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雨晴
摘 要:游民是指流離失所、無固定職業(yè)的人群,活躍于改朝換代的動亂之際,以元末明初最為典型。期間廣泛流傳的章回小說《水滸傳》《三國演義》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特殊時期的游民意識。在尖銳的社會矛盾之下,空有才識和抱負卻居于社會底層的施耐庵和羅貫中切身體會到了百姓的疾苦,作為底層的知識分子希望結束動蕩的局面。
關鍵詞:游民意識 時代 游民文化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社會是以宗法制為紐帶的社會。人們在自給自足的狀態(tài)中很少會選擇流動。然而,當面臨自然災害、戰(zhàn)爭、瘟疫等一系列災難時,百姓們不得不離開生于斯、長于斯的土地。而"游民”則在這個過程中出現(xiàn)。游民這個概念最早出現(xiàn)在《禮制·王制》,自宋朝以來、尤其是到了近代,游民成為了一個人數(shù)眾多、力量極大,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領域都有著廣泛而持久影響的階層。(王學泰,1994)
一、游民群體產(chǎn)生的原因
井田制始于商朝,到了西周趨于成熟,是我國古代的一項土地國有制度。在這種軌制下,田地遵守其慣常的制度,民眾居有定所,各司其職,這時其實并沒有游民一說。然而井田制若有所破壞,手工業(yè)者、農(nóng)民以及商人被迫離開家鄉(xiāng),放棄原本的職業(yè)或勞作對象——土地,于是產(chǎn)生了游民這個群體。但儒家根據(jù)社會分工和人們職業(yè)的多樣化,認為有正常穩(wěn)定的職業(yè)或者工作就不是游民。而先秦法家只承認耕戰(zhàn)的作用,認為只有務農(nóng)為本,老百姓以其它事情謀 生都是"游食”,也就是游民。[1]
另一個原因則是雖然教育水平在宋代較高,但官位有限,官場不足以容納眾多知識分子,因此一部分有才能的人被迫“加入”到游民的行列中。而到了元代,蒙古人掌權,他們的漢文化水平較低,使得更多的士大夫成了游民。[2]
二、游民意識
盡管在兩宋許多平話小說和戲曲中,游民意識有較多的描述,但比較系統(tǒng)表現(xiàn)這種意識的還是《水滸傳》與《三國演義》,它們構成了游民意識的載體。 按平生厭惡游民氣(或說流氓氣)的魯迅先生一貫的思想看來,所謂"三國氣”、"水滸氣”就是游民氣。
《水滸》雖然成書于元末明初時期,但其中的很多故事流傳卻始于宋。作為游民,憑借他們豐富的生活經(jīng)歷與先進的思想意識對于此類題材會有更獨到的見解。廣泛流傳于宋元時期的關于"水滸”的故事中,處處滲透著屬于游民的喜樂怒哀、思想觀念與社會信仰。最后的寫定者施耐庵亦屬于接近游民的下層文人,他生活在改朝換代的動亂之際,游民階層最活躍的一段時間。從《水滸》中我們能感受到,游民的性格色彩、社會信仰等具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但又不同于其他階層??梢杂靡痪湓捀爬ㄓ蚊褚庾R的特征,即在傳統(tǒng)的規(guī)定之內反傳統(tǒng)。(陳瑾,2008)封建社會以儒家思想為官方主流思想,被大多社會成員所認可。
三、游民性格
1.魯莽耿直
游民是一群與社會正常秩序脫離,并擺脫了宗法制的有效控制的一群人。他們性格的獨特性方面源于其在社會中的地位以及特殊的經(jīng)歷。這獨特的一面較為明顯的表現(xiàn),就體現(xiàn)在他們很少掩飾自己的情感以及性格。在《水滸傳》中,李逵就是體現(xiàn)游民個性的典型。
李逵綽號"黑旋風”,單從這個外號便可看出李逵性格火爆,同時他也是個心粗膽大、魯莽好戰(zhàn)、率直忠誠的梁山好漢。一次,只因劉太公夫婦聲淚俱下控訴宋江擄走了他們的女兒,李逵便信了他們,以為宋江就是罪魁禍首。因而,李逵火速回到梁山泊,當眾痛罵了宋江一頓。從這件事不難看出李逵剛正不阿,哪怕是自己敬重的哥哥,只要做了有害平民百姓的事,就是與他過不去。這種莽撞正直之間顯露了游民性格特點的表現(xiàn)。
