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福亞
近年來,教育理念不斷變革,促使教育活動從理論性教學逐漸向實踐性教學轉變。中職學校在提高語文課程教學中展開綜合實踐活動,有利于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實踐中對理論知識實現(xiàn)深化理解。而綜合實踐活動的展開需要做好活動設計與組織,依照具體的方案在課程教學中予以落實。筆者結合實例對綜合實踐活動的具體設計流程以及活動的組織展開進行分析,希望可以對中職語文教師提供借鑒。
一、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設計原則
在語文教學中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合理的活動設計至關重要,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
第一,交互性原則。綜合實踐活動的目的是實現(xiàn)語文實踐教學,將其從理論化的教學模式轉化到實踐教學上。在實踐活動中,學生是參與主體,教師則是指導活動開展的組織者與規(guī)范者。在活動中只有實現(xiàn)學生間的交流互動、師生間的交流互動,才能構建起一個良好的交互環(huán)境,為語文教學奠定基礎。所以在設計實踐活動時,要遵循交互性原則,達到師生交互、學生交互的目的。
第二,以生為本原則。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語文綜合實踐教學活動必須遵循以生為本的基本原則,將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實踐活動中凸顯出來。
第三,綜合性原則。綜合實踐活動的綜合性主要體現(xiàn)在學習內容的綜合化,即涵蓋語文課程教學中的聽、說、讀、寫等方面的內容,以及在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在設計活動的時候,也必然要遵循綜合性原則,將語文課程的相關知識、素養(yǎng)等融合進來。
二、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
以“傳說中的神話”為主題進行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
(一)明確活動目的
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但是根據活動性質、內容的不同,具體的目的又有所區(qū)別。因此在進行活動的設計時,首要任務就是明確活動的目的。以“傳說中的神話”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主要是在中職語文“神話”這一單元的教學中展開,教師可以在《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這幾篇課文的教學之前進行實踐活動。活動目的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對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鍛煉。第二層次:對學生的寫作能力進行鍛煉。第三層次:對學生的表述能力進行鍛煉。
(二) 設計活動流程
在明確了綜合實踐活動的目的之后,就可以根據具體的目標來構建活動流程。結合上述的三個層次的活動目的來對應設計活動流程,具體如下。
第一階段:針對鍛煉學生閱讀能力的目的,這一階段主要引導學生對《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普羅米修斯的故事》這幾篇課文進行閱讀。然后對每篇文章的主題大意進行歸納總結,同時理清故事脈絡,再對比這幾篇課文之間的相似之處。
第二階段:教師引導學生在完成了第一階段的閱讀之后,就需要針對鍛煉學生寫作能力的目標設計實踐活動。在學生理出的故事脈絡和情景順序等信息資料的基礎上,教師提出編寫劇本作為實踐活動,讓學生根據自己閱讀的結果自主選擇角度,重新編寫一個全新的神話故事,并且要和幾篇課文中的某些情節(jié)聯(lián)系起來。
第三階段:在學生完成了劇本編寫之后,教師就需要根據鍛煉學生表述能力這一目標,組織課堂表演。即讓學生進行分組(4至6人一組),每個小組成員對組內的幾份劇本進行評比,投票選出最佳劇本,然后分配角色,依照劇本內容到講臺上進行脫稿表演。
上述三個階段的活動并非一兩個課時就能完成,因此教師在實踐時可以選擇分階段進行,集中多個課時來進行活動,或是選擇課余空閑時間進行活動。
(三)設計活動評價
綜合實踐活動完成之后,活動評價的環(huán)節(jié)必不可少。只有通過評價才能突出實踐活動的主題重心,發(fā)現(xiàn)學生存在的不足之處,以便在后續(xù)的教學中進行改進。在評價設計上,需要將階段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結合起來。階段性評價指的是在活動每個階段完成之后,對這一階段中的學生表現(xiàn)、總體成果做一個簡單的評價,指出學生存在的問題,促使其在下一階段中改進。例如,活動分為三個階段,就需要有三次階段性評價。在三次階段性評價的基礎上,再進行總結性評價,針對活動全過程作出評價,對學生的未來發(fā)展提出整體性的建議。
三、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組織實施
教師在設計好活動方案之后,就要組織實施實踐活動。教師可以結合語文課程教學的實際情況和課程安排,靈活選擇時間組織學生進行“傳說中的神話”綜合實踐活動。
(一) 組織學生閱讀
實踐活動的第一階段是閱讀幾篇神話類課文,首先,教師可以播放一段我國神話人物的形象集合,例如,家喻戶曉的伏羲盤古、膾炙人口的孫悟空,通過這些形象將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然后讓學生閱讀《女媧補天》《普羅米修斯的故事》這幾篇課文。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適時指導,讓學生記錄相關信息,并且要將幾篇課文對比起來閱讀,找出異同點。從課文中學生就能發(fā)現(xiàn),不論是中國神話還是外國神話,都涉及人類世界的創(chuàng)造。在學生閱讀之后,教師要及時進行階段性評價,通過學生對課文的總結歸納,指出學生做得好的方面,同時也提出其存在問題的方面。
(二) 引導學生寫作
在學生完成閱讀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新劇本的寫作。由于中職學生并沒有接觸過劇本類型的文體格式,因此在寫作上具有一定難度。教師應該對劇本的格式進行簡單介紹,將條式結構和團塊結構這兩類常規(guī)結構結合,通過具體的劇本范例向學生進行講解,然后引導學生參照劇本范例進行新劇本的編寫。在學生編寫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寫作情況進行檢查,對于出現(xiàn)格式錯誤、寫作問題的學生可以適當點撥,以便讓學生能夠盡快完成劇本的編寫。學生完成劇本寫作后,教師可以針對自己在檢查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作出評價,以便學生對劇本進行修改,為后續(xù)表演做好鋪墊。
(三) 組織學生表演
學生完成寫作后,教師依照座位關系將學生分成4人一組,讓每個小組自主展開劇本的討論,從中選擇最佳劇本進行表演。各小組然后根據劇本內容分配角色,若角色不夠,則沒有角色的學生擔任旁白。若角色富余,則可以邀請其他小組沒有角色的學生加入。教師待學生分配好角色,熟悉了臺詞之后,就可以隨機抽點小組到講臺上進行脫稿表演,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要結合自己的記憶力與隨機應變的能力,在表演中對臺詞進行準確清晰的表達。學生完成表演后,教師要對每個小組的臺詞表達、劇本情節(jié)等作出評價,指出優(yōu)點和不足。
(四) 實踐活動總評
以上各環(huán)節(jié)都完成之后,教師需要對實踐活動進行總評?;谝陨先齻€環(huán)節(jié)的階段性評價,教師可以先讓每個小組成員對組內劇本的優(yōu)劣作出自評,然后小組成員再對小組的表演進行自評。教師在各小組自評的基礎上,再對全班情況作出整體評價,明確本次綜合實踐活動的成果與不足,重點是要指出學生在語文學習上存在的問題,在閱讀技巧、寫作方法、口語表述、情境表演等方面給出具體的建議,確保學生在語文課程實踐活動中有所收獲。
(責編 李晨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