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梅
所謂學困生,就是少數學生因其探究意識欠缺、創(chuàng)新能力薄弱,導致學習過程困難,學習成績較差,這部分學生就是學困生。小學高年級數學學習過程中,學困生數量呈現增長態(tài)勢,造成學困生產生的原因較多,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因素。作為一名合格的小學數學老師,要結合班上學困生的實際情況,想方設法,靈活教學,通過激發(fā)學習興趣,傳授一些必要的學習方法,努力提高學習效率,才能有效地預防和轉化學困生。為他們將來的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造成高年級數學學困生產生的原因
1.學習興趣不濃,自學能力較差
學困生獨立性差、自信心不強、目標性不明,普遍缺少克服各種學習困難和生活困難的堅持,時間一長,就會由厭惡到放棄,嚴重的學困生還會自暴自棄,自毀前程。正因為他們的學習興趣薄弱,面對老師提問,或漠不關心,或若無其事,或解題時沒有步驟、過程,缺乏積極思考的動力。
2.知識掌握不系統、不連貫
學困生基礎較差,無法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無法融會貫通,更加不會舉一反三。相比低中年級而言,高年級的數學教材更顯邏輯性,前面所講的知識往往就是后面學習的基礎。如果學生對前面所學的內容未能很好地消化吸收,不能及時掌握知識,就會造成知識脫節(jié),學習成績分化明顯,也就在所難免。
3.探究意識不強、合作能力欠缺
實施新課程以后,由于學習方式的轉變和學生的認知差異,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機會多了,機械模仿的時間少了。同樣是一節(jié)課,由于學困生的探究意識不強、合作能力欠缺,沒有學習效果,無疑就成了探究和合作學習的觀望者。
二、減少高年級數學學困生的對策
1.激發(fā)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能力
作為小學數學老師,面對班上的學困生,我們要根據他們的心理需要,利用一切有利的教學資源、教學工具,為他們創(chuàng)設生動的教學情境,構建理想的教學環(huán)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激發(fā)其學習的興趣。
學困生的學習興趣與他們的學習情感密不可分,毋庸置疑,因為學生不喜歡某科任老師而放棄該科的學習的現象太常見了。所以,和諧平等健康的師生關系,可以極大地促進學困生的學習,特別要給學困生提供一些真誠的幫助,通過多種場合,積極鼓勵他們,在學法上多指導他們,充分激發(fā)出學習數學的極大趣味,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打造高效的數學教學課堂的目標就會實現。
2.平等文明交往,樹立學習信心
毋庸置疑,每一個學困生的實際情況是截然不同的,因此,作為數學老師,要深入了解,搞清楚學困生學習困難的原因,然后,有的放矢,確定行之有效的對策,積極倡導平等文明交往,樹立學習信心,因材施教,正確引導。學困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得吃力,難以取得滿意的成績。但是,學困生也是一個健康的個體,每個人都是有理性的獨立主體,都有自己完整的人格,平等的人際交往可以滿足對方的自尊需要,使交往得以順利進行。不能以家庭背景、經濟狀況、體貌特征、個性差異等方面的優(yōu)劣來歧視或傲視別人。平等相待,這是良好人際關系產生和發(fā)展的出發(fā)點和基本要求。同時言談文雅、舉止有禮,態(tài)度謙遜是新型人際關系中倡導的道德要求,也是有效溝通、相互尊重、提高自身吸引力的必要條件。所以面對學困生,老師要營造良好的氛圍,樹立起他們學習的信心,這樣才有利于學困生的轉化。
3.發(fā)揮信息技術作用,注意知識的遷移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币还?jié)課的設計要充分發(fā)揮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激發(fā)學困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興趣盎然地參與到學習、探究新知的過程中去,又巧妙地把舊知引入到新授課內容,突出了前后知識的聯系。根據學生的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利用多媒體的優(yōu)越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進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困生的轉化,就不是多么困難的事情。
再者,有了校園網絡資源,對于學習緊張的學困生而言,他們就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靈活掌握上機實踐的時間,把課堂上沒有學懂的東西通過網絡中的資料,進行再次學習,或者通過上機操作,讓學生把課堂上的理論知識通過實踐操作進行分析、歸納,達到理解、消化、吸收,并能熟練運用的程度。
4.加強對比練習,理清解題方向
在數學課堂上,老師要有的放矢,想方設法,努力進行學困生的轉化。如學生往往對分數的乘除法混淆不清,感到很迷惘。分數既能表示兩個數之間的倍比關系,又能表示一個具體的數量,分率要把誰看作“1”、對應哪個量,這些因素造成了分數應用題的多變和復雜。有些應用題內容相近,而解法卻截然不同。如何提高學困生的判斷能力,防止學生機械模仿,是教學中重要的一環(huán)。這時,幫助學困生理清解題的方向,加強對比練習的訓練顯得至關重要。
5.結合實際生活,解題的切入點
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要求教師要利用各種機會結合實際,使學困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從中能夠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fā)展所必需的數學知識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編輯 李靜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