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政
“你知道林彪當時多少歲?”談及紅軍傷亡慘重的湘江戰(zhàn)役,攝影師趙青問。
“28?!眲倖柾辏妥约航o出了答案。他說,那時的林彪已是軍團高級將領,那些犧牲的戰(zhàn)士,平均年齡也才20多歲,“你能想象到這群人80年前是去干革命、去出生入死,那你對這件事會不會有不同的看法?”
他說的“這件事”指的是長征。2016年8月,為了與概念中的長征發(fā)生一種“至誠的連接”,趙青一行3人在30天里走訪了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沿途一些重要的地點。
他申明此行并非循史探幽,也不是重復那些耳熟能詳?shù)暮甏髿v史敘事,而是試圖通過相機膠片去解構山河、人與歷史的關系,以及記錄社會變革留存在它們身上的印記—這些平凡而又值得玩味的細節(jié)構成了當代中國。
趙青認為,現(xiàn)在的年輕人有更豐富的路徑去接觸世界,但不意味著他們在歷史問題上眼界和辨識力就高人一等。
時隔80年,重返長征現(xiàn)場,任何想通過實地尋訪還原歷史真實與殘酷性的努力都近乎徒勞。他們所能做的,就是找到被“遮掩”的地點,在恰好的那一刻按下快門。
青山綠水依舊,觀者很難聯(lián)想它們在戰(zhàn)爭年代“窮兇極惡”的模樣,用趙青的話說,山河都“變得溫柔起來”,要多方打聽印證,辨別古樸的口音,方能找準哪座是哪座山,哪條是哪條河。
鄉(xiāng)人的衣冠面孔也已換過幾番。新一代的年輕人在湘江邊茫然四顧,說不定哪天就會打定主意,清早起來收拾行裝離開這片土地—與80年前不同的是,他們的告別多是為了追逐夢想,無需扛槍上戰(zhàn)場。
背井離鄉(xiāng)的青年,積貧積弊的村莊,和曾經(jīng)發(fā)生在這里的一切不幸史實一樣確鑿和無奈。就在湘江上游廣西境內的興安、全州等縣,1934年11月和12月的湘江戰(zhàn)役后,中央紅軍和中央機關人員由長征出發(fā)時的8萬6千人銳減至3萬余人,堪稱慘烈。
在四川巴中市通江縣王坪村,趙青看到了安葬有2.5萬余名紅四方面軍士兵遺骸的川陜革命根據(jù)地紅軍烈士陵園,它是全國最大的紅軍烈士陵園,不少人卻從不知曉。
在沿途地點的選取上,趙青大費周章,他所選擇的畢節(jié)市、甕安縣、汶川縣、延安市、習水縣、茅臺鎮(zhèn)、涼山州、蘆山縣等,即便有些在關于長征的記載中微不足道,但它們在中國當代史上卻是醒目的地標。
在貴州畢節(jié),趙青遇到從出生之后再沒見過父母的留守兒童;在汶川的映秀漩口中學地震遺址,他拍下穿著少數(shù)民族服飾的當?shù)貙в?;在貴州黎平,打工妹小吳從廣東東莞回到在山村的家過中秋;在延安紅色主題秀《延安延安》片場,一名著軍裝的舞蹈演員身下還穿著舊上海舞女的旗袍……
這組被命名為《江河故人》的攝影作品沉默無聲地傳達著攝影師的立場—時間停止,讓無言者訴說,讓歷史在山、水、人身上顯影,讓那些沒有可能和機會見證歷史的人重新打量這個默許了一切發(fā)生的世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