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張 華 文學博士,北京語言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yè)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全國漢語國際教育碩士教指委委員、《中美比較文學》雜志主編、《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雜志副主編。曾出版《閱讀哈佛》《全球倫理讀本》《跨學科研究與跨文化詮釋》等多部專著。
前面多期“漢風專刊”導讀,均與“文化自信”這樣一個主題有關,無論是直接使用了這樣一個詞語,還是并未直接使用。比如《文化走出去,文學當先行》《“語言”“文化”之辯》《“拿什么奉獻給你?”》《崇洋媚外何以發(fā)生?》以及《漢語國際教育之殤》,等等,都反映出有關“文化自信”的問題:什么是文化自信,什么樣的文化才能自信,怎么走出一條文化自信之路?
仲呈祥,文化名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主席。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我就經(jīng)常當面聆聽仲呈祥先生的發(fā)言。面對當前國內的文化環(huán)境,面對客觀存在的文化問題,仲呈祥先生在出席各種學術會議時,旗幟鮮明地提出,無論是個人還是集體,都應當認清楚并處理好文化領域的三種關系,這即是他的為人們所熟知的“文化之辯”。最近,有一段仲呈祥先生的講話視頻在網(wǎng)上廣為傳播,這是一檔電視節(jié)目的錄像。仲先生在節(jié)目中說,他的成長過程中,引領他前行的、給他精神能量的文壇領袖是“魯郭茅”“巴老曹”,改革開放后又有文壇著名學者錢鐘書等。但是,前幾年,黨的“十八大”前的相當一段時間,人們的文化偶像、一個民族的文化偶像不再是這類大師了,而是變成了小品演員,造成了當代文壇精神領袖與過去的極大反差。他說,究其原因,是因為文化上不是自信而是自卑造成的,是逼著文化去賺錢造成的。仲先生進一步舉例說,過去是“文化搭臺,經(jīng)濟唱戲”,文化僅僅被看作了手段,經(jīng)濟、賺錢才是目的,而今天,我們要把這個顛倒過來,變成“經(jīng)濟搭臺,文化人來唱戲”,這樣做我們的文化就自信了,文化的腰桿也就硬氣了。
仲先生所批評的文化現(xiàn)象確實是事實,他的觀點我都非常贊成。但是,如果他能辯證地說明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過程和原因,同時肯定經(jīng)濟發(fā)展對文化自信的作用,興許會更有說服力。《管子·牧民》有:“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論也提出“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理論學說,中國在改革開放初期也正是在回顧中國革命的整個歷史的基礎上才提出“落后就要挨打”的警示,在人權外交領域,也提出“生存權才是最大的人權”的觀念……中國,只有在經(jīng)濟發(fā)展取得巨大成就之后,在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得到充分保障之后,才真正有可能讓文化更加繁榮和富強,才能真正建立起文化自信,才真正有可能讓文化“走出去”,走得更加堅實。習近平主席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十八大”以來,中國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滿足,在“中國智造”昂首闊步走向世界的同時,中國文化也在自尊和自信中走向世界??鬃訉W院,之所以能夠在這樣的時期受到世界的廣泛歡迎,成為中國文化甚至代表中國的一張靚麗名片,也得益于中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外交等多方面實力的不斷增強!
習近平主席還曾說,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jīng)濟財富。他還說,要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這些講話都體現(xiàn)了辯證的思維,就是要提倡在重視經(jīng)濟財富的同時,不要忘記生態(tài)文化建設,要重視和處理好經(jīng)濟和文化之間的辯證關系。全面看待經(jīng)濟發(fā)展與文化自信的關系,同樣需要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論的方法和觀點。經(jīng)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是一種辯證關系并相互作用。也就是說,應該在抓經(jīng)濟建設的同時,也抓好文化建設,二者均不可偏廢。仲呈祥先生所指出的現(xiàn)象之所以發(fā)生,就是因為過去一段時期人們一味去追逐經(jīng)濟利益,而忘記了文化的作用,忘記了同時要注重精神層面的文化建設。今天,我們在抓文化建設,促進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過程中,當然也不應忘記經(jīng)濟基礎所應起到的重要作用。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建立起一個民族的“文化自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