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我眼中的芬蘭教育

      2017-09-16 04:24:10文字趙清芳設計王萌
      未來教育家 2017年8期
      關鍵詞:芬蘭學校老師

      文字:趙清芳 設計:王萌

      我眼中的芬蘭教育

      文字:趙清芳 設計:王萌

      芬蘭的教師培訓

      第一天的學習主題是了解芬蘭的教師培訓項目,由于韋斯屈萊大學的Anita Malinen教授為我們介紹。Anita Malinen教授的主攻方向是成人教育,迄今已有超過20年的研究成人教育的經(jīng)歷。

      據(jù)教授介紹,芬蘭教師分兩種,一種是教師專業(yè)畢業(yè)(類似于我國的師范專業(yè)),一種是非教師專業(yè)畢業(yè)(類似于我國的非師范專業(yè))。后者雖然也擁有碩士學歷,但沒有教師資格證,他們必須通過九個月的學習之后,才能獲得教師資格證書,當然也可以一邊工作一邊考取教師資格證。如果沒有拿到教師資格證,可以臨時在學校教書,但不能獲得永久的教師職位。有趣的是,在芬蘭,中小學教師必須要有教師資格證,大學教師反倒可以不需要。

      芬蘭的教師培訓一般從九月開始,歷時九個月。最初會有四天的集中學習期,之后則每月固定三天在一起集中學習,其他時間均為學員們自主學習。日常的自主學習如何保證呢?一般是要求學員寫學習日記,每個月至少寫兩篇學習日記,并且要上交給老師。在Anita Malinen教授看來,學習日記是非常個性化的東西,既可以呈現(xiàn)學生的思考過程,也可以借此了解學生對學習的看法。她說,在2000年的教師培訓中,曾有一個學員在學習日記中這樣寫道:“我不能很好地確定自己在這里學習的目標,因為從來沒有人問過我,我想學什么?!盇nita Malinen教授說,這則學習日記給了她們很大的觸動,她們一直認為成人來參加培訓,學習目的應該很明確。此后的改變就在于,他們將培訓目標設置為給這些成年教師一個學習的機會,讓他們變成更好的老師,同時支持他們的自主學習,降低對學員的控制。

      “降低對學員的控制”,主要體現(xiàn)在教師培訓的課程設置上。Anita Malinen教授認為,要支持學生自主學習,最重要的就是課程。雖然她們的培訓項目有整體的課程設置和每月的培訓主題,但僅僅一個框架而已,具體的培訓內容是根據(jù)受訓者的情況來臨時確定的。在培訓主題之下,授課者可以有很大的自由空間。一般情況下,她并不能提前把課表確定好,因為無法確定培訓者的興趣愛好,無法了解到參訓者的工作經(jīng)驗。她特別強調說,課表的設計應當取決于學生的自主需要。

      從這一情況來看,芬蘭的教師培訓非常重視個性化和自由化,注重根據(jù)受訓者的實際情況來確定具體的培訓內容。這一點,也正是我們所倡導的“因材施教”。遺憾的是,國內的絕大多數(shù)培訓,基本上是主題先行,很少真正根據(jù)受訓者的現(xiàn)實需要和現(xiàn)場需要,進行培訓內容的重新構建。

      芬蘭的新課改

      從2016年8月,關于“現(xiàn)象教學”(又叫“話題教學”)的新課改在芬蘭開始實行。同所有新生事物的遭遇一樣,這一輪新課改在芬蘭國內引起了很大的爭議,但芬蘭政府仍然花大力氣推進。

      “現(xiàn)象教學”是芬蘭新課改首創(chuàng)的概念,也是本次課改的核心內容。所謂“現(xiàn)象教學”,即事先確定一些主題,然后圍繞這些主題,將相近的學科知識重新編排形成學科融合式的課程模塊,并以這樣的課程模塊為載體實現(xiàn)跨學科教學。這些主題可以是“歐盟”“社區(qū)和環(huán)境變化”“芬蘭100年獨立發(fā)展史”等。如基于“歐盟”這一主題所編排的課程模塊,將同時涉及地理、歷史、社會文化、語言、政治和經(jīng)濟制度等跨學科的知識;又如“聯(lián)合國”這一話題,它涵蓋了地理、歷史、語言、宗教、政治、經(jīng)濟等多方面的知識;再如“模擬銀行”這一話題,它涉及了數(shù)學、外語、電腦操作以及人際溝通等技能,學生不僅可以學習相關的學科知識,還能鍛煉將知識融會貫通并用于實踐的能力。

