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無法收回的腳印

      2017-09-27 22:19:03王雪茜
      滿族文學 2017年5期
      關鍵詞:運氣腳印道德

      王雪茜

      《約翰福音》中有個著名的故事,文士和法利賽人帶著一個正在行淫時被捉拿的婦人來讓耶穌裁決,耶穌對他們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這些人低頭不語,從老到少一個一個走開了。

      王十月的長篇小說《收腳印的人》,以“人將死之時會把一輩子的腳印收回來”的傳說作為敘述外衣,講述了一個關于罪與恥、惡與罰的故事。

      我要給你看,恐懼

      在一把塵土里

      同是七零后,同是打工出身,同是寫小說的瓦當說,“作家不對當下發(fā)言,實在是件可恥的事。與庫切等國外作家相比,今天的中國作家普遍喪失了恥感,喪失了對世界的切膚之痛。不為很多歷史悲劇的發(fā)生和被遺忘感到恥,……不為隨處可見的不義感到恥,相反,很容易產(chǎn)生莫須有的集體的驕傲和自豪。”

      我們的許多作家已然喪失了基本的立場和為人的尊嚴,隨波逐流、媚俗競利。

      好在,這個應冷未冷的初冬,我讀到了王十月。

      與瓦當追求浪漫輕盈的語調(diào)為時代立傳的寫作理念不同,王十月的敘述語言要沉重頓挫得多,哪怕他為《收腳印的人》刻意披上魔幻傳說的外衣,哪怕他用了反復嘮叨的“女士們、先生們”來作每一章節(jié)的領起詞,撲向讀者的每一個字,甚至每一個標點符號,仍舊帶著冷冰的刺。如同光著腳在枯枝上舞蹈,這樣的文本必然不屬于春天的和煦、夏天的絢爛,它只屬于秋天的沉淀和冬天的冷冽。

      題目的異曲同工,讓人很容易由《收腳印的人》聯(lián)想到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小說《追風箏的人》。其實,就內(nèi)容而言,拋卻社會背景的迥異,兩部小說的落腳點同是對人性之惡的救贖?!蹲凤L箏的人》中,需要救贖的是少爺阿米爾;《收腳印的人》中,需要救贖的是王端午、黃德基、李中標、馬有貴等數(shù)不清的人,甚至包括作者王十月本人。胡賽尼說:“作家自己的經(jīng)歷和經(jīng)驗是會交織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深以為然。在王十月的小說中,你會在很多人物身上看到作者的影子:《收腳印的人》中的王端午,《無碑》中的李保云,《白斑馬》中的李固和桑成,《不斷說話》中的“我”,《出租屋里的磨刀聲》里的天右和磨刀人,《尋根團》里的王六一……

      王十月的人生經(jīng)歷顯然比同代作家更為豐富。在他漫長的打工生涯中,恐懼一直伴隨著他。初到武漢打工時,第一次遇到治安隊的他,被搶走了身上僅有的五十元錢。在工廠打工,晚上睡得正香,治安員用消防斧砸開工廠的鐵柵門,到廠里抓人,王十月第一次挨了治安員的打。第一次挨打的經(jīng)歷從此像噩夢纏頸,難以擺脫。后來,他離開武漢,到了廣東,以為會多一些安全感,但整個廣東的打工經(jīng)歷,儼然一部躲避收容的恐懼史。

      多年后,王十月開始寫作長篇小說《無碑》《收腳印的人》,收容造成的恐懼雖已成為歷史,王十月的恐懼卻沒有絲毫的減弱。他無法釋然的是,“當人們在分享一代人付出血淚換來的改革紅利時,并未意識到自身背負的罪惡。我們習慣了對社會、對別人的指責,將自己當成受害者,卻忘了我們同時也是加害者。這種冷漠、無視、逃避才是更大的恐懼,是存在于當下人心中的恐懼。我要揭示的其實是這種恐懼?!?/p>

      保羅·柯艾略曾說:“沒有一顆心會因為追求夢想而受傷……畏懼忍受痛苦比忍受痛苦本身更加糟糕。沒有一個心靈在追逐它的夢想時會忍受痛苦。”保羅·柯艾略句中的隱含之意正是王十月所要揭示的——人們并非畏懼痛苦本身,而是畏懼面對在痛苦中所呈現(xiàn)出的自己。

