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標(biāo)
摘要:記憶法研究應(yīng)該成為中學(xué)教學(xué)法研究一個課題?!白R記”能力是高考考查的一種重要能力,這在名句名篇默寫題上表現(xiàn)得最為直接。本文針對這一知識點在教學(xué)實踐中暴露出的問題,總結(jié)了十二種名句名篇默寫的記憶方法,而實用性則被擺在了第一的位置。
關(guān)鍵詞:高考;名句名篇; 默寫;記憶法
“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是高考語文必考點。根據(jù)《2017年普通高等學(xué)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江蘇卷)說明·語文科》,高考語文江蘇卷“名篇篇目”涉及初、高中教材中共計44篇古詩文,名句不限于教材內(nèi)容。題量約8句,賦8分。這8分打基礎(chǔ)的識記題對每分必爭的考生來說,誰也不敢稍有閃失,更不會輕言放棄。那么,如何保證把恁多的默寫內(nèi)容背熟記牢并默對?記憶方法的輔助就顯得非常必要。針對平常名句名篇背默訓(xùn)練中出現(xiàn)的問題,本文擬對名句名篇默寫的記憶方法作了一點淺層次的探究,現(xiàn)總結(jié)如下:
一、拆解難字法(簡稱“拆字法”)
一些字形復(fù)雜,筆畫較多的,稍有不慎就可能筆誤的字,適用拆字法。——顧名思義,就是把一個繁難的字拆解成幾個筆畫相對簡單的字或偏旁部首。例如:
①棄孤舟之嫠婦 嫠:未、攵、廠、女。有些字或偏旁部首,讀音生僻或者未知讀音,為了方便,可采取一些變通的方法。如“攵”,屬于生僻字,音pū,但因作偏旁時稱“反文”,姑且讀作“文”。
②畏途巉巖不可攀 巉:山、ク、口、比、兔(讀作“山刀口比兔”)。
③隰則有泮 隰:阝、曰、幺、幺、灬(讀作“耳日114”)。
④肇錫余以嘉名 肇:戶、攵、聿(讀作“戶文聿”)
再如:蔌(山肴野蔌)、翱(翱翔蓬蒿之間)、漱(飛漱其間)、寐(夙興夜寐)、翳(樹林陰翳)、艫(舳艫千里)、麋(侶魚蝦而友麋鹿)、扈(扈江離與辟芷兮)、豗(飛湍瀑流爭喧豗)、褻(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羹(一豆羹),等等。這些字的記憶都可采用拆字法。拆字法用得好,完全可以避免書寫時筆畫錯漏或衍出,甚至可以讓使用者從中感覺出幽默風(fēng)趣的味道,進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偏旁對稱法
古詩文名句中不少短語或句子結(jié)構(gòu)對稱,對應(yīng)或相鄰位置的字偏旁相同,一般詞性也相同,詞義相近或相關(guān)。一旦把握住這些對稱性特點,默寫時自然就避免了失誤在不對稱上面。例如:
①憂讒畏譏 “讒”和“譏”位置對稱,偏旁相同。任何一個都不能寫成“饞”或“饑”,否則就會出現(xiàn)不對稱。
②妃嬪媵嬙 四個字都有相同偏旁“女”。記住這一對稱的特點,“媵”就不會誤寫為“滕”,“嬙”也不會誤寫為“墻”。類似的再如:錙銖(奈何取之盡錙銖)、蜉蝣(寄蜉蝣于天地)等。
③檣傾楫摧 “檣”和“楫”偏旁相同(對稱);“摧”與“傾”詞性相同(對稱),都是動詞,只是偏旁不同(不對稱):記住這些,這四個字的偏旁就不容易寫錯。需要強調(diào)的是,偏旁不同(不對稱)的情形雖然較少,但一不留神就會寫錯——寫成同一偏旁。如:蛇鱔(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竦峙(山島竦峙)、俄頃(俄頃風(fēng)定云墨色)。
三、求異法
有時不同名句中的兩個或以上單字,除具有明顯的相同點外,更有值得注意的不同點,如字音雖相同,而字形不同;字形雖相近,卻多或少了偏旁,或偏旁不同,或一兩處筆畫不同。例如:
①辯(辯乎榮辱之境)/辨(欲辨已忘言)
②覽(皇覽揆余初度兮)/攬(夕攬洲之宿莽)
③臾(不如須臾之所學(xué)也、哀吾生之須臾)/諛(官盛則近諛)/庾(多于在庾之粟粒)
④鬟(梳曉鬟也)/髫(黃發(fā)垂髫)/鬢(艱難苦恨繁霜鬢)
⑤至(無以至千里)/致(而致千里)
⑥啄(檐牙高啄、誰家新燕啄春泥)/琢(玉不琢,不成器)
⑦惟(惟草木之零落兮、惟江上之清風(fēng)??)/唯見江心秋月白
⑧徙(鵬之徙于南冥也)/徒(郯子之徒)
⑨陬(攝提貞于孟陬兮)/諏(以咨諏善道)