      從Peeli教授介紹的情況來看,“現(xiàn)象教學”與國內的學科整合、項目學習、主題學習有一定的相似。所不同者主要有兩點。其一,芬蘭是舉國進行這一新課改,且有較多的時間保障。而國內所進行的學科整合、項目學習、主題學習,僅是個別學校的個別探索,并非教學的常態(tài)。其二,芬蘭“現(xiàn)象教學”任務目標的選擇更多來自學生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現(xiàn)象”,如設計歐洲旅行方案,這樣的項目任務更加生活化和情景化。而目前國內有些項目式學習所選擇的任務目標可能偏離了學生的日常生活,如讓學生通過合作探究來驗證物理或化學領域的一些復雜定律等。這些任務與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距離較遠,且目標過于抽象和復雜,學生很難通過簡單的幾節(jié)課來完成。

      芬蘭新課改提出“現(xiàn)象教學”,并非取消傳統(tǒng)學科,如數(shù)學、歷史、美術、音樂、繪畫等科目照常開設,將要融合的主要是語言、地理、科學和經(jīng)濟等科目。只是在推廣“現(xiàn)象教學”的同時,傳統(tǒng)科目的教學內容會相應減少,只保留關鍵性內容。按照新的教學大綱,學科制教學仍然是學校日常教學的主體,但將更側重跨學科融合,強調學科制教學與“現(xiàn)象教學”相結合。依照芬蘭國家課程規(guī)定,“現(xiàn)象教學”的具體開展,一般是從小學到初中各個年級,在保留傳統(tǒng)學科教學的基礎上,同時在學年之中專門安排一個或多個學習階段,每個學習階段一般為幾周,在特定的學習階段內集中開展學科融合式的“現(xiàn)象教學”。至于在每學年中具體安排幾個這樣的學習階段,則由各地各校自主決定。赫爾辛基地區(qū)的一些學校,已經(jīng)決定在每學年之中專門安排兩個學習階段,集中開展“現(xiàn)象教學”。

      芬蘭的教育質量在世界享有盛譽,但芬蘭仍然不遺余力地致力于新課改。赫爾辛基教育局官員馬里奧?凱羅說,傳統(tǒng)的分科教育方式適用的是20世紀初的情況,“但是今天已與往日不同,我們需要作出改變去適應21世紀”。從這一點可以看出,芬蘭人民不但重視教育,而且認為教育應該永遠緊跟時代步伐,永遠培養(yǎng)時代所需要的人。

      培訓中的問卷

      什么樣的教師才能勝任芬蘭的教育?什么樣的教師才是芬蘭教育希望培養(yǎng)的教師?在拿到兩份問卷調查后,我對這兩個問題似乎有了些答案。

      Anita Malinen教授告訴我們,每年開始進行教師培訓時,她們都會對受訓者進行問卷調查。這樣的問卷調查,每位受訓者會做兩次,一次是培訓開始時,一次是培訓結束后。針對第一次的問卷調查,她們主要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以便確定、調整教師培訓的計劃。針對第二次的問卷調查,她們主要進行對比分析,以便了解培訓效果、進行工作反思等。而對受訓者本人來說,這份問卷調查正是他們對自我和自我工作的反思與再認識。

      問卷調查共有兩套。第一套問卷調查共45個問題,包含了教學的理念、行為、方式、策略等諸多內容。每個問題都設計了“A=從不、B=很少、C=有時、D=經(jīng)?!彼膫€選項,每個選項依次賦分1-4分。這里列舉前十個問題如下:

      你是否經(jīng)常:

      1.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2.使用臨時討論小組(把學生集中在不同的小組以便他們獲得講課信息)

      3.認為你的首要目的是向學習者提供盡可能多的信息

      4.感覺對教書做好了充分的準備5.很難理解學習者的觀點

      6.當學習者在解決問題時,能預見并接受學習者的挫折

      7.有意識地向學習者傳遞信息——每一個學生都特別重要

      8.向學習者傳遞信心——他們都將會提升自己所需的技能

      9.尋找或者創(chuàng)造新的教學方法

      10.通過真實的情景創(chuàng)設來進行教學

      ……

      在最后的分數(shù)計算處,這45個問題被歸成了七大類,依次對應著七種類型的教師,分別為:(1)與學習者有同感的老師;(2)信任學習者的老師;(3)制定計劃、傳遞指示的教師;(4)包容學習者個性的教師;(5)教師對學習者不敏感;(6)基于經(jīng)驗的學習方法(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7)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

      我問Anita Malinen教授,后面為什么要將教師分成這七種類型。Anita Malinen教授說,每個教師的風格各有不同,我們培訓者要做的事情,就是挖掘出他們的優(yōu)勢和特性。其實,挖掘優(yōu)勢和特性,并非只是針對教師培訓。在這幾天的參觀學習中,我不止一次聽到這樣的話語:芬蘭教師最忌諱使用“好”和“差”的評價性詞語,沒有任何一個老師可以評定學生聰明與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長。對成績不太好的學生,老師的責任是發(fā)現(xiàn)他的亮點,挖掘他最優(yōu)秀的一面。

