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熠
[摘要]一般認(rèn)為,玉門關(guān)設(shè)立于漢代。研究發(fā)現(xiàn),漢代的許多地名源來先秦。上古時期,已有了玉門關(guān)之名,就在今玉門市東南的黑山之南。
[關(guān)鍵詞]玉門關(guān);月氏;河西走廊
世人一般以為玉門關(guān)是漢代設(shè)立,但是漢代的很多地名是源自先秦,秦朝僅有15年的短暫時間,漢朝距離先秦的時間很近。所以玉門關(guān)的名字,很可能是在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jīng)產(chǎn)生。秦漢人不過是沿用先秦的玉門之名,最遲在商代,昆侖山的和田玉已經(jīng)輸入中原,中國人很早就熟悉昆侖山的和田玉和輸入玉石的通道,可能很早就有了玉門之名。
一、玉出自月氏之邊山
安陽殷墟出土不少和田玉,說明在商代時,和田玉已經(jīng)輸入中原。1戰(zhàn)國時期的中原人,早已熟悉來自西域昆侖山的和田美玉,《管子·輕重甲》:“昆侖之墟不朝,請以璆琳瑯玕為幣乎!”《楚辭·九章·涉江》:“登昆侖兮食玉英。”《戰(zhàn)國策·趙策一》蘇秦上書趙王:“此代馬胡駒不東,而昆山之玉不出,此三寶者又非王之有也?!薄稇?zhàn)國縱橫家書》第21章此句作“崙山”,即昆侖山。2《史記·李斯傳》李斯上書秦王:“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司馬遷《史記?大宛列傳》:“漢使窮河源,河源出于寘,其山多玉石,采來,天子按古圖書,名河所出山曰昆侖云?!?/p>
清人張穆說,漢武帝不是根據(jù)產(chǎn)玉定昆侖山,只是張騫說河源多玉,武帝派人看玉產(chǎn)何處,以定河源;昆侖產(chǎn)玉首見于《爾雅·釋地》“西北之美者,有昆侖虛之璆琳瑯玕焉”,且為后人增附;蘇代(按:應(yīng)為蘇秦)對趙王的上書,說明昆山在趙國境內(nèi);《尚書·胤征》胤侯告于眾曰“火炎昆岡,玉石俱焚”,這是晉人偽作;《山經(jīng)》有玉之山,所在皆是,不只昆侖。3
今按,《大宛傳》張騫早已說明河源在于闐南山,上引一句說得很清楚,是先到河源,后采玉石,張穆自倒順序。漢代宮中可能有傳世昆侖玉器,劉徹?zé)o疑是通過鑒定采來的于闐玉石標(biāo)本確定昆侖山。昆侖產(chǎn)玉不是首見于《爾雅》,《山海經(jīng)》《管子》《楚辭》《戰(zhàn)國縱橫家書》都是戰(zhàn)國時書。“昆山之玉不出”不能說明昆山在趙,因?yàn)榍懊孢€有胡駒,胡地也沒有都在趙境,何況我們至今沒發(fā)現(xiàn)趙境內(nèi)有出寶玉的礦藏?!敦氛鳌饭倘徊豢勺鳛樾攀?,但是古人造假必然要有一定依據(jù),否則誰信?《胤征》“玉石俱焚”有上引諸古書為本。玉不是處處都有,和田玉更是如此。祁連山一帶產(chǎn)的酒泉玉,屬于蛇紋石,與和田昆侖山軟玉不是一種。4