⑩恥(不恥相師)/齒(君子不齒)注:兩個“不chǐ”,字音相同,字形不同。
明確異同,避免混淆,是記憶的關(guān)鍵。再如:“想當(dāng)年”:一個是“遙想公瑾當(dāng)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一個是“想當(dāng)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如果“交叉”,豈不亂套?求異法的好處,就是能夠一下子記住好幾個句子,使記憶時效大大提高。請看用“求異法”來記憶重章疊唱的《詩經(jīng)·蒹葭》:蒼蒼、為霜、方、長、央/凄凄、未曦、湄、 躋、坻/采采、未已、涘、 右、沚?!灰浝斡稍娋淠┳帜┰~聯(lián)成的這三句“詩”,整首詩的記憶可以說不費吹灰之力。
四、求同法
不同的句子中,出現(xiàn)相同的漢字(讀音或相同或不同),要善于分類匯總。例如:
①闕:城闕輔三秦、不知天上宮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必能裨補闕漏
②尊:一尊還酹江月/舉匏尊以相屬
③鉤:鉤心斗角/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
④辯:此小大之辯也/而御六氣之辯/辯乎榮辱之境/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⑤裳:初為《霓裳》后《綠腰》/整頓衣裳起斂容/漸車帷裳/猿鳴三聲淚沾裳
⑥滄:滄海月明珠有淚/渺滄海之一粟
用求同法的好處,與求異法一樣,也可以一下子記住幾個名句。求異法、求同法,都要關(guān)注具體漢字的細節(jié),可參看下文“漢字細節(jié)法”。
五、正音法
咬準(zhǔn)字音,也是記憶的一種方法。“正音法”要求不受方言音和習(xí)慣性誤讀等的影響。例如:
①撫fǔ:以手撫膺坐長嘆(易混為“扶fú”)
②毋wú:毋臨渴而掘井(易混為“勿wù”)
③淘táo: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易混為“濤tāo”)
④愆qiān:匪我愆期(易混為“衍yǎn”)endprint
⑤綺qǐ:轉(zhuǎn)朱閣,低綺戶(易混為“倚yǐ”)
⑥誨huì:誨人不倦(易混為“悔huǐ”)
⑦潛qián:舞幽壑之潛蛟(易混為“淺qiǎn”)
⑧偕xié: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易混為“皆jiē”)
⑨一般: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易混為“一番fān”)
⑩蠟炬:蠟炬成灰淚始干(易混為“蠟燭zhú”)
正確書寫漢字并讀準(zhǔn)字音,就不易混寫成讀音相近的別字。
六、錯音法
錯音法,是非常規(guī)記憶方法,故意讀錯音,多用于對一些通假字的記憶。通假字怎么讀?古漢語語境下應(yīng)該異讀,即讀本字讀音。但為了記憶,不妨“明知故犯”,讀通假字的讀音,默寫時就不容易寫錯字形。因為許多通假字是多音字,所以讀多音字的另一個讀音(又音)似乎并不算太離譜,而且有些通假字在現(xiàn)代漢中已經(jīng)這樣“將錯就錯”。如“受益匪淺”的“匪”,不念“非”而念“fěi”。用“讀錯音”來糾正“寫錯字”,這是一種以毒攻毒方法。然而需要指出的是,錯音法只是為了達成記憶的權(quán)宜之計,使用時一定要慎之又慎,切不可濫用,以免弄巧成拙、中“毒”而亡。例如:
①匪fěi:所守或匪親(匪,通“非”)
②有yǒu:雖有槁暴、爾來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
②嗣sì:子寧不嗣音(嗣,通“遺”)
③識shí:默而識之(識,通“志”)
④燕yàn:塞上燕脂凝夜紫(燕,通“胭”)
⑤知zhī: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通“智”)
以上例子中標(biāo)注的音,都是“錯音”,即通假字的讀音。少數(shù)多音字,也可臨時借鑒“錯音法”來增強記憶。例如:
①坻dǐ:宛在水中坻(坻:水中的小洲。句中正確讀音chí)
②予yǔ: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予:我。句中正確讀音yú)
讀“錯音”,還包括故意使用方言音,偶爾也能有出奇的效果,例略。
