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延芬
【摘要】分享行為的焦點主要體現(xiàn)在主動給出自己的物品讓他人分享和自覺地分享他人思想與情感這兩方面。幼兒良好的分享行為,既源于幼兒的性格,又依賴于家庭環(huán)境與教育,更倚重于幼兒園的科學教育。對于幼兒分享行為的培養(yǎng),應該注重做好三方面的工作:營造教育氛圍,開展教育活動,重視家庭教育引導。
【關鍵詞】幼兒分享行為;缺失原因;影響;培養(yǎng)策略
分享行為,指人們在群體生活時把屬于自己的物品、成果、某種思想或積極情感與別人共同享用的行為。分享行為的焦點主要體現(xiàn)在主動給出自己的物品讓他人分享和自覺地分享他人思想與情感這兩方面。前者雖然是一種外在的行為體現(xiàn),但人們的性格或思想意識則是決定人們這種行為的核心因素;后者取決于人們的心理意識,不論是把自己所取得的成果或榮譽讓他人分享,還是自覺地分享他人因取得成果或獲得榮譽而產生的快樂,都取決于個體親社會行為的心理意識。良好的分享行為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的一種美德,它對個人的發(fā)展和對推動社會的和諧發(fā)展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幼兒分享行為缺失的原因
分享行為缺失,在物質方面,指不情愿將屬于自己的物品讓給其他人享用的行為;在精神方面,不能因他人取得成果或獲得榮譽而自然產生一種快樂心理,不僅如此,有的還會滋生鄙視或嫉妒心理。經對幼兒的日常生活行為和特定的預設活動行為觀察和對幼兒本人及其家長的訪談調查,我們發(fā)現(xiàn)幼兒分享行為缺失的原因主要為以下兩方面。
(一)幼兒性格是分享行為缺失的內在原因
在幼兒園或日常生活中,我們不難看到孩子們在分享行為中的各種表現(xiàn):有的孩子能主動和同伴交換玩具,互相傳授自己的玩法,玩得很開心;有的孩子卻緊緊守護住自己的玩具,拒絕與人分享,別人玩不得,自己也玩得不開心;而有的孩子不讓別人玩自己的玩具,卻強勢地霸占別人的玩具,引發(fā)爭執(zhí),讓人反感甚至避而遠之。筆者通過對幼兒的日常生活行為和與家長的訪談調查了解到:那些樂于分享的孩子,性格開朗外向;而不愿分享的孩子,則性格較為孤僻、固執(zhí)、自私且心胸狹小。由此可以看出,自私與孤傲的性格是分享行為缺失的內在原因。
(二)家庭環(huán)境與教育是幼兒分享行為缺失的外在原因
對于缺失分享行為的幼兒,我們針對10位孩子的家庭環(huán)境與教育情況做了有關的幼兒問話調查分析。問話的內容及答案統(tǒng)計如下表。
從上面表格的問話統(tǒng)計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父母與他人的交往行為嚴重影響著幼兒的分享意識與行為;
2.家庭的溺愛養(yǎng)成了幼兒自私的性格;
3.缺乏與他人交往的環(huán)境是制約孩子分享行為的重要因素;
4.父母對他人的欣賞行為自然會影響孩子共享他人成就感或快樂心理的發(fā)展。
綜上所述:家庭環(huán)境與教育是幼兒分享行為缺失的外在原因。
二、幼兒分享行為對個人與社會的影響
人們的分享行為直接影響著與他人交往的廣度與深度。分享行為缺失的幼兒,如果得不到實質性的轉變,長大后必定會伴有自私和小氣的習性,而自私和小氣的人自然不受人們喜歡,人們也不樂意和這種人交往,即使交往,也只是出自工作、隸屬關系等外在壓力,尤其是對缺失精神分享行為乃至伴有刻薄言行的人,絕大多數人都會感到反感,因此這種人的朋友不多,嚴重的沒有一個真心朋友,即使在具有血緣關系的親戚人群中,也常常不受歡迎。自私是缺失分享行為人群性格的主要特征,對與己無關的社會公益性事情常表現(xiàn)為漠不關心,對他人或對社會缺乏愛心,對弱勢群體缺乏同情心。同時,這類人群首先考慮的是個人利益,如果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發(fā)生沖突時,那么他往往持反對態(tài)度或表現(xiàn)為消極行為,對社會對他人不能承擔應有的社會責任,更為可怕的是這類人群還有可能對他人對社會造成一定的傷害。
三、幼兒分享行為的培養(yǎng)
幼兒分享行為的缺失,除了前文所述的性格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幼兒分享意識的淡薄和分享行為習慣的欠缺。因此,對于幼兒分享行為的培養(yǎng),應該注重做好如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營造有助于幼兒樹立分享意識的教育氛圍
