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大學生無聊傾向性的潛在類別分析

      2017-10-10 01:26:45魏綺雯李炳全
      心理研究 2017年5期
      關鍵詞:傾向性適應能力意向

      魏綺雯 唐 輝 李炳全

      (1廣州大學教育學院應用心理系,廣州 510006;2肇慶學院,肇慶 526061;3肇慶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應用心理學系,肇慶 526061)

      大學生無聊傾向性的潛在類別分析

      魏綺雯1唐 輝2李炳全3

      (1廣州大學教育學院應用心理系,廣州 510006;2肇慶學院,肇慶 526061;3肇慶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應用心理學系,肇慶 526061)

      目的:了解大學生無聊傾向性的潛在類別特點。 方法:采用簡版無聊傾向性量表、社會適應能力診斷量表和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意向量表對廣東省538名在校大學生進行調查。 結果:①大學生無聊傾向性可以分為內(nèi)部刺激缺乏組(25.13%)、外部刺激低感知組(15.04%)和低無聊傾向組(59.83%)。②與低無聊傾向組相比,男生屬于外部刺激低感知組的比例顯著高于女生。③內(nèi)部刺激缺乏組的社會適應能力、創(chuàng)業(yè)意向及其維度得分均低于外部刺激低感知組和低無聊傾向組;低無聊傾向組的社會適應能力得分高于外部刺激低感知組;外部刺激低感知組的創(chuàng)業(yè)目標意向得分高于低無聊傾向組。結論:大學生無聊傾向性有三個潛在類別,在性別分布和對社會適應能力和創(chuàng)業(yè)意向的影響中存在顯著差異。

      大學生;無聊傾向性;潛在類別分析;社會適應能力;創(chuàng)業(yè)意向

      1 引言

      在當代社會轉型期,由于社會的急劇變化,人們很容易出現(xiàn)無聊狀況。無聊(boredom)是指當人們?nèi)狈ν獠亢蛢?nèi)部刺激時,難以體驗到需求的充分滿足,從而產(chǎn)生抑郁、孤獨、冷漠、無助等不愉快的復合情緒狀態(tài)[1]。20世紀80年代,Klapp通過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不管在什么地方都有18~50%的人感受到無聊[2],而國外的一項GPC研究報告指出,有51%的12~19歲青少年報告了“很容易無聊”[3]。由此可見,無聊在人群中普遍存在,甚至無聊還曾被形容為現(xiàn)代社會的瘟疫[4]。如今,不少大學生常感到無聊和空虛,無所事事,伴有逃課、上課睡覺和沉迷手機等現(xiàn)象。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無聊感與焦慮、生活不滿以及一些不良行為(如酗酒、自殺等)等存在正相關[5、6],人們?nèi)糸L期處于無聊狀態(tài)下,容易引發(fā)身心健康問題。由于社會各界普遍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因此應當對大學生的無聊進行研究。研究者們普遍認為無聊可以分為狀態(tài)型和特質型。狀態(tài)無聊是指由特定的情境引發(fā)的暫時性無聊,例如人們從事單調重復的工作,或對任務認知不足時,興趣下降,產(chǎn)生無聊感;而特質無聊則是在任何時候和各種情境中相對穩(wěn)定持久的無聊傾向,屬于人格特質的一種,即使不是從事單調重復的乏味工作,也容易產(chǎn)生無聊感,具有穩(wěn)定的個體差異[6]。相比于狀態(tài)無聊,特質無聊可能對心理健康水平影響更大,與認知情緒調節(jié)方式、自殺意念和軀體化癥狀等密切相關[7-9]。當前,國內(nèi)研究者大多傾向于研究特質無聊(即無聊傾向性),集中研究無聊傾向性的整體水平及與其他變量的關系,而忽視了個體的異質性(即“質的差異”,而非“量的差異”)。Sommers和Vodanovich以量表總分的中位數(shù)為分界點,將被試分成高無聊傾向性和低無聊傾向性兩組,來考察不同無聊傾向者的心理健康差異[9]。但一方面,這種劃分是相對的,并沒有統(tǒng)一的分數(shù)標準來說明被試是高無聊傾向者還是低無聊傾向者;另一方面,即使總分一樣,被試的應答模式也可能不同,并不能有效解決個體和群體異質性問題。因此,有必要繼續(xù)研究無聊傾向性的異質性群體差異。

