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暢
【摘要】隨著中國國門日益敞開,“引進來”和“走出去”這一戰(zhàn)略部署尤為重要,而翻譯可以說是文化傳播的重要手段之一,當今社會各行各業(yè)也特別重視翻譯人才的培養(yǎng)。為此,在漢譯英中,如何自然又不失準確地將“原語”轉(zhuǎn)化為“譯出語”也就成為了廣大翻譯工作者的追求目標。本文主要針對散文英譯的實踐經(jīng)歷,根據(jù)翻譯的三原則“信達雅”,筆者在確保譯文的精準流暢性基礎(chǔ)上追求美感,使譯文更貼近原著的表達意思,也能達到中華文化英譯的完整性和優(yōu)美性。
【關(guān)鍵詞】漢譯英 散文 美學(xué)追求 《曠野與城市》
前言
翻譯工作不僅需要一定的語言功底,翻譯技巧對于處理語篇通順及譯文的自然流暢更是不可小覷。因為漢語和英語無論是在思維方式還是語句結(jié)構(gòu)上,都有較大的差異,即便譯者掌握了大量的詞匯和語法,沒有一定的翻譯實踐積累或缺乏翻譯技巧理論的了解,都會造成譯文晦澀難懂、讓讀者不知所云??梢?,翻譯是一件需要在原文語義的基礎(chǔ)上進行適當?shù)淖晕覄?chuàng)作,其目的是填補漢語轉(zhuǎn)化為英語過程中兩種語言對接的空白,并使讀者能夠完全理解他國的文化。很多譯者認為,漢譯英較英譯漢更為困難,其實是難在地道的英語轉(zhuǎn)化,稍有不慎,很容易翻譯出來一篇中式英語,給外國讀者閱讀中國文化帶來障礙。尤其是散文這一問題,中文讀來尚且晦澀,英譯之后想保持原有風貌更需多下一番功夫。
實例分析
本文選取畢淑敏的《曠野與城市》譯文作為例子,希望能夠拋磚引玉,激發(fā)更多優(yōu)秀的英譯文章為傳播中華文化貢獻出一份力量。此文主要講了曠野與城市的關(guān)系,在畢淑敏眼中,再簡陋的鄉(xiāng)村都是城市的一脈兄長,抒發(fā)了對曠野的樸實無華的特殊情感。
“城市是一粒粒精致的銀扣,綴在曠野的黑綠色大氅上,不分晝夜地熠熠閃光”。可以說第一段沒有做什么順序上的調(diào)整,用伴隨狀語支撐了句子的整個架構(gòu),但是在選詞上還是下了些功夫的,“綴”這里明顯擬人化了,decorate恰好能表現(xiàn)出“銀扣”的裝飾效果;“大氅”就是“大衣”的意思,如果用cloth感覺有點寬泛,而cloak這個詞在英英字典中有這樣一個解釋,即“A cloak of something such as mist or snow completely covers and hides something”,較cloth更為形象。
“我聽說的曠野,泛指崇山峻嶺,河流海洋,湖泊森林,戈壁荒漠……一切人煙罕至保存原始風貌的地方”,第二段用許多四字詞語列舉了曠野的分類,一般對于四字詞語,處理方式都是拆成二字詞語,逐個翻譯。然后把后半句話提前,對于“人煙罕至”一詞的理解,漢語解釋是“幾乎沒有人到的地方,指荒涼偏僻的地方,沒有足跡的地方”,最初翻譯的是“no signs of life”,沒有那么忠實原文,“罕至”修改為“hard to access”更嚴謹些;“風貌”一詞,不論是“scene/view/landscape”都更側(cè)重“風景”一些,英文中似乎沒有完全對應(yīng)的詞匯,而mien這個詞形容人的風采神色,用在此處更為傳神。
第三段到第五段,就是順譯下來的,所以把這三段合在一起說一下?!霸俸喡泥l(xiāng)村,也是城市的一脈兄長”。對于“簡陋”一詞,感情色彩比較濃,應(yīng)該還是說那種鄉(xiāng)土氣息。“越來越多地以井然有序的繁華,取代我行我素的自然風光”。“我行我素”的意思是“不管人家怎樣說,仍舊按照自己平時的一套去做”,unchanged應(yīng)該是第一反應(yīng)出來的詞,但更強調(diào)的是一種不為所動、堅守自我的精神,unstrained有“not resulting from undue effort;not forced”之意,更為貼切。
第六段的語言讀起來朗朗上口,所以翻譯的時候也力求順口?!叭绻幸浑p慧眼從宇宙觀看夜晚的地球,他一定被城市不滅的光芒所震撼”。最初的翻譯版本十分復(fù)雜冗長,為了使句式更加簡潔清晰,省略了句中的讓步關(guān)系省略,主語變?yōu)椤俺鞘胁粶绲墓饷ⅰ保耙雇淼牡厍颉碧幚沓尚稳菰~短語,這樣的效果還是很滿意的?!笆婢彙睂Α凹ち摇?,“寧靜”對“喧囂”,“包容”對“一統(tǒng)”,三處對比使曠野與城市的差異更加尖銳,在選詞和讀起來順口的考慮下,用mild對應(yīng)wild,用tranquil對應(yīng)furious。
第七、八段翻譯的也是比較中規(guī)中矩,沒有什么特別的翻譯處理技巧。第九段,“凄壯的一幕”明顯指代上一段所提及的內(nèi)容,所以用“heroic and stirring”來形容,而不能用“凄慘”之類的詞。“心血”在英語中也沒有對應(yīng)的詞匯,可以引申為“努力、奉獻”的意思,譯為“dedication”?!褒嬋淮笪铩边@里沒有直接翻譯。而是采用詞性轉(zhuǎn)換的方法,將名詞動詞化,譯為“expansion of cities”?!氨患讏?zhí)兵、無堅不摧”也就是“擁有了戰(zhàn)勝其他事情的信心”。最后一句話與前一句形成對比,用while引出,“統(tǒng)治著蒼穹,傲視人寰”也就是說“在自己的一方土地上說了算”。
總結(jié)
中國古代文言翻譯就講求“信”“ 達”“ 雅”,“信”是指譯文要準確無誤,就是要使譯文忠于原文,如實地、恰當?shù)剡\用現(xiàn)代漢語把原文翻譯出來?!斑_”是指譯文要通順暢達,就是要使譯文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及用語習慣,字通句順,沒有語病?!把拧本褪侵缸g文要優(yōu)美自然,就是要使譯文生動、形象,完美地表達原文的寫作風格??梢?,這種翻譯要求同樣適用于漢英兩種語言的轉(zhuǎn)化。在今后的翻譯工作中還是要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沈曉紅.淺析散文翻譯中的意境重構(gòu)[J].安徽工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6(11):85-8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