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慮很久,終于決定寫這篇論文。在此之前,我想過很多的題目,從最初的格里高利圣詠到之后浪漫的游吟詩人,最后才決定還是要寫自己喜歡的東西。并不是說之前的自己不喜歡,但是總是有這樣那樣的原因使我最后還是決定寫這首圣母頌。
一聽鐘情是我對這首歌曲最初的感情。我不是基督徒,但是卻對神圣的宗教歌曲格外鐘情。因此當?shù)谝淮温牭竭@首由巴赫與古諾共同完成的《Ave Maria》時,我是多么的虔誠與興奮。之后我便將吳碧霞、安德烈波切利、席琳迪翁等人甚至合唱的版本統(tǒng)統(tǒng)收錄到了我的MP3中。而我也僅僅是做到了這里,至于她產生的背景、她的曲式結構、她的藝術處理甚至她的歌詞大意我都沒有想到去查找。這時才發(fā)現(xiàn),我自認為的虔誠與喜愛是多么膚淺。
直到這次論文,我才想起應該去查找與探索。這是一個很奇妙的過程,我在一邊饑渴汲取知識的同時,不禁又在感慨自己知識的狹窄與無知。但還好我算是一個越挫越勇的人,盡管認知淺薄,卻依然想拿下這篇論文。還希望老師能夠包容我下面一些淺顯的見解。
1883年,19世紀的法國作曲家古諾以17世紀德國作曲家巴赫的《C大調前奏曲》為伴奏,又根據(jù)和聲提示完成了這部《Ave Maria》,又稱為《圣母頌》。不同的世紀、不同的國家,兩位作曲家因為共同的信仰完成了一次穿越時空的心靈對話,共同詮釋著他們對宗教和愛的理解。
首先是情感的對話。
《C大調前奏曲》是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卷的第一首。他是一位虔誠的基督教徒,并長期供職于教堂,因此巴赫的音樂無疑有著強烈的宗教性,充滿著崇高與贊美。這首由4/4拍組成的《C大調前奏曲》更多則是感受到了舒緩、安詳、莊重的情感,這無疑是符合圣母瑪利亞在西方人心中溫柔、慈愛和莊重的形象。古諾在此基礎上作出的《圣母頌》情感上與《C大調前奏曲》得到的完美契合,我想一定不是偶然。
雖然與巴赫隔了兩個世紀,但在古諾的身上還是可以找到兩人的共同點。古諾也是一位天主教徒,早年熱心于宗教,并創(chuàng)作了許多宗教作品,有著豐富的宗教寫作經驗。古諾一定是在巴赫的這首作品中讀懂了巴赫的心聲,跟隨著巴赫吟唱出“圣母瑪利亞,你是大地上慈愛的母親”的贊美。如果把巴赫的《C大調前奏曲》比喻成是一副完美的骨架,那么古諾的旋律則是為這副骨架注入了使之更加鮮活的血液。
其次是旋律的對話。
在傳統(tǒng)的和聲學中,都是為旋律配和聲,寫好旋律再為其配和聲似乎是順其自然的事情。但是到19世紀的古諾,卻超越傳統(tǒng),在巴赫《C大調前奏曲》和聲的基礎創(chuàng)造出新的旋律,并作為伴奏相互結合,天衣無縫,我們不得不佩服古諾音樂創(chuàng)作的深厚功底。
整個樂曲是行板的速度。前奏是巴赫原作的前四小節(jié),以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進入,以級進的方式慢慢展開,安靜而又寧和。因此從第五小節(jié)開始的旋律部分用P的力度進入,以主和弦的三音作為旋律第一個音級進展開,與伴奏部分的第五小節(jié)分解主和弦得到完美契合。此時古諾選擇了全音符作為旋律的開始來表現(xiàn)樂曲的悠長舒緩,使聽者的心靈片刻得到寧靜,仿佛是得到圣母瑪利亞的安撫。 而當輕聲的呼喚一聲圣母之后,隨之而來的是旋律的四度大跳,緊接著是八度大跳,樂曲的力度也開始漸強。伴奏部分也由主和弦變?yōu)棰?的分解和弦,旋律則用了調式的六級音,這時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古諾的旋律與巴赫的原作達到了完美的和聲效果。此時跳進的出現(xiàn)也體現(xiàn)了情感的變化,似是人聲的懇求 ,懇求圣母的庇佑和原諒。 