      第二套問卷調查是受訓者的自我評估,共有五個維度,分別是:自我評價,要求獨立地對自我進行評價;環(huán)境與自我的關系,把自我放在群體中進行評價,測試自我在群體中的存在感;自我批判反思的態(tài)度,類似于對自我工作價值、意義、作用的認識;道德及價值觀;認識自我與集體的關系。

      隨行的Peeli教授解釋說,兩套問卷調查的目的,都是幫助受訓者喚醒自我意識,幫助他們了解自己是一個怎樣的老師,應該以怎樣的態(tài)度去做教師。而一年后重復做相同的問卷調查,也是想看看經(jīng)過一年的學習他們有無變化。

      我國自實行新課改以來,每年都在舉行各種層級的教師培訓。也許這兩份問卷調查,能夠對我們的教師培訓有所啟示。

      如何理解“真實的客觀”

      如何用一節(jié)課向學生講述“真實的客觀”和“主觀的客觀”的區(qū)別?

      在于韋斯屈萊大學,我們與參加APO(Advanced Planning and Optimizer)項目(于韋斯屈萊教師校訓項目)的學員共同上了一堂名為“動態(tài)的理解”的課。

      下午1點整,一位頭戴鴨舌帽、身穿背心、短褲的“很運動”的人走上了講臺。沒有任何話語,這位“運動者”直接給大家播放了一段視頻后,然后提問:“猜猜剛才視頻中發(fā)生了什么?”問題提出后,這位“運動者”走出了教室,留下大家展開了小組討論。

      大約10分鐘后,一位身著T恤、帥氣十足的老師走進了教室:“我是特殊教育的博士,今天下午由我為大家上課。請問你們對我剛才的形象有何感受?”原來,之前那位“很運動”的人和現(xiàn)在這位帥氣十足的老師,是同一個人!

      學員們們七嘴八舌地說出自己的感受,老師則將每位學員的內容一一板書于黑板上:不舒服的感覺;感覺是來自體育系的混蛋;流氓;健壯;想他是否會有教師的資格;猜測是不是體育系的學生;有魅力,想約會……針對“想約會”這一回答,老師在黑板上寫下了這樣的板書:“are you free?”引得全體學員一陣大笑。

      如果把剛才這個環(huán)節(jié)視作我們的“課堂導入”,那么接下來的內容,可以算是課堂中的主要內容了。

      首先是讀圖交流。老師將全體學生分成兩個大組,要求給第一組放圖片時,第二組的人要閉上眼睛,之后再交換。兩組觀察之后,老師要求學員四人一組進行討論,交流你所看到的圖片內容。約十分鐘之后,各自談對圖片內容的理解。以下為學員們的發(fā)言內容:

      1. 一個人抱著一個快要摔倒的人,在救助他;

      2. 校園暴力;

      3. 為什么那個人只是拍照,而不去幫助被欺負的人?

      4. 他們是不是在拍戲?

      5. 他們是不是在運動?

      6. 父親和兒子打架,母親無力勸阻,在一旁記錄;

      7. 一個人想要脫掉另一個人的衣服;

      8. 是不是芬蘭人與難民發(fā)生了沖突?不像是本地人;

      ……

      在大家都發(fā)表了各組的看法后,老師告訴大家,其實兩組學員看的是同一張圖!圖片主要內容為:一個男孩抓住另個一男孩的衣領,被抓者舉手告饒姿勢,旁邊一女生在用手機拍照。不難看出,每個人觀察圖片的關注點各有不同,有的關注背景信息,如窗戶,照相者的指甲等;有的關注人物的動作,如拍照,抓住衣領,舉手等。

      在完成了“讀圖交流”的環(huán)節(jié)后,老師這才引出了本節(jié)課要學習的內容——“動態(tài)的理解”。老師說,在現(xiàn)實中,觀察和解讀是同時進行的。作為老師,要區(qū)分什么是真正觀察到的,什么是自己主觀理解到的,老師應該是把自己客觀看到的和主觀想象的區(qū)分開來,要給學生呈現(xiàn)真正客觀的東西,讓學生自己去理解、去解讀。

      之后,老師為大家播放了家里、便利店、飛機上、醫(yī)院里的四個生活場景片段。這四個片段的共同點在于,容易過早的、人為的對片段內容做判斷,從而得出錯誤結論。至此,老師再次強調,我們每個人對同一個人、同一件事都可以有非常個性化的解讀,但作為老師,一定要明確“觀察”與“解讀”的區(qū)別,也就是要明確什么是真實的客觀,什么是主觀的客觀。

      整節(jié)課,老師的解釋不超過五分鐘,其它時間都是讓學員進行場景體驗、視頻觀看和討論交流。少的是抽象的概念解釋,多的是情景的自我體驗,這樣的課堂,不但輕松,而且有效。

