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兩廣出土漢俑的類型及文化因素考察

      2017-09-22 08:56馬啟亮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17年9期
      關鍵詞:漢墓

      馬啟亮

      【摘 要】兩廣地區(qū)迄今已發(fā)掘出數(shù)量龐大的漢墓,其中不乏種類繁多、造型各異的隨葬墓俑。通過服飾、肢體動作等身份信息可將俑分成九類,并在類型學型式劃分的基礎上分為四期。最后初步推測出其工藝及造型大致受中原漢式、楚地、滇東、海外異族形象等因素影響。

      【關鍵詞】兩廣地區(qū) 兩漢時期 漢墓 俑

      兩廣地區(qū)出土的墓俑,目前所見最早為西漢初,盛行于東漢,西晉后逐漸式微,南朝幾乎絕跡,唐以后僅有零星發(fā)現(xiàn)。與中原、長江流域歷秦漢至唐宋時期不斷出土的墓俑形成較大差異,因而兩廣墓俑的研究重點為兩漢時期。本文試對兩廣出土漢俑進行較系統(tǒng)的類型研究,并試析其中的文化因素影響。

      一、類型及型式劃分

      根據服飾、動作、所持物等信息,兩廣出土的漢俑可分為侍女、家仆、主人/賓客、樂舞百戲、武裝、勞作、駕馭、燈俑、鎮(zhèn)墓俑等九種類型。

      1.侍女俑(圖1中1~8)。侍奉墓主起居生活的貼身侍女形象,她們皆著及地長衣,雙手多前拱。據下肢形態(tài)可分兩型。

      A型跪坐俑,據材質順序及發(fā)型分三式:Ⅰ式,銅俑,腦后束銀錠狀垂髻。見廣州M1175:39、40[1]148。Ⅱ式,滑石俑,腦后盤髻。見合浦文昌塔M149:26[2]150。Ⅲ式,木俑,高髻,見廣州M4029:36[1]356。B型站立俑,據材質順序及具體形態(tài)分四式:Ⅰ式,木俑,身形細長,雙腿略屈,下擺外撇,似著曲裾深衣。見廣州M1134:159,平頭,無發(fā)飾[1]178;貴港羅泊灣M2:69,圓頭,梳分髾髻[3]。Ⅱ式,滑石俑,體態(tài)較Ⅰ式均勻,平頭,見藤縣雞谷山M1:34[4]。Ⅲ式,木俑,具體頭飾或發(fā)型不詳。見廣州M4029:42[1]356。Ⅳ式,陶俑,高髻,見貴港梁君垌M14:32[5]。

      2.家仆俑(圖1中9~17)。墓主居家事務管理者及雜役操持者的形象,皆站立,服飾多樣,據手部動作可分三型。

      A型拱手俑,級別相對較高,應為管家一類的身份。據服飾分Aa和Ab兩亞型。Aa型梳髻,著長襦或短袍,據材質順序分兩式:Ⅰ式,銅俑,頭頂束髻,著窄袖短袍,見廣州太和崗M112[6]174。Ⅱ式,陶俑,梳盤髻或高髻,見合浦望牛嶺墓[7]107。Ab型戴有幘小冠或平上幘,著及地長衣,陶俑,見韶關西河水M1[8]、貴港梁君垌M14:30[5]等。B型平舉俑,雙手似作托物、捧物等雜活,皆為陶俑,據服飾分Ba和Bb兩亞型。Ba型纏頭,穿耳(環(huán)),著上下通體的寬松長裙,見廣州M5064:32[1]432、佛山瀾石M14:15[9]。Bb型披發(fā),部分戴帽。見番禺M34:83,上身著窄袖對襟衫,下身著袴,露足,身形肥胖;番禺M34:37,著交領長袍,露足,身形瘦削[10]149。C型抱嬰俑,盤髻,穿耳環(huán),上身似披薄衣,下身著喇叭形下擺寬裙,陶俑,見番禺M33:50[10]113。

      3.主人/賓客俑(圖1中18~22)。男性,著及地長衣,戴冠或幘,身份較高,應是主人或賓客的形象。據手部形態(tài)動作可分四型。A型雙手撫膝或單手舉于耳際,銅俑,跪坐,戴長冠,著長衣,見西林銅鼓墓[7]91。B型拱手,陶俑,跪坐,戴有幘進賢冠,見合浦母豬嶺M1①。C型手部已失,木俑,跪坐,戴有幘進賢冠,見廣州M4029:37[1]356。D型為舞動陶俑,據舞姿及頭飾分兩亞型:Da型站立,長袖舞(一手在胸前、一手反旋于身后,下同),戴有幘進賢冠,見韶關第二拖拉機廠墓[11]。Db型跪坐,向前舞寬袖,戴加屋幘,見廣州M5080:132[1]432。