      無聊容易導致社會適應不良,從某種意義上說,無聊是社會適應不良的一種表現(xiàn)或體現(xiàn)。社會適應是指個體或群體為了適應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而主動積極調整自己行為的過程[10],而社會適應能力則是在調整過程中必須具備的一種綜合能力。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強弱,將決定他們被社會需要的程度和自我認可的程度。相關研究表明,無聊傾向性與個體的社會適應能力存在顯著負相關[11]。一方面,無聊情緒與輟學率、酗酒和犯罪行為等社會適應不良行為有顯著相關[12],而社會適應能力與社會適應不良行為聯(lián)系密切,因此無聊傾向性與社會適應能力有關系;另一方面,個體的無聊傾向越高,生命意義感易缺失[13],當他們的生命意義感較低時,個體的社會適應能力水平較低[14]。所以無聊傾向性對社會適應能力有影響,本研究將通過無聊傾向性各類別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表現(xiàn)的差異來說明。

      無聊和社會適應不良都有可能影響大學生的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對于在校大學生而言,無聊感和社會適應不良會影響其創(chuàng)業(yè)意向。創(chuàng)業(yè)意向是大學生是否有意愿從事創(chuàng)業(yè)相關活動的主觀態(tài)度,可以很好地預測創(chuàng)業(yè)行為[15]。當下,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形勢日益嚴峻,而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可以有效緩解就業(yè)壓力,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意向也成為了社會各行業(yè)和教育界關注的焦點。錢永紅認為個體的成就動機和自主性等個體特質水平是影響創(chuàng)業(yè)意向的重要因素,研究發(fā)現(xiàn)成就動機和自主性水平能正向預測個體的創(chuàng)業(yè)意向[16]。然而,高無聊傾向者的基本特征之一表現(xiàn)為興趣匱乏,內(nèi)在動機缺失,自主性差等[1],所以高無聊傾向者很大可能具有較低的創(chuàng)業(yè)意向。無聊傾向性與創(chuàng)業(yè)意向有關系,本研究也將通過對無聊傾向性各類別大學生的創(chuàng)業(yè)意向進行比較來說明。

      如上所述,無聊影響很多方面,因此本研究以無聊為中心進行研究。在研究無聊時,最好采用潛在類別分析。潛在類別分析(latent class analysis,LCA)立足于以個體為中心的研究視角,是一種較好的針對類別變量進行個體的潛在特征分類的方法[17]。其原理是通過建立潛在變量和外顯變量之間的潛在類別模型,利用潛在變量估計和解釋各外顯變量間的關系,從而使各外顯變量間可以保持局部的獨立,并獲得不同潛在變量的特定外在表現(xiàn)[18]。LCA作為一種對個體進行分類的方法,有別于傳統(tǒng)的聚類分析,甚至是聚類分析的有效補充。比如,傳統(tǒng)的聚類分析只能分析連續(xù)變量,而且對高維數(shù)據(jù)的分析力不夠。LCA則可以處理類別變量,并且能夠通過報告一組相關變量的整體效益或者單變量效益,實現(xiàn)“降維”[18-20],具有一定優(yōu)勢。 近十幾年來,LCA 在國內(nèi)心理學研究領域逐漸被傳播學習、被重視,獲得了快速的發(fā)展和應用,尤其在臨床診斷和心理測驗研究上應用廣泛。例如學者們通過潛在類別分析方法,探討了失獨者心理彈性[21]、留守兒童情緒和行為問題[22]等的潛在類別及其特征,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建議。目前,在心理學研究領域尚未發(fā)現(xiàn)對無聊傾向性進行潛在類別分析的研究,本研究是無聊感的研究方向的拓展與補充。研究將通過無聊傾向性的潛在類別分析,確定大學生群體中隱含的幾類異質性群體,即屬于同類別的個體具有明顯同質性,而不同類別間的個體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分析各類別的特征表現(xiàn),考察各類別在人口學變量上的分布差異,以及不同類別間社會適應能力和創(chuàng)業(yè)意向的差異。本研究為深入研究無聊傾向性與心理健康的關系提供依據(jù),并且為大學生無聊傾向的教育引導與臨床干預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jù),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2 對象與方法