      芬蘭的職業(yè)教育

      你會讓你的孩子去讀職業(yè)學校嗎?這樣一個問題,在中國一般由家長回答,在芬蘭卻是由孩子自己決定。

      波爾沃Amisto職業(yè)學校的校長Pentti Suursalmi告訴我們說,學生初中畢業(yè)后,進入職業(yè)學校的比例大概是52%,進入普通高中的比例大概是48%,但中間可能會有流動。芬蘭的職業(yè)教育在世界都享有盛譽,所以這個數(shù)據(jù)不足為奇,我更感興趣的是數(shù)據(jù)背后的原因。

      芬蘭的中等職業(yè)教育主要包括三種形式——基于學校的教育與培訓、學徒培訓和資格證書認證考試。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學徒培訓”這一形式。

      “學徒培訓”強調工作實踐,有70-80%的時間在工作場所中進行,由負責任的實踐導師指導進行。在Amisto職業(yè)學校,我們看到,練習修車技術的學生正在維修客戶的汽車。當我們問到是否有客戶將汽車交給職業(yè)學校的學徒維修時,校長很自豪地說:“不但有,而且很多。” 校長解釋說,一來學校的維修費比社會上的汽修廠便宜;二來臨近冬季,更換輪胎的車輛特別多,有時汽修廠也會到學校來請學徒幫忙。如果維修難度較大、學徒完成不了,學校也會向汽修廠家請求幫助。在這一點上,學校和汽修廠家是非常融洽的合作關系。

      除了為學生提供國內的工作實踐機會,芬蘭職業(yè)學校還為學生提供國外工作實踐機會。以Amisto職業(yè)學校為例,每年都有10個左右的學生到國外進行1-3 月的實習。這些實習崗位主要由國外的合作單位提供,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專業(yè)決定到哪個國家進行實習,如學修車的一般是到捷克。校長說,參加國外實習的90%學生都是在歐盟國家的范圍內,剩下10%的學生會去歐盟以外的國家。在2015年就有學生去新西蘭、泰國、中國。有6個學生到中國北京實習,2個學汽修專業(yè),2個學護士專業(yè),2個學信息和科技專業(yè)。就在今年的8月,Amisto職業(yè)學校帶了16名學生到北京、大連參加國際文化交流活動。

      學生在職業(yè)學校的學習,雖然是“術業(yè)有專攻”, 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項技能深入學習。但從學校來講,只要學生愿意,完全可以在學校學到其它相關技能。Amisto是一所汽車維修為主的職業(yè)學校,但校長告訴我們,學校有一個專門的停車場,既用來停放各類維修的車輛,同時又是學生學習駕車的場所。學生可以在學校學習駕車并拿到駕照。在參觀過程中,正好有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開叉車。叉車正前方的支架上放著一個瓶子,學生必須將叉車成功開上車架,同時又保證不能讓瓶子晃倒。不僅室外有學習駕車場所,在室內,也有專門供學生學習開車的場所。

      盡管芬蘭的職業(yè)教育在世界都享有盛譽,但對一個初中畢業(yè)生來說,讓其決定讀職業(yè)高中還是普通高中,依然是一個不小的難題。針對那些選擇不堅定、方向不明確的學生,芬蘭的職業(yè)教育體系實施了兩次分流,解決了學生專業(yè)選擇錯誤的后顧之憂。

      第一次分流在初中畢業(yè)后。初中畢業(yè)生可以選擇讀普高,也可選擇讀職高,職高與普高平行,每年的招生比例也大體相當。第二次分流在普高第二年結束后,一部分學生繼續(xù)留在普高學習,另一部分學生則選擇轉入職高學習。近年來,芬蘭普高畢業(yè)生中約有20%的學生會在第二次分流時選擇到職高就讀。

      為了讓學生放心選擇職業(yè)高中,芬蘭的職高學生也可以同時修習普高的課程。盡管這樣的學習任務更為繁重,一般需要四年的學習時間,但這部分學生畢業(yè)時可以同時拿到職高的學位和高中的畢業(yè)證。芬蘭的職高學生在考試合格后,可以直接就業(yè),可以進入高職院校,也可以報考學術大學。這樣一來,職高的學生就享有了繼續(xù)深造的權利與機會,這種普高、職高與大學、高職之間的橫向和垂直流動的局面,不但賦予了職業(yè)教育和普通教育平等的地位,也構成了芬蘭教育體系的一大特色。

      芬蘭的課程設置

      在Nurmijarven學校參觀時,我注意到了張貼在教室外的課程表。這張課程表與我們常見的課程表有些不同,課程表中不但有科目,還有簡單的字母和數(shù)字。校長告訴我們,芬蘭高中的課程框架由三個課程層次和三種課程類型構成,課程表中用簡單的字母表示科目、達到的層次等。學校制定好課程表后,每學期開學發(fā)給每位師生,學生根據(jù)課表來選擇自己的學習內容。

      同國內一樣,芬蘭既有國家課程,又有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既有必修課,又有選修課。

