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寧
習作教學是制約語文教學的瓶頸。如何切實提高學生習作水平,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教學相長,教師“下水文”的練寫及運用,無疑對學生習作開拓思路、習得方法、獲取技巧、豐富積累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下水文”是習作標準的踐行,是學生習作的導向。因此,教師“下水文”的寫作應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切忌隨心所欲。
一、 依托生活有內容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其實,學生有話可說了,有物可言了,有事可寫了,習作將會水到渠成。因此,火熱的社會生活、豐富的校園生活、多彩的課外活動,均可成為教師“下水文”的素材。引導學生吮吸生活的甘霖,感受生活的百味,善于捕捉身邊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舉一動、一情一感,才會讓學生感到習作并非高不可攀(其實是生活的映照),又不是虛假空洞,只要你用眼去觀察、用腦去思考、用心去體會,想寫什么就寫什么、想怎樣寫就怎樣寫,習作將會大功告成。這樣做,既消除了習作的神秘感,又激發(fā)了寫作興趣。這里有一個例子:一次,學校組織師生向災區(qū)捐款捐物,我班一位家境優(yōu)越的學生竟比一般同學少捐了兩元錢,我立即與家長取得了聯系,找學生談心,才得知他抓住這次千載難逢的良機,花兩元錢買了一本向往已久的剪貼畫。經過耐心細致的思想教育,學生自動退掉了剪貼畫,補捐了兩元錢。于是,在習作《人間自有真情在》時,我抓住這一典型素材,展開合理想象,采用對比烘托的方式,揣摩學生心理,寫了一篇“下水文”名叫《做人要不遺余力》。讀給同學們聽后,反響強烈,大家異口同聲:這不是寫的我班的××同學嗎?我順水推舟,在黑板上赫然板書:童手寫童事,表童心示童趣,大家恍然大悟。
其次,教師“下水文”的寫作應該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實踐證明:“跳一跳才夠到”形象地反映了這一要求。這樣處理,不僅使學生感到習作簡單易行,而且學會產生積極的心理期待?!芭σ幌拢倥σ幌?,我的習作將會與老師的一樣棒!”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寫作有了信心,學生就會樂于表達、勤于動筆。失敗的教訓告誡我們:教師“下水文”的寫作千萬不可人為拔高要求或成人化傾向嚴重,甚至片面追求華麗的詞藻、格式化的文風、深奧的感悟。否則,學生“跳一跳都夠不到”,長此以往,他們永遠也體驗不到寫作給他們帶來的快樂,燃起的寫作熱情將會灰飛煙滅,“下水文”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價值——示范引導,甚至引領學生誤入歧途,導致在寫作上形成“重形式,輕內容;重抒情議論,輕具體描寫;重文采,輕材料”的“金玉其外,敗絮其內”式的文風。
二、 依據《語文課程標準》有章法
《語文課程標準》是語文教學的綱領性文件,是教學評價的基本依據。習作教學也應遵循《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對此,我的觀點是,貫徹《語文課程標準》不呆板,活學活用創(chuàng)特色。筆者長期從事六年級語文教學,《語文課程標準》對高年級習作教學的要求是: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能寫簡單的紀實作文和想象作文,內容具體,感情真實,能根據習作內容表達的需要,分段表述。在此基礎上,我大膽提出并長期踐行佳作四標準:開篇引人入勝,主體具體生動,結尾不拘一格(或畫龍點睛,或首尾照應,或發(fā)人深省,或啟迪智慧),文采飛揚。
具體說,要做到開篇引人入勝,在習作實踐中,我嘗試并總結了幾種常用的開頭方法:例如:開門見山法,文采導入法,倒敘回味法,對比烘托法……例如:習作《讀書的樂趣》,我這樣開頭:高爾基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歌德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說話”……書多像一塊巨大的磁鐵深深地吸引著每一個酷愛求知的人。習作《做人要不遺余力》,我這樣開頭:著名作家巴金說:“人生的意義在于奉獻,而不在于享受”,一生一世做好事的雷鋒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與偉人相比,我似乎顯得十分渺小。習作一種動物——豬,我這樣開頭:神話小說《西游記》里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唐僧愚昧善良,沙僧忠厚老實,孫悟空神通廣大,豬八戒憨態(tài)可掬,可你甭說,八戒可是豬氏家族的鼻祖。習作《風雨無阻》,我這樣開頭:“新聞,特大新聞”小靈通王明眉飛色舞地叫嚷……總之,開頭要有新意,要能吸引人的眼球,要能吊起人的胃口,要能扣住人的心弦。
