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文宗閣雜記》非汪中著作考

      2017-09-29 02:53:09王培軍
      關(guān)鍵詞:文宗汪氏雜記

      王培軍

      (上海大學(xué) 文學(xué)院,上海 200444)

      《文宗閣雜記》非汪中著作考

      王培軍

      (上海大學(xué) 文學(xué)院,上海 200444)

      《文宗閣雜記》原署為汪中之作,收于《清代稿本百種匯刊》,后又收入今人整理編定的《新編汪中集》。今逐條檢核全書的172條筆記,俱由《容齋隨筆》、《四朝聞見錄》、《六研齋筆記》等十一種書抄來,且無一字按語,故其并非學(xué)人的“著作”。又考《雜記》中所載諸條,又多與汪中的生平為學(xué)及持論矛盾不合,即使為讀書筆記,亦不能出于汪中之手,所以斷其為近代書賈所托名的偽書。

      《文宗閣雜記》 稿本 汪中

      (一)

      《文宗閣雜記》一書,署汪中著,收入《清代稿本百種匯刊》,為子部第57種,臺(tái)灣文海出版社1974年影印本。2005年,學(xué)者又據(jù)《匯刊》本點(diǎn)校,收入《新編汪中集》*汪中著,田漢云點(diǎn)校:《新編汪中集》,揚(yáng)州:廣陵書社,2005年,第267~346頁。?!段淖陂w雜記》的傳世刊本,僅此二種。其書的來歷,略見于書首的“筠廠題識(shí)”:“丁酉立春后三日,攜遂新二弟同游西湖,便道春申,購(gòu)得曹秋舫紫云硯。到杭,連日陰雨綿綿,悶坐定軒齋中,偶見此稿,讀之,忘去陰雨與游杭之行矣。是夜定軒醉歸,笑問定軒:‘茲書肯讓否?’答曰:‘可。紫云可換耳?!显疲鄷r(shí)不能忘;見此稿,可云刻不能忘矣。只得舍彼就此矣。筠廠自記于杭。”*見《文宗閣雜記》第213~214頁(《清代稿本百種匯刊》本)。后文凡引《雜記》,皆據(jù)此本,不另注。按,《新編汪中集》本識(shí)讀、點(diǎn)校之誤,觸目皆是,故不據(jù)。按,丁酉為光緒二十三年(1897),題識(shí)如可信,則此書的發(fā)現(xiàn),是在晚清之際。據(jù)汪喜孫《容甫先生年譜》,汪中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庚戌,為畢沅等人所薦,主持鎮(zhèn)江文宗閣《四庫全書》的??惫ぷ?,歷時(shí)兩載,*秦更年等輯《重印江都汪氏叢書》本。后凡引此《叢書》本,皆省作“汪氏叢書”;又凡引及《容甫先生年譜》,皆據(jù)此本,不另注。則其寫成此書,亦必在此期間(1790~1792年)。故此書之成,與筠廠題識(shí),相距已百年,而至1974年影印時(shí),又過了近八十年,考慮到汪中著作本少,其手澤吉光片羽,皆為人所寶愛,則此書孤行于世,逃過人間諸劫,而越三甲子,猶復(fù)見于天下,不可不謂一大幸事。

      《清代稿本百種匯刊》本又有題注一行:“文宗閣雜記三卷,清汪中撰,稿本,行書”;并附一提要云:“中字容甫,江都人,乾隆拔貢生,為文以漢魏為則,不取韓歐。陸芝跋此書云:‘(容甫)愛讀書,無錢購(gòu)置,嘗入書肆,隨讀隨能記之?!淝趭^如此。晚年校書于鎮(zhèn)江之文宗閣,此編即纂其校書所得也。書分三卷,無卷目,大抵一事一條,經(jīng)史諸子百家,無不涉及,隨閱隨記,不以類分。每事著其所出,論說則每參以當(dāng)時(shí)事,是不惟可考古事,亦可知當(dāng)時(shí)軼聞也。容甫所著《大戴禮記正誤》、《春秋述議》、《述學(xué)》、詩文集等并已刊刻傳世,此編則未獲鏤版,彌足珍貴。書中有繆藝風(fēng)等諸家題記?!?/p>

      后來學(xué)者論及《文宗閣雜記》,大抵皆據(jù)之,視為汪中的著作。*參徐德明:《清人學(xué)術(shù)筆記提要》,北京:學(xué)苑出版社,2004年,第93~95頁。而據(jù)筆者考證,《雜記》實(shí)為一雜抄冊(cè)子,并不是“著作”,亦非汪中之所撰。今為逐條查考,于其中的各條文字,皆檢出出處,并與原書對(duì)勘,為質(zhì)證如后。

      (二)

      《文宗閣雜記》共三卷,第一卷107條,第二卷52條,第三卷13條,合計(jì)共172條。考此172條筆記,無一不從他書抄來,而又無一字的發(fā)明。其所抄之書,共十一種,其目為:洪邁《容齋隨筆》,邵晉涵輯《舊五代史》,陸游《入蜀記》,朱翌《猗覺寮雜記》,葉紹翁《四朝聞見錄》,李日華《六研齋筆記》、《紫桃軒雜綴》,孫承澤《閑者軒帖考》,郭宗昌《金石史》,陸隴其《三魚堂外集》,游藝《天經(jīng)或問》。各條文字,間有節(jié)去若干字者,但在抄錄之外,無只字按語,則是并無例外的。據(jù)此以觀,其非學(xué)人的著述,可說是彰明較著,無庸多辯了。

      為見出其書性質(zhì),茲據(jù)《文宗閣雜記》(后文徑省作“《雜記》”,不另注),查檢各條出處,而詳注之,制為表格。所抄有刪節(jié)者,或其他改異,并記為“附注”。各條小題,原稿本無,為《新編汪中集》所加,今即取為標(biāo)目,不復(fù)更擬。又考證此事,與《四庫全書》最有關(guān)系,所以取校之書,即據(jù)《四庫全書》本。

      第一卷(107條):

      序號(hào)小 題出 處附 注1陳摶明李日華《六研齋筆記》二筆卷四①。此條小題“陳摶”原有。《雜記》中除第二卷第1條及此條外,其他170條,皆無小題。2王重陽同上。3澄心同上。《新編汪中集》本誤將此條與上條合為一條。此條小題為新擬。4白麟同上,三筆卷四。5八月端午宋洪邁《容齋隨筆》卷一②。6羅處士志同上。7黃魯直詩同上。8敕勒歌同上。此條“按古樂府”句前節(jié)去57字,末又節(jié)去41字。9白樂天新居詩同上。10白用杜句同上。11唐重牡丹同上,卷二。此條原360字,僅節(jié)抄38字,次序亦倒。12長(zhǎng)歌之哀同上。13隔是同上。14李太白同上,卷三。15蔡君謨帖同上。此條后半節(jié)去92字。16張九齡作牛公碑同上。17十年為一秩同上,卷一。18李頎詩同上,卷四。19為文矜夸過實(shí)同上。20冉有問衛(wèi)君同上,卷三。21賢父兄子弟同上。①②據(jù)《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67冊(cè),子部一七三,臺(tái)北:臺(tái)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后省作“四庫全書本”。據(jù)《四庫全書》本,第851冊(cè),子部一五七。