      比如義務教育段l~6 年級的必修課程,就有以下內容:母語(芬蘭語或瑞典語)與文學、外語、環(huán)境學、健康教育、宗教或倫理、歷史、社會研究、數(shù)學、生物、地理、體育、音樂、美術和勞作。在7~9 年級的時候,增加了物理、化學、家政和職業(yè)咨詢輔導。

      選修課程是由地方、學校、教師甚至家長共同參與制定的,因此各個學校的選修課程各不相同。 以Sotunki Junior Secondary School為例,選修課就開設有運動、音樂和藝術、 工藝(紡織和工業(yè))、家政 、語言(德語,法語,俄語) 、信息技術(計算機學習) 、戲劇和傳媒研究等。

      不過,地方政府和學校雖然對課程設置、課時安排等具有一定的決定權,但教師卻擁有教材的選擇權,學生也可以選修其他科目。特別是在義務教育高年級學段,除公共科目外,地方政府和學??梢詻Q定選修科目的數(shù)量、類型、形式,學生家長或其監(jiān)護人則有權決定學生選修哪些科目。

      與義務教育段課程設置不同的是,芬蘭普通高中的課程分為學習領域、學科與學程三個層次。學習領域包括有:母語及文學(包括芬蘭語、瑞典語和薩米語)、外語(可以是母語以外的任何語言)、數(shù)學、 環(huán)境與自然科學、人類價值觀與信仰相關學科、心理學、歷史與社會、美學、體育與健康教育、職業(yè)教育與指導等。同時,學校向學生提供必修、專業(yè)、應用性三種課程類型。必修課程是學校課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全國范圍內實行的基礎性課程,類似于我們的國家課程。專業(yè)課程主要提供專業(yè)教育的課程,即一定科目范圍內的知識擴展,也是在全國范圍內實行的課程。應用性課程則提供專門知識以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并將理論應用于實踐,這類課程由各個學校自行安排,不是全國性課程。

      Nurmijarven學校的校長為我們介紹了“母語教學(以芬蘭語為例)”的前兩類課程內容。在必修課程版塊,開設有六門課,分別是:語言是獲取和傳播信息的工具,從藝術到自我表達,寫作與課文分析,語言的影響力,文學是時代的一面鏡子,語言、文學與芬蘭語文化。 在專業(yè)課程版塊,至少開設有演講、寫作與閱讀兩門課。芬蘭的第一外語一般為英語,從四年級開始開設,在必修課程版塊,分別是:青年人及他們的世界、交際與休閑、學習與工作、社會與周圍的世界、科學經(jīng)濟學與技術、文化等。

      家政課學什么

      在赫爾辛基參觀學校時,我不止一次地觀摩過芬蘭的家政課堂。Nurmijarven是一所包含初高中的普通中學,在校長的帶領下,我們參觀了木工、廚藝等家政課堂。

      走進木工制作的課堂,只見一個小女孩正在往木板上敲釘子,旁邊兩個小男孩也做著同樣的工作。在最里面的操作間,幾個孩子正在學習如何刷漆,有的穿著黃色長袍,有的戴著橡膠手套,老師正在進行指導。走進另一個廚藝課堂,則看見約十個孩子正在學習制作披薩。有幾個孩子趴在一起看書、寫寫、畫畫,老師說這是在進行食材計算;有三個女孩正在用攪拌機準備材料;有兩個女孩則面對著烤糊了披薩相互交流;有個男孩正在將黃油和奶酪涂抹在披薩上;整個教室里彌漫著濃濃的披薩香味。

      類似的課堂場景,我在nurmijarvi、Saarnilaakso等學校都有觀摩過。除了廚藝和木工,芬蘭還開設有打毛線、拼接電路、插花等各類技藝課程,讓孩子系統(tǒng)地、持續(xù)地借助各類工具和材料,獨立或合作完成學校的工藝作業(yè)。在于韋斯屈萊大學進行課堂觀摩時,我就親眼看見兩位女老師全程一邊聽課一邊打毛線。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芬蘭的家政課堂沒有明顯的男女生界限。在廚藝課堂上,有天生對廚房感興趣的女同學,也有在學習過程中樂此不疲的男同學。在木工的課堂上,有擅長此類技藝的男同學,也有對此充滿興趣的女同學。就連打毛線的課堂,也是男女同學共同學習。

      要了解芬蘭家政課的開設,可以追溯到1998 年芬蘭新頒布的《義務教育法》。在這部教育法中,芬蘭將義務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確定為:教授兒童生活所需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能力,使他們成為熱愛生活、樂于探索、有基本知識和技能、有道德、負責任的社會成員。其中,“教授兒童生活所需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熱愛生活”兩點,在家政課堂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芬蘭的義務教育教給學生們烹飪、洗碗、洗衣、熨衣、木工、跳交際舞等獨立生活后必需的本領,這樣,學生們在以后的獨立生活中不僅能干好工作、搞好學習,還能擁有豐富多彩的生活。

