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芝蘭
在素質教育不斷發(fā)展的背景下,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改革的進程有所加快,許多新型的教學方法被應用于教學活動中,進一步推動了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游戲化教學作為一種高效有趣的教學方式,將其運用到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綜合思想品質,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對游戲教學在小學思想品德課中的運用路徑進行分析和探討。
小學思想品德課游戲教學運用路徑一、游戲教學運用于小學思想品德課的作用
游戲教學運用于小學思想品德課中的作用具體表現為三點:(1)實現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有些小學生十分靦腆和內向,不善于表現自己,長期以往則會影響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而在小學思想品德課中運用游戲教學,能夠使學生快速打開心扉,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增進與教師和同學的關系,改變自身內心的性格,提高交流能力,實現身心的良性發(fā)展。(2)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在傳統的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多是以教師講解和朗讀為主,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師生缺乏有效的溝通與互動,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濃,課堂氛圍壓抑。由于小學生天性好動,喜歡做游戲,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運用游戲化的教學方式,將游戲法與課程內容相結合,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加強其對思想品德課的興趣,更好地吸收知識。(3)培養(yǎng)學生優(yōu)良品質。小學思想品德課作為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路徑,教師必須要高度重視該科目的教學,合理運用游戲教學的方式,以此構建和諧良好的師生關系,增強學生互幫互助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意識和合作能力,使學生學習到他人的優(yōu)良品質,提高思想品德課教學的有效性。
二、游戲教學在小學思想品德課中的運用路徑
1.看圖說話游戲的運用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在實際學習中具有一定的學習興趣,則會積極主動投入到課堂學習中,提高學習效果,因此教師在小學思想品德教學活動中,應該結合學生的特點和興趣,合理運用游戲方法,最大程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磮D書說話作為一種游戲教學方式,可以使學生自覺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走進大自然》為例,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自然中的圖片,然后引出所要講解的課題,并提出問題:你從圖片中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接著鼓勵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由小組派代表進行回答,其他小組課進行適當補充。這樣的方式可以活躍課堂氛圍,使全體學生都參與到游戲教學中,進一步強化學生所學的知識,提高學生對于信息的傾聽和匯總能力以及對于圖片的觀察能力。
2.角色扮演游戲的運用
思想品德教育旨在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與素養(yǎng),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為學生的綜合發(fā)展奠定基礎。當前許多學生都屬于獨生子女,父母過分溺愛孩子,致使有些學生不夠尊重父母,因此教師必須要積極糾正學生的這種行為。如學習“尊敬長輩”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話劇表演,給學生分配不同的角色,使學生在角色扮演中感受父母對自己的愛,繼而在今后的生活中孝敬父母、感恩父母,形成尊敬長輩的好習慣,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這樣可以鍛煉學生的表現力,使學生大膽表現自己,進一步體會真情實感,了解所學知識的現實意義。又如講解《生活中不能沒有他們》時,也可以選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分別扮演售票員、公交車司機、環(huán)衛(wèi)工人等不同的角色,感受不同工作崗位的重要性,明白尊重每個人的勞動成果,樹立文明出行和綠色環(huán)保的意識,提高學生的道德情操。
3.情境游戲的運用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其認知尚不完善,在事物的理解方面有所欠缺,所作所為缺乏相應地標準,因此小學教師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認識,確立相關的標準,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例如,講解“花錢的學問”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設置購物消費的情景,將全班學生分成兩個小組,一組學生扮演售貨員,另一組扮演購買者,引導學生使用人民幣進行交易,讓學生根據創(chuàng)設的情景來展開對話,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結束游戲之后,比較哪一組的售貨員結算的又準又快,給予一定的獎勵。這樣的方式能夠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人民幣幣值,重新認識花錢的概念,形成理性消費的觀念。
三、結束語
游戲是小學生學習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科學的游戲可以正確引導學生的價值觀,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在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合理運用游戲化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上引入看圖說話游戲、角色扮演游戲和情景游戲等,加強教學與游戲的融合。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準確掌握所學知識,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促進學生的綜合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建敏.小學思想品德課開展游戲教學的路徑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34):8+15.
[2]蔡蘆燕.教育游戲在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的應用[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4,(12):241-24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