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文艷 曹大明
摘 要:梵凈山民間傳說多流傳于梵凈山地區(qū)附近的村落,沿著八條主要溪河及間嶺向四周呈星狀向外輻射。其類型有三,分別是人物傳說、史事傳說和地方風物傳說。其特點除了地域性、民族性外,還有較強的宗教色彩。梵凈山民間傳說對認識地方歷史變遷、風俗習慣具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梵凈山;傳說;地域性;民族性;宗教色彩
中圖分類號:I20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332(2017)05-0076-05
梵凈山處于北緯27°47′~27°02′,東經108°45′~108°48′之間,位于江口、松桃、印江三縣交界處,被譽為世界的“綠寶石”。明代之前梵凈山又名“三山谷”、“ 三峿山”、“辰山”。梵凈山之名源起于明代,因百姓遙望金頂像飯甑故名為“飯甑山”,又因山體形似睡佛且“飯甑”與“梵凈”諧音就稱之為梵凈山。[1]23自唐代起,佛教溯烏江而上傳入梵凈山一帶,梵凈山由是漸漸發(fā)展成為吸引善男信女的彌勒菩薩道場,梵凈山的傳說也漸漸豐富起來。梵凈山傳說的流傳地以江口、松桃、印江交界處的環(huán)繞梵凈山的自然村寨為主,漸次向外延散,其傳說核主要是以梵凈山、梵凈山寺廟群,以及梵凈山周邊的歷史人物事件、風俗等為主體的相關事象。在梳理梵凈山民間傳說類型的基礎上,對其特點及價值進行分析,對認識地方歷史文化以及旅游開發(fā)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一、梵凈山民間傳說概述
“梵天凈土”是對梵凈山恰如其分的注解,自然與佛教相得益彰,人與自然和樂共生。在這里,流傳著許多與之相關的傳說,從內容上看,梵凈山傳說大致可分為以下三類:
(一)人物傳說
人物傳說是指主要圍繞歷史上著名人物的傳說。在梵凈山人物傳說中,為民謀福的人物常受到贊美,而欺壓百姓、損害集體利益的人物則受到嘲諷和鞭笞。根據(jù)人物特質,梵凈山的人物傳說又細分為四種:一是起義或革命領袖傳說,如《賀龍趕坳》等。傳說中賀龍是方臉大個子,一臉絡腮胡,帶上煙斗去“趕坳”[2]8捉魚,軍民互動,展現(xiàn)出了革命領袖親切的一面;二是帝妃、美人傳說,如《九皇娘娘》等。該傳說講述的的是一個貌美心善,愿拋卻榮華遁入空門潛心修行,得道后仍心系百姓疾苦的姑娘的故事;三是機智人物傳說,如《智盜胡三》等。該傳說講述的是“智盜”胡三盜取有錢人家的錢財分發(fā)給窮苦人的故事;四是菩薩、仙道傳說,如《四官菩薩》等?!八墓倨兴_”是思州的嚴、羅、冉、唐四個土司,[3]99他們造反失敗后逃到梵凈山,誤打誤撞被封為梵凈山一帶掌管財運的“四官菩薩”。傳說里的土司首領成為掌管財富的神,不僅僅是純粹的想象,亦是對土司向百姓征收稅款的生活實際的映射。
(二)史事傳說