      他筆下的人物,總是活得很緊張,像一只只沒有腳的鳥,只能在天上飛。

      《收腳印的人》中被治安仔們追趕到樓頂又被王端午們撤去梯子無法逃到別處的阿喜們的恐懼,被治安仔們?nèi)M囚車關進收容站的王端午阿立們的恐懼,被黃德基李中標馬有貴們追到河邊投河溺亡的陸北川們的恐懼……《人罪》中法官擔心東窗事發(fā)惶惶不可終日的陳責我,《開沖床的人》中被機器吃掉右手投告無門的小廣西,《九連環(huán)》中想改邪歸正卻找不到工作孤注一擲的六指……這些人,不是沒有短暫的歡愉,但那一絲甜,就如一顆糖融入大海,改變不了汪洋的咸澀。簡言之,人們最大的恐懼不是貧窮和疾病,而是對未來的恐懼。

      美國評論家蘇珊·桑塔格在《反對闡釋》中說,真正的作品能使讀者感到緊張不安。的確如此。好的小說總是會有強烈的帶入感,讀王十月與他會說話有觸感的文字,常常會心如墜鉛。他的焦慮,更多來自對人性劣根性的審視與絕望,他的絕望幾乎滲透在他所有的作品中。

      王十月認為,“小說家的目的不是說故事,是要說出自己對生活的看法,對真理的思索,說出他所發(fā)現(xiàn)所洞見的有價值的東西,而故事,不過是裝那洞見之酒的瓶。”

      《收腳印的人》中就被王十月塞進了很多故事之外的思索。這些思索,既給閱讀增添了短暫停頓的機會,又為思維提供了適時拓展的土壤。

      作為一個對遺忘歷史有強烈警惕性的作家,王十月對打工題材的執(zhí)著就如同余華對文革題材的偏愛一樣。這并不是說,他們除了自己熟悉的生活就沒有別的寫作選材。有目共睹的文學才華和寫作事實已然排除了他們只能寫作特定題材的推測與假設。只是,余華注重大框架的真實,細節(jié)處理略顯夸張荒誕;王十月大框架虛構(gòu)荒誕,細節(jié)描寫卻真實如針。這種細節(jié)真實,使閱讀者輕易就抖落了荒誕外衣,不自覺地與作品中人物同呼吸共命運。也正由于對細節(jié)真實的自信,王十月甚至不屑于在人名地名上費時斟酌,故而你會在他不同小說文本中看到相同或相似的人名、地名。又或者王十月就如希臘神話中不斷推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他故意用重復人名、地名乃至重復情節(jié)的方式來不斷強化他作品中所要傳達的某些共性,重復地強調(diào)他的孤獨、反省與自罰。

      王十月想做那個“唯一一個逃出來向你們報信的人”(《圣經(jīng)·約伯記》),他想有他自己的視角,而每一個視角都是獨特的,也一定是“唯一”的。王十月所擔心的事情——冷漠、無恥、麻木、逃避……時時刻刻都在發(fā)生,他的憂慮揮之不去。他迫切地意識到,不用他的作品記錄下他刻骨銘心的那個年代,他就無法通過別的更有力的渠道表達他的憂慮。畢竟,小說的壽命肯定長過他。他要通過文字確認他是那個時代的見證人和代言者。endprint

      當去日已定,翻檢來路,誰有勇氣拿著刀面對自己?回首向來蕭瑟處,誰人能夠問心無愧?王十月說他問心有愧,他以一部薄薄的小書為自己作祭。

      那么,你呢?我呢?

      我們的恐懼在哪里?