      4.樂舞百戲俑(圖2中1~8)。皆為陶俑,著及地長衣。分為舞俑、樂俑、雜技俑三型。

      A型舞俑,皆站立,據舞姿分兩亞型。Aa型長袖舞可分二式:Ⅰ式,戴平頂帽,見合浦堂排M1:2[12]136;Ⅱ式,戴巾幗(假髻),穿耳珰,見廣州M5080:133[1]432。Ab型手向前舞動,梳高髻,見廣州M5041:2[1]432。B型樂俑,據奏樂形式分三亞型。Ba型撫琴,跪坐,見廣州花果山M1,穿耳珰,戴假髻[6]189;Bb型擊掌,跪坐,見廣州M5080:136,梳高髻[1]432;Bc型手持吹奏樂器,站立,見廣州花果山M1[6]188。C型雜技俑,站立,肩掛粗繩,似進行“自縛自解”的雜技表演,據手部形態(tài)分兩亞型。Ca型雙手扭抱,見番禺M13:29,纏頭穿耳,著束腰寬袍[10]125。Cb型一手握繩,一手持它物,見番禺M13:27,梳高髻,穿耳珰,左手套環(huán),著喇叭形下擺寬裙[10]125。

      5.武裝俑(圖2中9~12),是墓主生前或死后的護衛(wèi)者。據形態(tài)分兩型。A型為全身披戴盔甲的士兵形象,皆木俑,據兵種分兩亞型:Aa型步兵,見廣州M1134:27[1]179;Ab型騎兵,見廣州M1134:35[1]179。B型為單手持盾,另一手執(zhí)武器的家丁形象,皆陶俑,見韶關第二拖拉機廠墓,戴武弁,著露足長衣②,見廣州大田山M1:55,纏頭穿耳,著袴[13]52-53。

      6.勞作俑(圖2中13~14)。據材質順序分二式:Ⅰ式,銅俑,見合浦風門嶺M26:151,頭頂束髻,髻下露帶,單腿前踞,磨鋤[12]59。Ⅱ式,陶俑,見廣州大田山M1:47,纏頭穿耳,執(zhí)斧托柴[13]53-54。

      7.駕馭俑(圖2中15~17)。騎馬、駕車之形象,據駕馭內容可分兩型,A型騎馬,銅俑,見西林銅鼓墓,頭戴武冠,著寬袖袴褶[14]。B型駕車,據材質順序分為二式:Ⅰ式,銅俑,與銅車馬共出,見貴港風流嶺M31,著長衣,戴有幘進賢冠[15]。Ⅱ式,陶俑,與陶牛車共出,見貴港梁君垌M14:26,戴介幘,長衣露足[5]。

      8.燈俑(圖3中1~10)。皆陶俑,坐地,裸體跣足,頭頂燈或手托燈,似為奴隸形象,據頂燈或托燈的形式可分四型。

      A型頭頂燈且手扶燈,據坐姿分兩亞型,Aa型跪坐,見廣州M3018:25[1]278。Ab型踞坐,體型趨向矮胖,燈盤變小,分為兩式:Ⅰ式,見廣州M3020:35[1]279。Ⅱ式,見廣州M5063:1,纏頭[1]413。B型頭頂燈且手亦托燈,據坐姿分兩亞型,Ba型跪坐,見廣州M4019:39,纏頭[1]328。Bb型踞坐。見廣州獅帶崗M6,頭頂細柄燈盤[16]。C型僅單手托燈,頭飾外露。據坐姿及臉部朝向分兩亞型。Ca型跪坐或半跪坐,頭斜仰,見廣州M3021:87,頭頂束髻,單腿前踞[1]278。Cb型踞坐,頭平視,見廣州大寶崗M5:30,頭發(fā)呈髻狀[17]。D型僅頭部頂燈,踞坐,纏頭,手部形態(tài)多樣,大多雙手撫膝或相握于腹前,亦見有一手撫膝,一手搭于腰間,體型趨向矮胖,分兩式:Ⅰ式,見興安石馬坪M10:5[18]。Ⅱ式,見廣州M5036:22[1]412、韶關第二拖拉機廠墓[19]。endprint