史事傳說主要是緊繞重大歷史事件來展開敘述,重在揭示事件的過程和意義。一般涉及農民起義及近現(xiàn)代革命斗爭、抗擊外來侵略,或反映王權斗爭等。梵凈山史事傳說主要分為農民起義傳說、歷史政策與制度的傳說、王朝興替的傳說與紅軍征戰(zhàn)的傳說。如《紅號軍》即是一則農民起義傳說,該傳說講述的是清朝末年“紅號軍”借民眾反對“折征”,[4]47發(fā)起了長達十一年的起義斗爭的故事;《以屯養(yǎng)兵遺屯旗》是一則以明代“以屯養(yǎng)兵”為背景的傳說,內容涉及明朝洪武年間朝廷在怒溪一帶設衛(wèi)所,施行屯田制,以屯養(yǎng)軍;《陳圓圓歸隱玉泉寺》是一則關于陳圓圓的傳說,講的是明末清初,吳氏政權敗落后,她選擇了偏遠清幽的玉泉山作為隱居之地。該傳說反映了吳三桂的反清勢力敗落后,可能其剩余勢力有向貴州隱匿的情況;《紅軍馬》、《一封信嚇垮張?zhí)m芝》、《“神兵”遇救星》等是有關紅軍征戰(zhàn)的傳說。這些傳說講述的是梵凈山一帶的人們與紅軍之間相互幫助,同仇敵愾地對付壓迫百姓的惡勢力的故事。
梵凈山史事傳說多以發(fā)生在梵凈山及其周邊的歷史事件為主線展開敘述,表達了人們對歷史事件的態(tài)度和情感傾向。
(三)地方風物傳說
“風物”有風俗(習俗)、景物和物產之意,即風俗(習俗)和物產。地方風物傳說是關于某地的名勝、特產、生物和節(jié)日習俗等事物的由來、形成及特征的解釋性傳說,有名勝古跡傳說、土特產傳說、動植物傳說、風俗傳說等。梵凈山的地方風物傳說主要涉及風景名勝以及當?shù)氐娘L俗。如《仙人洞》、《云舍與神龍?zhí)丁?、《萬卷書》、《漲水雀》、《珙桐仙子》等即是風景名勝以及物產的傳說。其中,《仙人洞》、《云舍與神龍?zhí)丁?、《萬卷書》等傳說講述的主要是梵凈山上及其附近的一些自然景觀、古跡的命名由來及特征;《漲水雀》、《珙桐仙子》則是關于漲水雀和珙桐的產生、特征及其名稱由來的介紹。
風俗是積淀下來的生活傳統(tǒng),梵凈山代表性的風俗傳說有《羌族鍋莊舞》、《祭仡兜》、《百家鎖》、《打鼓敬靈猴》、《椎?!?、《祭灶》、《“開紅山”的來歷》、《虎圖騰》、《儺爺與儺娘》等,這些傳說主要講述的是當?shù)厝说墓?jié)日、生活習慣、信俗的由來。如《羌族鍋莊舞》講述的是羌族跳鍋莊舞的原因,《“四月八”的傳說》介紹的則是“四月八”的來歷以及功能,《祭仡兜》則解釋了仡佬族祭樹根的緣由。
二、梵凈山民間傳說的特點
(一)具有一定的地域性
梵凈山民間傳說的地域性主要從三個方面體現(xiàn):
一是傳播范圍的地域性。梵凈山傳說主要流傳于環(huán)繞著梵凈山的村寨,輻射區(qū)域主要是江口縣、印江縣和松桃縣。在傳說的輻射區(qū)域內形成大大小小的傳說圈,一同強化著梵凈山傳說的地域性特征。如阿方、謊三戲弄土司、豪紳的傳說,都是梵凈山一帶人們津津樂道的機智人物傳說。如《賀龍趕坳》講的是賀龍在江口“趕坳”,下河捉魚的趣事,以及黔東獨立師配合賀龍領導的紅二六軍團,在梵凈山一帶消滅“白匪軍”的革命事跡,為江口、印江、松桃等地的人們所傳頌?!百R龍”、“紅二六軍團”在梵凈山的戰(zhàn)斗活動融入傳說中,既增加了人們的自豪感,亦表達了當?shù)厝藢t軍的真摯情感。
二是傳說內容的地域性。傳說中的地名、氣象、風物、歷史人物、習俗禮儀與梵凈山周遭的情形遙相呼應。如“提溪”之名始于宋高宗年間,[5]36一直沿用至貴州的土司制度廢除,是江口縣閔孝鎮(zhèn)的古名;神龍?zhí)秱髡f提到“梵凈山腳下這塊地方洪災不斷”,[3]63在江口、松桃、印江三縣的縣志中都有關于梵凈山附近村寨受到洪水災害的記錄,且一般四月中旬西南季風開始影響梵凈山使之雨量暴增,發(fā)洪災與氣候實際切合;金刀峽、萬卷書、龍泉寺等風物是梵凈山山麓之上或附近的迷人的勝景,水桶鳥、珙桐花等在梵凈山動植物種群中異彩齊放;楊芳、賀龍等是歷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而松桃苗族跳花鼓舞、過“四月八”等習俗至今仍在流傳。