      世間繁花簇擁,我們

      的內(nèi)心卻成為一片荒原

      電影《唐山大地震》的主題曲《23秒32年》中有句歌詞,常常突然就會從我腦海中蹦出來。

      挖開記憶那一層土,

      就像經(jīng)歷沒有麻醉的手術(shù)。

      23秒32年,

      讓一生失眠。

      從此,月不再圓,呼喚日出的人永遠在路上。王十月用鋒利的刀剖開了自己的胸膛,將懦弱、無恥、麻木、愧悔、罪惡一一裸露出來。他說:“這不是我一個人的經(jīng)歷,而是一代人的經(jīng)歷;不是一個人的記憶,而是一代人的疼痛。正是這一代人血淋淋的心酸經(jīng)歷鑄就起了中國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的人口紅利?!?/p>

      那些時而模糊時而清晰的身影,是你,也是我。哪個人不曾陷入生活的泥淖里?哪個人的腳印不曾沾滿污垢?

      如同弗吉尼亞·伍爾夫評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這里只有靈魂——受折磨的、不幸的靈魂:它們唯一愿意做的事,就是自我表白和自我懺悔,就是從肉體和精神的潰爛處拈出靈魂中的罪惡之蟲,并一條一條地展示給我們看。” 在靈魂的審視中刺穿或剝掉惡與欲,以使靈魂找到最終歸宿,并在墮落時代得到自我拯救。我想,這也是王十月試圖在作品中想要抵達的終點。

      荀子認為人性本惡,基督教認為人生來就有原罪,需不斷懺悔。魯迅說,他向來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揣測中國人。拉康傳統(tǒng)最重要的繼承人齊澤克總結(jié)到,從根本上說,我們是邪惡的、自我中心的、令人厭惡的?!妒漳_印的人》里有一段描寫,是關于收容所的,“一位新進來的將粥吐了,這會正被兩個管教輪番用耳光伺候。在一輪耳光之后,一個管教將一碗粥倒在地上,又踩了幾腳,然后勒令那個吐掉粥的男子趴在地上,將粥舔食干凈”。如此冷漠冷血的行為,竟然出現(xiàn)在二十世紀末的中國,怎不令人齒冷?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是,若沒有外界生存環(huán)境的困擾,人的本性行為多為善行;而當社會環(huán)境中惡意橫行時,人性之惡更易顯出它的猙獰面目。人類的貪欲是天性,也是萬惡之源。一旦遇到了合適的土壤,被壓制的欲望就會結(jié)出罪孽的果實。若如此,脫離人的社會屬性空談人的自然性,就顯得毫無意義。

      猶太裔著名政治思想家漢娜·阿倫特提出的著名的“平庸之惡”的概念,曾經(jīng)引發(fā)過激烈的爭論。我們在王十月的作品中也時時可見這種“平庸之惡”。這種思考的匱乏或是缺失,使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們投胎為打工仔馬有貴們。

      對原罪的拷問從歷史恣肆到現(xiàn)在,一直沒有停止過。制度的漏洞,教育的失守,趨利避害的本性,加深了我們的原罪,很多人的心靈被惡霾遮蔽。仍有用盡手段,高踞權(quán)力者,如《收腳印的人》中的黃德基,貪婪、無恥、兇殘,無惡不作,寡廉鮮恥,臺上大談理想信念,臺下大肆貪污腐??;仍有勾結(jié)權(quán)力,投機發(fā)財者,如《收腳印的人》中的李中標,原存的一點善良在欲壑之下逃遁無形,深陷罪惡的淵藪,還要用偽善來欺己欺人,求得心安;仍有冒名頂替,改寫自己與別人人生者,如《人罪》中的陳責我,逃避代替了自責,懺悔代替了救贖,沉淪代替了復活。更多的人,像一塊塊石頭,要么被生活磨去了棱角,要么被生活逼成了刀片,前者傷己,后者傷人。

      拿什么才能拯救我們?nèi)諠u荒蕪的內(nèi)心?

      當王端午(或者是王十月)意識到,“他最大的罪惡并不在于他是罪人,當有一天,他突然明白,他最大的罪惡在于,他用一件光鮮的外衣掩蓋了罪惡,這才是他一生最大的罪惡時,他決定結(jié)束這一切。”然而,結(jié)束談何容易?不是每個人都有一個機會,可以拋開罪惡感,重新找回那個善良純真的自我。權(quán)勢金錢,名利地位,聲譽尊嚴糾纏在一起的網(wǎng),絆住了人們的腳步,總有一些無法示人的秘密,至死保留。涅槃重生的勇氣,你沒有,我也沒有。

