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婧,陳 謹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yī)院 呼吸內科,北京 100038)
·病例報告·
類脂性肺炎1例報告并文獻復習
朱 婧,陳 謹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yī)院 呼吸內科,北京 100038)
肺炎,脂質性;脂類;診斷
類脂性肺炎是一種少見的疾病,指肺內積聚動物性、植物性或礦物性類脂類物質而導致的肺內慢性炎性反應病變?,F(xiàn)報道我院收治的1例石蠟油吸入致外源性類脂性肺炎的臨床癥狀及診療過程,同時復習國內外相關文獻,對類脂性肺炎的臨床特征和診治要點進行總結。
患者,男,81歲。因“腹痛、腹脹”于2015年7月9日入院,7月12日出現(xiàn)發(fā)熱,體溫最高38.7 ℃,伴咳嗽、咳痰,痰為白痰,量較多。行胸部CT提示:雙肺紋理增粗,右肺上葉后段、雙下肺模糊斑片影,以雙下肺明顯(圖1),考慮肺炎診斷。給予拉氧頭孢、亞胺培南西司他丁聯(lián)合萬古霉素抗感染治療, 7月21日體溫恢復正常,7月24日停用抗感染藥物。8月18日患者再次出現(xiàn)發(fā)熱,體溫最高39.2 ℃,伴咳嗽、咳痰,痰為白痰,量較多,不易咳出。給予亞胺培南西司他丁聯(lián)合替加環(huán)素抗感染治療后,體溫恢復正常。9月21日患者再次出現(xiàn)發(fā)熱,體溫最高38.2 ℃,伴咳嗽、咳痰,為白痰?;颊呒韧胁蝗c梗阻病史3年余、胃癌根治術10年、冠心病10年余及腦梗死病史2月余。不抽煙,不飲酒。體格檢查:體溫38.2 ℃,心率95次/min,呼吸20次/min,血壓110/60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楚,查體合作。雙肺呼吸音低,雙肺聞及散在細濕羅音,以右肺為著。心律齊,各瓣膜聽診區(qū)未聞及雜音。腹部平坦,無壓痛,無反跳痛及肌緊張,全腹叩診呈鼓音,腸鳴音3次/min。雙下肢無水腫。四肢肌力Ⅳ級,肌張力正常。雙側Babinski征陰性。入院后完善相關檢查,9月21日行胸部CT提示:雙肺各葉段見模糊片絮狀密度增高影,其間可見支氣管氣相,其中右肺上葉、左肺下葉病變較前增多(圖2)。血常規(guī)(9月22日):白細胞12.55×109/L,中性粒細胞0.81。C反應蛋白13.3 mg/L。降鈣素原0.05 ng/ml。病毒抗體均為陰性,γ-干擾素陰性,痰革蘭染色見少量革蘭陽性球菌??紤]診斷肺炎,給予美羅培南抗感染治療。9月23日患者出現(xiàn)呼吸困難,體溫最高38.7 ℃,血氣分析:pH值7.434、二氧化碳分壓27.3 mmHg、氧分壓70.8 mmHg、乳酸2.10 mmol/L。加用替加環(huán)素抗感染治療。于9月24日行氣管鏡檢查,鏡下僅見少量白色透明分泌物。肺泡灌洗液培養(yǎng)提示溶血葡萄球菌、光滑假絲酵母。之后仔細追問病史,患者因腸梗阻后多次反復應用石蠟油史,考慮外源性所致的吸入性類脂性肺炎可能。再次行氣管鏡檢查,送檢肺泡灌洗液蘇丹Ⅲ提示陽性,巨噬細胞部分呈空泡狀??紤]外源性吸入性類脂性肺炎,同時合并感染。10月2日給予甲強龍40 mg,每日1次,靜脈抗炎治療,同時予莫西沙星聯(lián)合伏立康唑抗感染治療。10月8日復查胸部CT提示:雙肺多葉段見模糊片絮狀密度增高影,伴小葉間隔增厚,其間見支氣管氣相,其中右肺上中葉斑片影較前減少(圖3)。10月9日改為醋酸潑尼松口服30 mg,每日1次。