      9.鎮(zhèn)墓俑(圖3中11~13)。據材質及具體形態(tài)分為二型。A型木俑,踞坐,光頭,裸體紋身,單手似握物,見廣州柳園崗M11[20]。B型陶俑,人首獸身,張口吐舌,據體態(tài)分兩亞型,Ba型身體平俯,腦后結圓髻,見番禺M33:54[10]113。Bb型身體前傾,后肢蹲坐,前肢俯地,見廣州5080:129[1]413。

      二、分期、年代及演變

      第一期:西漢前期。與廣州[1]456-467、合浦[2]385-405第一期相同,下限為南越國滅亡,出土地點僅廣州、貴港、西林三地。材質為銅及木,而又以木質居多。類別有侍女、主人/賓客、武裝、駕馭、鎮(zhèn)墓數(shù)類。型式組合上,主要是Ⅰ式侍女俑,以及其余各類別的A型俑。服飾特點上,A型主人/賓客俑的長冠為無幘之冠,近似西漢前期馬王堆M1:1的長冠[21];B型Ⅰ式侍女俑的分髾髻亦見于馬王堆M1等地的木、陶俑中,均屬西漢前期。

      第二期:西漢中期。與廣州、合浦第二期相同,下限約至西漢元成之際,出土地點有廣州、貴港、合浦、藤縣等。材質僅見銅及滑石,木質消失,陶俑尚未出現(xiàn)。新出現(xiàn)家仆類俑。新出現(xiàn)家仆類俑,其型式組合上主要是Ⅱ式侍女俑,Aa型Ⅰ式家仆俑,B型Ⅰ式駕馭俑。服飾特點上,B型Ⅰ式駕馭俑的進賢冠下襯之幘為空頂,應是漢元帝時期流行冠下襯“半幘”的反映,故該墓上限應不早于公元前49年;另B型Ⅱ式侍女俑腦后的盤髻,亦見于荊州高臺M28[22]等木俑中,時代為西漢中期。

      第三期:西漢后期至東漢前期。大致相當于廣州、合浦的三、四兩期,下限見韶關第二拖拉機廠“永平”紀年墓(58—75),所出俑明顯具有第四期風格③,地點有廣州、合浦、梧州、興安等。陶俑出現(xiàn)并流行,偶見銅俑及木俑,新出現(xiàn)了勞作、樂舞百戲及燈俑幾種類型。型式組合上主要是Ⅲ式侍女俑,Aa型Ⅱ式家仆俑,B、C型主人/賓客俑,Ⅰ式樂舞百戲及勞作俑,Aa型Ⅰ式樂舞百戲俑等。另外燈俑型式豐富,服飾特點上一是A型主人/賓客俑進賢冠下的幘由半頂變?yōu)闉槿敚瑧l(fā)生于王莽時期;二是高髻多見(見A型Ⅲ式侍女俑、Aa型Ⅱ式家仆俑),據記載至東漢中期,高髻已大為流行;三是長襦或短袍衰落(見Aa型Ⅱ式家仆俑),及地長衣更為盛行,東漢以后,寬袖的直裾襜褕(見A型Ⅲ式侍女俑等)取代較窄的深衣及長襦,在民間普遍流行。

      第四期:東漢中、后期。與廣州、合浦第五期相同,地點有廣州、番禺、佛山、順德、三水、韶關、貴港、梧州、合浦等,分布廣泛。材質皆為陶,型式組合主要是B型Ⅳ式侍女俑,Ⅱ式勞作俑,B型Ⅱ式駕馭俑,Ab型Ⅱ式、D型Ⅱ式燈俑以及B型鎮(zhèn)墓俑等。墓俑組合主題豐富,一是由主人/賓客、樂舞百戲俑構成的宴飲聚會情景,最典型的是廣州M5080,這是東漢中后期新出現(xiàn)的組合主題;二是由駕馭、家仆俑及牛車構成的生活出行情景,見貴港梁君垌M14,與西漢前期的駕馭俑相比,銅車馬變成了牛車,出行場景的儀仗性有所減弱;三是勞作、武裝俑構成的莊園生活場景,見廣州大田山M1,持盾武裝俑服飾與勞作俑基本一致,與西漢前期的軍事武裝俑大不相同,應為兼有農業(yè)生產性質的私人自衛(wèi)武裝,是當時嶺南莊園經濟中“亦兵亦農”的生活寫照。服飾特點方面,戴冠漸少見,戴幘流行。東漢后期起,巾幘不再限于庶民,士人甚至達官貴人日常皆戴巾幘以代替戴冠,因此戴幘十分常見。Ab型家仆俑的平上幘后部有增高趨勢,據文獻記載此變化發(fā)生于公元158年后,即東漢后期。