七、明確通假法
古詩文名句中存在通假現(xiàn)象的,一定要小心,對通假字必須做到心中有數(shù),否則,默寫時可能會將通假字寫成本字而致錯。例如:
①百廢具興(具,通“俱”)
②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見,通“現(xiàn)”)
③亭亭凈植(植,“植”通“直”)
④扈江離與辟芷兮(辟,通“僻”)
⑤于嗟鳩兮(于,通“吁”)
⑥便要還家(要,通“邀”)
⑦玉盤珍羞直萬錢(羞,通“饈”;直,通“值”)
⑧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馮,通“憑”)
八、前后呼應(yīng)法
如果兩個或以上句子句式相同,內(nèi)容上前后呼應(yīng),那么此時適用“前后呼應(yīng)記憶法”。用此法防止混淆語境進而導(dǎo)致默寫時交叉錯亂情況的發(fā)生,要點是看清語境,或明確語源(出處)。此法與上述“求異法”結(jié)合使用,效果更佳。例如:
①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
③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fēng)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
④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
⑤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fēng),其喜洋洋者矣。
⑥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
⑦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
⑧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⑨疾風(fēng)知勁草,嚴(yán)霜識貞木。(《宋書·顧覬之傳》)/疾風(fēng)知勁草,板蕩識誠臣。(李世民《贈蕭瑀》)
理清幾個句子的脈絡(luò)順序,注意前后呼應(yīng)的邏輯規(guī)律,記憶就才不會出差錯。這種前后呼應(yīng),大到句子,小到字詞。例如:
①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兩個“豫”呼應(yīng),不能弄成一個通假字一個不是)
②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兩個“而”呼應(yīng),要么同時出現(xiàn),要么都不出現(xiàn))
③良藥苦口而利于病,忠言逆耳而利于行。(兩個“則”呼應(yīng),同上)
有人說,最好的記憶方法是重復(fù)。當(dāng)然,重復(fù)多了就熟能生巧,要不清代孫洙怎么會說那句“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呢?可是,重復(fù)又絕非死記硬背。怎樣重復(fù)才能事半功倍,贏得最佳的記憶效果?竊以為,提高古詩文默寫的精準(zhǔn)度,需要比較不同的記憶對象,加深理性認知,把握古詩文記憶的內(nèi)在規(guī)律,并最好能夠輔之以切實可行的記憶方法。
參考文獻
[1]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biāo)準(zhǔn)(實驗)[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 2017年普通高等學(xué)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大綱(課程標(biāo)準(zhǔn)實驗版)[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考試中心.
[3] 2017年普通高等學(xué)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江蘇卷)說明[J].江蘇教育考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