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曉琴+樊燕茹
幼兒的科學啟蒙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以兒童視角,通過生活化、游戲化的教育方式激發(fā)幼兒的認知興趣和探究欲望,不斷培養(yǎng)幼兒的科學探索精神,提升幼兒的科學素養(yǎng)。中國科學院幼兒園整合利用科研院所、科研人員資源,開展生活化、游戲化的科學教育,建立科學啟蒙家園教育長效機制,逐步形成科學教育實踐體系。
1.科學教育生活化,將科學融入幼兒一日生活
“為什么要吃蔬菜和水果?”“為什么會有霧霾天氣?”孩子們的小腦袋里有十萬個為什么。我們充分利用幼兒的這種探究欲和好奇心,讓科學教育更多地在一日生活中隨機生成。一方面,教師要鼓勵幼兒通過查詢資料尋求答案,另一方面,通過做小實驗來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例如,在“自然角”中,幼兒和教師養(yǎng)殖動植物,觀察和熟悉動植物的特征和習性,學會簡單的勞動技能,培養(yǎng)對動植物的關愛之情。
2.科學教育游戲化,讓幼兒在玩中學科學
濃厚的科學氛圍和適宜、豐富的科學游戲是激發(fā)幼兒科學探究興趣的重要條件。我們在公共環(huán)境中設計了大量的互動玩具,讓幼兒在其中游戲、操作。我們還建立了專業(yè)、系統(tǒng)的“科學探索室”,涵蓋生命科學、物質變化和天文地理等多個科學領域,涉及16大主題。其特點是通過形象化的小實驗、小制作,把抽象事物轉化為現實物體,讓幼兒在動手的過程中敏銳觀察、大膽創(chuàng)意,感受探索的樂趣。我們組織教科研團隊設計完善的玩具體系、教學體系和環(huán)創(chuàng)體系,為探索室內的全部玩教具編寫了科學活動教學指南、科學記錄表和幼兒科學學習畫報等。
3.引入高端資源,讓幼兒獲得科學感性經驗
在中科院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我們積極開發(fā)科學教育資源,建立科學教育資源庫和幼兒科學教育基地,不斷開發(fā)和整合幼兒科學教育的課程體系,引導幼兒走向科研院所,獲得感性經驗。例如,為了解小麥的生長變化,孩子們走進遺傳與發(fā)育生物所,觀看小麥育種專家李振聲院士做科學實驗。我們還邀請數學家吳文俊院士、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克隆熊貓第一人陳大元教授等知名科學家走進幼兒園,和孩子們聊科學故事。幼兒不僅學習到科學家治學嚴謹的態(tài)度,同時更加激發(fā)了對科學的崇尚之情和對科學家的崇敬之情。
4.建立共育機制,讓家長成為科學教育伙伴
中科院幼兒園的家長大多是各研究領域的專業(yè)人士,我們經常邀請家長進學校,鼓勵家長和幼兒共同參與科學活動,逐漸形成“家長進課堂”“家長志愿者”的共育機制。家長為幼兒園科學教育的開展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的支持,家園教育資源優(yōu)勢互補,同時喚起了家長的主人翁意識,使其真正成為幼兒園科學教育的合作伙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