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乾龍
摘 要:在初中生物的教學過程中,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十分枯燥乏味,并且對學生的主體性也沒有給予絲毫的關注,導致實際教學效率比較低。為了改變這樣的狀況,教師應當采取一些創(chuàng)新型的教學方法,尤其需要以實驗為基礎,開展合理的初中生物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主要探討了以實驗為主的初中生物教學開展方向,并相應地提出了一些教學策略。
關鍵詞:初中生物;實驗;學生
一直以來,初中生物的教學都是以傳統(tǒng)的傳授式教學為主,即整個教學課堂的開展以教師的教導為核心,學生僅僅需要在課堂上聽講即可,不需要過多地參與到教學中。但是這樣的教學模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一些時候甚至難以滿足實際的教學需要,學生的學習主體性也沒有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得到充分尊重,甚至產(chǎn)生了厭倦的學習心理,不利于生物教學的合理開展。隨著國內(nèi)教育領域的改革,初中生物教學也應當相應進行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的改革,積極采用一些全新的教學方式。生物本身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課程,因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通過實驗的方式展開相應的教學,對學生的主體性要加以充分尊重,鼓勵他們在學習生物理論知識的同時,加大對生物實驗的科學開展,進而提高實際的教學效益。
一、理論結合實驗教學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適用性
對于初中生物教學而言,其一直采用的教學模式都是傳授式教學,由于這種教學方法過于局限,而且生物有許多的知識內(nèi)容并不能簡單地通過思考便可以得出,教師有必要進行相應的改革?,F(xiàn)如今的創(chuàng)新型教學方法相當多,并且每一種都有其自身的獨特魅力,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應用這些教學方法的時候,需要切實認識到,無論是哪種教學方法,都應當與初中生物實驗較好地結合起來,生物教學本身就是一個實踐加思考的過程,失去實驗基礎,初中生物教學就會變得相當無趣,甚至難以符合當前的生物教學理念。因此,可以看出,新時期的初中生物教學,必然要尊重實驗的主體性,并積極地采取理論結合實驗的教學方法,切實促進學生生物學習能力的提升。而理論結合實驗教學,本身并不是一個全新的教學模式,其在一開始的生物教學觀念中就真實存在。然而,對于初中生物教學而言,很多學校并沒有相應的器材支持,而且生物課程本身就十分有限,不可能獨立地進行實驗教學,否則會使得教學進度跟不上教學要求。但是如果采用理論結合實驗的教學模式,實際的教學狀況就會得到完全改變,學生可以在自主進行實驗操作的過程中,切實地學習初中生物理論知識,提高自身的學習效率。
二、以實驗為主的初中生物教學開展策略
1.鼓勵學生進行積極的實驗操作
在初中生物教材中,大部分內(nèi)容都是對現(xiàn)有客觀生物的一種看法和認識,通過對這門課程的學習,學生能更好地認識到自己身邊的生物以及它們的實際構造,清楚地了解到這個世界的奇特之處,而這樣的教學如果完全局限于書本的教學中就會顯得十分抽象,學生也很難學習到實際的生物知識。因此,教師應當在新時期的初中教學改革中,對生物教學加以合理的優(yōu)化和創(chuàng)新,并采取一些全新的教學方法,切實提高初中生物實驗教學開展的有效性。同時,對于學生的實驗操作,很多教師都擔心學生會損壞到實際的實驗器具,因而總會親自演示,由學生近距離觀看,但是這樣的教學效果不好,學生也很難培養(yǎng)正確的實驗意識。教師必然要在實驗教學中改變這樣的教學形式,給予學生親自動手的機會,并加以實時的指導,使學生能對初中生物形成良好的認知。比如,在學習“練習使用顯微鏡”的時候,教a師應當引導學生掌握基礎的對焦,并且懂得顯微鏡的操作原理,給予學生不同的倍數(shù),讓學生直接有效地完成。
2.給予學生較多自主實驗的空間
在以往的生物實驗教學中,實驗的開展有相當強的約束性,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存在相當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是學生在這樣的固有思路下得出來的結論往往都是一致的,并沒有絲毫的創(chuàng)新,而且學生生物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必然需要有一定的學習興趣作為基礎,如果失去學習興趣,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也會相應缺乏教學活力。在新時期的生物實驗教學中,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給予學生較多的自主實驗空間,鼓勵他們按照自身的想法進行大膽的嘗試。比如,在“觀察植物細胞”的過程中,教材中所提供的是對洋蔥細胞的觀察,很多學生想要嘗試其他的植物。為此,教師可以優(yōu)先帶領學生采集植物,接著在課堂上進行相應的觀察,提高生物實驗的趣味性。
綜上所述,在現(xiàn)如今的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需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給予學生多方面的關注,并積極開展以實驗為主的生物教學,對學生存在的實驗問題也要加以切實的指導,進而使得整體的教學效率得到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張鳳霞.新課程背景下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
[2]吳飛.新課程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學語言藝術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
編輯 任 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