以“類脂性肺炎”、“外源性脂質性肺炎”為關鍵詞通過CNKI數(shù)據(jù)庫進行檢索;以“l(fā)ipoid pneumonia” “exogenous lipoid pneumonia”為關鍵詞通過PubMed數(shù)據(jù)庫進行檢索,檢索時間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共檢索到國內外的文獻21篇,涉及患者58例。其中國內文獻10篇,患者44例[1-10];國外文獻11篇,患者14例[11-21]。我國例數(shù)最多的1篇文獻報道外源性類脂性肺炎15例[3]。張軍等[11]分析病例后總結類脂性肺炎40~60歲多見,男性多于女性。
患者多以咳嗽、發(fā)熱為主要的臨床表現(xiàn),還有一部分患者有咯血、呼吸困難及胸痛的表現(xiàn),缺乏特異性臨床表現(xiàn)。其中咳嗽52例,發(fā)熱33例,呼吸困難17例,咳痰12例??┭?8例,胸痛7例。胸部影像學是首選的檢查手段,國內外的文獻證實胸部CT檢查表現(xiàn)為肺部的結節(jié)或斑片狀實變影。結節(jié)影多可見分葉,周圍有時可見“毛刺征”。實變影多以雙側病變?yōu)橹?,主要累及部位多見于下肺基底段。但是上述特點缺乏特異性,胸部CT檢查對于本病的診斷價值不高。本病的確診有賴于支氣管肺泡灌洗或(和)經(jīng)支氣管鏡活檢或者術后病理檢查。在復習的文獻中,共有15例通過手術后病理檢查確診,11例通過氣管鏡灌洗或(和)活檢確診,8例經(jīng)皮肺穿刺后病理檢查確診,其余病例通過影像學及明確的吸入史診斷。
圖1 胸部CT(7月13日) 可見雙下肺模糊斑片影 圖2 胸部CT(9月21日) 雙肺下葉仍可見斑片影,左肺下葉較前進展 圖3 復查胸部CT(使用激素后) 右肺中葉斑片影較前減少
類脂性肺炎的治療目前暫無一致的方案,國外學者認為全身糖皮質激素的應用只是為了減少炎癥反應,如果肺的損傷嚴重,并且肺損傷持續(xù)進展時可考慮應用。余晶晶等[3]認為激素的使用應慎重并強調個體化治療。我們報道的此患者接受了甲強龍40 mg靜脈治療,每日1次,然后改為醋酸潑尼松口服治療,0.5 mg/(kg·d),依據(jù)病情2~3個月減量。后患者雖一直服用醋酸潑尼松,但患者高齡,基礎疾病多,最后仍死亡。
類脂性肺炎是一種慢性炎癥性肺炎,分為外源性、內源性:外源性為吸入油脂物質所致,常見者為石蠟油、魚肝油、汽油、柴油等,引起肺部炎癥和局部組織纖維化。內源性又名膽固醇性肺炎,為呼吸道慢性阻塞性炎癥,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肺癌及放療后偶見的并發(fā)癥,引起肺部局限性病變。
外源性類脂性肺炎由Laughlin在1925年首次報道,通常起病隱匿,國外解剖研究報告發(fā)病率為1.0%~2.5%。我們觀察到外源性脂類物質進入呼吸道是由于解剖結構的缺陷,如氣管切開術后或胃食管返流等。國外的文獻還報道過查加斯病并發(fā)類脂性肺炎[15]。油脂類物質進入氣道后,抑制支氣管壁的纖毛運動系統(tǒng),使纖毛失去運動能力,損傷假復層纖毛柱狀上皮,脂類物質進入肺泡腔后迅速乳化,被肺泡內的巨噬細胞吞噬,進入胞漿內的脂類物質卻不能被巨噬細胞溶解掉,最后巨噬細胞重新釋放脂類物質進入肺泡腔內,脂類物質的存在激發(fā)局部細胞調控的炎癥反應,引起局灶性肺炎,并形成異物性肉芽腫和肺纖維化。