      2.1 對象

      本研究采取方便取樣的方式,對廣東省676名在校大學生進行調查,剔除無效問卷138份,最終保留538份有效問卷,有效回收率為79.59%。其中,男生 153 人(28.44%),女生 385 人(71.56%);大學一年級 71 人(13.20%),二年級 196 人(36.43%),三年級 102 人(18.96%),四年級 169 人(31.41%);理科生 245 人(45.54%),文科生 161 人(29.93%),術科生 132 人(24.54%);獨生子女 84 人(15.61%),非獨生子女 454人 (84.39%); 來自城鎮(zhèn) 216人(40.15%), 鄉(xiāng)村 322 人 (59.85%); 平均年齡為21.27±1.65 歲。

      2.2 研究工具

      2.2.1 簡版無聊傾向性量表 (Boredom Proneness Scale-Short Form,BPS-SF)

      該量表用于測量大學生的無聊傾向,由Vodanovich等人修訂,包含內(nèi)部刺激和外部刺激兩個維度,共 12 個條目[23],信效度良好[24]。要求被試進行1(非常不符合)~7(非常符合)級評分,內(nèi)部刺激維度的條目均為反向計分,外部刺激維度的條目均為正向計分,總分得分越高表明個體有越高的無聊傾向性。在本研究中,總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數(shù)為0.71, 分量表的 Cronbach α 系數(shù)分別為 0.70 和0.67,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表明結構效度可接受(χ2/df=2.86,CFI=0.90,TLI=0.88,RMSEA=0.06,SRMR=0.06)。

      2.2.2 社會適應能力診斷量表

      該量表用于測量大學生在心理上適應社會生活和社會環(huán)境的能力,由鄭日昌編制,共20個條目[25]。要求被試進行“是”“無法肯定”和“否”回答,總分得分越高,表示社會適應能力越強。在本研究中,量表的 Cronbach α 系數(shù)為 0.76。

      2.2.3 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意向量表

      該量表用于測量大學生的創(chuàng)業(yè)意向,由李海壘等人編制,共12道題目,包含創(chuàng)業(yè)目標意向和創(chuàng)業(yè)執(zhí)行意向兩個分量表,信效度良好[26]。要求被試進行1(完全不符合)~7(完全符合)級評分,得分越高,表明大學生的創(chuàng)業(yè)意向越強。在本研究中,總量表的Cronbach α 系數(shù)為 0.93, 分量表的 Cronbach α 系數(shù)分別為 0.91 和 0.90。

      2.3 施測程序

      于2017年2月以轉發(fā)網(wǎng)絡問卷和派發(fā)紙質問卷兩種形式相結合采集數(shù)據(jù)。其中,網(wǎng)絡問卷是通過QQ、微信和郵件邀請廣東省在校大學生參與有獎在線問卷調查;紙質問卷是隨機選取兩個班級,在任課老師的協(xié)助下進行集體施測,統(tǒng)一回收問卷。所有問卷均含統(tǒng)一指導語,統(tǒng)一條目,均以匿名方式進行作答。

      2.4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工具及方法

      本研究采用 SPSS 18.0和 Mplus 7.0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運用SPSS 18.0錄入數(shù)據(jù),并依據(jù)潛在類別分析方法的要求,將BPS-SF的數(shù)據(jù)轉化為0、1計分,即初始得分為1~4的記為0分(不符合),初始得分為 5~7 的記為 1 分(符合);利用 Mplus 7.0 進行潛在類別分析,確定無聊傾向性的潛在類別及各類別的比例;運用列聯(lián)表卡方檢驗和logistic回歸,檢驗各潛在類別在人口學變量上的分布差異;利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比較各潛在類別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創(chuàng)業(yè)意向的差異。

      3 結果

      3.1 無聊傾向性潛在類別模型的確定

      從單一類別的初始模型開始,依次增加1個類別數(shù)目進行潛在類別分析,尋找擬合數(shù)據(jù)最佳的模型。1~5個潛在類別模型的適配檢驗指標見表1。Log(L)(Log likelihood)、AIC(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a)、BIC(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a)和 aBIC 值越小表示模型擬合越好;Entropy值越大表示分類準確率越高;LMR (Lo-Mendell-Rubin) 和 BLRT(Parametric bootstrapped likelihood ratio test)值顯著,表示k個類別的模型比k-1個類別的模型好。