      (續(xù)表)序號(hào)小 題出 處附 注22漢唐八相同上,卷五。23上官桀同上。24金日磾同上。25漢武賞功明白同上。26字省文同上。27負(fù)劍辟咡同上。28名世英宰同上,卷七。29唐詩戲語同上,卷十一。30唐詩人有名不顯者同上,卷十五。此條原文199字,此僅節(jié)抄50字。31呼君為爾汝同上。32世事不可料同上。33蔡君謨帖語同上。34二士共談同上。35張子韶祭文同上。36京師老吏同上。37王安石棄地同上,五筆卷一。此條末節(jié)去44字。38雙生以前為兄同上。此條開頭節(jié)去8字。39唐曹因墓碑同上,五筆卷二。此條末節(jié)去43字。40八種經(jīng)典同上,五筆卷八。41畏人索報(bào)書同上,五筆卷九。42歐公送慧勤詩同上。此條末節(jié)去23字。43盛衰不可常同上,五筆卷七。此條后半節(jié)去333字。44一二三與壹貳叁同同上,五筆卷九。此條末節(jié)去111字。45端午帖子詞同上。46絕句詩不貫穿同上,五筆卷十。47唐藩鎮(zhèn)幕府同上,續(xù)筆卷一。48李衛(wèi)公帖同上。49湯武之事同上,續(xù)筆卷二。50義理之說無窮同上。51二傳誤后世同上。52燕說同上,續(xù)筆卷三。53詩文當(dāng)句對(duì)同上。54盜賊怨官吏同上,續(xù)筆卷五。55后妃命數(shù)同上。56紀(jì)年兆祥同上,續(xù)筆卷十三。

      (續(xù)表)序號(hào)小 題出 處附 注57州縣牌額同上,續(xù)筆卷十四。58劉蕡下第同上,續(xù)筆卷十六。此條開頭節(jié)去97字,末又節(jié)去17字。59天生偶對(duì)同上,續(xù)筆卷十二。60文字潤(rùn)筆同上,續(xù)筆卷六。61冗濫除官同上,三筆卷七。62馮道王溥同上,三筆卷九。63周玄豹相同上。64朱崖遷客同上,三筆卷一。65唐昭宗恤錄儒士同上,三筆卷七。此條后半節(jié)去221字。66五俗字同上,三筆卷十三。67瞬息須臾同上,三筆卷十四。68蔡君謨書碑同上,三筆卷十六。69梁壯元八十二歲同上,四筆卷十四。70二朱詩詞同上,四筆卷十三。71竇叔向詩不存同上,四筆卷六。72用柰花事同上。73東坡作碑銘同上。此條節(jié)去3字。74西太一宮六言同上,四筆卷七。75文字書簡(jiǎn)謹(jǐn)日同上,四筆卷九。76吏部循資格同上,四筆卷十。77青蓮居士同上。78金剛經(jīng)四句偈同上,四筆卷十三。79四蓮花之名同上。80黑法白法同上。81多心經(jīng)偈同上。82天宮寶樹同上。83白分黑分同上。84月雙閏雙同上。85逾繕那一由旬同上。86七級(jí)微塵同上。87鬼谷子書同上,四筆卷二。88李太白怖州佐同上,四筆卷三。89老杜寒山詩同上,四筆卷四。90具圓復(fù)詩同上,三筆卷十二。此條節(jié)去118字。91政和宮室同上,三筆卷十三。

      (續(xù)表)序號(hào)小 題出 處附 注92趙德甫金石錄同上,四筆卷五。93蓍龜卜筮同上,續(xù)筆卷八此條抄前241字,后段節(jié)去435字。94作詩旨意同上,五筆卷四。此條原文529字,節(jié)抄中間108字。95吳激小詞同上,卷十三。96人君壽考同上,卷八。97親王與從官往還同上,卷三。98容齋五筆序序?yàn)橹x三賓撰,見明馬元調(diào)刻本,《四庫全書》本無此序。99馮道詩《舊五代史》卷一二六《馮道傳》小字注①;又“送盧質(zhì)”句,見同書卷九三《盧質(zhì)傳》。100馮道修夫子廟同上,卷一二六《馮道傳》小字注。101楊凝式題壁同上,卷一百二十八《楊凝式傳》小字注。102康澄論政見《舊五代史》卷四十三《唐明宗本紀(jì)》。103李濤納命同上,卷九十八《張彥澤傳》小字注。104桑維翰責(zé)張彥澤同上,卷八十九《桑維翰傳》小字注引《五代史補(bǔ)》?!段宕费a(bǔ)》為陶岳撰,收入《四庫全書》。105契丹冊(cè)立晉王文同上,卷七十五《晉高祖本紀(jì)》。106壺關(guān)讖書同上。又按語一節(jié),見卷八十《晉高祖本紀(jì)》小字注引《五代史闕文》。《五代史闕文》為王禹偁撰,亦收入《四庫全書》。107唐末讖語同上,卷一百《漢高祖本紀(jì)》小字注引《五代史補(bǔ)》。①據(jù)《四庫全書》本,第277~278冊(cè),史部三五~三六。

      第二卷(續(xù)編卷上,52條):

      序號(hào)小 題出 處附 注1趙師淵李日華《六研齋筆記》二筆卷二。此條小題原有。2唐人極重潤(rùn)筆同上。3老君五千文李日華《紫桃軒雜綴》卷二①。《紫桃軒雜綴》、《又綴》,皆未收入《四庫全書》。4名跡真?zhèn)坞y定同上。5議論與實(shí)詣同上。6散卓筆同上。7禪智寺側(cè)之井《紫桃軒又綴》卷三。8尸素之畜同上,卷一。9裴勛呼父為郎同上。此條節(jié)去一句。①據(jù)《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子部第108冊(cè),濟(jì)南:齊魯書社,1995年。《紫桃軒又綴》同。

      (續(xù)表)序號(hào)小 題出 處附 注10象畏虎同上。11邵康節(jié)居洛同上。12金醴玉漿《紫桃軒雜綴》卷一。13偶得詩句同上。14學(xué)書之法同上。15偽物亦有不可磨滅《紫桃軒又綴》卷一。16吉兇修短系于結(jié)胎同上,卷二。17季嵩看瓊花同上,卷一。18楊光遠(yuǎn)叛《舊五代史》卷九十七《楊光遠(yuǎn)傳》小字注引《五代史補(bǔ)》。19湘陰公軼事同上,卷一百五《宗室列傳二》。20周世宗詔書同上,卷一百十五《周世宗本紀(jì)》。21周世宗賜李景書同上,卷一百十六《周世宗本紀(jì)》。22世宗問卜同上,卷一百十九《周世宗本紀(jì)》小字注引《五代史補(bǔ)》。23世宗詔陳摶同上,卷一百十九《周世宗本紀(jì)》小字注引《五代史補(bǔ)》。24世宗問相于張昭遠(yuǎn)同上。此條所錄,緊接上條之后。25世宗問王樸云祚同上。此條所錄,亦緊接上條后。26世宗上病龍臺(tái)同上。此條所錄,亦緊接上條后。27宋齊丘投姚洞天同上,卷一百三十四《李景傳》小字注引《五代史補(bǔ)》。28羅紹威詩同上,卷十四《羅紹威傳》。29鄭準(zhǔn)作歸姓表同上,卷十七《成汭傳》小字注引《五代史補(bǔ)》。30敬翔裨贊同上,卷十八《敬翔傳》及《傳》小字注引《五代史補(bǔ)》?!跋韬米x書”一節(jié),為節(jié)抄。31李克用報(bào)王建書同上,卷二十六《武皇紀(jì)下》。報(bào)書文字同,書前之述事,有節(jié)略。32李襲吉書同上,卷六十《李襲吉傳》。33安重榮叛同上,見卷九十八《安重榮傳》小注引《五代史補(bǔ)》。34鐘阜山陸游《入蜀記》卷一①,乾道六年七月五日。35見秦伯和同上,七月六日、七日。36過慈姥磯同上,七月十一日。①據(jù)《四庫全書》本,第460冊(cè),史部二一八。

