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麥積山石窟隋唐造像服飾分析及特征初探

      2017-09-30 22:26伏蓉
      甘肅教育 2017年16期
      關鍵詞:麥積山石窟服飾

      伏蓉

      【關鍵詞】 麥積山;石窟;隋唐;造像;服飾;特征

      【中圖分類號】 G6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6—0068—02

      麥積山石窟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麥積山石窟開鑿于北魏時期,石窟群主要雕鑿于由砂巖為主體的峭壁懸崖之上,現(xiàn)遺存佛教窟龕194個,各種泥塑、石雕、石胎泥塑7800尊,壁畫1300平方米。據(jù)史料記載,其開鑿歷史歷經(jīng)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幾個朝代,在中國石窟藝術乃至世界石窟藝術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歷史價值、科技價值和藝術價值極高,故麥積山石窟被世界譽為“東方雕塑館”。

      通過對麥積山石窟造像隋唐時期服飾實地認真細致的實地考察,借據(jù)歷史文獻以及近年來有關學者的研究成果,同時參考美術學和設計學學科理念和研究方法,分析和論證麥積山石窟中隋唐造像服飾的特征,對豐富中國服飾研究內(nèi)容,為高等教育、職業(yè)教育藝術與服裝設計專業(yè)教學及創(chuàng)新提供依據(jù)和借鑒,意義重大。

      一、麥積山石窟造像隋唐服飾分析

      (一)佛像的服飾藝術

      ①右坦式。在麥積山石窟第94窟內(nèi)塑有一佛二弟子三菩薩造像,服飾特點突出,色彩艷麗,衣料華貴且輕薄,應是以紗式衣料質(zhì)感進行表現(xiàn),以泥衣塑造出的這種輕紗效果突出體現(xiàn)了當時工匠的高超技藝,更能體現(xiàn)出唐王朝當時經(jīng)濟繁榮,物產(chǎn)豐富之社情。

      ②雙領下垂式。麥積山石窟第67窟佛像衣褶簡約、概括,衣裙表現(xiàn)細膩、真實、自然,服飾著色不多,但非常和諧,恰到好處地體現(xiàn)了佛的慈祥、威嚴和博大,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充分體現(xiàn)了唐王朝對傳統(tǒng)造像服飾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更進一步體現(xiàn)和反映了魏晉服飾向隋唐造像服飾進行流變的發(fā)展趨勢。

      (二)菩薩造像的服飾藝術

      ①襦裙半臂坦胸式。麥積山石窟第94窟菩薩頭戴花冠,披天衣,長瓔珞,佩戴項圈,臂上飾有釧環(huán),上身袒露,兩肩有圓形裝飾物,腰系長裙,赤足,造像形體豐腴飽滿,手指柔軟靈活,格外生動。

      ②裹幞頭、圓領袍衫式。麥積山石窟第60窟左面菩薩造像造型特征為:身材的比例勻稱,頭巾從兩肩下垂,裙裾向外面翻卷,衣褶垂直,陰暗分明,整個造像涌動著一種立體騰躍的美學動感。

      ③寬袖對襟衫式。麥積山石窟第14窟左脅侍菩薩高1.62米,造型豐滿、健壯,倚壁而立,眼神中流露出親切、慈和的微笑,宛如一位站立休息的勞動婦女。這尊造像是圓臉型,額頭空闊,鼻梁高而挺直,發(fā)辮披于雙肩,身上披帔,順著身體兩側自然下垂,上身及右腿顯露,服飾新穎脫俗,可謂齊胞的鼻祖,衣褶陰線流暢,行云流水。

      ④通肩式。麥積山石窟第12窟內(nèi)正壁二菩薩均高1.06米,雙手托蓮花,或捧凈瓶,面相方圓,下頜豐滿富態(tài),頭戴精美花冠,雙眼微睜朝下觀看,鼻梁高且修直,神態(tài)奕奕,身體上部佩戴的飾物有垂墜、項圈,一掛佛珠自然下垂到足部,肩背服飾交叉于腹部,手置胸前,腕飾釧環(huán)。

      ⑤大袖衫式。麥積山石窟第37窟右脅侍菩薩高1.86米,面龐渾圓,形體修長,雙手自然地交叉于胸際,頭戴花冠,頸戴項圈,腰腹部佩戴飾物,手腕上飾有釧環(huán),上身袒露,腰肢婀娜,披帛自然下垂,輕薄透亮,身軀前傾,姿態(tài)優(yōu)美,表現(xiàn)手法簡練、真實。