很巧妙的是,在這個地方,古諾運用了模進的手法來演唱“你是大地上慈祥的母親”,而伴奏部分依舊以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的形式呈現(xiàn),使旋律更加具有了流動性和表現(xiàn)力。樂曲從24小節(jié)開始連續(xù)呼喚三聲圣母瑪利亞,音程跳進幅度越來越大,旋律也更加開闊、跳動和起伏 。而伴奏部分僅是和弦功能的變化,依舊是以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的形式呈現(xiàn),這種一靜一動的明顯對比使樂曲更加鮮明,吟唱出對圣母瑪利亞深深的崇拜和贊美之情。樂曲在第33和第34小節(jié)達到高潮,旋律最高的音也出現(xiàn)在這里,力度也由p轉為f和ff ,使聽者體會到作曲家對圣母瑪利亞的熱切的懇求。到樂曲最后四小節(jié)“阿門,阿門”時旋律回到調式主音,力度也轉為p和pp ,像是輕聲而又虔誠的感慨和呢喃。伴奏部分以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貫穿始終,起到了以不變應萬變的效果,使樂曲更加鮮明生動,賦予流動性。
寫到這里,我不禁感慨起巴赫和古諾的智慧來。巴赫的原作就像一位洞察世事的老人,用寧靜平和的心態(tài)看著古諾旋律的不斷變化,不論如何級進、模進甚至跳進,他始終都是以包容的心來接納。而古諾的旋律就像是一位極為虔誠的宗教孩子,在慈愛安詳?shù)睦先嗣媲版覒蛲嫠?,千變萬化。
最后,則是靈魂的對話。
第一次聽到《圣母頌》的人一定想不到這部完美的作品出自兩位不同世紀、不同國別的作曲家,因為她們的完美契合多么像一位嫻熟的作曲家一氣呵成的作品。每位作曲家的作品都是歷史的產物,作品風格都會被深深的打上時代的烙印。出生在17世紀的巴赫終其一生都未踏出過德國,一直供職于教堂和宮廷,還要忙碌于眾多孩子的生活和教導。又由于深受路得新教的影響,他的音樂除了充滿著對宗教的信仰、熱忱與追求,還暗含著濃厚的人情味兒和新的人文主義精神,音樂常常流露出博大無私的愛,表現(xiàn)出對世界、對人生的理解和包容。而出生在1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時期的古諾一生卻踏足過多個國家,接觸各國的音樂作品。他的音樂旋律明朗,風格和諧勻稱,發(fā)揮了法國音樂優(yōu)雅、清晰、真摯的特長。其宗教作品同樣表達虔誠、熱忱、深刻的信仰,又散發(fā)著人性的光輝,兩位作曲家在神圣的圣母瑪利亞面前進行了一次穿越時空的靈魂交流。共同的信仰,共同的博愛胸懷,使這兩個崇高的靈魂高度契合,最終完成了《圣母頌》這首神來之筆。
我們是何其的幸運,生在這樣一個時代,可以聽到來自上百年甚至上千年前作曲家們的聲音。聆聽他們的旋律,感受他們所要表達的心情。而這首由巴赫和古諾共同完成的《圣母頌》除了給我們聽覺上的享受外,也感受到兩位作曲家博大的胸懷和無私的愛。盡管有樂評家曾認為“作為宗教音樂它過于優(yōu)美而世俗化了”,但是在我看來,正是這種虔誠寧靜的優(yōu)美散發(fā)著人性的光輝。在樂曲帶我們的安靜平和中感受兩位作曲家對宗教和人類的熱愛,同時默默祈禱世界寧靜和平,永無戰(zhàn)爭。
參考文獻:
[1]凌憲初,崔斌.西方音樂史與名作欣賞普修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9.
[2]錢亦平,王丹丹.西方音樂體裁及形式的演進[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2003.
[3]張建國.聽聽兩首圣母頌[J].音響技術,1998(04).
[4]馬伊莎.藝術歌曲圣母頌的風格與演唱特點分析[D].東北師范大學,2011.
[5]姚燕玲.舒伯特圣母頌的藝術處理[J].知識經濟,2009(16).
作者簡介:劉靜(1994—),女,漢族,籍貫:河北省唐山市,單位:河南大學藝術學院2014級音樂表演本科生,研究方向:藝術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