二、《穆天子傳》中的河西走廊玉石
成書于先秦時期的《穆天子傳》,出自西晉時期發(fā)掘的戰(zhàn)國魏王墓。經(jīng)過西晉學(xué)者整理,得以流傳。此書一共6卷,前四卷都是記載周穆王的西域行程,此書出自戰(zhàn)國人之手,不是西周正史,但是保存了一點(diǎn)零星的西周史實(shí)。此書的內(nèi)容是戰(zhàn)國時期情況,可以反映戰(zhàn)國時期中原和西域之間的交通。
此書說中原到西域的去路是從青海進(jìn)入昆侖山,回路經(jīng)過昆侖山西北的大曠原,在今新疆東部。又說:“乙酉,天子南征,東還。己丑,至于獻(xiàn)水,乃遂東征,飲而行。乃遂東南。己亥,至于瓜纑之山,三周若城。閼氏胡氏之所保。天子乃遂東征,南絕沙衍。辛丑。天子渴于沙衍,求飲未至。七萃之士曰高奔戎刺其左驂之頸,取其清血以飲天子。”
這一段沙漠,應(yīng)是從羅布泊到敦煌之間的行程,人煙稀少,難以獲得水源。再東南,到河西走廊,又說:“庚寅,至于重□氏黑水之阿。爰有野麥,爰有答堇,西膜之所謂木禾,重□氏之所食。爰有采石之山,重□氏之所守。曰枝斯、璇瑰、□瑤、瑯玗、□□□□、玗琪、□尾,凡好石之器于是出?!?/p>
這里有沃野麥田,正是在河西走廊的中部,又有很多玉器,正是因?yàn)榈靥幱衿髻Q(mào)易的要沖。之所以稱為好石,而不是好玉,因?yàn)樯衔闹v到昆侖山的很多美玉,這里的玉石稍差,所以說好石。因?yàn)椤赌绿熳觽鳌氛f的是直接到昆侖山取玉,所以此處不提玉,但是其實(shí)上古中原人基本不可能直接去昆侖山取玉,這是小說的夸張。先秦文獻(xiàn)明確說,玉來自月氏,而月氏住在河西走廊。
總之,《穆天子傳》雖然是小說,但是反映了中原和西域商路的一些情況,也有參考價值。
三、玉出自月氏之邊山
《管子》多次提到玉出于禺氏、牛氏:
玉起于禺氏,金起于汝漢,珠起于赤野,東西南北距周七千八百里。水絕壤斷,舟車不能通。先王為其途之遠(yuǎn),其至之難,故托用于其重,以珠玉為上幣,以黃金為中幣,以刀布為下幣——《國畜》第七十三
至于堯舜之王,所以化海內(nèi)者,北用禺氏之玉,南貴江漢之珠……禺氏邊山之玉,一策也……珠起于赤野之末光,黃金起于汝漢水之右衢,玉起于禺氏之邊山——《揆度》第七十八
禺氏不朝,請以白璧為幣乎?昆侖之虛不朝,請以璆琳、瑯玕為幣乎?……而辟千金者,白璧也,然后八千里之禺氏可得而朝也。簪珥而辟千金者,璆琳、瑯玕也,然后八千里之昆侖之虛可得而朝也——《輕重甲》第八十
金出于汝、漢之右衢,珠出于赤野之末光,玉出于禺氏之旁山——《輕重乙》第八十一
玉起于牛氏邊山——《地數(shù)》第七十七
王國維認(rèn)為,牛氏、禺氏讀音接近月氏,即月氏。5徐中舒指出:“牛、禺皆疑母,故得相通?!保?上古音的牛是疑母之部ngi?,禺是疑母侯部ngio,月是疑母月部ngiuat,讀音確實(shí)接近。
既然戰(zhàn)國時期的中原人就已經(jīng)認(rèn)為昆侖美玉來自月氏,當(dāng)時的月氏人住在哪里人?