      三、文化因素初探

      (一)銅俑:滇東青銅工藝傳統(tǒng)的影響

      兩廣漢代銅俑流行時間基本與當?shù)貪h墓隨葬銅器的時間吻合,廣州地區(qū)主要是西漢前、中期,而合浦地區(qū)西漢晚期至東漢前期這一時間段正值銅器隨葬的最高峰期。A型Ⅰ式侍女俑的造型皆見于滿城漢墓[23],A型駕馭俑的造型、服飾與咸陽楊家灣彩繪騎馬俑一致[24],均帶有明顯中原漢式風格。但與中原同類型俑相比,雖同為當?shù)卮笮湍怪兴?,但兩廣所出的這類俑均為銅鑄。從出土銅俑較多的西林銅鼓墓來看,其年代、地理位置接近滇東,或直接受到滇東地區(qū)戰(zhàn)國晚期至西漢前期石寨山青銅工藝傳統(tǒng)的影響。同期或稍晚的A型Ⅰ式侍女俑、Aa型Ⅰ式家仆俑、Ⅰ式勞作俑等,他們的發(fā)型與石寨山青銅造像中的男女“椎髻”雷同[25],除反映了嶺南越族的發(fā)型或與滇人一樣皆為“椎髻”外,另一方面是受滇文化影響,嶺南流行鑄造青銅俑,且多為當?shù)赝林用裥蜗蟆?/p>

      (二)木俑:楚文化影響

      木俑應明顯受到楚地木俑隨葬傳統(tǒng)的影響。先秦時期,楚國在特定的歷史、氣候、風土人文等制約下,誕生了與之相適應的“俑人雕造”傳統(tǒng)及“木質楚式俑”文化。這一傳統(tǒng)在秦漢時期非但沒有隨著楚國的滅亡而消失,反而還在兩湖地區(qū)延續(xù)并影響了周邊區(qū)域[26]。兩廣木俑中的體態(tài)修長,線條抽象的侍女俑(B型Ⅰ式)在楚俑中十分常見,特別是其中的平頂形象,是戰(zhàn)國至西漢時期楚地特有的藝術處理方式。兩廣木俑盛行于西漢前期,反映了南越國受楚文化的深刻影響,南越國滅亡后漢式文化因素迅速涌入,西漢中期后木俑消失。東漢前期重新出現(xiàn)的幾例木俑,造型與同期的陶俑相近,與西漢前期的木俑并無直接關聯(lián)。

      (三)陶俑:海外異族形象的影響

      兩廣出土的漢代陶俑,大部分與一般中原漢墓常見的陶俑相似。但存在一個特別現(xiàn)象,不少俑人的發(fā)型、服飾異于一般漢式風格,部分更帶有高鼻深目的面貌特征,具體見于Ba、C型家仆俑,Aa型Ⅰ式、C型樂舞俑,Ⅱ式勞作俑等,他們共同特征是纏頭,男性穿耳,女性戴耳環(huán),高鼻深目居多,多著喇叭形下擺寬裙。而雜技表演俑的頭飾有梳高髻或束髻者,或是受漢式樂舞造型的影響。與之相似,在燈俑中纏頭穿耳(環(huán))、結髻、高鼻深目者亦較多。燈俑源于戰(zhàn)國以來中原地區(qū)所見的異族托舉燈盤形象的銅燈,隨著西漢中期海外航路的開辟,海外異族出現(xiàn)于嶺南。燈具中的異族形象在兩廣地區(qū)轉變成了海外民族,材質也變成了陶質。關于這類海外異族俑的族屬,有的認為來自今印尼[27],有的認為來自印度[28],也有認為是對包括海南、馬來半島、中南半島、印度、西域胡人等原型進行的綜合塑造[29],目前尚無確切定論。endprint

      四、結論

      兩廣地區(qū)出土的漢俑,其主題涵蓋居家侍奉、出行儀仗、樂舞宴飲、莊園生產等,一開始即深受楚文化、中原漢式文化的強烈影響,少數(shù)或受西南滇文化的影響。至東漢中后期,其造型、題材均與中原基本趨同。另一方面,因兩廣地區(qū)自身獨特的地理條件,發(fā)展出極具特色的海外異族形象俑。

      本文受廣東省博物館學術委員會資助,為館內課題“兩廣地區(qū)出土漢晉人物俑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見合浦縣博物館固定陳列。

      ②見韶關市博物館藏品。

      ③該墓紀年信息由韶關市博物館提供。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廣州漢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2]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廣西合浦文昌塔漢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3]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博物館.廣西貴縣羅泊灣漢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110.