      ⑥通肩寬袖對襟衫綜合式。麥積山石窟第24窟內(nèi)右側菩薩身高1.64米,頭發(fā)梳理層次奇妙而整齊,眼微睜,嘴角上翹,右手自然垂地,左手舉于肩頭,項帶飾物,肩繞披帛,緊身長裙上束至胸,胸口打一漂亮蝴蝶結,腰間短裙衣褶線條動感強烈,人物形象似一民間少女。

      (三)佛弟子造像的服飾藝術

      麥積山石窟造像服飾藝術體現(xiàn)在佛弟子方面的表現(xiàn)則是平民化,也即世俗化。非但不失華貴之特色,而且基本表現(xiàn)和唐王朝平民生活中服飾穿戴極為相似,更能體現(xiàn)世俗特點,也可以說趨向社會化、普遍化,對我們研究唐王朝的物質(zhì)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社會生活很有參考價值。下面以實證加以論述:

      以第12窟為例。此窟內(nèi)前壁左右側佛弟子高0.94米,左側弟子雙手合十,塑造出一個虔誠的、持戒寡欲的漢族苦行僧形象。右側弟子雙手抱于胸前,似沉思狀。兩弟子人物相貌秀氣,細眉長眼,表情凝重虔誠,內(nèi)著僧祇支,身著袈裟,袈裟圖案以方框為主,紋飾秀美,色彩鮮艷,藝術成就非同凡響。左側弟子內(nèi)著僧祇支,外披帔,服飾貼身下垂;右側弟子,內(nèi)穿僧祇支,胸前打小結,袈裟寬博,衣角從左肩繞到右臂處,裹住右臂,衣紋簡潔大方,衣裙飄逸。

      麥積山石窟隋唐時期佛弟子造像人物相貌秀氣,鼻高直而闊大,眼晴微微張開,嘴角微翹,展現(xiàn)出虔誠、聰穎、善良的形象。從其服飾來看,袈裟質(zhì)感厚重,紋飾圖案精美,色彩鮮艷,搭配和諧。

      (四)力士造像的服飾藝術。

      麥積山石窟藝術中對于力士服飾藝術的表現(xiàn)也相當突出,在款式設計理念上也遵循“秾麗豐肥”的審美標準,在款式形式表現(xiàn)上也存在上述隋唐時期服飾款式樣式,有時還在傳統(tǒng)上進行革新或改造,并且還有綜合表現(xiàn)的形式。

      以第五窟為例。麥積山石窟第5窟廊正壁左側塑一立像,戴寶冠,披甲,髭髯賁張,雙拳緊握于臍間,立于牛背上。上身著甲,手臂外露,臂佩飾物;下著戰(zhàn)裙,裙短而干練。無論甲衣、戰(zhàn)裙,還是身上飾物,色彩非常豐富,尤其是甲衣和戰(zhàn)裙上的紋飾圖案多樣且非常細膩,刻畫非常精到,不失為麥積山石窟造像的佳作??梢钥闯觯拼椀木廊A麗,其造像藝人高超的審美能力和做工的精細。

      麥積山石窟力士造像面部表情豐富、夸張,身體俊健結實,身形變化幅度大,展現(xiàn)出力和美的有機結合。其服飾有的非常簡約,肌肉大部分外露,只腰束一短裙,表現(xiàn)了天然的力感;而有的服飾裝扮則非常華貴細膩,既表現(xiàn)了力士的高貴地位,又凸現(xiàn)了力士的威嚴、神圣和勇氣。

      (五)供養(yǎng)人的服飾藝術。

      麥積山石窟供養(yǎng)人主要有彩繪和泥塑兩種藝術表現(xiàn)樣式,如第160窟頂壁畫保存著多組女供養(yǎng)人畫像,所有人物排列有序、彬彬有禮,展現(xiàn)了大唐盛世信女禮佛的恢弘景象。圖中人物身軀修長豐滿,束高發(fā)鬢,身穿交領寬袖長袍,下著曳地長裙,裙帶于胸間打結,雙手合于袖內(nèi),寬大的袖口垂到膝部,還有些供養(yǎng)人形象手持鮮花,神態(tài)虔誠,腳蹬高頭履,雙手持蓮蒂,雖人物形象眾多,但儀表、服飾、姿勢各異,動感強烈。

      供養(yǎng)人造型有的洗練、單純,臉型端麗、體態(tài)健美;有的身材窈窕,面容秀麗。其衣飾華麗,色彩濃艷,雅致不俗,讓人看到了神態(tài)可愛而又無比虔誠的藝術形象。