      (續(xù)表)序號(hào)小 題出 處附 注37長(zhǎng)年三老同上,卷三、九月四日。此條為節(jié)抄。

      (續(xù)表)序號(hào)小 題出 處附 注38招頭王百一同上,卷四、九月二十八日。39峽州印文用字同上,卷四、十月六日。40唐人重端硯宋朱翌《猗覺寮雜記》卷上①。41玉汝為名同上。42竹根稚子同上。43美丈夫比花同上。44蘸甲同上。45文章之功同上。46韓筆之妙同上。47房融詩同上。48體物命意功夫同上。49禊帖孫承澤《閑者軒帖考》“禊帖”條②。此書入“四庫存目”。50周岐陽石古文明郭宗昌《金石史》卷一③。51恃法不如恃德陸隴其《三魚堂外集》卷二《殿試策(庚戌科)》④?!白h教”前,脫“議法不如”四字。52吉兇與禍福游藝《天經(jīng)或問》前集卷四⑤。①②③④⑤據(jù)《四庫全書》本,第850冊(cè),子部一五六。據(jù)《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78冊(cè),濟(jì)南:齊魯書社,1996年。據(jù)《四庫全書》本,第683冊(cè),史部四四一。據(jù)《四庫全書》本,第1325冊(cè),集部二六四。據(jù)《四庫全書》本,第793冊(cè),子部九九。

      第三卷(續(xù)編卷下,13條):

      序號(hào)小 題出 處附 注1漢韓明府叔節(jié)修孔廟禮器碑郭宗昌《金石史》卷一。2漢景君銘同上。3漢曹景完碑同上。4吳天發(fā)碑同上。5魏受禪碑同上。6后魏魯郡太守張君頌同上。7唐道因禪師碑同上,卷二。8唐王清源忠嗣碑同上。9唐景龍觀鐘銘同上。10唐柳尚書公綽武侯祠碑同上。11唐圭峰禪師碑同上。12慶元黨見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卷四①。13閱古南園同上,卷五。①據(jù)《四庫全書》本,第1039冊(cè),子部三四五。

      (三)

      據(jù)上表,《雜記》之非“著作”,可云昭然明白、無待分說了。而《雜記》之非汪中手稿,亦試證之。

      汪中的生平著述,《述學(xué)》、《汪容甫遺詩》外,不過六七種,多有刻本行世*據(jù)《汪氏叢書》,凡6種,為:《廣陵通典》、《大戴禮記正誤》、《經(jīng)義知新記》、《春秋列國(guó)官名異同考》、《國(guó)語校文》、《舊學(xué)蓄疑》。此外又有《策略謏聞》一種,當(dāng)時(shí)有刻本,今存陳壽祺抄本。;其佚而不存、著而未成及所輯之書,亦有若干種,可見其子喜孫所撰《容甫先生年譜》、《汪氏學(xué)行記》*二書在《汪氏叢書》中。參秦更年《重印江都汪氏叢書序》。。民國(guó)十四年(1925),陳乃乾、秦更年等學(xué)者,又蒐討汪氏父子兩代的著作,刊為《重印江都汪氏叢書》*陳乃乾《重印江都汪氏叢書目錄序》:“右江都汪氏父子所著書,都十有三種,蓋取汪氏家刻及各叢書本,彙集刊傳者也。吾友尹碩公(炎武)、秦曼青(更年)服膺汪氏之學(xué),倡為此議,……醵貲以畀手民?!?。此外,顧頡剛在1916年撰《清代著述考》,也于汪中所著之書,略有所考述*顧頡剛著:《清代著述考》第一冊(c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252~255頁。。凡此,皆未見語及《雜記》,是此書之出,羌無來歷。

      《雜記》第一卷的陸芝跋,末署時(shí)間為“嘉慶二十三年(1818)戊寅歲仲冬月”,距汪中之卒(汪卒于1794年),已歷二紀(jì),而汪中之子喜孫,此時(shí)已三十三歲,且在前此十一年即嘉慶十二年(1807)中舉,不但能讀父書,又多方搜輯過其父的遺篇?dú)埡?jiǎn),不遺余力,若世間真有此書,喜孫自必百計(jì)訪之,縱不能訪獲,亦決不致略無知聞。就算喜孫本人不知,喜孫之友朋交游及父執(zhí),豈并皆耳目閉塞、無一知之者?喜孫于道光十八年(1838)在杭州舉行紀(jì)念汪中之祭,邀包世臣作《梁園大招圖》*王翼鳳《舍是集》卷七《為孟慈農(nóng)部題〈梁園大招圖〉》題下小注云:“江都儒林汪容甫先生沒于西湖梁氏葛嶺園,道光戊戌中秋,哲嗣孟慈在杭集先生舊游,設(shè)位饋食,繪圖者,為安吳包慎伯先生。”(《清代詩文集匯編》第610冊(c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570頁),其事在當(dāng)日學(xué)林可謂大事聲張,并世學(xué)人知之者眾。所以,退一步說,就算喜孫及其父子的友朋于天壤之間尚存《雜記》,并略不之知,而為此書作跋的“陸芝”,既能于汪中生卒年,言之而無差(詳下引),則其于當(dāng)代學(xué)人,必不致太隔膜;如此,則喜孫竭力訪求父書之事,其人亦不應(yīng)無所風(fēng)聞。而其跋云:“江都汪容甫先生,負(fù)經(jīng)濟(jì)才,在浙著書甚富。文以漢魏為則。平生最欽佩顧炎武。孝行聞?dòng)卩l(xiāng)里。家貧,有高節(jié),愛讀書,無錢購(gòu)置,嘗入書肆,隨讀隨能記之。乾隆九年生,五十九年卒。嘉慶二十三年戊寅歲仲冬月,平泉陸芝拜撰?!?見《文宗閣雜記》第1、137~138頁。此跋凡百字,細(xì)玩之,語氣之間,意似此書不足珍,得書的經(jīng)過,亦遂漠然置之,而無一語之及。此真大出乎常情之外。而較諸當(dāng)時(shí)之學(xué)人,皆珍視汪氏之書,尤為不可解之事也。不寧唯是,據(jù)陸芝、筠廠等的題識(shí),推測(cè)其時(shí)其事,則《雜記》一書,應(yīng)經(jīng)數(shù)人遞藏,而檢視全書,從首至尾,無一圖書印記。無圖書印記,則藏者之名號(hào)、生平,亦無由索考。此真所謂“羚羊掛角,香象渡河”,掃塵滅跡,揆之藏書家的通例,亦決不如是。

