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ica
春季,人們的身體免疫力有所下降,特別是經(jīng)過一個冬天的大魚大肉,容易導致肝火旺盛或者疲乏,這也是大家常說的春乏。這時候多攝入一些五谷雜糧,不但可以給人體提供健康機能而又不會造成額外負擔,而且可以讓我們的身體儲存能量以抵抗南方春天的濕冷。
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
四季周而復始,以春為起點,萬物復蘇,生機盎然。同時,春季也是天氣多變的季節(jié),時而春光燦爛,偶爾春寒料峭,著實難以捉摸。而珠海的春天,則更是令人愛恨交織。
地處珠江口西岸的珠海,瀕臨著廣闊的南海,典型的南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使得這里年平均相對濕度達到79%,每到初春時節(jié)細雨連綿的天時,空氣中的相對濕度有時可達到100%。
隔三差五的回南天、倒春寒令身體積累了不少的濕氣,許多人時常感到困頓不已,腸胃不佳,加之氣溫不高,環(huán)境濕度又大,名副其實的“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長久以來,對運化水濕的脾臟傷害甚大,因此,在珠海,春季養(yǎng)生最重要的是祛濕。
古語說:藥補不如食補。其實,養(yǎng)生的妙方并不需要什么靈丹妙藥,平淡無奇的食材往往就有著容易被忽視的力量。有諺語道:五谷雜糧多進口,大夫改行拿鋤頭。紅豆湯作為飯后糖水常在粵菜的餐桌上出現(xiàn),煮玉米、蒸番薯更是許多家庭早餐必備,還有廣東人煲湯愛放的薏米等等,這些食材瞧著極為平常,殊不知這平常易見的粗糧當中,卻蘊含著有利健康的各種妙處。
千年谷物 由來已久
民間傳說中,關于五谷雜糧有一個有趣的故事,據(jù)說盤古開天辟地之初,凡間的人們不懂得種地,天上下雪就是白面,下雨便是油,隨便接隨便吃,人們不愁吃喝,成日里游手好閑。這事情自然觸怒了天神,將這番溫飽美景收回,從此以后冬季下的便是白雪而非白面,雨天自然也沒有油了,下的還是普通的雨水。人們溫飽之時沒有屯糧,很快鬧起了饑荒,恰逢神農(nóng)正在嘗百草給人間治病,于是大伙找他去求助了,神農(nóng)了解情況后,派遣家中白狗上天庭從佛祖處叼回了五谷雜糧的穗子,神農(nóng)于是教會人間的農(nóng)民們開始播種,后來還因為豬精黑煞神下界,解決了田壟的問題,又因為金牛星打發(fā)兒子和兒媳婦下界幫神農(nóng)氏種地,總算是解決了人間的溫飽問題,也從此有了五谷雜糧。
傳說自然不能盡信,但關于五谷雜糧的記載,卻是古已有之。根據(jù)《論語》的記載,遠在二千四百多年前,孔子帶著學生們出門遠行,子路掉隊在后面,遇見一位挑著竹筐的老農(nóng),于是子路問他,“子見夫子乎?”老農(nóng)說,“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這是對于“五谷”這一名詞的最早記錄,而在此之前只有“百谷”之說。
在《黃帝內(nèi)經(jīng)》中,五谷被稱之為:粳米、小豆、麥、大豆、黃黍,而在《孟子滕文公》中所指的五谷卻是稻、黍、稷、麥、菽,佛教祭祀時又稱五谷為:大麥、小麥、稻、小豆、胡麻,再往后便是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其中記載谷類有33種,豆類有14種,總共47種之多。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五谷泛指五類作物:懸、藤、根、角、穗。
演變到如今的現(xiàn)代常用漢語中,常說的五谷是指:稻谷、麥子、大豆、玉米、薯類,同時人們也習慣性地將米和面粉以外的糧食稱作雜糧,五谷雜糧自然也泛指糧食作物,所以五谷也便是糧食作物的統(tǒng)稱。
安谷則生 五谷為養(yǎng)
