤0.5),而ASCA在A組與B組鑒別診斷中,曲線下面積為0.513,有較低準確性。觀察組ASCA陽性率較對照組顯著增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5.740,P<0.05),anti-Omp C、anti-I2陽性率顯著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3.319,P<0.05;χ2=8.382,P<0.05);A組ASCA陽性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443,P<0.05)。結論 血清抗體聯(lián)合檢測對炎癥性結腸病變分型無診斷價值,ASCA陽性率檢測對診斷炎癥性結腸炎有一定意義。
炎癥性結腸病變;抗微生物抗體;聯(lián)合檢測
炎癥性結腸病變是臨床上較常見的慢性腸道炎癥性病變,以克羅恩病(Crohn’s disease,CD)、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colitis,UC)兩種類型最為常見。由于炎癥性結腸病變具有病程長、發(fā)作反復及進行性加重等特點,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1]。對其診斷多依據臨床表現、試驗檢查、內鏡及病理學檢查,同時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腸道炎癥,由于操作復雜,且為侵入性檢查,因此較難進行大范圍的推廣應用[2]。目前認為其發(fā)病與腸道菌群觸發(fā)異感宿主異常免疫反應有關,筆者對60例炎癥性結腸病變患者及同期的30例健康體檢者進行抗體聯(lián)合檢測,旨在探討抗體聯(lián)合檢測診斷炎癥性結腸病變的意義,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開封市隴海醫(yī)院2013年5月—2015年1月診治的60例炎癥性結腸病變患者為觀察組。參照2001年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制定的診斷標準[3]將炎癥性結腸病變患者分為克羅恩病(CD)及潰瘍性結腸炎(UC),A組為CD患者,B組為UC患者,每組各30例。對照組為同期的30名健康體檢者。A組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20~61(40.13±2.03)歲;B組中男15例,女15例,年齡21~62(42.13±2.13)歲。對照組中男19例,女11例,年齡19~60(40.03±2.13)歲。觀察組及對照組性別、年齡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檢測方法 所有研究對象均于清晨采集3 ml 空腹靜脈血,低速離心機(4000 r/min)室溫下離心5 min,取血清于MIMC管中,-80 ℃冰箱保存待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試劑盒由德國IBL公司提供,所有操作均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
1.2.2 觀察指標 ①三組研究對象血清中各微生物抗體的ROC曲線分析。②三組研究對象各血清微生物抗體的陽性率比較。
2.1 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OC)分析結果 ASCA、anti-CBirl鑒別觀察組及對照組的曲線下面積分別為0.581及0.616,準確性較低;其余血清抗體無臨床診斷意義(曲線下面積≤0.5);在A組與B組鑒別診斷中,anti-Omp C、anti-CBirl、anti-I2無診斷意義(曲線下面積分別均≤0.5),而ASCA在A組與B組鑒別診斷中,曲線下面積為0.513,有較低準確性。
2.2 血清微生物抗體陽性率比較 觀察組ASCA陽性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5.740,P<0.05),anti-Omp C、anti-I2陽性率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3.319,P<0.05;χ2=8.382,P<0.05);且A組較對照組ASCA陽性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443,P<0.05);A組與B組間血清anti-Omp C、ASCA、anti-I2、anti-CBirl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研究對象各血清微生物抗體的陽性率比較[n(%)]
炎癥性結腸病變是一種病因尚不明確的慢性特異性腸道炎性疾病,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習慣和疾病譜的改變,炎癥性結腸病的發(fā)病率呈逐年增長趨勢,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因此盡早診斷,及時合理治療具有重要意義[3]。
臨床中經內鏡檢查表現為多樣、不典型、類似等特點,且內鏡活檢組織量少、表淺、較難獲得特異性的病理結果,因而傳統(tǒng)的經臨床表現觀察及內鏡檢查對其診斷意義不大[4]。目前尋找靈敏、快捷、簡便的診斷方法已成為醫(yī)學工作人員共同關注的焦點,隨著人類對特異性抗體認識的不斷深入,現代研究認為炎癥性結腸病變病因多與腸道菌群觸發(fā)異感宿主導致異常免疫反應有關[5]。本文結果顯示,經ROC曲線分析知,ASCA、anti-CBirl在炎癥性結腸病變者及健康體檢者之間診斷準確性較低,anti-CBirl在區(qū)分炎癥性結腸病變及健康體檢者之間診斷準確性較低;而在陽性率比較中,觀察組較對照組ASCA陽性率較對照組高,anti-Omp C、anti-I2陽性率低;且CD患者較健康體檢者ASCA陽性率高;CD與UC患者間血清中anti-Omp C、ASCA、anti-I2、anti-CBirl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雖然炎癥性結腸炎患者anti-Omp C、anti-I2陽性率與健康體檢者有差異,但由于其準確性較低,對炎癥性結腸炎病變診斷意義不大。同時在UC及CD患者血清中ASCA陽性率均高于健康體檢者,ASCA陽性可作為診斷炎癥性結腸炎的關鍵指標,而ASCA陰性則可作為CD和UC患者的鑒別診斷指標[6]。
綜上,anti-Omp C、ASCA、anti-I2、anti-CBirl對CD與AC患者的鑒別診斷意義不大,ASCA陽性可作為診斷炎癥性結腸炎的關鍵指標,而ASCA陰性則可作為CD和UC患者的鑒別診斷指標,由于本次樣本量較小,有必要作進一步大樣本量研究。
[1] 高三明.炎癥性腸病的臨床治療[J].實用醫(yī)技雜志,2013,20(8):874-875.
[2] 許春娣,蘇林.兒童炎癥性腸病的診斷與鑒別診斷[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3,28(7):485-486.
[3] 李玥,錢家鳴.腸道炎性疾病的治療[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3,7(16):1-2.
[4] 徐麗紅,韓巖智,王鳳美,等.克羅恩病初診誤診分析及防范措施探討[J].臨床誤診誤治,2013,26(8):31-34.
[5] 王麗強,林思彤,邵琦,等.miRNA-10 a表達與炎癥性腸病患者炎性反應的關系及診斷意義研究[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5,62(1):64-66.
[6] 俞靜華,單國棟,樓濱,等.血清抗微生物抗體檢測對炎癥性腸病診斷的臨床意義[J].中華消化雜志,2014,60(10):675-679.
[責任編輯:張亞光]
2017-01-10
張文艷(1968-),女,河南省商丘市人,本科,副主任技師,從事臨床檢驗工作。
R 446.5
B
1008-9276(2017)05-04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