      《雜記》的第二卷題識(shí)者為繆荃孫,其語云:“己亥冬仲,筠盦大兄出視大儒手著,讀之,所為名無虛有耳。后世慧眼者定應(yīng)珍重視之。江陰繆荃孫拜題于鐘山講舍?!?見《文宗閣雜記》第1、137~138頁。按,據(jù)“筠盦大兄”云云,知筠廠為伯氏,而筠廠題識(shí)又云“遂新二弟”,則前后之間,文字亦相扣合,而檢《藝風(fēng)老人日記》,則荃孫相與過從之人,并無一人號(hào)筠廠,亦并無一人名(或字)遂新者。己亥為光緒二十五年(1899),冬仲為十一月,此年此月的《藝風(fēng)日記》,亦并無一語及于此事、此書,亦并無一字及于汪容甫。簡(jiǎn)言之,在通部《藝風(fēng)日記》中,竟渺無此事的影子。

      又《雜記》中字為行書,被目為稿本,收入《稿本匯刊》,而取今存之汪中手札*羅振玉輯《昭代經(jīng)師手簡(jiǎn)》,收汪中手札一通,行書。又傅增湘藏《汪容甫先生手札》,亦收七通,筆者未見。,以比觀之,字跡又大弗類。據(jù)《容甫先生年譜》乾隆五十二年(1787)云:“是時(shí)先君已病偏廢,故行間斜上,不復(fù)如盛年所書?!薄赌曜V》乾隆五十八年(1793)四月復(fù)引汪中《與謝墉書》云:“某衰病日增,近則右手不仁,已成偏中之勢(shì)?!薄峨s記》之字,若出汪中之手,則必在1790~1792年間,其字雖大抵行草,而行間殊整,略無夭斜。是從字跡書法論之,又不合如是。

      凡此種種,借汪中之語,真可云使人“群疑滿腹”(《致劉端臨書》),無以為解。而尤足證《雜記》必不出汪中手者,則是在開卷書名之下,赫然有“江都汪中容甫著”七字。七字的筆跡,與正文無二致,正文若為汪中稿,則此所署七字,亦必出汪中之手。如所周知,汪中為有清一代最通博的學(xué)人之一,何為“著作”,何為“抄纂”,豈能不知分別?又豈至于“以抄書為著作”,杜撰不經(jīng)?所以以汪中的為人,若抄此三卷稿,必不署此七字;若署此七字,則此三卷稿,亦必為其讀書心得,而非雜抄前人之書。而據(jù)前之表,《雜記》又確為“抄書”無疑,換言之,亦即《雜記》作者確為“以抄書為著作”,則此與汪中的為人為學(xué),方圓鑿枘,格不相入。職是之故,《雜記》的作者,就決不能是汪中。

      (四)

      《雜記》既非“著作”,又非汪中稿本,已如前述,本文至此,似也可無事再辯、了結(jié)此案了。但細(xì)思之,另有一種可能,即:《雜記》或本為汪中筆記,本無“汪中著”字樣,他人見之而過錄,又誤為汪中著作,復(fù)又加“江都汪中容甫著”七字,與汪中本人固無干也。此種情形,可能性固極小,但亦試為討論之。

      一般而言,凡名家之抄本,多有題跋,以記其緣起。如陳壽祺抄本《策略聞》(亦汪中著作),其原書為乾隆三十三年(1768)刻本,乾隆五十一年(1786),為十五歲的陳壽祺所見,乃手抄一本,加題識(shí)云:“是編雖僅三十篇,而敘事簡(jiǎn)當(dāng),筆力矯拔。……因就季兄處借錄之。錄竟,識(shí)其大概如此。丙午嘉平望日,左海識(shí)?!?見《新編汪中集》,第227頁。束發(fā)之年的陳壽祺,已知汪中的盛名(其時(shí)汪中尚在,年四十三,名已如此),手抄其書,則其人身后的遺書手澤,必更為學(xué)人所珍視?!峨s記》若真為人過錄本,準(zhǔn)之常例,必有跋以識(shí)之。此三卷書,于來歷無一語之及,必非他人所錄。此其可疑者一。

      汪中的讀書札記,確為其撰作的,今有兩種,一為《舊學(xué)蓄疑》,一為《經(jīng)義知新記》。此二種皆有按語?!吨掠洝窞樽x經(jīng)書札記,一卷,其中用“按”37次、“案”1次、“今按”2次,又用“中按”14次、“中謂”3次、“又按”2次。*據(jù)《汪氏叢書》本。《蓄疑》為讀子史及雜書札記,一卷,其中用“按”15次、“案”6次,又用“中按”2次、“中讀”1次,又“今檢”1次、“據(jù)此”2次;此外又記備考之語,如“記查《文選注·景福殿賦》”,“記入《唐韻正》‘牙’字下”,“記考《一切經(jīng)音義》”,“記查《周易大義》”*據(jù)《汪氏叢書》本。,等等。凡此,皆《雜記》之所無。此其可疑者二。

      據(jù)所抄之書言,《雜記》第一卷107條,獨(dú)于《容齋隨筆》連篇累牘抄93條,占整卷書的87%。其余14條中4條出《六研齋筆記》,9條出《舊五代史》。通一卷書所抄,不過三書。這實(shí)在是孤陋的。此其可疑者三。

      又通計(jì)《雜記》三卷所抄之書,類別為:子部雜家3種、存目1種,小說家1種,天文算法1種;史部正史1種,傳記1種,目錄1種,存目1種;集部別集1種。此與汪中的為學(xué)興趣,亦大不符。此其可疑者四。

