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哲
在科幻作品中,我們生活的世界往往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多重世界中的一個。其實,多重世界的想法早在古希臘時代就已經存在。最早提出這個假設的是原子論的創(chuàng)立者德謨克利特,他認為宇宙是由無限虛空中運動著的原子構成的。隨著時間推移,它們會以一切可能的方式結合和重組,我們所見的世界只不過是所有確定會出現(xiàn)的可能性中的一種。到了17世紀,數(shù)學家萊布尼茨提出了著名的金字塔多重世界假說,認為不同的世界就像一塊塊彼此獨立的磚,堆疊在一起組成金字塔,而我們就生活在金字塔塔尖上的那個世界里。
物理學領域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思想實驗—薛定諤的貓,是奧地利著名物理學家薛定諤于1935年提出的。在這個實驗中,一只貓被放進一個密閉的容器,由一個量子來控制毒素釋放裝置。根據量子力學,當盒子處于關閉狀態(tài)時,整個系統(tǒng)會一直保持不確定性的波態(tài),即貓生死疊加。貓的生死必須在盒子打開后,物質以粒子形式表現(xiàn)時才能確定。但是,貓既活又死的說法嚴重違背了客觀世界的普遍邏輯。那么,要怎樣幫助這只可憐的小貓擺脫困境呢?
1957年,美國物理學家休·艾弗雷特給出了一個驚人的答案!他認為,如果人們打開裝著貓的盒子就會導致宇宙的分裂:在其中一個世界里貓是活的,在另外一個世界里貓是死的。這就是他的多重世界理論。由于多重世界往往又是平行存在的,因而又衍生出平行世界、平行宇宙等諸多概念。
哲學家和科學家們“瘋狂”的思考,最終啟發(fā)了文學家的創(chuàng)作靈感。英國作家艾薩克·迪斯雷利在1830年創(chuàng)作了《未發(fā)生事件之史》,幻想出一個與現(xiàn)實世界完全不同的異世界:在薩拉森人統(tǒng)治下的國度,人們戴著頭巾、蓄著胡子,并且建造出了比希臘更宏偉的建筑。
隨著科幻小說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平行宇宙作品開始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法國社會革命的傳奇人物路易·奧古斯特·布朗基在其1871年出版的著作《藉星永恒》中,詳細地描述了多重世界的存在,并宣稱在其中一些世界中,拿破侖取得了滑鐵盧戰(zhàn)役的勝利,但這些世界卻朝著不同的方向發(fā)展。
這股對多重世界的熱愛,隨著人類步入了20世紀。1948年,小說家阿道夫·卡薩雷斯創(chuàng)作了小說《天體計劃》,描寫了一個飛行員在飛機失事后墜入平行世界,并遭遇了種種顛覆性的事件。到了1963年,美國科幻大師級人物菲利普·迪克出版了他廣為流傳的科幻小說《高堡奇人》。
在這部小說中,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是以日德法西斯國家的勝利告終,美國被日本和德國瓜分,而日德兩國又展開了類似真實世界中“冷戰(zhàn)”的相互對抗。不愿意淪為法西斯奴隸的美國人秘密結成反抗組織,但卻遭到蓋世太保的瘋狂追捕。最后,故事里的主角們找到了一位隱居在一座高大城堡內的世外高人。借由這位高人的指點,他們利用中國古老《易經》中的推算方法,最終發(fā)現(xiàn)他們所處的這個“世界”完全是虛構的。
在多重世界題材大行其道時,作為這類題材的變種形態(tài),時間閉環(huán)題材也出現(xiàn)了,其中的代表作就是1993年上映的美國電影《土撥鼠之日》。該片講述了氣象播報員菲爾被派往一座小鎮(zhèn),采訪當?shù)貞c祝土撥鼠日(2月2日)的活動。工作結束后,菲爾回到酒店休息,沒想到一覺醒來,他竟然又回到了2月2日的早晨,而且一直被困在這一天。他每天都重復見到一樣的人,做著相似的事情,仿佛進入了一個死循環(huán)。最終,菲爾通過無數(shù)次的嘗試,一點一點地積累改變,終于跳出了這個死循環(huán),重新過上了正常的生活。
與之相似的還有湯姆·克魯斯主演的科幻戰(zhàn)爭大片《明日邊緣》,只不過在這部電影中,時間閉環(huán)是由外星人的特異功能創(chuàng)造的。已故中國科幻作家柳文揚的代表作《一日囚》,也是同類題材。
與上面提到的這些作品相比,崔子維的《幻游》顯然是一個典型的多重世界題材的科幻小說。受制于篇幅,作者并沒有詳細進行多重世界的科幻設定,但是他卻有意識地設計了親情戲,表現(xiàn)出作者獨特的人文關懷,值得肯定。
事實上直到現(xiàn)在,多重世界還只是物理學家的一個假說,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證明在我們生存的這個真實世界以外,還有另外的世界存在。但一些頂尖的物理學家卻對此深信不疑。英國理論物理學家、號稱當代最聰明大腦的斯蒂芬·霍金,在其2001年出版的《果殼中的宇宙》中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宇宙就像一個‘太空賭場,每一次擲骰子會導致許多不同的岔路,我們只能看見其中一條;然而,所有的路都真實存在?!蹦敲?,真相到底如何?這就有待每一位讀者自己去探索答案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