      二、麥積山石窟造像隋唐服飾的特征

      (一) 肌膚顯露。隋唐造像大都體現(xiàn)出造形飽滿、肌膚袒露的特色,主要體現(xiàn)在佛、菩薩、佛弟子和力士的造像上,如第67窟坐佛,不僅袒胸露乳,因其穿著輕薄,腹部以下肌膚便可隱可現(xiàn)。第94窟左側菩薩第67窟菩薩、第14窟菩薩,有的露胸、有的露腹、有的露臂、有的露腿腳。第14窟力士全身只有腰及膝部著一短裙??梢郧逦乜吹剑逄茣r期著裝大膽,把女性細膩滑潤的肌膚和男性健壯的肌肉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充分體現(xiàn)了女性的美麗動人和男性的威武雄壯。由此可見,當時多民族的融合以及隋唐時期的開放與包容性。

      (二)衣料透薄。從麥積山石窟隋唐時期的各類造像的衣料來看,大都穿著如紗,輕薄透亮,從衣飾外可透視到肌膚,由于衣料透薄。由此可以看出,既反映出民間藝人的巧奪天工、奇思妙想,又體現(xiàn)出隋唐時期紡織業(yè)的發(fā)展水平。輕薄飄逸的衣料,既活現(xiàn)出女性的風姿綽約、楚楚動人,又體現(xiàn)出女性若隱若現(xiàn)、奇幻無比的美學效果。這充分說明了隋唐時期社會的開放包容和人們的自信率真。

      (三)色彩鮮艷。商業(yè)的繁榮,財富的富有,社會的穩(wěn)定,尤其是絲棉織物的豐富、染織技術的發(fā)達,都為隋唐服飾富麗華貴、新穎多樣的風格提供了良好的物質(zhì)基礎和技術支持。從麥積山石窟造像隋唐時期服飾的色彩來看,有白、黑、黃、粉、朱紅、石青、石綠等,無論是雕塑造像服飾、頭冠、飾品以及佛、菩薩所在的背景圖案和人物服飾上的圖案,還是壁畫的群體供養(yǎng)人造像,這一時期服飾的色彩雖然豐富鮮艷,但搭配都非常自然和諧,既與人物身份、周邊環(huán)境融為一體,又對恰如其分地刻畫人物內(nèi)心起到了極其重要的表現(xiàn)作用。

      (四)造型多樣。隋唐時期商業(yè)繁榮,而絲綢之路的興盛極大地促進了中原文化與西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地處絲綢之路要塞的秦州將這些文化匯集于此,相互滲透和影響,從麥積山造像可以看出,服飾這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的豐富體現(xiàn)。麥積山石窟造像隋唐時期的服飾造型多姿多彩,從佛衣和菩薩、弟子、力士、供養(yǎng)人的服飾來看,佛衣樣式有袒右式、褒衣博帶式、通肩雙領下垂式,菩薩服飾有斜披絡腋式、X狀帔帛相交于膝式和沿身側下垂式,弟子服飾有雙領下垂式和袒右式,力士服飾有甲衣、戰(zhàn)裙、短裙等,供養(yǎng)人服飾有交領衣、長裙等。由此可以看出,隋唐時期人們著裝既有等級上的貴賤區(qū)分,又有隨意性的較大差異,充分說明了這一時期人們生活方式的多樣性在服飾上的集中體現(xiàn)。

      (五)配飾豐富。麥積山石窟隋唐時期造像佩飾紛繁,式樣新穎,無論菩薩、弟子、力士,還是供養(yǎng)人,大都有佩飾。菩薩頭戴花冠、寶冠,項戴項圈和佛珠,手臂佩釧環(huán),肩上、腰間也有飾物裝飾;有的力士也項帶飾物置于胸前,有的手臂亦佩釧環(huán),有的頭戴寶冠。從這里可以看出,當時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物質(zhì)文化生活相當豐富,同時也反映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編輯:王金梅

      猜你喜歡
      麥積山石窟服飾
      石窟與云Sushi Hanzo
      動物“闖”入服飾界
      曬經(jīng)石、麥積山石窟
      聽諸子百家講“服飾穿搭”
      雪人的服飾
      夜宿石窟
      麥積山
      麥積山石窟第123窟造像服飾研究
      新沂市| 易门县| 红原县| 武穴市| 周宁县| 西乡县| 桃江县| 湖州市| 诏安县| 益阳市| 兴和县| 神池县| 莎车县| 竹北市| 泰安市| 连山| 措美县| 定西市| 杨浦区| 吴川市| 广河县| 葫芦岛市| 封开县| 盘山县| 招远市| 都江堰市| 台北市| 闻喜县| 肥西县| 大悟县| 安泽县| 常州市| 石台县| 渑池县| 沙坪坝区| 巴东县| 陆良县| 香港| 云和县| 岐山县| 吴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