自私是人性的自然反映。現(xiàn)代家庭對獨生子女普遍溺愛,家庭的一切生活幾乎都是圍繞著孩子轉,這自然會強化幼兒的自私性格,養(yǎng)成幼兒的“小皇帝”作風。加之家庭教育不當,因此幼兒在與他人分享行為方面,自然處于一種盲區(qū)。意識決定行為,幼兒分享行為的缺失主要是缺乏應有的認識,而成人的分享行為表現(xiàn)更多的是受道德觀與社會輿論的支配。幼兒天真,思想單純,很容易受環(huán)境或輿論氛圍左右,一個表揚或一個贊賞,往往可以轉變幼兒一種不良的行為習慣。因此,營造有助于幼兒樹立分享意識的教育氛圍是培養(yǎng)幼兒分享行為的首要方面。
首先是營造影響幼兒樹立分享意識的輿論氛圍。如先講述“孔融讓梨”的故事使幼兒認識良好的分享行為是一種美德,接著引導幼兒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會將好吃的東西先讓給爺爺奶奶等長輩,是否會把自己喜歡的玩具讓給其他孩子玩,在此基礎上教師再提出“自私可恨,小氣可恥”“好的東西先讓給他人”的行為意識輿論。再如講述“蘇東坡讓出心愛的坐騎來接濟貧困門生”故事,以提出“幫他人是一種美德”“他人快樂我也快樂”的思想意識輿論。
其次是營造促進幼兒樹立分享意識的評價氛圍。如開展“找朋友”活動,先讓孩子們自己選擇朋友對象,然后要求它們說出選擇的理由。應該說,孩子們一般都喜歡那些性格隨和、物品讓出大方、贊賞或認可自己的孩子,當他們說出這些理由時,自然是一種很好的教育。這樣不僅能促進幼兒樹立分享的意識,而且有助于促進幼兒以后的分享行為。另外就是對幼兒的分享行為開展“送紅花”評價活動,凡幫助他人或主動讓他人分享自己的物品,教師就送一朵小紅花給幼兒,以贊賞來強化這種氛圍。
(二)開展有助于幼兒形成分享行為的教育活動
在物質分享方面,可以開展“每周物品分享日”活動,即每周要求每個孩子從家里帶來一件自己的物品讓他人享用。這種活動,既可以讓孩子在選擇物品過程中經歷能否“割舍”的心理歷練,又可以考察孩子在選擇享用中是否能遵循“好的東西先讓給他人”的行為。在精神分享方面,可以借助“送生日祝福語”來分享他人的快樂,讓孩子在構思祝福語中經歷心靈與情感的洗禮。另外,對于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行為表現(xiàn)突出的孩子,要求其他孩子要主動給予點贊,以這種行為來潛移默化地改變其原有的孤傲性格,從而使其養(yǎng)成主動贊賞他人的行為習慣。
(三)重視幼兒形成分享行為的家庭教育引導
幼兒形成分享行為與家庭環(huán)境、教育有著密切且極為重要的關系。學校開展的分享行為教育畢竟有限,而家庭日常生活占孩子成長的絕大部分過程,如果家庭教育不能很好地配合學校教育,那么孩子很可能表現(xiàn)為在家庭與學校各做一套的“雙面人”,不良的分享行為將得不到本質的轉變。
首先應要求其家庭成員尤其是父母要為孩子做出表率,要求孩子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特別重要的是要求父母改變自己自私、孤傲、刻薄等不良言行。
其次是不要給孩子“小皇帝”的地位,注重引導孩子主動做家務勞動,讓孩子通過勞動的體驗來領悟父母的辛勞與無私奉獻,從而滋生由關愛父母而發(fā)展到關愛他人的思想情感,為形成良好的分享行為奠定意識基礎。
再次是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分享行為習慣。如要求孩子將好吃的東西先讓給爺爺、奶奶、姥爺、姥姥、客人等,讓孩子養(yǎng)成主動謙讓的好習慣。又如教育孩子在接受家庭成員的禮物時要真摯地表示感謝。另外要教育孩子:若其他人需要你的幫助,不論是物品方面還是體力付出方面,都應不計較得失且有爽快的行為表現(xiàn)。家庭教育存在于多方面,哪怕是一種微小的行為,家長都不要忽視。
幼兒良好的分享行為,既源于幼兒的性格,又依賴于家庭環(huán)境與教育,更倚重于學校的科學教育,因此,幼兒良好的分享行為培養(yǎng)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幼兒良好的分享行為,不僅影響著個體的成長與終生發(fā)展,而且對構建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僅是筆者出于粗淺認識而嘗試的初步實踐,更多更好的做法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與實踐。
【參考文獻】
[1]田瑩瑩.論小班幼兒分享行為的培養(yǎng)[J].成功(教育),2011(08):206-207.
[2]林正文.兒童行為的塑造與矯正[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