      芬蘭的家政課是必修課程,從初一開始開設。與我們理解的普通家政課不同的是,芬蘭的家政課并不只是簡單的學習手藝。以廚藝課為例,學生除了學習烘焙制作、煮飯炒菜等廚藝,還要認識各類食物與食材,了解各種食物的營養(yǎng)價值并學習如何進行營養(yǎng)搭配,學會購買必須的食材,學會安排自己的一日三餐,學會如何整理廚房、如何進行廚房垃圾分類,等等。又如縫紉課,學生除了學習縫紉技藝,還要學會如何清洗衣服,如何正確使用洗衣機和洗衣劑,如何區(qū)分不同的面料材質,如何護理和清洗特殊材質的衣服,如何正確地使用金錢,如何進行儲蓄與理財,等等。當然,最重要的,還有教導學生如何正確使用金錢,包括如何儲蓄與理財。

      幾年前,國際 21 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了四個學會: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這四個“學會”,無一例外地在芬蘭基礎教育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正如芬蘭前總理阿赫所說:“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給他最好的人生?!?/p>

      補充一個細節(jié),在當天下午的茶歇時間,我們進到餐廳的時候,桌上的插花吸引了我們的眼光。很明顯,這些插花都是學校師生自己動手制作的,材料就是學校的楓葉、紅漿果,只是經(jīng)過了藝術的搭配之后,就變成了漂亮的藝術品。放眼整個餐廳,每個餐桌上都擺放著一瓶精致而耀眼的插花。又想起了在參觀學校午餐時的情景,校方的老師們總會在不經(jīng)意說到,這里的土豆是我們自己種的,這里的蘋果汁是用家里的草果榨出來的。在他們看來,這都是最自然、最真實的生活狀態(tài)。

      喜鵲島上的自然學校

      今天要參觀的學校在島上,剛剛在船上坐定,就看到一位老師帶著十幾位學生走進船艙。這是一位生物和地理老師,正帶領孩子們到喜鵲島的自然學校上課。剛剛她對孩子們的一番講話,是告訴孩子們現(xiàn)在還有最后一次用手機查資料的機會,上島后就不能再使用手機了。再看這些孩子們,有的拿著網(wǎng)兜,有的拿著望遠鏡,有的提著水桶。老師說,這都是呆會兒上課要使用的工具。

      大約十分鐘后,目的地到了。孩子們被另一位老師接管,我們則在Erkki老師的帶領下,開始了自然學校的參觀。

      最先參觀的是博物館,這里陳列的都是芬蘭海域里的生物和波羅地海里的魚類。在旁邊的展臺上,放著許多供小學生玩耍的地圖釣魚游戲。當孩子們釣到魚后,可以在背面了解到該魚的相關介紹,不但有趣,而且可以增長知識。第二個參觀點是以前的一個防空洞,現(xiàn)在被布置成了顯示世界發(fā)展歷程的簡易陳列室。

      最后的參觀點是這座自然學校的教室。教室空間不大,只有兩間教室,十幾個孩子正在顯微鏡前聚精會神地觀察,顯微鏡旁邊的放著大小不一的塑料盆,里面放滿了各種水草。在桌子上,還擺放著一些書籍。

      據(jù)Erkki老師介紹,芬蘭一共有20多個自然學校,有的自然學校設在森林,主要研究對象就是森林;有的自然學校接近河流,主要研究河流的自然環(huán)境。在Erkki老師看來,瑞典有150個自然學校,芬蘭的數(shù)量顯然遠遠不夠,所以芬蘭還會再建些自然學校。

      自然學校開放的季節(jié)主要在春夏秋三季,春秋兩季用于教學,夏季一般用于野外生存訓練。在春秋兩季,每天都有不同的老師帶著自己的學生到島上來上課。學生在島上的學習不是一次性的、片段性的。在上島之前,學生會先做一個研究計劃,并且進行一些前期的研究工作。到了島上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研究尋找不同的物類,有的在水里撈植物或者生物,有的用望遠鏡來觀察鳥,并在此過程中向老師提出感興趣的問題?;厝ブ?,學生還會繼續(xù)自己的研究。

      Erkki老師說,自然學校的教學理念,就是讓孩子到學校后自己動手去發(fā)現(xiàn)。芬蘭的主要資源是波羅地海和島上的自然環(huán)境,但在城市里沒辦法研究的海洋或島上生物,所以就把自然學校建在了這里。學生在這里學習,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覺得非常有趣,其次才是在這些活動中獲得新知識。

      “這里的老師也需要教師資格嗎?”對于這個問題,Erkki老師想了想,這樣回答到:“一般來說,可以是一個自然科學家。比較重要的是,他要有自然教育的經(jīng)歷。和學校要有非常好的溝通,要很清楚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內容。學生到此后,才能給學生提供更專業(yè)的幫助,可以看做是學校教育的補充。我已經(jīng)有了二十五年的環(huán)境教育、自然教育的經(jīng)歷?!?/p>