      《雜記》既無一按語,則其抄此三卷亂雜文字,目的安在?為消磨光陰乎,抑備忘乎?若云前者,以汪氏治學(xué)之精勤,惜時(shí)惜力,必不為之;若云后者,則皆習(xí)見之書,易得之本,以汪氏記誦之廣博,又安用此為?汪中《與朱武曹書》云:“曾子有言:‘往而不返者,年也?!庇衷疲骸啊秱鳌吩唬骸裆谇冢趧t不匱?!盾髑渥印吩唬骸浂嶂?,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盛年不再,日力可惜,愿足下之循序而持久爾。”*見李金松校箋:《述學(xué)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第760、761頁。朱武曹指朱彬。其于友朋之間,既為此“勸學(xué)語”,其在于己,又豈至枉拋精力?在《與秦丈西巖書》中,汪中又自述云:“某……有志于古人立言之道,蓋挫折既多,名心轉(zhuǎn)熾,不欲使此身為速朽之物也?!?見《容甫先生年譜》乾隆三十三年引?!赌曜V》乾隆三十六年又引鄭虎文《與朱學(xué)使筠書》云:“汪生蓋篤學(xué),薄浮名而期不朽者也。”此真“心事畢見”。亦以此故,他于“近日聲名頗勝于昔”(《致劉端臨書》四),便頗為在意了。又劉臺(tái)拱《容甫先生遺詩題辭》云:“(容甫)早歲喜為詩,三十以后絕不復(fù)作,舊稿多散失?!?見《容甫先生遺詩》卷首(《汪氏叢書》本)。此語亦鑿然可信。汪中《上竹君先生書》:“《尋珊竹公墓詩》一卷呈上,中久不親丹槧,數(shù)年不復(fù)作詩?!?見李金松校箋:《述學(xué)校箋》,第734頁。又《題機(jī)聲燈影圖》題下小注云:“中年多病,久不作詩。比至居憂,此事遂絕。某出此卷索題,有傷其事,聊作數(shù)章,以當(dāng)一哭。孤子汪中記。乾隆五十三年十二月?!?見汪中:《容甫先生遺詩》卷五,《汪氏叢書》本。所云“某出此卷”,指洪亮吉。汪中不喜洪,其《致劉端臨書》五云:“陽湖有洪禮吉者,妄人也,倘得交于足下,幸勿為其所欺可耳?!?《新編汪中集》,第438頁)禮吉,洪亮吉初名。又《容甫先生年譜》乾隆五十一年云:“先君于鄉(xiāng)前輩稱之不置口,雖所學(xué)不同,持論不必盡合,固未嘗如洪編修亮吉所述,詆魚門、子田為不通也?!痹谠诳梢杂∽C。如此之人,專力治經(jīng)之后,連作詩都已廢棄,何有意興抄此?并且,汪中為家計(jì)所迫,亦絕無此多暇。友人劉臺(tái)拱勸其勒定文字,汪中自嘆云:“所諭糾集文字,中亦素有此心,然中之志,乃在《述學(xué)》一書,文藝又其末也??嗖坏萌顺瓕?,悶悶?!?見《新編汪中集》,第436頁。自己的文字,尚無力請(qǐng)人代抄,又怎肯枉拋日力,抄此無用雜書?此其可疑者五。

      (五)

      不過,以上俱從“書外”推說,或不能最終作數(shù);而從《雜記》“書內(nèi)”觀之,則所抄各條,多膚淺之語,與汪中的生平學(xué)術(shù),了不相涉;或底下之書,又與汪中的持說,大相乖迕。不一而足。此尤為可怪者也。以下逐條摘舉,為疏證之。

      其一,《雜記》第一卷抄《容齋隨筆》“字省文”條云:

      今人作字省文,以“禮”為“禮”,以“處”為“処”,以“與”為“與”。凡章奏及程文書冊(cè)之類不敢用,然其實(shí)皆《說文》本字也。許叔重釋“禮”字云:“古文?!薄皠I”字云:“止,得幾而止?;驈奶??!薄芭c”字云:“賜予也。與、與同?!比粍t當(dāng)以省文者為正。*見《文宗閣雜記》,第20頁。按此條在《容齋隨筆》卷五。

      按,此三字,見于《說文解字》,在中年的汪中,已早為常識(shí),無須從他書稗販。《說文解字》在宋代的學(xué)者,并不人人盡讀,洪書所以記之;而在汪中的時(shí)代,《說文》是學(xué)者的必讀書,汪中本人,更是此書的專家;《容甫先生年譜》乾隆五十六年云:“先君亦治《說文》,著《說文求端》,未成。先君撰《玎文正》駁《說文解字》。段先生注《說文》用此說。”《年譜》又引謝墉與汪中書云:“數(shù)年來有校訂《說文》之役,前曾以數(shù)字問難于抱經(jīng),尚未有以開我。足下卓識(shí)過人,幸有以示之。”汪中為答謝墉之疑,乃作《釋童》一篇,收入《述學(xué)》。*亦見《年譜》乾隆五十六年?!夺屚芬姟妒鰧W(xué)校箋》第116~117頁,末云:“此篇答舉主謝侍郎作。”

      不僅于此,汪中對(duì)于《爾雅》之書,亦下過大功夫。汪喜孫《先君家傳(集語)》云:“其治《爾雅》之學(xué),有《爾雅》校本,較邵學(xué)士《正義》多四十三條,郝蘭皋《爾雅義疏》采之。”*汪喜孫著:《孤兒編》卷二,《汪氏叢書》本。參觀《先君學(xué)行記》:“先君?!稜栄拧饭显圃疲?jǐn)按:此跋為先君初校時(shí)所題,后更出入群籍,引據(jù)經(jīng)注異文,以志古本同異,所校多出邵《疏》之外者凡四十三條,且有邵《疏》本譌文脫字,藉以諟正者。具藳在邵《疏》后一年,迨后邵書行,先君遂盡棄其學(xué)?!?《孤兒編》卷二)《先君學(xué)行記》云:“治小學(xué),于形聲、假借,考辨最深,詳《爾雅》校本及《知新記》?!?見《孤兒編》卷二(《汪氏叢書》本)。又其《經(jīng)義知新記》中,亦“多古字古義”*見《容甫先生年譜》“乾隆三十八年”。。此外,汪中又?jǐn)M撰《小學(xué)》,“依《爾雅》篇目,分別部居”*見《容甫先生年譜》“乾隆四十一年”。。盧文弨《抱經(jīng)堂文集》卷十九《答汪容甫中書》云:“聞近著《小學(xué)》,一本古訓(xùn),補(bǔ)《蒼》之亡,作《雅》之翼,拭目以期蚤睹也。”*盧文弨著,王文錦點(diǎn)校:《抱經(jīng)堂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第269頁。凡此,皆可見其功力。汪中之能識(shí)難字,即在乾嘉學(xué)者中,也是極特出的。有一件事,可以替他說明。錢大昕《潛研堂文集》卷三十三《答孫淵如書》云:“仆前跋《楊大眼造像記》,未詳‘’字,足下謂‘震’即‘振旅’之異文,敬聞命矣。頃見江都汪容甫,亦如足下之言。即當(dāng)刊正,以志不忘?!?錢大昕著,呂友仁校點(diǎn):《潛研堂集》上冊(c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602頁。又盧文弨《答錢辛楣詹事書》云:“《楊大眼造像記》中‘’字,江都汪容甫以為即‘旅’字,以字形審之,良然?!?見《抱經(jīng)堂文集》卷十九,第265頁。據(jù)《楊大眼造像記》拓本,“”當(dāng)為“”,《抱經(jīng)堂文集》刻本亦誤。盧、錢皆不識(shí)的字,汪中能識(shí);《容齋隨筆》的這一條,又抄它做甚?