三是傳說描述語言的地域性。在傳說的描述中出現(xiàn)較多的帶有當?shù)胤窖蕴厣脑~匯、語句,與當?shù)卣Z言表達習慣十分相符。《金刀峽的來歷》關于釋迦牟尼佛、彌勒佛、玉帝之間的對話“你兩個為哪樣”、“咋個扯起謊來了”,[6]11《梵凈山上的紅云》中紅軍排長讓戰(zhàn)友“趕緊朝前梭去”[6]96等都很切合的江口方言的口語話的表達特點,表達方式自然拙樸而不失幽默感,口語話的表達更便于民眾相互轉述、傾聽和理解?!痘D騰的來歷》中老頭忽然發(fā)現(xiàn)失散多年的兒子,形容其表情用的是“歡喜呆了”,保留了梵凈山太平一帶的人們的語言表達習慣。
由上可知,梵凈山地區(qū)傳說的地域性不單表現(xiàn)為以自然地理環(huán)境為限制,亦有當?shù)厣钍贰?zhàn)爭史、信仰、方言等方面文化因素的共同作用。
(二)具有一定的民族性
梵凈山周遭的村寨居住著不同的民族,主要有苗族、土家族、仡佬族、侗族等民族。民間傳說源自于人類對于自然、生活的接觸和感悟,在構造傳說時融入了人們的認知、情感以及集體或個人的價值判斷。歷經遷徙、傳代,不同民族的生活傳統(tǒng)相異,其創(chuàng)造的傳說也就各具特色,表現(xiàn)出一定的民族性。
首先,講述梵凈山民間傳說的語言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例如,傳說《窮娃當丞相》中“太陽很毒……阿爸知道了,阿媽知道了”的“阿爸”、“阿媽”,傳說《鏟草記》中“可總不見阿龍轉來……現(xiàn)在天都擦黑了”[6]46的“阿*”的稱呼方式富有當?shù)孛缱宓恼Z言表達特色。在《莫奈何》中李打鳥與海龍王三太子之女“勾絨”結為夫妻?!敖q”是“rongx”的音譯漢字,在當?shù)孛缯Z中表示“龍”的意思,如當?shù)亟育垉x式中“接龍/挽留龍神”的苗語是“xid/Ranx rongx”,傳說中“勾絨”這個名字以諧音的漢字保留了苗族語言的發(fā)音。
其次,部分傳說內容是當?shù)厣贁?shù)民族歷史或者文化的民間表述。如四面花鼓舞是松桃苗族非常喜愛的舞蹈,傳說《花鼓傳令》中石七妹等借跳花鼓舞查探敵情,以鼓點為令指揮義軍摧毀清兵的哨卡,體現(xiàn)了她們的勇敢,還反映了當?shù)孛缱逶鴬^力反抗清兵殘酷壓迫的血淚史。松桃的花鼓舞苗族語稱作“l(fā)ial nhol”,有“三八鼓”、“團結鼓”、“巖鷹展翅”、“四季開花”等不同的種類。常見動作有梳妝、挑花、打谷子、紡紗、蒸酒、“跳年”、“吃牛”等等,苗族姑娘打起鼓來個個靈動活脫。苗族有花鼓,鼓樓則是侗寨的標志性建筑,是侗族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墩扯闭c鼓樓》的傳說講述的是一個名叫寨沙的侗族青年與妻子一個造鼓樓,一個造牛皮鼓的事跡。寨沙在無意之間受到鳥兒的啟迪,造了鼓樓,當他遇害后,他的妻子造了牛皮鼓來召集大家對付土匪。此后,牛皮鼓就成了召集大家的傳聲鼓,鼓樓就成為村寨議事的場所,寨沙的人們在節(jié)日里、晚飯后也會圍著鼓樓載歌載舞、談天說地。