      [4]藤縣博物館.藤縣雞谷山猛陵墓清理簡報[J].廣西文物,1993(01).

      [5]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等.廣西貴港馬鞍嶺梁君垌漢至南朝墓發(fā)掘報告[J].考古學報,2014(01).

      [6]廣東省博物館.嶺南印記——粵港澳考古成果展[M].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14.

      [7]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文物管理委員會.廣西出土文物[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8]廣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廣東文物普查成果圖錄[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90:62.

      [9]廣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廣東佛山市郊瀾石東漢墓發(fā)掘報告[J].考古,1964(09).

      [10]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番禺漢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11]孔義龍等.中國音樂文物大系Ⅱ·廣東卷[M].鄭州:大象出版社,2010:226.

      [12]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文物工作隊等.合浦風門嶺漢墓——2003-2005年發(fā)掘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13]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廣州黃埔大田山東漢墓[C]//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廣州文博(捌).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

      [14]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文物管理委員會等.廣西文物珍品[M].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2:78.

      [15]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文物工作隊.廣西貴縣風流嶺三十一號西漢墓清理簡報[J].考古,1984(01).

      [16]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廣州考古十年出土文物選萃[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57.

      [17]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廣州市先烈南路漢晉南朝墓葬[C]//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羊城考古發(fā)現(xiàn)與研究(一).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56.

      [18]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文物工作隊等.興安石馬坪漢墓[C]//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文物工作隊等.廣西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247.

      [19]香港博物館.南海海上交通貿易二千年[M].香港:香港市政局,1996:71.

      [20]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廣州考古六十年[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3:65.

      [21]湖南省博物館等.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3:97.

      [22]湖北省荊州博物館.荊州高臺秦漢墓[M].北京:科學出版,2000:213.

      [23]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滿城漢墓發(fā)掘報告(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148.

      [24]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等.陜西省咸陽市楊家灣出土大批西漢彩繪陶俑[J].文物,1966(03).

      [25]汪寧生.晉寧石寨山青銅器圖象所見古代民族考[J].考古學報,1979(04).

      [26]于保田.楚俑研究[J].東南文化,1998(04).

      [27]胡肇椿,張維持.廣州出土的漢代黑奴俑[J].中山大學學報,1961(01).

      [28]全洪.廣州出土海上絲綢之路遺物源流初探C]//全洪.華南考古(1).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142.

      [29]劉文鎖.跋廣州漢墓出土陶俑座燈[C]//劉文鎖.華南考古(2).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148.endprint

      猜你喜歡
      漢墓
      《漢代婚喪禮俗考》之喪葬禮俗探析
      吉水東吳墓考察
      從考古材料看黔北地區(qū)的漢化進程
      試論山西漢墓的發(fā)展規(guī)律與區(qū)域特征
      武威磨嘴子漢墓出土絹緣印花草編盒的修復研究
      安徽省壽縣工業(yè)園區(qū)漢墓出土器物賞析
      揚州漢代漆面罩賞析
      新鄉(xiāng)市博物館館藏新鄉(xiāng)地區(qū)漢墓出土陶器淺析
      西安地區(qū)漢墓出土陶灶分析
      安徽江淮地區(qū)漢墓文化因素分析
      商南县| 东源县| 博湖县| 京山县| 永定县| 方正县| 渭南市| 勐海县| 娄底市| 晋城| 兰考县| 门源| 阳信县| 彭阳县| 连云港市| 仁化县| 苏尼特左旗| 英吉沙县| 鄂尔多斯市| 罗城| 高尔夫| 濮阳县| 资中县| 肃北| 中超| 太康县| 巴中市| 隆化县| 安宁市| 沙田区| 出国| 南昌县| 德化县| 滨海县| 赤峰市| 六安市| 富阳市| 勃利县| 武陟县| 威宁| 花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