      其二,《雜記》又抄《容齋隨筆》“負(fù)劍辟咡”條云:

      《曲禮》記童子事曰:“負(fù)劍辟咡詔之。”鄭氏注云:“負(fù),謂置之于背;劍,謂挾之于旁。辟咡詔之,謂傾頭與語??谂栽粎!睔W陽公作其父《瀧岡阡表》云:“回顧乳者劍汝而立于旁?!闭么肆x。今廬陵石刻存,衢州所刊《六一集》,已得其真,或者不曉,遂易“劍”為“抱”,可嘆也。*見《文宗閣雜記》,第21頁。

      按,汪中于《三禮》之學(xué),功夫亦深,《曲禮》此語及鄭注,自爛熟于心,亦無勞摘錄。《容甫先生年譜》乾隆四十一年云:“是卷于《尚書》、《毛詩》、《三禮》、……多所發(fā)明?!庇智∷氖哪暝疲骸笆菚r(shí)所錄,于《禮記》、《說文》多所發(fā)明?!蓖糁胸ノ鍤q自述云:“某始時(shí)止習(xí)辭章之學(xué),數(shù)年以來,略見涯涘。《三禮》、《毛詩》,以次研貫?!?見《容甫先生年譜》乾隆三十三年引汪中《與秦西巖書》。乾隆四十四年(1779),汪中為三十六歲,即從二十五歲算起,其于讀《三禮》,亦已歷十年,其功力為如何,可以想見。包世臣《藝舟雙楫》卷三《書述學(xué)六卷后》記其事云:“世人皆稱容甫過目成誦,而使酒不守繩尺。貴生母,容甫親妹也,嘗語予曰:‘先兄每日出謀口食,夜則炳燭讀《三禮》四十行,四十遍乃熟?!?包世臣著,李星點(diǎn)校:《包世臣全集·中衢一勺、藝舟雙楫》,合肥:黃山書社,1993年,第314~315頁。包世臣之意,固是為了貶低汪中,但說他在少時(shí),用功讀《三禮》,則當(dāng)是可信的。又汪喜孫《先君學(xué)行記》云:“先君精研《三禮》,游歙,主汪梧鳳家,得見戴君未見之書,私淑戴君緒論,所學(xué)益進(jìn)。錢少詹事贈(zèng)先君楹帖有云:‘學(xué)古通周禮?!R學(xué)士《抱經(jīng)堂集·書儀禮后》云:‘容甫語余,嘗見宋本《儀禮》鄭氏注與今本異同,予因假其傳錄者以歸,實(shí)與賈疏先后次序不同,當(dāng)是賈氏未疏之前所傳本不一?!峙c先君書云:‘承示《儀禮》逸注,惜相隔百里而遙,不能朝夕見,以策我之頹墮?!桥c盧學(xué)士講《三禮》之學(xué)一也。王侍郎嘗述其少時(shí),見先君與李先生惇論明堂制度,議論不相下;是與李先生講《三禮》之學(xué)二也。與程先生書云:‘《明堂通釋》,亦著成書一卷。’據(jù)此,知《明堂通釋》別為一書,后乃附《述學(xué)》。嘗與友人述《通藝錄》‘九谷’、‘溝洫’諸篇及當(dāng)阿等制,縷析其所學(xué),深入細(xì)微,手畫口述,神采飛逸,喜孫嘗聞諸父友云。又先君嘗致書劉先生云:‘去年交程舉人瑤田與金殿撰,于戴君之學(xué),可云具體?!?jǐn)按,先君?!秵史鳌范嘤么鳌⒔鸲f。劉先生亦治《三禮》,先君辨貞女引其說,又與先生書嘗論‘壹戎殷’之義。是與程先生、劉先生及金君講《三禮》之學(xué)也。”*見《孤兒編》卷二(《汪氏叢書》本)。其與時(shí)人切磋《三禮》,可見一斑。在《經(jīng)義知新記》中,又有訓(xùn)解《曲禮》的四、五條。功力如此,又何用借途宋人雜書,來記《曲禮》的“劍”字?

      其三,《雜記》中尤為乖迕的,則是從《三魚堂外集》抄的“道學(xué)家言”:

      使唐虞三代不能先正人心,則其法之弊,亦與后世等耳。法寬而弊可生于寬之中,法嚴(yán)而弊即伏于嚴(yán)之內(nèi)。法無定,而人得因其無定者以為奸;法有定,而人即因其有定者以滋弊。雖有圣人,豈能善其后哉。然則治天下之道,從可知矣。未有法不立而能治者也,未有人心不正而能行法者也。是故恃法不如恃徳,議法不如議教,徳教立則人心正,人心正則法無不行矣。*見《文宗閣雜記》,第207頁?!白h法不如”四字原脫,據(jù)《四庫全書》本補(bǔ)。

      其四,及從游藝《天經(jīng)或問》所抄的:

      夫吉兇則致禍福,而不可以禍福即吉兇也。如其順理心安,則福固吉,禍亦吉也。理不順,心不安,則為禍固兇,福亦兇也。蓋禍福不能自免,而理則至定,此心所以順之也。*見《文宗閣雜記》,第207~208頁。

      按此二節(jié),并屬道學(xué)家的“席上腐談”。陸隴其之為學(xué),是汪中所不喜的,《三魚堂外集》的這一節(jié),亦是儒者常言;《或問》之語,則不過《孟子》所云:“莫非命也,順受其正?!M其道而死者,正命也?!?見《孟子·盡心上》。朱熹《孟子集注》:“人物之生,吉兇禍福,皆天所命。然惟莫之致而至者,乃為正命。故君子修身以俟之,所以順受乎此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01頁)參觀《朱子語類》卷六十:“若出門吉兇禍福皆不可知,但有正不正。自家只順受他正底,自家身分無過,恁地死了,便是正命。若立巖墻之下,與桎梏而死,便不是正命?!?王星賢點(diǎn)校,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1429頁)或張載《西銘》:“富貴福澤,將以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順事;沒,吾寧也?!?張載著,章錫琛點(diǎn)校:《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第62~63頁。按,《西銘》之文,本載呂祖謙《皇朝文鑒》卷七十三,在今本《正蒙》中,為《乾稱篇》之部分。此在汪中,氣味都是不相近的?!痘騿枴吩凇端膸烊珪?,為天文算法類書,汪中于天算之學(xué),本是有興趣的*汪中《致劉端臨書》五:“又《九章算術(shù)》,亦乞一本?!?《新編汪中集》,第438頁)又江藩《國(guó)朝漢學(xué)師承記》卷七《汪中》:“藩弱冠時(shí),即與君定交,日相過從。嘗謂藩曰:‘予于學(xué)無所不窺,而獨(dú)不能明《九章》之術(shù)。近日患怔忡,一構(gòu)思則君火動(dòng),而頭目暈眩矣。子年富力強(qiáng),何不為此絕學(xué)?’以梅氏書見贈(zèng)。藩知志位布策,皆君之教也?!?鐘哲點(diǎn)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114頁),而《或問》一書,卻并非天算,而是:“是書凡前后二集。后集多支離汗漫之談;此集于天道之運(yùn)行,皆設(shè)為問答,一一推其所以然,頗有理致。”*永瑢等著:《四庫全書簡(jiǎn)明目錄》卷十一,上海:古典文學(xué)出版社,1957年,第407頁。對(duì)于此等書,據(jù)汪中的為人,是必?zé)o興趣的。