      《收腳印的人》絕不僅僅是一個人悔恨中的呼喚。迷茫、掙扎、等待救贖的大有人在。而最可怕的是,人性的復雜從來就超出想象。當一個人習慣了麻木屈辱,麻木屈辱就成了習慣。就像小說中的阿喜們,至死也意識不到自己是被壓迫被欺辱的。當一個人習慣了欺人作惡,欺人作惡也就成了習慣。就像小說中的馬有貴們,他們從未意識到自己有罪需要救贖。這個時代的人,仍舊面臨著美國哲學家約翰·杜威所提出的 “人的問題”,即“正徘徊于兩個世界之間,一個世界已經(jīng)死亡,而另一個世界尚無力誕生”。(馬修·安諾德)

      那么,小說家真的能夠以寫作來完成救贖嗎?我覺得不能。

      王十月說,他常有無力感,又覺得自己軟弱,新書不過是一場“虛偽的寫作”,因為“沒有誰會因一部小說當做罪證來指證那名作家和小說中的人物原型” 。

      無論寫得如何逼真,小說總歸是一種虛構(gòu)的文體。即使在小說中,想要完成救贖也是不可能的,如果王端午被權(quán)力者謀劃成精神?。ā氨痪癫 ?并不鮮見),則揭發(fā)罪惡是一場徒勞的指控;如果王端午被鑒定為精神正常,則會因謀殺獲刑,真正的犯罪者仍將逍遙法外。王十月想要達到“一個都不寬恕” 的目的在他小說的開放式結(jié)尾形成的悖論里顯然無法實現(xiàn)。何況贖罪并不必然等于幸福,遲來的正義從來就不能叫作正義。

      雖然,《追風箏的人》中有句名言,“當惡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獲救?!?而這種獲救,我認為只能求得淺層次的心安,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復活。真正的救贖絕不僅僅是用善行來彌補惡行,還要有接受懲罰的勇氣。就像從懸崖上跳下去,一邊下落一邊長出翅膀。但跳下懸崖的勇氣,又有幾個人能有呢?

      《追風箏的人》中的少爺阿米爾,從背棄他的同父異母的兄弟哈桑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不會再品嘗幸福的滋味。外人看到的所謂幸福,不過是化了妝的煎熬。而任何迫害者的救贖行為,對那些受害者(如果受害者還能感知到的話)來說,都不過是冬天里飲雪水罷了。但,不管文學的贖罪是否可能成功,王十月敢于直面現(xiàn)實,揭開時代的瘡疤(即使無法痊愈)的使命感,已然值得尊敬。若能引起有良知者的反思,引起療救者的注意,那么,王十月的寫作就是一種成功的寫作。endprint

      盡管,也許驛路千條,終不能抵達,我們?nèi)砸频Z前行。并且,讓我們的靈魂在荒原里重新開出花來。

      他變成了世界的

      一部分,而你還屬于你自己

      王十月在小說中借助故事滲透了諸多觀點:既有關于文學的、美學的,也有關于社會學、心理學的,還有關于法律的、時間的、生命的,復仇的、道德的……

      我比較感興趣的是關于哲學的。

      在道德評價時,是否應該考慮運氣的存在?西方哲學家一直以來爭論不休。柏拉圖認為真正有價值的幸福生活,是受理性控制的生活,不會受到運氣的干涉。康德完全繼承了柏拉圖的運氣排斥說,他認為,我們采取行動時是有完全的自由意志的,因而我們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在對行為進行道德判斷和道德評價時,除了善的意志以外的其他因素都是無關的。簡言之,康德的核心觀點是,運氣的好壞不應該影響對某人及其行為的道德判斷,也不應該影響他對自己的道德評估。

      不可否認,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柏拉圖和康德的觀點無疑有著積極意義。

      1976年,英國哲學家伯納德·威廉姆斯首次提出“道德運氣”的概念,在他的著作《道德運氣》中,他說:“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是這樣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最重要的東西并不處于理性的控制下,甚至并不處于人類的控制下,而是,我們的生活在各個層面上都受到了境遇和運氣的影響。理性主義的道德哲學家曲解了人類倫理生活的本來面目,低估了它的復雜性,并錯誤地認為道德價值是不受運氣支配的。”