再次,某些傳說保留了人們對一些民族習俗的記憶?!丁八脑掳恕钡膫髡f》講述了苗族的祖先普奔和兇惡的普紹(雷公)之間的斗爭經過,普奔的兒子、外甥女在“四月八”這天重新創(chuàng)造了人間。苗族后代就把“四月八”當做苗家人與邪惡、與自然斗爭取勝的紀念日,寓意慶祝新生和美好的發(fā)展?!丁白蹬!北任洹肥顷P于石柳鄧的傳說之一。傳說中石柳鄧參加了盤信百戶舉行的“吃牛”比武活動,方圓百里趕去看熱鬧的苗家人都為他喝彩,足見“椎牛”極受當?shù)孛缱逯匾?。當?shù)孛缱宸Q“椎?!睘椤皾猓ù颍┠?,苗語是“nongx(dat) niex”,表示對先祖的紀念以及對苗族先民原始圍獵場景的再現(xiàn)?!白蹬!彼x的牛須是肥壯且未閹割的公?;螯S牯牛,活動前,主持祭祀的苗族巫師、椎牛的人須素食凈身以除私心雜念,確保祭祀靈驗。
(三)具有較強的宗教色彩
梵凈山是佛教圣地,流傳著大量與佛教有關的傳說,而佛教的一些思想也隨之得以傳播。如《妙善女得道香山寺》中的妙善一心向佛,潛心修行成為了觀音菩薩。她屢遭父親迫害,卻甘愿舍棄眼、手為之治病,人們贊美妙善所懷的對眾生的博愛,飽含當?shù)厝藢τ谟^音菩薩的崇敬,突出了善惡有報的思想;《彌勒與冷杉》解釋梵凈山冷杉的是由彌勒佛撒下樹種,有佛法庇護,才得以在懸崖邊上生長;《金佛傳奇》傳頌彌勒佛降服九條惡龍,為了民眾能安心地生活甘于化作萬米睡佛。在梵凈山腳的大金佛寺至今供奉金玉天冠彌勒佛像,在梵凈山內的玉泉寺供奉大肚彌勒佛。在金頂上也有佛像,且須先拜釋迦牟尼佛再去拜彌勒佛,寓意由現(xiàn)在走向未來。不僅是梵凈山附近的村民虔誠敬佛,還吸引了各方善男信女前去敬拜,梵凈山佛教傳說也隨著佛教思想的傳播而流散開來。
梵凈山不僅是佛教圣地,還是道教的傳播地,部分傳說顯露出道法在當?shù)厝诵闹袔в械摹皩嵱谩鄙?,如《神人石義吳》、《羅叉子傳說》、《趙氏太婆》等。在石義吳的傳說中,陰陽先生對窮人使壞,石義吳使出“定身術”把陰陽先生給定住。接著以“雪山水”化解了陰陽先生“放陰火”,以“火焰山”解除了“陰陽水”顯出的陰森恐怖的畫面,等等。他還用道法以牛角裝水到高坡上,把牛角里的水化作山泉幫村里人引水灌溉田地,解決大家長期的用水困難問題。一連串的法術都顯示了石義吳比陰陽先生的本領大,他法術高強又心地善良,用道法幫襯鄰里,是大家心目中的英雄。幾則傳說的內容各異,而傳說中核心人物的際遇卻出奇的一致,石義吳、羅叉子、趙氏太婆都有“學習河南法”的經歷。此外,傳說中的傳奇人物皆以道法懲兇除惡、造福鄉(xiāng)鄰,可見在當?shù)厝诵闹?,道法是一種可以幫助人們解決困難的有用法術。
此外,梵凈山及其周邊還保存著大樹崇拜、風神崇拜、石洞崇拜、山神崇拜等民間信仰,一些傳說對此也有所體現(xiàn)。如《供竹筒與祭疙蔸》中講述的是梵凈山一帶的仡佬族先民過年祭拜竹筒與樹疙瘩的傳說,體現(xiàn)了仡佬族人對祖先的尊敬以及竹子、大樹的崇拜;云舍流傳著《敬果樹》的傳說則解釋了當?shù)卮迕窠o果樹喂飯的來歷,體現(xiàn)當?shù)赝良易宓臉涑绨?;《仙人洞》、《石洞開藥》的傳說則是關于生病的人向石洞里的神仙求藥的傳說,體現(xiàn)的是典型的洞穴崇拜。
三、梵凈山民間傳說的價值
(一)歷史價值:存儲民眾的歷史記憶
梵凈山流傳的史事傳說,雖不是真實的歷史,然而它存續(xù)了民眾的歷史記憶,具有一定的歷史參考價值,其價值主要有三:
一是存儲了黔東北土司制度的變遷史。如傳說《提溪的由來》、《楊再思的傳說》從歷史記憶的角度介紹了黔東北土司制度變遷的過程。[5]35講述了提溪司、省溪司的長官都是家族承襲,直到施行“改土歸流”才換成了其他姓氏的官員,反映了“家族世襲”的土司長官職位承襲制度隨土司制度的終止而瓦解的過程。
二是反映了黔東人民反壓迫的血淚抗爭史。梵凈山傳說中有關農民起義的傳說的細節(jié)十分的生動,豐富細節(jié)不僅是由于想象,更體現(xiàn)了事件的經過在人們的心中記憶深刻?!都t號軍起義》、《石柳鄧》、《吳黑苗》、《吳八月》、《妹娜斗把總》等傳說,是底層民眾團結一致地反抗壓迫的血淚史,危急關頭他們不惜以血肉之軀去抵擋鐵騎、利箭的踐踏與傷害。普通人沒有像史官那樣書寫歷史的權力,只能通過傳說來傳達自己對事件的認識與想法。傳說雖不是歷史的全貌,卻是歷史的一部分,是民眾心中的歷史。從這個角度來說,部分傳說反映了梵凈山一帶的人們奮起反抗壓迫的歷史事實。
三是見證了紅軍轉戰(zhàn)黔東北的戰(zhàn)斗史實。在近現(xiàn)代歷史中,紅軍長征是非常值得紀念的篇章,紅軍在黔東的戰(zhàn)斗經過也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梵凈山傳說中《黑地大王劉滿》、《梵凈山上的紅云》、《紅軍馬》、《一封信嚇垮張?zhí)m芝》、《馬腦洞》等傳說都是關于紅軍在梵凈山一帶打擊欺壓民眾的惡勢力的事跡,也有關于紅軍為民眾清除匪患的戰(zhàn)斗經過。與紅軍相關的傳說,是民眾對紅軍轉戰(zhàn)黔東的一種特別的見證方式。
(二)教化功能:寓教于樂的懲惡揚善
民間傳說是民眾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xiàn)和反映了民眾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思想,是民眾實現(xiàn)自我教化的重要途徑。梵凈山民間傳說教化功能主要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實現(xiàn):
一是肯定“勤勞”,倡導“誠信”?!睹淄鯇m與壩盤》中講述的是觀音菩薩用靈水點化而成的出米洞,洞中糧食、布匹、金銀應有盡有,善財童子負責記錄財物的進出。人們恪守誠信,如期歸還所借之物,同時奉上刀頭禮酒以表對菩薩的感謝。樊神佑卻“在糠殼上鋪了一層米,混入出米洞去把墻壁上的自己的名字擦掉就溜了”,[3]71菩薩自此就封了洞門。警示后人應當勤勞、誠信,否則連菩薩也不會眷顧懶惰、不講信譽的人。
二是倡導民眾摒棄“賭博”之風?!秶辣iL斷指豎碑禁賭博》講述了江口怒溪鎮(zhèn)張家坡寨的古石橋邊上立的一塊禁賭博的碑的來歷。嚴保長不忍村中再有人因賭博而喪生,故而“斷指盟誓”,于民國二十年立“美風美俗”碑公開禁止賭博。[3]129嚴保長樹禁止賭博的碑旨在清正地方風化,鼓勵人們踏實做人,辛勤勞動,遠離賭博。雖是民國時期立的碑,其所蘊含的奉勸人們遠離賭博的思想,在當下依然有積極的現(xiàn)實教育意義。
三是傳揚“艱苦奮斗”的精神。吃水不忘挖井人,過上太平日子的人們以《紅軍請廚》、《梵凈山上的紅云》、《不怕事的小鬼》等傳說來教育后人,希望后輩不要忘卻革命先驅不畏艱難險阻的斗爭精神。其中“紅軍排長堅持由自己斷后”[7]91的行為表現(xiàn)出一種不畏艱難、敢于拼搏的革命精神。在享有和平生活的今天,亦可鼓舞人們發(fā)揚“紅軍排長”那種敢于承擔責任、甘于奉獻的精神,創(chuàng)造新生活。