      表1 無聊傾向性的潛在類別模型適配指標

      由表1可知,似然比Log(L)和信息評價指標AIC、aBIC隨類別數(shù)目的增多而遞減。在模型3中,BIC值達到最小,Entropy值達到最大,BLRT值達到非常顯著的水平(p<0.001),說明 3 個潛在類別的模型顯著優(yōu)于2個潛在類別的模型,雖然LMR值不顯著,但綜合以上情況,本研究考慮選用擬合最佳的3個潛在類別(C1,C2,C3)模型。3個潛在類別的平均歸屬概率矩陣如表2所示,每個類別的大學生歸屬于各個潛在類別的平均概率在83%到89%之間,表明了含3個潛在類別的模型是可靠的。

      表2 3個潛在類別中的被試(行)的平均歸屬率(列)

      3.2 無聊傾向性潛在類別的命名

      在潛在類別模型確定的基礎上,獲得無聊傾向性的3個潛在類別在12個條目上的應答得分概率見圖1。根據(jù)應答條件概率的特點,給3個潛在類別命名。從圖1可知,C1組在內(nèi)部刺激維度上的各條目的得分概率明顯高于其他兩組,但外部刺激維度各條目的得分概率有所降低,低于C2組而高于C3組,因此命名為 “內(nèi)部刺激缺乏組”,占全體被試的25.13%。C2組在外部刺激維度各條目(除條目7外)的得分概率顯著高于其他兩組,而在內(nèi)部刺激維度各條目的得分概率處于較低水平,明顯低于C1組,因此將其命名為 “外部刺激低感知組”,占全體被試的15.04%。C3組所有條目的得分概率均處于較低水平,因此命名為“低無聊傾向組”,占全體被試的59.83%。

      3.3 大學生無聊傾向性潛在類別在性別等人口學變量上的分布差異

      圖1 大學生無聊傾向性潛在的3個潛在類別在各條目上的應答得分概率

      通過列聯(lián)表卡方檢驗,比較3個潛在類別在不同人口學變量上的分布差異,結果見表3。

      表3顯示,3個潛在類別組僅在性別上的分布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在其他人口學變量上的分布,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進一步分析表明,3個潛在類別在男、女生中的分布比例均為,低無聊傾向組>內(nèi)部刺激缺乏組>外部刺激低感知組。

      表3 大學生無聊傾向性的潛在類別在人口學變量上的分布差異

      3.4 性別對大學生無聊傾向性潛在類別的影響

      為進一步考察性別對大學生無聊傾向性潛在類別的影響,以3個潛在類別作為因變量,將“低無聊傾向組”設為參考類別,以性別作為自變量(設置為啞變量,男為1,女為0)進行多項Logistic回歸,結果見表4。OR值用來表示性別在不同潛在類別上的效應。

      由表4可得知,外部刺激低感知組的性別效應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與低無聊傾向組相比,男生屬于外部刺激低感知組的比例是女生的2.11倍。

      3.5 大學生無聊傾向性各潛在類別的社會適應能

      表4 不同性別對潛在類別的Logistic回歸

      力和創(chuàng)業(yè)意向的得分差異

      方差分析結果(表5)顯示,不同類別無聊傾向性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創(chuàng)業(yè)目標意向、創(chuàng)業(yè)執(zhí)行意向以及創(chuàng)業(yè)意向總得分均存在實際上的顯著差異(p<0.001 或 0.01;η2>0.01),其中社會適應能力得分差異效果大(η2>0.14),而創(chuàng)業(yè)意向及其維度的得分差異效果小(0.01<η2<0.06)。 事后多重比較結果顯示,內(nèi)部刺激缺乏組(C1)的社會適應能力、創(chuàng)業(yè)意向及其維度得分均低于外部刺激低感知組(C2)和低無聊傾向組(C3);低無聊傾向組(C3)的社會適應能力得分高于外部刺激低感知組 (C2);外部刺激低感知組(C2)的創(chuàng)業(yè)目標意向得分高于低無聊傾向組(C3)。

