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賽萌
對于帝國而言,科舉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讓皇帝完成了從貴族集團手中奪權的愿望,并為皇權專制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理論基礎。
(一)
自秦始皇兼并六國之后,封建制度就徹底被廢除,中國從封建制度進入帝國制度。由此以降,天下共主的天子成為了生殺予奪的皇帝。作為帝國的主人,皇帝的皇權由上天賦予,至高無上。在皇權之下,則是百姓黎民。
在這樣的帝國構架之下,只有兩個階層,即皇帝和平民。這兩個階層是統(tǒng)治與被統(tǒng)治的關系?;实劢y(tǒng)治平民,平民供養(yǎng)皇帝?;实壑挥袡嗬麤]有義務,平民只有義務沒有權利。
為什么沒有第三個中間階層?
因為皇帝不允許!
在秦皇以前,在天子和平民之間是有第三階層的,即貴族階級。他們是各諸侯國君,國君下面又有家君,家君下面又有各種士,如謀士、辯士、武士等等,士是最低一等的貴族,再到下面就是平民百姓了。
在這樣的封建制度之下,天子盡管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但卻無法直接管理整個天下。管理天下的,是各個諸侯貴族,天子只需要管理諸侯貴族,再由諸侯貴族去管理各自封地的百姓,通過這種分級管理的方式來實現天子對帝國的統(tǒng)治。
正因為有了諸侯貴族這個中間階層,所以各諸侯國可以自行其是,不把天子放在眼里,那些謀士更是搖唇鼓舌,朝秦暮楚,把帝國搞得烏煙瘴氣,最后天子只能淪為擺設。因此,秦始皇一統(tǒng)天下之后,為了保證皇帝的絕對權威和絕對權力,歷代皇帝就必須不斷加強中央集權,打擊、排擠并消滅貴族階層,讓整個帝國置于皇帝一人的掌控之下。
然而,皇帝只是一個孤家寡人,貴族卻是一整個龐大的家族階級,而且這些家族之間互相通婚,形成了一個牢不可破的利益共同體,皇帝以一人之力顯然難以對抗,必須尋求外部的第三方力量。
這個第三方力量就是平民精英,即庶族地主階級。他們是平民階層,但是卻不是赤貧群體,有著一定的經濟能力和文化修養(yǎng)。因為是平民階層,所以無法像貴族階層一樣與皇權抗衡;因為有一定的經濟能力和文化修養(yǎng),所以可以幫助皇帝管理整個帝國。
既然找到了這個可以拉攏和爭取的第三方力量,那么皇帝該如何利用,并以此來打擊貴族階層?
答案是科舉。
(二)
在科舉之前,帝國選拔官員的制度是察舉和薦舉。所謂察舉,即考察舉薦之意,這種人才選拔制度打破了封建時代的貴族世代為官的世官制,給壁壘森嚴的貴族制度開了一個口子,讓新鮮的血液得以注入到帝國官僚集團里面。
不過,察舉和薦舉的缺點也非常明顯。既然要靠人舉薦,那么就必須還得依賴貴族集團,而貴族集團所推薦的人,肯定是跟自己利益相關的,所以才有“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的笑話。對此,帝國的主人當然心知肚明,但也無可奈何,畢竟皇帝還得依靠這幫人才能統(tǒng)治整個遼闊的國家。
這種情況,直到科舉制的誕生才得以真正扭轉,皇帝總算能吐一口惡氣。
科舉制為什么能扭轉皇帝對于貴族集團的劣勢地位呢?因為它完全打破了貴族階級對于官僚集團的壟斷,讓真正的平民階層得以進入官僚集團。從此以后,貴族階級就江河日下,日薄西山了。
自科舉誕生的一千多年來,其始終堅持著“自由報名、公開考試、平等競爭、擇優(yōu)取仕”的原則。這對秦漢至隋唐以來的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是一個徹底的否定,它的出現給了廣大底層平民進入官僚集團的一個通道,打通了平民階層與貴族集團的界線,使整個社會階層呈現出合理有序的良性循環(huán)。
可以說,科舉的誕生客觀上為強化皇權提供了制度保障,有力地支持了皇帝從貴族手里奪權的行動。
(三)
先秦時代,統(tǒng)治國家的是各個諸侯家族;秦漢時期,統(tǒng)治國家的是開國時的軍功勛貴集團;魏晉南北朝,統(tǒng)治國家的是門閥士族集團;隋唐以后,統(tǒng)治國家的是官僚集團,即通過科舉考試的平民精英階層。
可以看出,隨著時代的推進,統(tǒng)治集團從依靠血統(tǒng)的貴族集團到依靠軍功的功勛集團,再到依靠門第的士族集團,最后到依靠讀書的官僚集團,國家的統(tǒng)治集團在一步步弱化,一步步平民化。
與之相反的是,皇權則在一步步強化。到了明初,朱元璋廢除丞相制,清初雍正設立軍機處,皇權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隨著皇權的一步步強化,貴族階級被一步步打壓,直到科舉誕生之后就徹底退出政治舞臺。
對于帝國而言,科舉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讓皇帝完成了從貴族集團手中奪權的愿望,并為皇權專制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理論基礎。
換言之,對于皇帝來說,科舉的目的就是為了集權,集地方之權于中央,集中央之權于個人?;实勰玫搅诉@個最高的絕對權力之后,再將其中一部分讓渡給通過科舉考試的平民精英,讓其代理皇權,以便于幫助皇帝治理天下。
也正是如此,通過科舉考試取得進士資格的士子通常被稱作“天子門生”。
當然,科舉不能一次性解決底層士子的階層問題,但至少提供了一個向上奮進的起點?!俺癁樘锷崂桑旱翘熳犹谩钡墓适卤M管渺茫,但卻勵志。之所以勵志,是因為有其可能,正因為有其可能,所以才需要田舍郎們更加努力地苦讀圣賢經典,學習忠君愛國。
科舉,是一個士子的終點,也是一個官員的起點。
這是一個士子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求學生涯的終極一戰(zhàn)。經此役后,大多數士子都將跨入準官員的行列,成為帝國官僚系統(tǒng)最得力的候補選手,科舉就是帝國給他們的成年禮,也是皇帝御賜的加冕儀式。
如此看來,科舉不但滿足了皇帝從貴族手里奪權的目的,更激發(fā)了底層精英向皇帝靠攏的熱情,帝國制度因此延綿了數兩千多年,直到武昌夜空里的那一聲槍響。如今,科舉制度已然壽終正寢,皇帝也已隨溥儀走進了歷史。
(摘自“凱迪社區(q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