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剛 李娜
一、實驗原理
穩(wěn)定的氫氣流可以在純凈的氯氣中安靜地燃燒, 生成極易溶于水的HCl氣體。
H2+Cl2 點燃2HCl
實驗中反應后剩余的氯氣可以被氫氧化鈉溶液吸收。
C12+2NaOHNaCl+NaClO+H2O
二、實驗試劑
鋅粒、3 mol·L-1硫酸、氯氣、蒸餾水、紫色石蕊溶液、2%氫氧化鈉溶液。
250 mL圓底燒瓶、氣球、玻璃尖嘴導氣管、止水夾、鐵架臺、鐵圈。
三、實驗步驟
1.利用向上排空氣法在圓底燒瓶中收集滿氯氣,并用橡膠塞塞緊,然后倒置在鐵架臺的鐵圈上。
2.在盛有蒸餾水的燒杯中,滴入紫色石蕊溶液,觀察到水的顏色變?yōu)樽仙珵橐恕?/p>
3.現(xiàn)將橡膠塞上打兩個孔,其中一個孔插入短玻璃導管,另一個孔插入尖嘴玻璃導管,并安裝在燒瓶上,短導管伸出橡膠塞半厘米左右,尖嘴導管伸進燒瓶至其容積的1/3處。使用膠頭滴管向?qū)Ч芩B氣球中滴入2 mL左右的水,同時用橡皮筋將氣球固定在短玻璃導管上。最后用乳膠管將圖1尖嘴導管與制氫氣的簡易裝置相連在一起(如圖1所示)。
4.利用鋅與稀硫酸反應制取氫氣,驗純氫氣以后點燃。用左手迅速取下裝氯氣燒瓶的橡膠塞,再用右手迅速將點燃的氫氣的尖嘴導管伸入充滿氯氣的燒瓶內(nèi),同時塞緊雙孔橡膠塞,以防漏氣。此時可以看到氫氣在氯氣中安靜地燃燒,燃燒火焰的顏色與氫氣在空氣中的燃燒火焰顏色明顯不同,為蒼白色。待燃燒持續(xù)一段時間后,由于燃燒是放熱的,產(chǎn)生的熱會使燒瓶內(nèi)氣體膨脹,氣球逐漸脹大。待燒瓶內(nèi)氯氣的黃綠色逐漸變淡乃至消失后,再用止水夾夾住乳膠管,停止通氫氣使燃燒反應停止。
5.撤去制氫氣的發(fā)生裝置,取下燒瓶,并將燒瓶倒轉(zhuǎn),使氣球內(nèi)少量的水進入燒瓶中,由于氯化氫極易溶于水,此時可以看到燒瓶內(nèi)產(chǎn)生大量白霧(產(chǎn)生的白霧就是鹽酸小液滴)。
6.將燒瓶倒放在鐵圈上進行固定,并將尖嘴導管與導氣管用膠管緊密連接起來,再將導氣管下口伸入燒杯液面以下接近燒杯底部,以有利于噴泉的長久觀察,如圖2所示。迅速打開止水夾,可看到燒瓶圖2內(nèi)形成美麗的噴泉,逐漸上升的液面上白霧茫茫(鹽酸小液滴),燒杯中紫色的水到達燒瓶后變?yōu)榧t色,為紅色噴泉。過一段時間后燒瓶內(nèi)的水又變成了無色(這是由于未完全燃燒的氯氣溶于水產(chǎn)生的次氯酸具有漂白作用,使溶液的紅色被氧化漂白的緣故)。當燒瓶中液面上升到燒瓶容積的一半左右,關(guān)閉導氣管的止水夾,停止實驗,反應停止。再將導氣管插入盛有2% NaOH溶液的燒杯中(燒杯內(nèi)事先滴入1滴~2滴酚酞溶液),打開止水夾,可以繼續(xù)形成噴泉實驗,氣體溶解,噴泉不再產(chǎn)生。
四、注意事項
1.裝置的氣密性要好,將燃著的尖嘴插入氯氣中時動作要快,否則不僅達不到環(huán)保和綠色的要求,還影響噴泉實驗的效果。
2.產(chǎn)生的氫氣氣流要平穩(wěn),點燃時火焰高度以1 cm~1.5 cm為宜。
3.在氫氣燃燒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當火焰快要熄滅時應立即停止通入氫氣,確保氯氣過量。
4.連接燒瓶和制氫氣裝置的乳膠管的長度,以點燃氫氣伸進燒瓶時乳膠管彎曲后不堵為宜。
五、實驗分析
1.本實驗方案可以引導學生對氯氣的主要性質(zhì)進行一系列的探究,涉及氯氣的氧化性、與氫氧化鈉的反應以及氯化氫的溶解性等。
2.通常做氫氣在氯氣中的燃燒實驗是用帶尖嘴的彎導管通入氫氣點燃,再將彎導管伸入到盛有氯氣的敞口集氣瓶中觀察,操作簡單,現(xiàn)象明顯,但在燃燒過程中有大量的氯氣和氯化氫氣體外逸,容易造成環(huán)境污染。
3.本實驗在密閉的條件下進行,大大減少了氯氣和氯化氫氣體的逸出。缺點是操作比較復雜,對教師的操作能力有較高的要求。
(收稿日期:2017-04-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