      威廉姆斯在闡述自己的觀點時,舉了高更的例子來反駁康德的運氣觀。

      保羅·高更是法國后印象派畫家、雕塑家,與凡高、塞尚并稱為法國后印象派三大巨匠,對現(xiàn)當代繪畫的發(fā)展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為了追求繪畫理想,高更不僅辭去了工作,導致家道中落,還決然拋妻棄子,去太平洋的土著人那里尋找創(chuàng)作靈感。用傳統(tǒng)道德觀來審視,高更的行為無疑是非正義非道德的。威廉姆斯采取了回溯性的方式為高更辯護,即從結(jié)果來回溯行為。如果高更成功了,則他的選擇是正當?shù)?,合理的。如果高更失敗了,則他的選擇是不合理不正當?shù)?。威廉姆斯認為高更能否得到辯護,取決于運氣,比如內(nèi)在運氣(是否有成為畫家的天賦),外在運氣(途中是否會遭遇翻船、瘟疫等意外變故)。他認為,運氣不僅影響了事情的成敗,也有可能決定某個選擇能否得到辯護。

      王十月在他的小說中,引用了威廉姆斯的繼承者,也是“道德運氣”說的集大成者托馬斯·內(nèi)格爾在《人的問題》一書中的觀點:在對其他人進行道德判斷,對他們而不是他們的合意性或有用性進行判斷時,我們往往會忽略,道德時時會面臨來自現(xiàn)實層面的威脅。比如一個酒駕或毒駕的人,他沒有撞到行人,他可以認為自己在道德上是幸運的。但如果他撞了人,他將要為此承擔法律責任,罪上加罪。

      我們回到小說的情節(jié)上來。找不到工作的王端午們住在爛尾樓里,半夜被治安仔們清查追趕,他和李中標跑到樓頂,借助梯子爬到了小房子頂上,然后迅速撤掉了梯子,隨后跑上來的阿喜苦苦哀求他倆放下梯子,但無人施以援手,導致阿喜被治安隊抓走,從此杳無音信。后來王端午成了著名的打工作家,但理想實現(xiàn)之日,卻是靈魂失重之時,他無時無刻不受到良心的譴責。如果阿喜僥幸沒有被抓走,王端午就有了道德上的運氣,那么王端午的愧意就會大大減弱甚至不會有愧意。

      小說中,做了治安隊副隊長的黃德基,玩膩了免費的發(fā)廊妹,瞄上了剛到廣州還沒有找到工作的漂亮姑娘陸北川,以查暫住證為名劫持了她。陸北川以絕食反抗,并伺機逃脫。黃德基帶著屬下們追趕。如果陸北川在被黃德基、李中標、馬有貴和王端午圍追堵截的過程中,有足夠的運氣逃出魔爪,而不是走投無路跳河溺亡,作為被迫參與犯罪行為的王端午,可能就不會因日日愧悔而踏上救贖之旅,最終也不會再次走上犯罪的道路(勸說黃德基、李中標投案自首遭拒后,設宴投毒,卻只毒死了李中標)。只能說,王端午的確缺少了一點道德上的運氣。但,他又真的只是缺少了一點道德上的運氣么?同為逃避治安隊追查的打工仔,沒有得到王端午幫助的阿喜卻作出了截然不同于王端午的舉動,她完全可以因憤怒失望舉報王端午,但她沒有。

      王十月就是王端午的人物原型之一。他無法忘記,許多年前那個南中國的夜,在深圳松崗,他和另一個打工者冷漠地拒絕了一位四川打工妹的求助,將她推到了如狼似虎的治安員手中。此后,悔恨,就像一條蠶,而他的心,就是桑葉。他說自己所有的寫作,都源于那個夜晚。當然,如果從一個哲學的新視角來分析,我們可以從中發(fā)現(xiàn)罪惡驅(qū)動和創(chuàng)造力升華之間的簡單聯(lián)系。王十月的冷漠只是個狹義上的反常行為,他故意拒絕了打工妹,但她卻被作為承載王十月懺悔靈感的客體而重新獲救。那么,如果我們就是王端午,王十月,我們就能夠做出符合道德標準的選擇么?未必。黑夜來臨,沒有人可以拉上內(nèi)心的窗簾,安然入睡。這是一個缺少英雄盛產(chǎn)豪言巨人的時代,我們只是在道德上的運氣比他們好,他們經(jīng)受了一次次道德檢驗,而我們沒有。這決定了我們在道德評價上擁有一些與生俱來的優(yōu)越感。