(三)解釋功能:“在地化”的理解
在文化傳播全球化的趨勢下,許多相對封閉的文化空間受到外界影響,在此背景下,各地的地方性文化資源將變得尤為珍貴。傳說即是一種地方性文化資源,包含了許多的地方性知識。透過傳說,可以更好地去認識、理解當?shù)厝藙?chuàng)造的民俗風情,去了解他們內心深處的文化思想。
風物傳說是梵凈山民間傳說中數(shù)量最多的一種類型,其對地方風物的理解與客位分析不同,它的解釋也許欠缺理性或科學性,但卻是大歷史地方化的解釋或者地方性知識的表述,體現(xiàn)了民眾的鄉(xiāng)土情。如《干溪溝和落印塘》的傳說結合吳三桂起兵反清的歷史背景,借省溪司土司長官楊秀銘與之交戰(zhàn)的經過,較好的解釋了干溪溝與落印塘的地名來歷;《金刀峽》的傳說則以釋迦與彌勒二佛相爭的聯(lián)想,巧妙地解釋了梵凈山金頂上巧奪天工的裂縫的由來;《梵凈山佛光》的傳說則從地方性知識的角度解析了梵凈山佛光出現(xiàn)的特點;《水桶鳥》的傳說則根據(jù)對水桶鳥的觀察與了解,詳細地解釋了水桶鳥喜晝伏夜出、含水滅火的習性。
總的來看,梵凈山傳說中注入了集體的思想,在對傳說事象的評述中展現(xiàn)事實,映照生活,表達人們對生活中一些事物的看法。傳說以方言的口吻進行描述,體現(xiàn)了當?shù)卣Z言特色。傳說關于各民族的風俗的描述常包含一些民族的標志性文化元素,有關山神、樹神等傳說則顯露了當?shù)厝藰闼氐淖诮绦叛?。民間傳說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寶貴而獨特的精神財富。作為集體記憶的一部分,梵凈山民間傳說承載了當?shù)厝说奈幕^念;作為日常閑聊的話題,梵凈山民間傳說不僅是娛樂方式,更易將道德標準潛移默化地植入人心。透過這些民間傳說,可以了解梵凈山及其周邊的民風民俗與歷史文化,更為深入地了解當?shù)厝说奈幕睦?。此外,可能有益于促進形成梵凈山的文化名片,讓外界更好地了解梵凈山的文化特色。
注 釋:
[1]江口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江口縣志》,方志出版社,2014年。
[2]龍岳洲主編:《梵凈紅云》,貴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
[3]饒紹君主編:《江口龍門陣》,貴州江口縣政協(xié)編輯出版,2016年。
[4]江口縣民族事務委員會編:《江口縣民族志》,貴州江口縣印刷廠,1990年。
[5]《印江縣志》載:“正長官楊氏。楊朝秀后代楊秀篡明洪武五年(1372)授提溪司正長官,萬歷一年(1573)七世勝琦繼襲,至咸豐九年,共傳11人,以后無記載。副長官張氏。宋張恢征苗有功,授亞中大夫;明洪武五年(1372),其后裔張坤授提溪司副長官,世裔至光緒五年(1879),傳23人。”
[6]楊政銀、張命全、黃自新:《江口民間傳說故事》,江口縣民族事務委員會,1987年。
[7]張命全主編:《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江口縣卷》,江口縣民間文學三套集成編委會(內部資料),1990年。
責任編輯:楊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