      表5 各潛在類別的社會適應能力及創(chuàng)業(yè)意向的差異比較

      4 討論

      4.1 大學生無聊傾向性的潛在類別

      以往研究將無聊傾向性作為一個同質的整體來研究,忽視了個體的異質性,而本研究運用潛在類別分析方法分析出大學生無聊傾向性的類別及其特征。本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的無聊傾向性具有明顯的分類特征,三個潛在類別模型擬合效果最佳。根據(jù)在簡版無聊傾向性量表(BPS-SF)上的應答模式,研究被試可分為三個異質性群體,即 “內(nèi)部刺激缺乏組”“外部刺激低感知組”和“低無聊傾向組”。其中,內(nèi)部刺激缺乏組的大學生占所有研究對象的25.1%。他們在無聊傾向性的內(nèi)部刺激維度(均為反向計分)上得分概率明顯高于其他兩組,表現(xiàn)為缺乏恒心和專注力,興趣愛好較少,而且他們能知覺到自己創(chuàng)造足夠刺激的能力不足[23],不善于自我創(chuàng)造興趣活動[1],即創(chuàng)新和想象能力欠缺,思維懶惰,導致自娛自樂是件難事,因此缺乏內(nèi)部刺激而提高了無聊傾向性。由于大學期間有充裕的自主支配時間,內(nèi)部刺激缺乏組的大學生可能會因為缺乏主動積極的態(tài)度、自我管理和創(chuàng)造能力而倍感無聊。外部刺激低感知組的大學生則占所有研究對象的15%,他們在內(nèi)部刺激維度上的得分概率較低,在外部刺激維度上得分概率較高,與內(nèi)部刺激缺乏組正好相反,常表現(xiàn)為感知到外界環(huán)境刺激總是不足,生活單調,并且不喜歡被迫做事,討厭約束感。該類大學生對環(huán)境刺激的變換性、多樣性和強度需要大[23],但對外部刺激的感知性低,由此引發(fā)了無聊傾向。而低無聊傾向組的大學生所占的比例最高,為全部研究對象的59.8%,且在內(nèi)部刺激維度和外部刺激維度得分上均處于低水平。這類大學生既不欠缺自我創(chuàng)造興奮感和意義感的能力,也對外界刺激的感知能力良好,加上大學生活豐富多彩,因此他們較少會出現(xiàn)穩(wěn)定持久的無聊傾向。總之,本研究用客觀手段劃分了大學生無聊傾向性的三個類別,有助于鑒別大學生是屬于哪一個無聊傾向類別的群體,并提示學校和家庭應重點關注內(nèi)部刺激缺乏組和外部刺激低感知組這兩類學生;有助于考察哪些因素會影響大學生的所屬類別,進而提出有針對性的干預策略來預防大學生的無聊傾向,培養(yǎng)健康人格;還有助于探究各類別會影響哪些因素,深入和拓展無聊傾向性的研究。