      用圣人的標準要求別人,把別人甚至整個社會環(huán)境置于主觀設定的“理想道德境界”里,唯獨把自己排除在外,這種道德上的潔癖在社會熱點事件中頻頻爆發(fā),像瘟疫一樣,具有很強的傳染性。這種道德綁架本身就是一種不文明不道德的行為。它帶來的惡果是,偽君子越來越多,社會風氣江河日下。

      當周圍的人都變成了世界的一部分,你還有沒有勇氣,獨善其身,對著無盡的荒原說,我,仍屬于我自己。

      當所有痛苦的燈熄滅,

      還可以點燃自己

      作為一個精神世界的探險者,王十月無疑還在跋涉中。

      在《收腳印的人》里,找回過去的唯一途徑是收腳印。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無法找回過去的影子,即使能找到,也難保你的記憶是可靠的。也就是說,記憶具有很強的欺騙性。從心理學上來說,人具有一種選擇性的反常遺忘現(xiàn)象,即心因性失憶。

      心因性失憶癥是指患者對新近重大事件(如創(chuàng)傷、喪親)因震撼過大,不堪回首而產(chǎn)生部分性、選擇性遺忘,或暫時性(通常一至兩天,或更久)將記憶解離,使其不出現(xiàn)在意識中。患者雖喪失對過去經(jīng)驗的記憶,但并無生理上的癥狀,失憶現(xiàn)象純系心理原因。endprint

      選擇性遺忘的那部分記憶通常都有動機可尋,而這些動機通常是一些不愉快或讓當事人愧悔而不愿意面對的事。

      我曾一度癡迷希區(qū)柯克的電影。1945年上映的美國懸疑片《愛德華大夫》,是希區(qū)柯克執(zhí)導的電影史上第一批以精神分析學為主題的影片之一。主人公約翰·布朗(假愛德華大夫)小時候從家門口的樓梯扶手上滑下,把坐在扶手下端的哥哥踢飛,以至哥哥被扶手前面的欄桿扎死。這一誤殺造成年幼的約翰·布朗沉重的心理負擔,他的潛意識選擇性地遺忘了這件事。但當他成年后,某次在雪山滑雪時,愛德華大夫從他身邊滾落,因這一動作與約翰·布朗的哥哥從扶手上滑落的動作很相像,約翰·布朗誤以為自己殺死了愛德華大夫,而白色的雪以及滑雪道又成了誘發(fā)約翰·布朗痛苦記憶的重要元素,他潛意識中也選擇遺忘這兩樣東西。白色的雪以及滑雪道成了他遮蔽性的記憶,以至于他看到白色的有條紋的床單也會緊張。影片的最后,約翰·布朗在女友和教授的幫助下恢復了記憶,警察也找到了真正的兇手。

      《收腳印的人》中的王端午的心理癥狀就屬于這一類。

      借著收腳印的契機,重回1994年的王端午,清楚地看到了當年他和李中標在爛尾樓里遭到治安隊追趕的情景。關于這段經(jīng)歷,成為作家后的王端午在他的小說和散文中都有過描述,只不過,他的描述和收腳印時所見的事實有出入。在王端午的作品中,被治安隊追趕到小房頂上的有許多人,不只是他和李中標兩個(事實上小房頂上只有他們兩人),將梯子抽上去的人不是他和李中標,而是別人(事實是沒有別人),他在文中說,他不知道那個女孩的名字(事實是他不僅知道女孩叫阿喜,甚至還曾偷偷喜歡過她)。收腳印時的王端午看到了真相,此時的王端午十分悔恨,他曾多次用文字把自己打扮成了一個膽小者和受難者形象,并使自己得到了心理暗示,相信作品中描述的自己就是真實的自己。