在《三國演義》中,張飛的性格十分鮮明——魯莽粗俗、威猛勇武。張飛脾氣十分暴躁,在閬中鎮(zhèn)守時聽到了關羽被害的消息,無比悲痛,因此選擇借酒消愁,誰知怒氣更盛,只要士兵稍有過錯就鞭打他們,以至于多有被鞭打至死的。后因急著為關羽報仇,而負責置辦白旗白甲的兩名將領沒有完成任務,就令人施以鞭刑,并下令兩人第二天一定要置辦完畢否則斬首示眾。二人迫不得已,只好在當天晚上張飛醉酒之際,拿著張飛的首級投靠東吳。張飛性格十分直接,從不掩飾自己的情緒,不懂得作為一名將領該如何處理上下級的關系,最終深受其害。
2.強烈的幫派意識
中國人的團體意識非常強,而游民這一群體更甚,他們離開了故土,沒有失去了土地,沒有固定的職業(yè),為了更好地生存,他們往往會選擇拉幫結伙來互相幫助。 他們在世人眼中可能不過是一群土匪,被孤立、被輕視,這也使得他們彼此更加團結,幫派的凝聚力更強。
《水滸傳》中的幫派意識再明顯不過了,梁山泊108將有著各自的性格特色,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被逼上梁山,成為了朝廷眼中的一群讓人頭疼的土匪。 他們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一起劫富濟貧、除暴安良,在有弟兄遇到困難時施以及時的幫助。
3.垂涎于財貨金銀
游民這個群體脫離了鄉(xiāng)土社會,沒有親戚鄉(xiāng)鄰的"監(jiān)督”,使得他們的行為隨心所欲,社會上很少有人對他們表示尊敬,因此他們不需要顧忌什么面子,更不會感到恥辱。 他們的生活水平普遍比較低,使得他們目光短淺,只能看到眼前的好處。他們的文化水平也普遍較低,鄙視小人行徑,想做什么就光明磊落的去做,毫不掩飾,表現(xiàn)出了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陰暗面。
梁山泊的運作離不開錢,想得到錢只能通過搶劫。因而當好漢們覺得手頭緊的時候,便帶著弟兄們去劫富商的車隊。他們都理所當然的認為自己搶的錢財珠寶都是不義之財。確實,奸商們的財富大多都是從百姓身上剝削來的,但搶來的錢財?shù)娜ハ虼嬖趩栴},他們選擇內部瓜分而非“濟貧”。
4.重義氣
《三國演義》中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堪稱是耳熟能詳,關羽被曹操所擒后,抓住機會建功報答曹操,為的是早日與劉備張飛匯合。曹操十分看重關羽的才干和品行,想將其收在麾下,奈何關羽軟硬不吃,一心想要回到劉備身邊。 那個時期曹操的勢力最大,若關羽歸順了曹操必得重用,可享榮華富貴,但是他堅定的拒絕了。 后曹操也感慨道:"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義士也!”
結語
游民意識憑著通俗文學這個媒介在社會上廣泛流傳,從而對各個階層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使得舊的社會秩序趨于瓦解。因為從游民的本質而言是對現(xiàn)有的社會秩序起消極作用的。鑒古知今,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由于城鄉(xiāng)差距過大,大量農(nóng)民放棄土地流入城市,使得社會問題凸顯。據(jù)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調查統(tǒng)計,現(xiàn)如今,在各個階層中游民的犯罪率最高的,他們影響著社會的安定,這個問題亟待解決。
參考文獻
[1]王學泰.論《水滸傳》中的主導意識——游民意識[J].文學遺產(chǎn),1994(5).
[2]陳瑾.游走在城市邊緣:對《水滸》俠墨精神的再闡釋[J].臺州學院學報,2008(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