司馬遷《史記·大宛列傳》:
始月氏居敦煌、祁連間,及為匈奴所敗,乃遠(yuǎn)去,過宛,西擊大夏而臣之,遂都媯水北,為王庭。其余小眾不能去者,保南山羌,號小月氏。
張守節(jié)《正義》解釋:“初,月氏居敦煌以東,祁連山以西。敦煌郡,今沙州。祁連山,在甘州西南。”
祁連山,在甘州(今酒泉市)東南,《史記·匈奴列傳》:
其明年春,漢使驃騎將軍去病將萬騎出隴西,過焉支山千余里,擊匈奴,得胡首虜萬八千余級,破得休屠王祭天金人。其夏,驃騎將軍復(fù)與合騎侯數(shù)萬騎出隴西、北地二千里,擊匈奴。過居延,攻祁連山。endprint
司馬貞《索隱》引《西河舊事》云:
山在張掖、酒泉二界上,東西二百余里,南北百里,有松柏五木,美水草,冬溫夏涼,宜畜牧。匈奴失二山,乃歌云:“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逼钸B一名天山,亦曰白山也。
可見,祁連山在酒泉東南,也即今酒泉東南的祁連山。所以上古的月氏人,住在今敦煌到酒泉一帶。
《史記·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說:
(霍)去病與合騎侯(公孫)敖俱出北地,異道……去病至祁連山,捕首虜甚多。上曰:“票騎將軍涉鈞耆,濟(jì)居延,遂臻小月氏,攻祁連山,揚(yáng)武乎鱳得,得單于單桓、酋涂王?!?/p>
此處的居延,不是居延澤,而是居延水,顏師古張晏曰:“鈞耆、居延,皆水名也?!币布唇窬迫械暮诤?。可見,小月氏在居延水之西,也即今酒泉市東南,靠近祁連山,證明月氏人居住在敦煌、祁連間。小月氏是月氏的余部,在月氏主體西遷后,退入祁連山。
鱳得,即西漢張掖郡治所在的觻得縣,在今張掖。單桓和敦煌是同源字,都源自吐火羅,這也證明霍去病所攻的祁連山在今酒泉、張掖之間。
四、祁連山不是祁羅漫山
但是有學(xué)者提出,司馬遷所說的祁連山是唐代人所說的伊州(今哈密)之北的祁羅漫山(今巴里坤山),祁連山、祁羅漫山都是月氏語的天山,所以上古月氏人住在敦煌、祁連之間,指的不是今敦煌和酒泉之間,而是敦煌和哈密之間,月氏人原來主要住在今新疆東部。7
筆者以為此說值得商榷。首先是不合情理,河西走廊的降水量比哈密多,氣溫比哈密高,河流比哈密多,河西走廊的地理環(huán)境顯然比哈密好,為何月氏人要住在敦煌和哈密之間呢?其次是敦煌和哈密之間是古代人很難通過的大沙漠,自古以來的旅行者留下很多記載,說這里很難通過,所以這里不可能成為月氏人的核心地。
第三是不能用地名通名來論證司馬遷所說的一個專名,既然祁連山、祁羅漫山是地名通名,則既有可能在今酒泉東南的祁連山,也有可能在祁羅漫山,不能確定。
所以月氏人原來居住地的東界,在今酒泉市一帶,那么古人說玉出自禺氏、牛氏也即月氏,其實(shí)就是指玉出自敦煌、酒泉這一帶,那么古人心目中的玉門關(guān)自然就在這一帶。
察看地圖,今酒泉市的東部,地勢較低,以平原為主,而向西則地勢較高,特別是今嘉峪關(guān)市和玉門市之間,有一座黑山,橫亙在河西走廊上。黑山和走廊南山之間,形成口門,是古今交通的要沖。所以上古時期,很可能早已有了玉門關(guān)之名,就在今玉門市東南的黑山之南。
[注釋]
1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編著《殷墟玉器》,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第11頁。
2馬王堆漢墓整理小組編《戰(zhàn)國縱橫家書》,文物出版社1976年版,第92頁。
3[清]張穆:《昆侖虛異同考》,譚其驤主編《清人文集地理類匯編》第五冊,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4同上《殷墟玉器》,第3~5頁。
5王國維:《月氏未徙大夏時故地考》,王國維《觀堂集林》,《民國叢書》第四編第83冊,影印1940年商務(wù)印書館本,上海書店。
6徐中舒:《西域諸國與大夏、大月氏的西徙》,《徐中舒論先秦史》,上??萍嘉墨I(xiàn)出版社2008年版。
7林梅村:《祁連與昆侖》,《漢唐西域與中國文明》,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