      結束和Erkki老師的交流后,我注意到了旁邊的兩個小女孩,她們正在學習辨認鮮花和植物。在她們身邊的桌子上,擺放著九張卡片,卡片上有的是鮮花,有的是植物,每張卡片下面都用芬蘭語和英語標注了該物種的名稱。在卡片的旁邊,還擺放著一本厚厚的書籍。兩位小女孩一邊將自己采到的鮮花和植物放到卡片上,一邊認認真真地與卡片進行對比。

      離開自然學校的時候,我們又看到了來時的那群孩子,他們有的在海邊歡快地打撈著水草,有的正在用望遠鏡觀察樹上的小鳥。無一例外,他們的臉上,都是愉悅、歡快、滿足的表情。

      探究教學與體驗教學

      自主、合作、探究是我們最為熟悉的詞語,只是,這些詞語我們多使用在小學或中學的課堂上。在參觀了Jokiniemen幼兒園之后,我第一次意識到,幼兒園的課堂也可以精彩無限。

      探究

      說到“探究”,我們大多數(shù)人在潛意識里都把它直接劃給了中學課堂??蒍okiniemen幼兒園的老師告訴我們,她們的課堂,常常使用探究的方式。

      每學期幼兒園開學的時候,老師都會給孩子們布置一個探究性的問題,這些問題大多與孩子的生活有密切聯(lián)系。比如:為什么總是帶著這個洋娃娃?她來自哪個國家……如果孩子說不出來,老師就會進行引導,或者帶到圖書館教她查資料,或者請她回家和爸爸媽媽探討。又如:你知道足球上有幾個方塊?為什么是一白一黑……有個小男孩,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都沒數(shù)清楚足球上的方塊,后來是大他一歲的姐姐教他在足球上寫數(shù)字,這才數(shù)清楚了方塊。這之后,老師又會引導他去發(fā)現(xiàn)足球上的其它特點,方塊是什么形狀的?為什么會是六邊形?孩子就在這些探究性問題的引導下,不知不覺做起了球迷。

      去年春天,老師與孩子一起進行了一個關于顏色的研究。孩子自由把各種顏色混合在水中,看看水變成了什么顏色,有的孩子混合了兩三種顏色,有的孩子一股腦把所有顏色倒進了桶里。接下來,孩子們會選擇一個喜歡的模型,星形、圓形、菱形,把五顏六色的水裝在模型,掛在樹上,等結冰后成為不同顏色、不同形式的裝飾品。待到來年春天,老師還會引導孩子們觀察這些模型再度融化的過程。

      此外,每周老師都會帶孩子們去一次森林,有時候是在一個螞蟻巢上放樣物品,一周后再去觀察。有時候是在草地上撒上一把種子,讓孩子們觀察它成長的過程。老師們認為,只有孩子們去親手接觸這些東西,才更易學會,也才更有興趣。

      體驗

      如果想在幼兒園組織孩子們出國旅游,可以采用什么樣的方式?在Jokiniemen幼兒園,老師們普遍采用的是情景體驗法。

      到哪一個國家進行旅游,由孩子們自己決定。因為當時幼兒園里有一個來自越南的孩子,所以孩子們商量后決定到越南進行一次“境外旅游”。地點確定好后,越南孩子的父母就給幼兒園送來了有越南特色的物品,如衣服、裝飾品、書籍等,以供孩子們在游戲中使用。接下來的第一步是孩子們自己動手制作護照。模仿著家長送來的越南護照,孩子們有了自己的第一本“越南護照”。第二步是準備自己的旅行裝備。有的孩子帶來了家里的旅行箱,有的孩子背上了旅行背包,有的孩子戴上了墨鏡,有的孩子戴上了帽子,個個都是一副外出旅游的模樣。第三步是帶領孩子們過安檢。這時候,老師變身成了導游和機場的安檢人員,挨個檢查孩子們的護照,并進行相關的詢問。當問及到哪里旅游時,有的孩子一時反應不過來,還是在老師的提示下才知道是到越南。第四步是體驗坐飛機,這時候老師又變身成了駕駛員和乘務人員,孩子們坐在燈光關閉的教室里,投影儀上播放著飛機飛行的視頻,老師則像機長一樣,坐在最前排,模擬著駕駛飛機的動作。飛行結束到達目的地后,老師會帶著孩子們一起模擬坐越南特有的交通工具,在越南沙灘玩耍,穿上越南服裝在越南餐廳就餐,聆聽越南音樂,等等。

