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兵
所謂“目標導學”模式,就是在教學中針對學習內(nèi)容的實際和教學目標要求,通過一定的操作程序,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設立學習目標,鼓勵學生在這些目標的引領(lǐng)下,積極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去,通過教師的及時指導和矯正,輔之以小組合作、個體學習等形式,最終實現(xiàn)該課教學目標。
一、“目標導學”模式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運用
“目標導學”模式的教學程序為“溫故知新,明標激趣”“引導實施,練習達標”“當堂檢測,反饋矯正”三個環(huán)節(jié)。
1.溫故知新,明標激趣
在教學中,教師首先帶領(lǐng)學生一起復習前邊所學知識,目的是為了達到溫故知新的效果,同時也可以對個別學生進行查漏補缺。如在教學“梯形面積的計算”這一課前,教師可以讓學生說出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計算的公式推導,并計算一些練習題,以實現(xiàn)知識的復習與鞏固。此時教師向?qū)W生出示“梯形”圖向?qū)W生提問:“這個圖既不是長方形,也不是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它叫梯形,你們發(fā)現(xiàn)它有什么樣的特點?我們能否根據(jù)以前學習過的面積計算方法算出它的面呢?”這樣的問題具有一定的針對性,有利于學生帶著目標去討論。教師繼續(xù)問:“這節(jié)課我們主要想獲得什么樣的知識?”學生紛紛回答:“想知道怎樣計算梯形的面積?!薄巴茖菪蚊娣e的計算公式?”……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漸漸明確了學習目標,激發(fā)了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
2.引導實施,練習達標
這是“目標導學”模式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教師先要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再指導他們圍繞目標進行信息的收集與整理,并逐步探索知識。如為了達成“推導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目標,可以采用以下幾個步驟:
(1)自主探索
學生有了目標,渴望解決問題,愿意借助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進行實踐探索。如有的學生通過分割圖形計算出梯形面積,有的學生則通過剪圖拼圖的方式計算出梯形面積……當然也有學生在探索中遇到了疑難,此時教師應及時給予針對性的啟發(fā),幫助他們進一步思考、分析,直至完成學習任務。
(2)合作分享
學生通過個體經(jīng)驗下的探索,對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表現(xiàn)各異,讓他們以小組的方式進行合作分享,可以理解彼此的見解,不斷反思自我的學習過程。教師在學生的合作中及時評價,讓全體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成功,增強學習的信心。
(3)練習鞏固
教師針對教學目標和教學內(nèi)容,提供多樣化的習題讓學生練習,已到達鞏固知識的目的。選編的習題要重點突出,有針對性,重視基礎知識和技能的訓練。
3.當堂檢測,反饋矯正
針對學生學習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評價和糾正,對于少部分學生存在的非主要問題,則引導學生在組內(nèi)或組間討論解決,同時對達標較好的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設置一些緊扣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目標的檢測題,難易適中。教師限時完成,并針對檢測的成績引導評價與糾正,形式上可以是教師評價,也可以是小組評價、學生個體評價。
二、“目標導學”模式的教學效果
首先,能夠激活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態(tài)度。由于目標的導向作用,學生明確了學習方向和任務,而且教師的及時指導與反饋,隨時幫助學生解決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目標能夠順利實現(xiàn),極大地調(diào)動了全體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習興趣得以激發(fā)。
其次,注重學習方法運用,在過程體驗中享受情感交流?!澳繕藢W”模式教學強調(diào)學生個體學習與小組學習相結(jié)合的方式,有效解決了集體學習的統(tǒng)一性與個體學習需求之間的矛盾,尤其是教師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的指導與評價,更體現(xiàn)了教與學過程的知識交流與情感互動,學生的學習是在一個充滿生機的過程中開展,并產(chǎn)生了積極的心理體驗。
最后,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教師通過對教材和學生的理解,運用情境導入、習題訓練,評價矯正等多種教學手段,有力地促進學生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也提升了數(shù)學的學習能力。
總之,“目標導學”教學模式的運用,讓學生明確了學習任務和方向,學會了運用多種學習方法主動學習,體驗到師生、生生互動的情感交流的學習過程,在獲得數(shù)學知識的同時能力也有所提高。■
(作者單位:江蘇沭陽縣北丁集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