      4.2 大學生無聊傾向性潛在類別的性別差異

      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無聊傾向性潛在類別在年級、專業(yè)、是否是獨生子女和家庭來源等人口學變量上的分布均無顯著性差異,僅在性別上的分布有顯著性差異。進一步探討性別對各類別影響表明,與低無聊傾向組相比,外部刺激低感知類男生是女生的2.11倍,說明在大學生群體中,更多的男生屬于外部刺激低感知組,更多的女生屬于低無聊傾向組。這一結果與以往同質整體角度的結果相類似,且有所拓展。 鐘泳如等[7]和李曉敏等[24]的研究均顯示,男生的無聊傾向性總得分和外部刺激維度得分顯著高于女生。Vodanovich等的研究也表明,男生的外部刺激和內(nèi)部刺激維度得分均高于女生[23]。本研究證實了男、女生存在的無聊傾向性差異,不僅僅是量的差異,更可能存在群體間質的差異[18]。外部刺激低感知類男生多于女生,可能的原因是:一方面,大部分男生與女生相比有遠大的抱負,認為自己有一定的能力可以成就一番事業(yè),表現(xiàn)相當自信,有時還高估自己的能力,覺得當下要做的事情太簡單了,感覺到無趣而沒有意義。加上男生的情緒歸因風格大多為外歸因型,把無聊等消極情緒歸因為外界環(huán)境的單調[27],因此渴望參與具有一定挑戰(zhàn)性和意義的任務,具有充沛的精力去找尋新鮮刺激的事物,于是大部分男生感知到外部刺激不足而提高了無聊傾向性。另一方面,與男生相比,大部分女生更為細心,有耐心,能認真專注于一件事情上,而且女生好奇心強,總能遇到感興趣的事情,并極力地去挖掘真相,因此,她們往往不缺乏內(nèi)部刺激,往往能自娛自樂。此外,大多數(shù)女生在抱負上要求不高,面對挑戰(zhàn)和風險又常有規(guī)避姿態(tài),安于現(xiàn)在的狀況。由于她們感受性強,較為敏銳,因此常能發(fā)現(xiàn)當下有意義和有趣的事,不需要高強度的外部刺激。于是,女生大體上擁有較低的無聊傾向。因此,應更多地關注男生的無聊情緒和行為表現(xiàn),并給予相應干預。一方面,可以培養(yǎng)或提高男生的對外感知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適當為男生增強外部刺激,如布置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等。

      4.3 大學生無聊傾向性各潛在類別的社會適應能力、創(chuàng)業(yè)意向差異

      研究結果表明,低無聊傾向組的社會適應能力最高,外部刺激低感知組次之,內(nèi)部刺激缺乏組最低。低無聊傾向組的大學生在任何情景下,一般較少感覺到無聊等負性情緒,他們總能用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環(huán)境,找到有趣和有意義的方面,生活滿意度較高[28],說明其社會適應能力良好。內(nèi)部刺激缺乏組的大學生可能因為缺乏自我管理和調控能力,以及創(chuàng)造力、興趣愛好不足,不能很好地做出與環(huán)境刺激變化相適應的行為。而外部刺激低感知組的大學生也許因為總感知到外界環(huán)境刺激的不足,往往認為當前的情境十分枯燥、單調和無趣,缺乏意義感,而對所在環(huán)境表示不滿意,進而表現(xiàn)出適應不良的行為??傊?,大學生無聊傾向性各潛在類別的社會適應能力差異結果,給臨床干預和學校相關教育提供了依據(jù)。為了提高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學校應重點關注內(nèi)部刺激缺乏組和外部刺激低感知組的大學生,重點培養(yǎng)內(nèi)部刺激缺乏組大學生的自我調控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并加強自我的認識和探索等等;重點培養(yǎng)外部刺激低感知組大學生的發(fā)現(xiàn)與感知能力等。

      本研究結果還表明,內(nèi)部刺激缺乏組的創(chuàng)業(yè)意向及其維度得分均低于外部刺激低感知組和低無聊傾向組。其中,外部刺激低感知組的創(chuàng)業(yè)目標意向得分最高。已有的研究結果表明,創(chuàng)新性、冒險性和主動性等人格特質與創(chuàng)業(yè)意向呈正相關[29]。內(nèi)部刺激缺乏組的大學生表現(xiàn)出創(chuàng)新意識和想象力不足,創(chuàng)造力欠缺,思維惰性,較難找到或創(chuàng)造出令自己感到興奮而有價值的事情,在創(chuàng)業(yè)上很少表現(xiàn)出意愿。而外部刺激低感知組的大學生普遍追求有挑戰(zhàn)性、冒險的任務,充分自信,向往不平凡,但不滿現(xiàn)狀,希望打破當下單調的生活現(xiàn)狀,于是乎有更高的創(chuàng)業(yè)目標意向。因此,學校教育可根據(jù)各無聊傾向性潛在類別的創(chuàng)業(yè)意向及其維度的得分差異,給創(chuàng)業(yè)意向得分較高的外部刺激低感知組和低無聊傾向組大學生提供一系列與創(chuàng)業(yè)相關的課程。尤其針對創(chuàng)業(yè)目標意向得分最高的外部刺激低感知組大學生,應培養(yǎng)和提高其創(chuàng)業(yè)執(zhí)行的相關能力,為以后順利創(chuàng)業(yè)打下基礎。