目前臨床上如果沒有明確的吸入油脂史,單憑影像學檢查診斷外源性類脂性肺炎還是比較困難的。肺部CT檢查可表現(xiàn)為肺部腫塊影或實變、毛玻璃征、碎石路征等。肺部腫塊影影像學表現(xiàn)與肺癌很難鑒別,部分患者有分葉征、周圍有時可見“毛刺征”,腫塊密度不均勻,并同時伴有縱隔、肺門淋巴結腫大。一部分患者以肺癌收入院并行手術切除,術后病理提示為類脂性肺炎。由薄層CT發(fā)現(xiàn)的“碎石路”征曾認為是肺泡蛋白沉著癥的特征性表現(xiàn),但細支氣管肺泡癌和外源性類脂質肺炎也可有此表現(xiàn)。CT或MRI可能發(fā)現(xiàn)病灶內含有類似皮下脂肪的密度或信號,對本病有一定提示。根據(jù)國內的文獻,少部分病例還合并了胸腔積液。
本病確診的“金標準”是肺組織病理活檢。臨床上,可以應用支氣管肺泡灌洗和(或)經(jīng)支氣管鏡活檢或者術后病理檢查以明確診斷。鏡檢可看到含脂質的巨噬細胞,充盈和擴張了肺泡壁和間質,還可見類脂質堆積、炎癥細胞浸潤和不同數(shù)量的纖維化。若肺泡灌洗液使用蘇丹Ⅲ染色,可顯示飽含脂質的巨噬細胞。本病例中患者氣管鏡肺泡灌洗液可見巨噬細胞,部分呈空泡狀,行蘇丹Ⅲ染色呈陽性,結合患者病史考慮診斷明確。
關于本病的治療,現(xiàn)有文獻報道的樣本量均較小,目前還沒有很好的研究結論和經(jīng)驗病例報告。因類脂性肺炎常合并細菌感染,如有細菌感染的證據(jù),需給予抗感染治療。除抗感染外,糖皮質激素被認為是有效的治療方法,也有使用免疫球蛋白和全肺灌洗的案例。支氣管肺泡灌洗是急性吸入性類脂性肺炎的重要治療手段, 肺泡灌洗液對下一步的臨床診治有重大的意義。 所以,盡早的進行支氣管肺泡灌洗,效果及預后會更好。有些長期內科治療無效的,如反復感染、肺膿腫形成,還有些患者高度懷疑惡性腫瘤,有必要行外科手術干預。
內源性類脂性肺炎又稱為膽固醇性肺炎,目前病因和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可以為原發(fā)性,無明顯誘因,也可能與肺部慢性炎癥、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及肺結核、肺膿腫、肺腫瘤、胸部放療后、粉塵刺激和重度吸煙等有關。治療上以治療原發(fā)病及止咳對癥為主。因其影像學常難與肺癌鑒別,無效者可行手術切除。
外源性類脂性肺炎在臨床工作中易誤診誤治。如果沒有得到患者準確的病史,診斷類脂質性肺炎相對比較困難。所以在工作中,詳細的詢問病史是非常重要的。胸部CT也是臨床上診斷外源性類脂性肺炎的一種可選擇的方法。對考慮此疾病的患者,我們可通過病史并聯(lián)合應用影像學、病理等手段進行診斷及鑒別診斷。外源性類脂性肺炎在臨床上相對少見,且影像學缺乏特異性,臨床上易被誤診為肺炎、肺癌,要提高對此病的認識,減少漏診、誤診。
[1] 張建華. 3例脂質性肺炎臨床病例分析[J]. 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3,22(24):160-161.