      Jokiniemen幼兒園的老師告訴我們,她們還進行過坐船到塔林、坐飛機到俄羅斯等體驗式“旅行”,孩子們對這類游戲特別感興趣,玩得特別盡興。

      芬蘭的語言對話課

      一直想聽一節(jié)芬蘭的語文課,盡管存在語言障礙,但總能有所獲得。在Maaniitty小學,有幸聽到了該校校長為12位小學生上的一節(jié)語言對話課。

      下午1:00,上課開始。校長老師首先告訴同這們,這堂課的任務是學習對話。接著,老師給出了一個場景:在飛機上,一邊坐著自己的親人,一邊坐著陌生人,如果你要和旁邊的陌生人交流對話,你該怎么說?明確了場景后,學生們開始了十分鐘的寫作。在寫作過程中,學生們不時會問一些具體的要求,比如人名、時間等。老師偶爾會有些提示,如注意陌生人的年齡、性別等,提醒同學們要根據(jù)不同的對象來設想對話場景。

      十分鐘后,同學們開始了交流。

      學生1:想象陌生人是自己喜愛的一個歌手,與之對話。對話內容是說自己收藏了他的四十多張光碟。談完光碟之后,兩個就各自吃飯,吃完飯后就到了。

      學生2:與陌生人一起玩撲克牌。陌生人問,你有撲克牌嗎?學生說,沒有。學生問陌生人,你有撲克牌嗎?陌生人說,沒有。兩人的對話就結束了。

      學生3:主要交流哈利波特的相關內容。

      學生4:學生問陌生人你去哪,陌生人回答后反問學生你去哪里,學生說去飛機場。

      學生5:與陌生人互問姓名后,問對方去哪里。陌生人問學生去哪里,學生回答自己去意大利。陌生人追問去意大利干嘛,學生說去意大利轉機。

      學生6:互相問候之后,學生說自己去英國看親戚。陌生人問有人陪伴你嗎?孩子說有的,然后指著旁邊的一個菠蘿說,有一個菠蘿陪著我。

      學生7:學生問陌生人,你生病了嗎?回答說沒有,只是覺得累。學生說,坐飛機就是累,這飛機就是讓人累的。

      學生8:學生問陌生人前一次的旅行是多久?回答是很久之前。陌生人反問你呢,學生回答說就剛剛。

      學生9:相互聊天之后,就各自看書,看完之后就到了。

      學生10:說飛機上的安全設備,如降落傘等。

      學生11:互相介紹之后就睡覺了。

      學生12:互相介紹姓名、到哪兒等。

      每位同學朗讀了自己的文字后,老師都會和其他同學一起,對內容進行分析,并在分析過程中滲透語法、表達、人稱等方面的知識。

      在這12位學生朗讀文字的過程中,不時會有笑聲發(fā)出。從表情來看,校長老師始終是微笑著聆聽和表達,朗讀的孩子也沒有因為自己的文字寫得少或者內容單薄而難為情。在逐一分析了每位學生的對話文字后,老師請學生拿出語文書,朗讀教材中出租車司機與乘客的一段對話。之后,請學生提煉這段對話中的信息,并講解這段對話中涉及到的語法知識。

      這節(jié)課類似于我國的語言交際,讓學生學會交流、學會說話。對比國內課堂,我覺得有兩個方面差異較大。首先是情景設置。國內的情景設置,有的以生活為材料,有的以圖片為材料,但較少讓學生自主選擇情景,而多為老師統(tǒng)一設置。芬蘭在情景的選擇上給了學生充分的自主權,選擇的都是自己最熟悉的生活情景,這樣的語言交際才能真正與現(xiàn)實生活相關。其次是想象空間。年齡、性別、身份等所有內容完全交由學生自我設置,給了學生無限的想象空間,也給了學生交流對話的多種可能,不但很好地契合了學生的實際生活,而且可以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話想說。

      語言交際的核心在生活化,只有將語言訓練與生活密切相關,才能真實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而如果能同時將生活與想象并行,自然是上佳途徑。

      猜你喜歡
      芬蘭學校老師
      芬蘭學校能治愈“厭學癥”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26
      在芬蘭坐火車
      華人時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10
      Herrmans對芬蘭工廠進行擴建
      中國自行車(2017年5期)2017-06-24 10:45:35
      學校推介
      留學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老師,節(jié)日快樂!
      送給親愛的老師
      老師的見面禮
      六·一放假么
      奇妙學校
      大象無形 芬蘭設計
      中國名牌(2009年6期)2009-07-20 04:25:16
      凯里市| 五台县| 凤凰县| 东山县| 南和县| 云林县| 西贡区| 洪泽县| 怀来县| 保定市| 锦州市| 宁陵县| 桐庐县| 建始县| 大英县| 沙田区| 安平县| 黔南| 阜康市| 东源县| 巴林右旗| 洞口县| 葵青区| 开阳县| 孟津县| 施秉县| 三明市| 宁武县| 泾川县| 罗江县| 密云县| 洪雅县| 深泽县| 巴青县| 左云县| 新乡县| 瓮安县| 大荔县| 丹巴县| 玛沁县| 兴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