      綜上所述,各無聊傾向性潛在類別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創(chuàng)業(yè)意向及其維度得分存在顯著性差異,說明對大學生無聊傾向性3個潛在類別的劃分是有效的、可靠的。內(nèi)部刺激缺乏組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創(chuàng)業(yè)意向及其維度得分均低于外部刺激低感知組,提示與外部刺激低感知組相比,內(nèi)部刺激缺乏可能對個體影響更大,這需要進一步進行研究。

      本研究主要采用網(wǎng)絡問卷來收集數(shù)據(jù),但很難排除無關變量的影響,在今后的研究中應以更嚴謹?shù)氖y程序對被試進行現(xiàn)場集體施測。另外,未來可考慮使用其他版本的無聊傾向性量表進行研究,在不同維度的劃分下,考察無聊傾向性的潛在類別劃分是否有差異。由于無聊傾向性與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關,因此今后的研究可深入探討不同無聊傾向性潛在類別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5 結論

      5.1 大學生無聊傾向性有明顯分類特征,可以分為內(nèi)部刺激缺乏組、外部刺激低感知組和低無聊傾向組等三個潛在類別。

      5.2 大學生無聊傾向性各潛在類別的性別分布存在顯著差異。

      5.3 大學生無聊傾向性各潛在類別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創(chuàng)業(yè)意向及其維度存在顯著差異。

      1 黃時華,李冬玲,張衛(wèi),等.大學生無聊傾向問卷的初步編制.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0,26(3):308-314.

      2 Klapp O E.Overload and boredom: Essays on the quality of life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New York:Greenwood Press, 1986: 52-55.

      3 GPC Research, Health Canada.Youth and marijuana quantitative research: Final report dated: December,2003.Ottawa: GPC Research, 2003: 31-36.

      4 Pekrun R, Goetz T, Daniels L M, et al.Boredom in achievement settings:Exploring control-value antecedents and performance outcomes ofa neglected emotion.JournalofEducationalPsychology, 2010, 102 (3):531-549.

      5 Mercer Lynn K B, Flora D B, Fahlman S A, et al.The measurement of boredom:Differences between existing self-report scales.Assessment, 2011, (1): 1-12.

      6 黃時華,張衛(wèi),胡諫萍.“無聊”的心理學研究述評.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 (4): 133-139.

      7 鐘泳如,黃時華,熊松濱.大學生的無聊傾向性與心理健康.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7):1086-1090.

      8 向思雅,魏綺雯,鄭少丹,等.大學生社會性無聊感、生命意義感與自殺意念.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6,24(4): 522-526.

      9 Sommers J, Vodanovich S J.Boredom proneness: Its relationship to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health symptoms.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000, 56(1): 149-155.

      10 王康.社會學辭典.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8:277-282.

      11 M.Todman, ed.Self-regulation and social competence: Psychological studies in identity, achievement and work-eamily dynamics.Athens: ATINER Press,2009.

      12 陳慧.大學生無聊傾向性與神經(jīng)質、述情障礙的關系研究.中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13 姚夢萍.大學生生命意義感與無聊傾向的關系研究.校園心理, 2016, 14(6): 387-389.

      14 蔡慧思,歐嘉雯,黃靖海,等.大學生定向運動員生命意義感與社會適應能力的關系:應對方式的中介作用——以廣東省大學生為例.肇慶學院學報,2016,37(5): 62-69.

      15 劉海鷹.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意向影響因素研究.科技進步與對策, 2010, 27(18): 154-156.

      16 錢永紅.創(chuàng)業(yè)意向影響因素研究.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7, (4): 144-152.

      17 吳鵬,劉華山,謝亞靜,等.攻擊性初中生的類別:一個潛在類別模型的應用.心理與行為研究,2014,12(1): 58-62+96.

      18 張潔婷,焦璨,張敏強.潛在類別分析技術在心理學研究中的應用.心理科學進展,2010,18(12):1991-1998.

      19 王駿,王士同,鄧趙紅.聚類分析研究中的若干問題.控制決策, 2012, 27(3): 321-328.

      20 李金,劉小琴,曹紅艷等.潛在類別分析在出生缺陷高危人群識別中的應用.中國衛(wèi)生統(tǒng)計,2016,33(4): 587-590.