      汪中的為學(xué),為實(shí)證之學(xué),他討厭道學(xué)家,也是出了名的。*江藩著:《國(guó)朝漢學(xué)師承記》卷七《汪中》:“君性情伉直,不信釋老、陰陽、神怪之說,又不喜宋儒性命之學(xué),朱子之外,有舉其名者,必痛詆之?!?中華書局本,第113頁)其厭薄講學(xué)家,所發(fā)表的議論,今見于文字的,猶在在而有;其《講學(xué)釋義》云:“孔子適宋,與弟子習(xí)禮大樹下;魯諸儒講《禮·鄉(xiāng)飲》、《大射》于孔子冢,皆講學(xué)也。禮樂不可斯須去身,故孔子憂學(xué)之不講。后世群居終日,高談性命,而謂之講學(xué),吾未之前聞也?!?見《述學(xué)校箋》,第639~640頁。他的友好劉臺(tái)拱,是有些服膺宋學(xué)的,他與書云:“李颙《傳心錄》一冊(cè)奉上,颙師心不學(xué),邪說誣民,當(dāng)日翰音登天,至于見禮萬乘,今觀其所言,則亦糞土之余,不待廓清摧陷矣。”*見《致劉端臨書》二(《新編汪中集》,第433頁)。可云“直言不諱”,無愧“畏友”。又另一書云:“李君(按指成裕)相見時(shí),每以足下篤信宋人之說為恨。君子之學(xué)如蛻然,幡然遷之,未審比來進(jìn)德修業(yè),亦嘗發(fā)寤于心否?”*見《致劉端臨書》四(《新編汪中集》,第436頁)。也是率直說出了。此外,他攻擊宋儒之語猶多,如《大學(xué)平議》之類*又其《大學(xué)平議》攻擊宋儒(見《述學(xué)校箋》,第487~490頁),亦極大膽,可以參觀。另參張舜徽《清代揚(yáng)州學(xué)記》,第85~90頁(武漢:華中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5年)、《清儒學(xué)記》第281~283頁所論(武漢:華中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5年)。,這也就難怪翁方綱等,對(duì)之恨恨不已了*翁之恨語,見《復(fù)初齋文集》卷十五《書墨子》(《續(xù)修四庫全書》本,第1455冊(c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93頁)。章學(xué)誠(chéng)之攻擊,見《文史通義》外篇一《立言有本》、《述學(xué)駁文》(《章氏遺書》本,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56、58頁)。關(guān)于汪、章關(guān)系,可參柴德賡《章實(shí)齋與汪容甫》(見《史學(xué)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287~299頁)。。

      其五,《雜記》又抄《紫桃軒雜綴》論《老子》云:

      老君所授尹喜五千文,以其為藏室柱下史,得見《三墳》古書,大多節(jié)錄其要語,以為訓(xùn)耳。至漢河上公有《章句》,蜀嚴(yán)遵有《指歸》,俱未有《道德經(jīng)》之名。自唐玄宗既作注釋,始改定章句,稱《道德經(jīng)》。凡言道者,類之上卷;言德者,類之下卷??淌瘻u口老子廟中。廣川董逌《藏書志》考錄甚詳。蓋非老君之舊多矣。有志者,當(dāng)盡削去諸家傅會(huì)與其割截之說,而脈脈自求理解,庶不負(fù)此書也。*見《文宗閣雜記》,第143頁。

      按,此亦與汪中所見,格不相入。汪中于先秦子書所下功夫,亦幾十年,又作有《老子考異》*見《述學(xué)校箋》,第601~605頁。,力證著道德五千言的老子,為見秦獻(xiàn)公的周太史儋,其人生于孔子之后。近人錢穆《先秦諸子系年》援引其說,嘆之云:“今按汪氏五證,雖未全塙,要為千古卓識(shí),可以破孔子見出關(guān)著五千言之老子之傳說矣?!?錢穆著:《先秦諸子系年》,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1年,第235頁。不僅于此,《雜綴》這一節(jié),又大抵稗販自《老子翼》*可見焦竑《老子翼》卷七第177頁(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按,《紫桃軒雜綴》末條云“癸亥仲秋”,癸亥為天啟二年(1623),故其書必刊于此年后,為李日華(1565~1635)晚年之作;《老子翼》焦竑自序署“萬歷丁亥”,丁亥為1587年,其書則為萬歷間刻本,在此書之前。故知《雜綴》本《老子翼》。董逌《藏書志》已佚,《老子翼》卷七為“附錄”,為焦竑所收歷代關(guān)于老子的資料。又《老子翼》亦收入《四庫全書》,為三卷本,附《老子考異》一卷。,為極普通的常識(shí),在汪中豈不知?此外,《雜綴》開口便呼“老君”,又是道教徒的鬼話。而據(jù)諸家傳狀,汪中的脾氣,是極反對(duì)此種的。王引之《汪容甫先生行狀》云:“(先生)性質(zhì)直不飾容止,疾當(dāng)時(shí)所為陰陽拘忌、釋老、神怪之說,斥之不遺余力?!?王引之著:《王文簡(jiǎn)公文集》卷四,《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09冊(c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03頁。又凌廷堪《汪容甫墓志銘》云:“好罵世所祠諸神,如文昌、靈官之屬,聆之者輒掩耳疾走,而君益自喜?!?凌廷堪著,王文錦點(diǎn)校:《校禮堂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第319頁。并可以為證。

      其六,《雜記》又從《紫桃軒雜綴》抄論名跡真?zhèn)卧疲?/p>

      秦璽,或以為李斯,或以為程邈。石鼓文,或以為宣王,或以為宇文周?!蚝侦佑忻E,前人尚無定目如此,末學(xué)小生,挾枵腹而輒欲程量千古,何可得也?*見《文宗閣雜記》,第143~144頁。

      按,《述學(xué)》中有篇《石鼓文證》*見《述學(xué)校箋》,第260~261頁。,是專糾孫星衍誤從馬子卿的石鼓文出于宇文周之說的,連舉五證,而摧破其說。此處卻云“石鼓文,或以為宣王,或以為宇文周”,為“騎墻之語”,而不能辨白黑,汪中抄至此,竟無所雌黃?我不信也。

      其七,《雜記》又抄《紫桃軒雜綴》云:

      宋嚴(yán)羽卿論詩,姜堯章(夔)論書,皆精刻深至,具有卓見。及所自運(yùn),顧遠(yuǎn)出諸名家后,大抵議論與實(shí)詣,確然兩事。*見《文宗閣雜記》,第145~146頁。

      按,此與汪中夙所持說,亦矛盾相攻。其《修禊序跋尾》譏姜夔云:“往見宋番陽姜氏《禊帖偏旁考》,心焉笑之,即如此本,正猶青天白日,奴隸皆見,何事取驗(yàn)偏旁,然后知為定武真本?設(shè)有作偽者,依姜氏之言而為之,又何以待之?然則牽合于姜氏者,所謂貴耳賤目者也?!?見《述學(xué)校箋》,第507頁。此與《雜綴》的推崇,豈非判若冰炭?

