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不管是學習、工作還是生活,都會遇到坎坷、挫折。遇到這些困難我們不能退縮,需要迎難而上,在實踐中不斷提高學生的抗挫能力。學生具備了這個能力,不管是對于學業(yè)還是以后的生活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
【關鍵詞】挫折 ; 抗壓 ; 情緒釋放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36-0279-01
古人云:“人生逆境十有八九,人的一生并非一帆風順?!痹诂F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可能遭遇到挫折,我們很多合理的的需求不可能在短期內全部滿足,我們的心理很容易在這個動蕩變革的社會中失去平衡。問題的關鍵不在于如何去消除挫折,而是在于應該如何消除心理挫折造成的消極影響,盡可能地減輕所帶來的不良后果,以及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耐挫折能力,使得挫折成為人生的必要體驗,而不是人生的絆腳石。讓學生擁有健康的心理,去面對挫折,戰(zhàn)勝挫折,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客觀、冷靜的分析
學生遇到挫折時,往往處于一種消極的情緒狀態(tài),容易出現一些反常的行為,比如哭鬧和喊叫,莫名其妙地找茬生事;或者焦躁不安,情緒沮喪,學習無精打采。如我班學生封某某就是這種一遇到挫折就莫名其妙找茬生事,在班上常常因一點小事與同學發(fā)生糾紛,不能與同學友好相處。有一次,鑒于這種情況,作為教師,我們必須認識到現在正是受挫折者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應該有足夠的耐心和同情心。首先,讓孩子冷靜下來,讓其克制自己的情緒,只有在平靜的情緒狀態(tài)下,才可能有理智的對話;其次,幫助孩子就受挫折的情境進行分析,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挫折的,以免下次重蹈覆轍,同時對挫折原因的了解,也可降低情緒方面的反應,通過老師的疏導教育,他慢慢地能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能與同學友好相處。
2.提供情緒釋放的機會
情緒釋放是心理治療的一種方法。通過疏導和宣泄,讓受挫折者把心中的郁悶,心中的不快抖摟出來,這樣就可能盡快恢復正常的情緒狀態(tài),以免因為不良的感受在心中的的郁結過多,無法疏通,而造成心靈阻塞,引起心靈疾病。受挫折者應該通過各種途徑來釋放自己的不良情緒,可以寫日記,可以大哭,大叫幾聲,放聲歌唱,聽音樂,讀幽默故事或參加體育鍛煉也是宣泄的好方法。
給我印象深刻的是我班學生張某某在中隊委改選中落選了,他當時受到失敗的挫折,傷心、痛哭,甚至惱羞成怒,與競爭對手爭鋒相對,然后又放聲大哭。同學都迷惑不解地望著我,“怎么老師讓他如此放肆?”其實對待這種學生,最好的方法就是給他情緒釋放的機會,讓他痛聲大哭,哭完以后,頭腦就清醒了。這時教師再對他進行疏導,讓他面對挫折,面對失敗,明白“失敗是成功之母”。在失敗中吸取教訓,爭取下次競選中獲得成功。
3.改善客觀處境,減少當事人的挫折感
一旦發(fā)生學生受挫,通過客觀處境的改善,來減少或消除他們的挫折感,改變環(huán)境氣氛,少用懲罰性措施,多用鼓勵性方法,創(chuàng)造適宜的條件,使受挫者能夠發(fā)揮其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如考試考得不好,幫助學生分析考得不好的原因,鼓勵學生以后的方向,而不是一味的批評。
4.加強心理教育,分清是非得失
當學生遇到挫折時,首先,要告訴他們,不要逃避責任或推卸責任,重要的是發(fā)現阻礙或者困難之所在,謀求補救之道;其次,告訴他們不要過分自責,過分自責所產生的罪惡感和愧疚感將使他們對今后的行為產生過多的顧慮,從而降低嘗試的勇氣。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今后努力的重心不在于爭取成功,而在于避免失敗。
另外,還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通過適當的挫折教育,可以錘煉學生的意志品質,將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具體采用了這些方法:體育鍛煉、勞累筋骨、設置障礙、批評教育。
5.注重學生的挫折教育
在平日教學工作中,應不失時機的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要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有挫折,但是有挫折是正常的,這并不是一件壞事。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坎坷,就像晴朗的天空會出現烏云,平靜的海面會掀起巨浪一樣。挫折是人的生活的一部分,它具有不可避免性,挫折是令人不快的,但它又是可以控制的,挫折是一所學校,又能教人們學會生活。要告訴學生,無論你遇到什么樣的挫折,都不要氣餒,要充滿自信,勇敢地迎接挑戰(zhàn)。正如《真心英雄》這首歌里所唱的:“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因此,要提高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必須要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
6.注重鍛煉學生的意志力
在平日的教學中,要結合許多事實,注重鍛煉學生的意志力,如果一個學生有百折不撓的毅力、堅韌不拔的意志和樂觀自信的精神,那么他的抗挫折的能力就會很強,對挫折的適應能力就強。像張海迪、桑蘭,因為她們都有積極向上的健全的心理,所以能夠身殘志更堅。因此,要真正培養(yǎng)一個學生具有積極健全的心理比鍛煉他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更為重要。如果一個人在遇到挫折時,能積極自主地擺脫困境并使其心理和行為免于失常,這說明他的耐力是很高的。積極的心理耐受力源于個體的心理韌性。所謂心理韌性是指個體認準一個目標并長期堅持向這一目標努力。在此過程中,做事不虎頭蛇尾,不半途而廢,不達目的決不罷休。某一學生心理耐受力的高低可關系到他將來的成就與發(fā)展,某一民族學生心理耐受力的強弱則可關系到一個民族未來的興衰。那么學生心理的耐受力是從哪里獲得的呢?答案只有一個,即只能從挫折中來,在挫折的磨煉中造就學生堅強的性格,培養(yǎng)他們積極的心理耐受力。有人曾對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進行過調查,結果發(fā)現,他們中間有50%以上的人都有過坎坷不幸的童年,然而就是這些童年有過不幸的人卻在自己的人生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現代社會是充滿競爭的社會,一個人如果沒有挫折的經歷,沒有抗挫折的毅力和能力,那么遲早會被社會所淘汰,因此,培養(yǎng)學生面對挫折、戰(zhàn)勝挫折是非常重要的。
參考文獻
[1]《教育新概念》
[2]張嘉琪.高校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探討[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5,7)
作者簡介:余方霓(1970-),本科,女,重慶北部新區(qū)星光學校,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