      除了選擇性遺忘,記憶的欺騙性還表現(xiàn)在對回憶的刻意美化上,而時間不僅是個美容師,還是個包治百病的庸醫(yī)。離鄉(xiāng)的人對故鄉(xiāng)的美化,失戀的人對往事的美化,甚至在某些老年人的回憶里,野菜鮮美,稀粥生香,一碗白米飯的香味會彌漫一生。窮苦的日子被加了濾鏡。相聲名家劉寶瑞說過一個著名的段子,叫《珍珠翡翠白玉湯》。說的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從小家境貧寒,常常食不果腹。后來當了皇帝的朱元璋常常懷念乞討時吃過的一碗珍珠翡翠白玉湯。而那不過是殘羹剩菜熬制的一碗餿粥罷了。比起悲傷難堪憤怒悔恨的記憶,當然是快樂的回憶更讓人愉悅。而取悅自己也是人的一種本能。

      當記憶不再可靠,真相變得奢侈,有沒有一根火柴可以點燃自己?讓良知灼痛我們的沉默,讓我們找回丟失的自己?

      顯然,試圖追尋生命經(jīng)歷和來路的王十月,生怕記憶的偏差,成了自己那些傷痛回憶的止痛藥,故而筆耕不輟,固執(zhí)地要給自己的靈魂找到歸宿。就如小說扉頁上的那句自省,“依然,此書獻給被遮蔽的過往”。

      王十月對現(xiàn)實生活的殘忍和快節(jié)奏生活中小人物精神上的異常有著自己獨到的敏感。撕裂的靈魂,掙扎的意念,活著的煩憂,時代的晃動,都隱約在他的有著沉重呼吸的字里行間。

      王十月在中篇小說《白斑馬》中借桑成這個打工仔之手寫了一首關于打工者的詩《泥船水手》,其中幾句是:

      你說彼岸有幸福

      我要抵達

      哪怕劃一艘泥做的船

      曾經(jīng)身處底層的王十月,真切體會到這種切膚之痛,深知這種痛后帶給人的健忘與麻木,他也深知苦難與不幸未必會趨人向善,對人的道德和行為的永恒拷問不能消失。因此,他明知寫作無法實現(xiàn)救贖,卻仍然要不斷寫下去。他不愿選擇,他無法遺忘。

      王十月在《無碑》的后記中說過,“我們這個時代,更需要一種有著大情懷的文字,有著度己之外更兼度人之心的文學,這就是我所謂的大乘的文學。我們的作家,要有更大的情懷和目標?!庇谖倚挠衅萜菅?。

      王十月為他新近出版的長篇小說《活物》畫過一組抽象畫。印象最深的一幅叫做《山崗之眼》。暗黃為主色,混雜了赭紅、煤黑、老綠等冷色調(diào),茫然焦灼的主觀訴求與無限拓展的意象空間,使人初觀莫測,久視彌珍。配詩也很貼切:

      耶路撒冷路上的朝圣者

      伊斯坦布爾上空的飛鳥

      恒河沙里的魚……

      在山之崗

      一千只手

      也無法收盡這人世間腳印的凌亂

      ……

      〔責任編輯 宋長江〕endprint

      猜你喜歡
      運氣腳印道德
      “喜歡”需要運氣,但“被愛”不用
      意林(2023年6期)2023-05-01 05:06:14
      運氣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十幾歲(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跟蹤導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沒有橫空出世的運氣,只有不為人知的努力
      文苑(2018年19期)2018-11-09 01:30:18
      可口、避開、腳印
      連連看
      用道德驅(qū)散“新聞霧霾”
      新聞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31
      豈止是運氣
      潮州市| 江山市| 桃源县| 马关县| 方城县| 鸡东县| 苍溪县| 孝感市| 铁力市| 启东市| 和顺县| 凉山| 定西市| 九龙城区| 普洱| 宝兴县| 乐山市| 阳春市| 大余县| 卫辉市| 垦利县| 舟山市| 班玛县| 荣昌县| 兴山县| 鞍山市| 咸阳市| 福鼎市| 白沙| 新蔡县| 琼中| 江都市| 岳阳县| 宜州市| 女性| 山东省| 新营市| 永安市| 盐山县| 大田县| 永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