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珅+郭軍
【摘要】 目的 探討周圍大血管外傷性假性動脈瘤的介入治療臨床效果。方法 88例周圍大血管外傷性假性動脈瘤患者。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44例。對照組患者采用經血管瘤栓塞治療, 觀察組采用帶膜支架治療, 治療結束后,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及出現并發(fā)癥情況。結果 兩組治療后假性動脈瘤的閉合度均較高, 治療效果較好。治療結束后, 對照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2.73%, 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82%。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帶膜支架和經血管瘤栓塞治療周圍大血管外傷性假性動脈瘤能取得較為顯著的治療效果, 但帶膜支架治療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比傳統經血管瘤栓塞治療低, 帶膜支架治療具有無創(chuàng)、快捷、出血量少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等優(yōu)點,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周圍大血管外傷性假性動脈瘤;介入治療;臨床療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7.023
外傷性假性動脈瘤是血管損傷引發(fā)的最嚴重并發(fā)癥之一, 從外傷性假性動脈瘤形成的機制方面可以看出, 誘發(fā)這種病癥與動脈壁全層破裂出血有較大聯系[1], 出血后被周圍組織包裹, 在血液迅速凝固后形成血凝塊, 導致動脈壁裂口被堵塞。這種疾病患者動脈壁呈撕裂或者穿破傷, 血液流出后被主動脈周圍組織包裹, 從而形成血腫[2]。這種疾病在目前臨床上多使用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的創(chuàng)傷面積較大, 容易誘發(fā)其他并發(fā)癥。隨著介入治療技術的發(fā)展, 其在治療部分血管類疾病微創(chuàng)、快捷、安全的優(yōu)點逐漸凸顯出來, 在本次實驗中, 觀察組患者采用帶膜支架治療周圍大血管外傷性假性動脈瘤取得較為良好的效果, 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 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次實驗選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在本院進行周圍大血管外傷性假性動脈瘤治療的患者88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44例。對照組中, 男24例, 平均年齡(44.12±3.58)歲, 女20例, 平均年齡(45.78±1.69)歲。觀察組中, 男23例, 平均年齡(42.17±3.59)歲, 女21例, 平均年齡(43.69±2.45)歲。經患者及患者家屬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后進行本次實驗,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經血管瘤栓塞法進行治療, 治療器械是一根長度為2 cm的細裸導絲栓塞, 使用微導管置入患者動脈瘤瘤腔內, 直接進行注膠, 進行栓塞治療。觀察組采用帶膜支架進行治療, 主要方法是迅速排空壓迫止血球囊后退出, 沿導絲將帶膜支架送入, 將支架中部卡在出血部位, 使用12~14 atm釋放支架, 定位支架后即完成整個手術。手術3個月中使用雙重抗血小板藥物進行治療。
1. 3 觀察指標 治療結束后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治療后假性動脈瘤的閉合度均較高, 治療效果較好。治療結束后, 對照組患者出現并發(fā)癥10例,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2.73%, 觀察組患者中出現并發(fā)癥3例,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82%。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423, P<0.05)。
3 討論
外傷性假性動脈瘤是血管損傷引發(fā)的最嚴重并發(fā)癥之一, 這種情況主要的發(fā)病部位為四肢動脈, 外傷性假性動脈瘤的主要發(fā)病原因大致分為:①暴力作用下四肢骨折、脫位、牽拉、撞擊或者刺破了血管。②血管受到強力的鈍性暴力直接震蕩打擊血管并且誘發(fā)血管爆裂。③尖銳的利器直接刺傷動脈壁, 誘發(fā)血管爆裂。④由火器造成的動脈壁全層損傷。從外傷性假性動脈瘤形成的機制方面可以看出, 誘發(fā)這種病癥與動脈壁全層破裂出血有較大聯系, 出血后被周圍組織包裹, 在血液迅速凝固后形成血凝塊[3], 導致動脈壁裂口被堵塞, 在5~10 d作用后, 血腫內發(fā)生腔隙, 在受到持續(xù)的沖擊力, 最后演變成為假性動脈瘤。
在本次實驗中觀察組采用帶膜支架治療, 帶膜支架的主要作用是對動脈瘤進行隔離, 重建動脈管腔, 從而能夠合理控制瘤腔內部的壓力水平, 在一段時間內, 動脈瘤可以形成血栓主動達到閉塞的效果[4]。在使用帶膜支架進行治療過程中, 為確保治療的可靠性, 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 合理選擇支架的長度、直徑等相關參數, 選擇的支架直徑要以患者自身動脈瘤頸部直徑作為基礎, 在此基礎上上浮10.0%~20.0%, 這樣才能使動脈壁與支架之間的粘結更加緊密, 能確保帶膜支架對動脈壁的擴張效果持久而穩(wěn)定[5-7]。同時, 在進行帶膜支架放置時, 要注意周邊其他動脈, 盡量減少對周邊其他大動脈分支的干擾.避免造成到周圍其他分支血管阻塞[8, 9]。
在本次實驗中, 觀察組采用帶膜支架進行治療, 對照組采用傳統外科手術即經血管瘤栓塞治療, 兩組患者都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但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由此說明, 使用帶膜支架治療外傷性假性動脈瘤安全性較高, 研究顯示, 對使用帶膜支架治療的外傷性假性動脈瘤患者進行調查發(fā)現, 在5年內患者的復發(fā)率<3.0%[5, 10],
治療后沒有對周邊組織進行壓迫, 產生影響。于此之外, 使用帶膜支架治療外傷性假性動脈瘤還具有操作簡便、技術難度低、治療消耗時間短、術中出血量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等很多優(yōu)點, 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 使用帶膜支架治療外傷性假性動脈瘤患者, 能取得較為顯著的治療效果, 具有無創(chuàng)、快捷、出血量少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等優(yōu)點, 安全性較高,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呂朋華, 李麟蓀. 周圍大血管外傷性假性動脈瘤的介入治療. 介入放射學雜志, 2004, 13(2):185-188.
[2] 任欣樂. 周圍大血管外傷性假性動脈瘤的介入治療. 當代醫(yī)學, 2015(10):71-72.
[3] 魏東升. 周圍大血管外傷性假性動脈瘤的介入治療分析. 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連續(xù)型電子期刊, 2016, 16(77):304.
[4] 蔣振斌, 王哲, 范清, 等. 心臟大血管創(chuàng)傷的診斷與處理. 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 2003, 12(3):151-153.
[5] 譚玉林, 張陽, 袁牧, 等. 外傷性頸內動脈動脈瘤的介入治療. 放射學實踐, 2009, 24(1):87-90.
[6] 徐文濤. 外傷性頸內動脈假性動脈瘤的診斷及介入治療臨床研究. 中國保健營養(yǎng)旬刊, 2013(5):198-199.
[7] 金志宏. 外周血管假性動脈瘤的臨床診斷及治療分析. 中國中醫(yī)藥咨訊, 2012, 4(3):206.
[8] 徐文豪, 代遠斌. 外周血管假性動脈瘤的臨床分析. 重慶醫(yī)科大學學報, 2011, 36(2):221-223.
[9] 孫莉, 亓恒濤. 外傷性頸動脈假性動脈瘤診治1例. 醫(yī)學影像學雜志, 2014(11):1891.
[10] 時正義, 熊文明. 創(chuàng)傷性假性動脈瘤的介入治療(附10例分析). 廣西醫(yī)科大學學報, 2010, 27(5):793-794.
[收稿日期:2017-06-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