      21 王安妮,張雯,姚抒予,等.失獨者心理彈性的潛在類別及其抑郁差異比較.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6,24(1): 139-143.

      22 黎志華,尹霞云,蔡太生,等.留守兒童情緒和行為問題特征的潛在類別分析:基于個體為中心的研究視角.心理科學, 2014, 37(2): 329-334.

      23 Vodanovich S J, Wallace J C, Kass S J.A confirmatory approach to the factor structure of the boredom Proneness scale: Evidence for a two-factor short form.JournalofPersonality Assessment, 2005, 85 (3):295-303.

      24 李曉敏,辛鐵鋼,尚文晶,等.簡版無聊傾向量表在大學生群體中的試用.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6,24(6): 1029-1033.

      25 鄭日昌.大學生心理診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367-369.

      26 李海壘,張文新,宮燕明.大學生的性別、性別角色與創(chuàng)業(yè)意向的關系.華東師范大學學報 (教育科學版),2011, 29(4): 64-69.

      27 田志鵬,劉勇,滕召軍.中學生無聊傾向特點及其與自戀、主觀幸福感的關系.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4, 22(6): 1062-1067.

      28 王大鵬.壓力知覺對大學生生活滿意度的影響:無聊傾向的中介作用.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5,34(7):11-15.

      29 趙延昇,周靜靜.90后大學生人格特質與創(chuàng)業(yè)意向關系研究——以自我認同感為調節(jié)變量.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 16(1): 116-124.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pot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boredom proneness.Methods:This study was carried out among 538 college students in Guangdong province by using the Boredom Proneness Scale-Short Form,the Social Adaptive Diagnostic Scale and the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Scale.Results: ①3 latent classes of College students’ boredom proneness were identified, including internal stimulus deficiency group (25.13% ), low perceived external stimuli group(15.04%) and low boredom proneness group(59.83%).②Compared with low boredom proneness group,boys in the external stimuli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proportion of girls.③The social adaptability,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and dimension of internal stimulus deficiency group was were lower than the other two groups.The social adaptability score of low boredom proneness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external stimulus low perception group.External stimulus low perception group’s entrepreneurial target intent score was higher than Low boredom proneness group’s.Conclusions: College students’ boredom proneness can be divided into 3 potential categories, and their categorie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ender distribution,social adaptability and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boredom proneness; latent class Analysis; social adaptability;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Latent Class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Boredom Proneness

      Wei Qiwen1, Tang Hui2, Li Bingquan3
      (1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2 Zhaoqing University,Zhaoqing 526061;3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Zhaoqing University, Zhaoqing 526061)

      李炳全,男,教授,博士。 Email:Libq1221@163.com

      猜你喜歡
      傾向性適應能力意向
      基于模糊數(shù)學法的阿舍勒銅礦深部巖體巖爆傾向性預測
      供應趨緊,養(yǎng)殖戶提價意向明顯
      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培養(yǎng)的有效途徑探索
      東方留白意向在現(xiàn)代建筑設計的應用解析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5:50
      批評話語分析中態(tài)度意向的鄰近化語義構建
      中國修辭(2017年0期)2017-01-31 05:41:04
      關于醫(yī)患沖突報道的傾向性分析——以“湘潭產(chǎn)婦死亡案”為例
      “沒準兒”“不一定”“不見得”和“說不定”的語義傾向性和主觀性差異
      語言與翻譯(2015年4期)2015-07-18 11:07:43
      一種面向博客群的主題傾向性分析模型
      集體意向:交互認識的均衡
      初中生拖延行為與社會適應能力的相關研究
      明水县| 洛南县| 宜城市| 永济市| 崇仁县| 礼泉县| 赣榆县| 芦山县| 崇礼县| 南城县| 永善县| 托克逊县| 修文县| 娱乐| 忻州市| 青浦区| 灌云县| 房产| 遵化市| 山西省| 乌兰浩特市| 宜宾县| 汶川县| 宁南县| 米易县| 桑植县| 仁怀市| 化德县| 中西区| 稻城县| 武汉市| 柳江县| 宁国市| 鹿泉市| 云龙县| 新宁县| 屏南县| 河北省| 巴东县| 晋州市| 丽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