小學生習作以寫人記事為主,而人與事不能截然分開,文章的精彩就在于把事情寫清楚(交代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把過程寫詳細(最好能跌宕起伏),把人物寫鮮活。
如何將人物寫活?我以為,一要多方面著手,借助人物的語言、動作、表情、心理等,刻畫人物形象;二要寫出對他人言行的反應,對人物心理的揣摩,對人事的看法,或抒情或議論。以下是《一次難忘的談話》習作片段: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無可奈何地走進了老師的辦公室。老師正在聚精會神地批改作業(yè),對我的到來似乎視而不見?!袄蠋?!”我壯著膽子喊了一聲?!班蓿銇砹?!先站在旁邊好好想一想,我為什么找你談話?”我的心里像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不知老師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袄蠋煟艺娴牟恢?!”言語中夾雜著哭腔?!胺噶隋e誤,還不知改!”老師突地站了起來,用手使勁敲打著桌子。我偷偷地看了老師一眼,老師怒目圓睜,臉色通紅,我害怕極了,眼淚情不自禁地滾落下來。(評悟:如果僅寫人物對話,人物形象就不豐滿;如果你一言我一語,你一問我一答拉鋸式寫,不注意穿插,文章就會顯得單一呆板。同時,我還要求學生變換“××說”的位置,讓習作形式多樣起來,讓文章活潑起來。
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適宜的結尾是成功的巔峰。習作的結尾要與全文渾然天成,或發(fā)表感慨,或直抒胸臆,或回味無窮。例如習作《讀書的樂趣》,我這樣結尾:讀書吧,愛書吧,書是開啟智慧大門的金鑰匙,是奠基成功的鋪路石,是愉悅身心的營養(yǎng)品……習作《做人要不遺余力》,我這樣結尾:是啊,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變成美好的人間,我恍然大悟。習作《風雨無阻》,我這樣結尾:我佇立在窗前,目送著老師消失在皚皚白雪中……習作《做主持人,感覺真好》,我這樣結尾:凝望著漆黑的夜空,我不禁陷入了沉思……endprint
關于習作文采,我覺得祖國語言文字豐富多彩,變化多端,為什么在學生習作中卻變得黯然失色?這是因為我們的習作教學長期忽略的緣故。文章在有頭有尾、有血有肉、有板有眼的基礎上何不來點“有聲有色?”“人靠衣裝,馬靠鞍裝”也是說的這個道理。怎樣才能使文章文采飛揚?我強行規(guī)定并率先垂范:一要巧用知識積累,如成語、名言警句、古詩文、歇后語、諺語、俗語等;二要恰當使用修辭方法,如比喻、擬人、排比、設問、反問等。一開始,學生可能不習慣,我就要求一篇習作一定要用知識積累、修辭方法,并且有數量規(guī)定。經過示范引導及強化訓練,學生的習作有模有樣了,語感增強了,使用語言文字也生動活潑了。
三、 依照教材有戲做
教材是《語文課程標準》的活化、細化、具體化,是教學活動的基本資源憑借。在日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吃透教材,引導學生讀悟教材,體會語言文字的精美,注重技巧章法的牽引,并在自身寫作中貫徹實施,真正做到學教材用教材,用好教材用活教材。
1. 日常寫作訓練是教材的外延。
蘇教版小語教材文質兼美,篇篇是仿寫的佳品。例如,學了《我們愛你啊,中國》這首詩,教師因勢利導,采用總一分一總的行文結構,主體并列構段的方法,習作《家鄉(xiāng)贊美詩》;再如,學習了《愛之鏈》一文,順水推舟習作《人間自有真情在》,要求巧妙借鑒文中刻畫人物的寫作方法。
2. 讀說,讀悟,讀寫,說寫結合是課堂練筆的常用方法。
表面上看是針對學生的,其實教師課前先要“下水”,要學生說的、悟的、寫的,自己不妨先寫一寫。例如對《最大的麥穗》一文哲理的理解,我預先準備了兩個例子:一個是來自動物的,一個是采自學生自身的。這樣一來,不至于課堂教學出現冷場,同時也起到了練筆引路的作用。
口語交際為寫作另辟蹊徑。在組織學生充分說的基礎上,再有序地把它寫下來。同樣能起到鞏固課堂教學、提高寫作的功效。例如,學了口語交際——介紹我國的一個民族,我組織學生習作《少數民族漫談會》,這樣做,既豐富了民族知識,學生又學會了寫一次活動寫一個過程。
3. 高度重視教材習作的指導訓練。
教材每一單元安排了一篇習作,而每篇習作訓練的重點、呈現的難點、寫作要求各不一樣。所以,教師要具體習作具體對待,“下水文”也要能體現這一差別。教師要高度重視“下水文”的質量,除了貫徹上述提及的一般要求外,更應完美地達到課時習作要求。寫好了,比照課時教學目標,反復讀改,力求在達標上有新招、在難點上有突破、在形式上有創(chuàng)新、在片段上呈現精彩,實現一文一練,練有重點、練有特色。同時,教材中出現的美詞佳句、精美語段、技巧章法,教師在“下水文”寫作中要率先使用并“廣而告之”,引領學生自覺學教材、用教材,從此愛上教材。
(作者單位:泰興市大慶路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