      (六)

      《雜記》之非汪中之書,在《雜記》中尤可為確證的,則為第一卷第60條與第二卷第2條。又據(jù)汪中《策略謏聞》“碑刻篇”云:

      此外大觀中有《太清樓帖》,……而鄭夾漈之《通志·金石略》、六一居士《集古錄》、趙德甫之《金石錄》、黃伯思之《東觀馀論》、洪容齋之《隨筆》、陶宗儀之《輟耕錄》、楊升庵之《丹鉛錄》、王弇州之《四部稿》,其所題識(shí)鑒別者精矣。*見《新編汪中集》,第238頁。

      《雜記》第二卷從《六研齋筆記》抄“文人潤(rùn)筆”一節(jié)云:

      唐人極重潤(rùn)筆,韓昌黎以諛墓輦?cè)私鸩療o算,白樂天與元微之歡好,視兄弟無間,及銘元墓,猶酬以臧獲、輿馬、綾帛、銀案、玉帶,價(jià)直六七萬,則皇甫湜責(zé)裴晉公,《福先寺碑》多至九千縑,不為過矣。宋太宗時(shí),凡敕制文字,皆欽定潤(rùn)筆之?dāng)?shù),又移檄督之,蓋仍唐之習(xí)也。*見《文宗閣雜記》,第142頁。

      這一節(jié),實(shí)為《雜記》第一卷第60條已抄過的《容齋續(xù)筆》卷六“文字潤(rùn)筆”條的“節(jié)縮本”,《容齋隨筆》的考述,長(zhǎng)七八百字,前既已盡數(shù)抄下,此處又何用再抄明人的“節(jié)抄”?借汪中本人語,這豈非“譬之叔敖當(dāng)國(guó),優(yōu)孟受封;中郎在朝,虎賁接席”(見《修禊帖跋尾》)?至其結(jié)尾“宋太宗時(shí),凡敕制文字,皆欽定潤(rùn)筆之?dāng)?shù)”云云,又是出于《夢(mèng)溪筆談》的:

      內(nèi)外制凡草制除官,自給諫待制以上,皆有潤(rùn)筆物。太宗時(shí),立潤(rùn)筆錢數(shù),降詔刻石于舍人院。每除官,則移文督之,在院官下至吏人院騶皆分沾。元豐中,改立官制,內(nèi)外制皆有添給,罷潤(rùn)筆之物。*胡道靜著:《夢(mèng)溪筆談校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02~103頁。

      《夢(mèng)溪筆談》亦非僻書。而在汪中熟讀的顧炎武《日知錄》中,更有“作文潤(rùn)筆”一條*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欒保群、呂宗力校點(diǎn):《日知錄集釋》卷十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108~1111頁。,為世所知。按汪中為學(xué),本私淑顧炎武,其《與巡撫畢侍郎書》云:“中少日問學(xué),實(shí)私淑顧寧人處士?!?見《述學(xué)校箋》,第743頁。其《述學(xué)》有《六國(guó)獨(dú)燕無后爭(zhēng)義》,則專駁《日知錄》*見《述學(xué)校箋》,第653~654頁。;與劉臺(tái)拱書,又述及補(bǔ)訂顧氏《金石文字記》*《致劉端臨書》四:“顧處士已釋‘不’為‘丕’,其‘奕世’,則中所得也?!?《新編汪中集》第435頁)參觀《舊學(xué)蓄疑》“雜錄”。。其《舊學(xué)蓄疑》,尤屢屢語涉顧氏,如“亭林未之及也”,“記補(bǔ)入《日知錄》‘原官’條”,“記補(bǔ)入《日知錄》‘新唐書’條”*《汪氏叢書》本。,等等。無論如何,汪中于顧氏著述,必熟極而流,《日知錄》的有名考證,又怎會(huì)不記得了?

      在乾隆五十五年(1890),也就是汪中去文宗閣??薄端膸烊珪返哪且荒?,同時(shí)的陽湖學(xué)者趙翼,又“新出爐”了一部《陔余叢考》,其卷三十一“潤(rùn)筆”條,又據(jù)《日知錄》,稽考此事,凡得二千余字*趙翼著,曹光甫校點(diǎn):《陔馀叢考》下冊(c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603~606頁。。較之《容齋隨筆》、《日知錄》,其所引據(jù),又“后來居上”,更為詳贍。據(jù)此,《文宗閣雜記》若真為汪中所抄,則其記憶力、判斷力,差不多已喪失了,因?yàn)椴坏谝痪聿懦^的文字,至于第二卷,又復(fù)再抄其“節(jié)縮本”,——并且,連夙所熟讀的顧炎武,也付之忘鄉(xiāng),一點(diǎn)兒想不起,這又不必說同時(shí)學(xué)者的更詳博的蒐輯,也了無所知,隔膜得如上陽白頭宮女,“不知天地間別有元和新樣者在”(陳寅恪語)。這是我們所不能相信的。

      然則此書之撰,竟出誰之手?據(jù)其卷上抄《金石錄后序》不避兩“虜”字*見《文宗閣雜記》,第111、113頁。《四庫全書》本《容齋隨筆》此二“虜”字,俱已改作“金”。亦見撰《雜記》者,所據(jù)之本,并非《四庫全書》。,又據(jù)其所抄的“亂雜而無章”,筆者“大膽假設(shè)”,此書十之七八,為近代書賈所為。葉昌熾記楊守敬事云:“星吾(守敬字)之詭譎絕頂,目錄之學(xué)亦絕頂,其宋本《藏經(jīng)》改易目錄,售于宋軍門德鴻,既為一衲子道破,復(fù)作罷論。其所居宜都城磚甚古,皆刻字,攜之東瀛,善賈而估?!?葉昌熾著,王立民校點(diǎn):《緣督廬日記》第一冊(cè),長(zhǎng)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年,第425頁??芍靷螘模灿袑W(xué)者參與其間,目的當(dāng)是為了“搗鬼賺錢”;《文宗閣雜記》的作偽,或不至于此,因?yàn)槠溟g的破綻,在在而有,尚未能“裁縫滅盡針線跡”也。

      WenzonggezajiIsNotAuthorizedbyWangZhong:ATextualResearch

      WANG Pei-jun

      (CollegeofLiberalArts,ShanghaiUniversity,Shanghai200444,China)

      The authorship of the essay collectionWenzonggezaji(Notes taken in wenzong stadio) was originally claimed by Wang Zhong. It was first collected in theHundred-CollectionofQing’sManuscripts(qing dai gao ben bai zhong hui bian), and later collected intoANewCollectionofWangZhong(xin bian wang zhong ji). However, it proves to be a forged work when the total 172 items have been carefully examined and found to have been copied from over 10 books without a single note. Besides, a few items in the collection are believed to have been inconsistent with Wang’s life and idea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book is forged by some modern booksellers.

      Wenzonggezaji; manuscript; Wang Zhong

      [責(zé)任編輯羅劍波]

      王培軍,上海大學(xué)文學(xué)院副教授。

      猜你喜歡
      文宗汪氏雜記
      張文宗文章英譯文
      我的三北
      想人人
      百花(2021年8期)2021-11-17 01:33:56
      歐拉秀瑪雜記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0:44
      泰安雜記
      文苑(2019年20期)2019-11-16 08:52:42
      元代珍稀家譜《汪氏淵源錄》簡(jiǎn)論
      村居雜記
      散文詩(2017年17期)2018-01-31 02:34:18
      文心雜記
      汪氏蜂蜜產(chǎn)品包裝設(shè)計(jì)
      商情(2017年11期)2017-05-08 12:54:15
      金華山上尋“文宗”
      西和县| 呼玛县| 上杭县| 天镇县| 寿光市| 宁乡县| 京山县| 旬邑县| 彰化市| 历史| 中西区| 西和县| 禄劝| 吉隆县| 民权县| 天气| 射洪县| 新乐市| 武威市| 台北县| 武山县| 沛县| 林甸县| 巩留县| 察雅县| 江达县| 阿拉善右旗| 乌兰浩特市| 天峻县| 如皋市| 东阳市| 会理县| 常山县| 特克斯县| 长宁县| 武邑县| 松阳县| 巴楚县| 拜泉县| 思南县| 宁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