[2] 劉敏麗,李莉,張曉玲. 12例外源性類脂質性肺炎臨床分析[J]. 延安大學學報(醫(yī)學科學版),2013,11(2):61-63.
[3] 余晶晶,白薇,廖玉龍,等.外源性類脂性肺炎15例臨床分析[J].廣東醫(yī)學,2015,36(15):2369-2371.
[4] 陳銳均,田方,王立軍. 急性重癥外源性脂質性肺炎1例救治成功并文獻復習[J]. 嶺南急診醫(yī)學雜志,2015,20(1):20-22,30.
[5] 李朝鵬,付淑蘭. 類脂性肺炎1例誤診分析[J]. 臨床醫(yī)學,2012,32(11):108.
[6] 涂容芳,張秀峰,何振華. 汽油吸入致外源性類脂性肺炎1例報告并文獻復習[J]. 臨床肺科雜志,2015,20(3):471-474.
[7] 王梅芳,劉玉全,劉為舜,等.石蠟油類脂性肺炎一例[J].臨床內科雜志,2012,29(1):64-65.
[8] 李裕軍,趙子文,鐘維農,等.外源性脂質性肺炎一例[J].中華內科雜志,2011,50(1):71-72.
[9] 趙方. 脂質性肺炎8例臨床病例分析[J]. 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5,9(13):185-186.
[10] 汪錚,陳孝謙,張春美,等. 支氣管肺泡灌洗聯(lián)合糖皮質激素治療柴油吸入致外源性類脂性肺炎1例[J]. 臨床肺科雜志,2013,18(10):1932-1933.
[11] 張軍,謝燦茂,黃鑫炎,等. 脂質性肺炎19例臨床病例分析[J]. 中國呼吸與危重監(jiān)護雜志,2009,8(5):465-468.
[12] Bell MM. Lipoid pneumonia: an unusual and preventable illness in elderly patients[J]. Can Fam Physician, 2015,61(9):775-777.
[13] Yampara Guarachi GI, Barbosa Moreira V, Santos Ferreira A, et al. Lipoid pneumonia in a gas station attendant[J]. Case Rep Pulmonol, 2014,2014:358761.
[14] García Latorre R, Rodríguez Díaz R, Barrios Barreto D, et al. Exogenous lipoid pneumonia in laryngectomy patients: radiological findings[J]. Arch Bronconeumol, 2015,51(7):e36-39.
[15] Marchiori E, Hochhegger B, Zanetti G. Oesophageal dilatation with pulmonary consolidation. Exogenous lipoid pneumonia (ELP)[J].Neth J Med, 2014,72(1):34,38.
[17] Nguyen CD, Oh SS. A case of exogenous lipoid pneumonia[J]. Respir Care, 2013,58(3):e23-27.
[18] Rabahi MF, Ferreira AA, Madeira JG, et al. Lipoid pneumonia secondary to long-term use of evening primrose oil[J]. J Bras Pneumol, 2010,36(5):657-661.
[19] Weinberg I, Fridlender ZG. Exogenous lipoid pneumonia caused by paraffin in an amateur fire breather[J]. Occup Med(Lond), 2010, 60(3):234-235.
[20] Simmons A, Rouf E, Whittle J. Not your typical pneumonia: a case of exogenous lipoid pneumonia[J]. J Gen Intern Med, 2007, 22(11):1613-1616.
[21] de Albuquerque Filho AP. Exogenous lipoid pneumonia: Importance of clinical history to the diagnosis[J]. J Bras Pneumol, 2006,32(6):596-598.
[22] Khilnani GC, Hadda V. Lipoid pneumonia: an uncommon entity[J]. Indian J Med Sci, 2009,63(10):474-480.
陳謹,Email:cj1965@sina.com
R563.19
A
1004-583X(2017)09-0806-03
10.3969/j.issn.1004-583X.2017.09.017
2017-03-29 編輯:王秋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