富貴也好,貧窮也罷,世間蕓蕓眾生終究逃不過一日三餐,山珍海味,美食珍饈,或許抵不過春寒料峭的深夜里暖燈下那一碗黃小米粥,觥籌交錯,推杯換盞的筵席上,怎能體會到紙潔晴窗暖,粳新午飯香的淡泊舒適。日常餐食中少不了五谷菜蔬,平常食材中的淡薄滋味,最是回味悠長。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寫道:“五臟更相平也,一臟不平,所勝平之。故云:安谷則昌,絕谷則亡?!狈g過來就是吃飯香,身體棒?!饵S帝內(nèi)經(jīng)》中也有“五谷為養(yǎng)、五畜為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的飲食原則,認為五谷雜糧才是養(yǎng)生的根本。《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認為,五谷雜糧等主食位于寶塔的底端,是整個膳食結構的基礎,在食物多樣化的前提下,日常飲食仍應以谷類為主,它能提供人體所需的能量和一半以上的蛋白質(zhì)。正常成年人每天至少應該吃300克的主食,包括米飯、饅頭、面條、玉米等,同時注意粗細搭配。
歸根結底,人類的飲食應該以谷物作為主食,才能維持旺盛的生命力。不同的谷物有著不同的“內(nèi)涵”,在祛濕養(yǎng)生、加強脾胃功能方面也有著不同的功效,值得我們深入了解一番。例如高粱,有健脾益腎、滲濕止痢的功效,適用于小兒消化不良、濕熱吐瀉、下痢等癥;扁豆具有健脾和中、祛濕化濕等功效,適用于脾虛嘔吐、食少便溏、泄瀉水腫、赤白帶下等病癥;紅豆由于富含淀粉,因此紅豆又被人們稱為“飯豆”,它具有“津津液、利小便、消脹、除腫、止吐”的功能,被李時珍稱為“心之谷”;薏米,所含蛋白質(zhì)遠高于米和面,易消化吸收,對減輕胃腸負擔、增強體質(zhì)有益。中醫(yī)認為,薏米味甘淡,性微寒,有健脾、補肺、清熱、利濕的作用?,F(xiàn)代研究證明,薏米有抗腫瘤、增強免疫力、降血糖等功效。此外,薏米中含有的薏米素對橫紋肌有抑制作用,可減少皺紋,愛美的人不妨多吃……此類等等?,F(xiàn)代人的健康飲食觀念正逐步增強,粗糧正漸漸地回歸到消費者的飲食清單上,食品企業(yè)們也開發(fā)出了一系列宣稱健康的“五谷食品”,于是我們開始注重要多吃五谷雜糧。人之健康、五谷為養(yǎng)。
不知食宜者 不足以存生
漢代大醫(yī)家張仲景曾云: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這一言論后世醫(yī)家極為擁護,唐代醫(yī)家孫思邈說:安生之本必資于飲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也就是說,評價飲食的營養(yǎng)價值并不在于食補還是食療,也不應從其是否珍貴出發(fā),而應著眼于使用是否得當,適不適合自己。
春季養(yǎng)生,五谷雜糧自然是上乘之選,但也要注意,有以下幾種人并不適合雜糧養(yǎng)生之法。一是消化能力有問題的人,因為這些食材較為粗糙,會增加和胃腸道的物理摩擦,造成傷口疼痛;再者容易脹氣的人,吃多了五谷雜糧也會不舒服。二是貧血、缺鈣的人,谷物中所含的植酸、草酸含量高,會抑制鈣質(zhì),尤其是抑制鐵質(zhì)的吸收,所以缺鈣、貧血的人要聰明地吃谷物,例如不要將牛奶和五谷飯一起吃,才不會吸收不了鈣質(zhì)。此外,紅肉所含的血基質(zhì)鐵不受植酸影響,所以如果有貧血問題,又喜歡吃雜糧,一定要補充紅肉,一天的肉類來源至少有一半必須是紅肉。三是腎臟病人,腎臟病人反而需要吃精致白米,因為五谷雜糧中的蛋白質(zhì)、鉀、磷含量偏高,當成主食容易吃多,導致病人身體無法耐受。四是糖尿病人,糖尿病人本來就要控制淀粉攝取,即使吃五谷雜糧,也要控制分量,并且五谷雜糧雖然纖維夠,有助于降血糖,但一旦糖尿病并腎病變,就不能再吃雜糧飯,得回過頭來吃精白米。五是痛風病人,痛風病人吃多了豆類會引發(fā)尿酸增高,因此五谷當中的豆類攝取分量就要降到最低。
享受食物,同時獲得健康,人們才能在美食中獲得快樂,陽春三月,趁著早春的美好時光,告別寒冷冗長的冬天,就讓這些最質(zhì)樸的五谷雜糧喚醒你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