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瑞芳
摘要:傳統(tǒng)語文教學十分重視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然而如今的語文課堂卻是“君子動口不動手”。本文通過課堂練筆,以“寫”為主來解決這些問題,使學生真正實現(xiàn)自主學習,提高思維、閱讀、寫作等能力。
關鍵詞:自主學習;讀寫結合
我國的傳統(tǒng)語文教學十分重視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甚至延續(xù)千年的科舉考試也以文章的優(yōu)劣定輸贏。然而,我們今天的課堂學生讀的很多,說的很多,寫的卻很少,“寫”成了被人遺忘的角落,成了課堂之外的功課。寫若只放在課后,放在寫作課中,學生又怎能習得規(guī)范的語言表達形式?又怎能獲得更多的語言訓練機會?如何把“寫”和閱讀結合起來?筆者進行了一些嘗試。
一、初知文章大意
概括文章的重要內(nèi)容,是學生閱讀能力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成人看報看小說離不開概括能力,閱讀文件和書信離不開閱讀能力,甚至單位招聘也考察一個人的概括能力。曾經(jīng),我們的語文課十分重視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以至于每課必概括,最后機械到教師報答案,學生記錄。這些過火的做法當然錯誤,但不意味著語文課堂不需要概括能力的訓練。新課標明確指出:第三學段的學生要具備概括文章主要內(nèi)容的能力。在課堂中,教師也正在重視訓練學生概括的能力,但大多只是口頭上讓學生說說,收效甚微。將“寫”巧妙地和概括主要內(nèi)容相結合,切實提高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
“寫”對于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作用,教學中,我們老師利用“寫”滲透方法,通過及時評點學生的句子,讓學生積極運用課文中的詞匯、句式等,逐步掌握一般的表達方法和規(guī)律;引領學生發(fā)覺別人表達中的好詞好句,并移植到自己的寫作中來,以不斷豐富自己的表達內(nèi)容和技巧;引領學生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同學獨到的表達,并引用到自己的文中來,加深自己的認識。在他充滿智慧的鼓勵語言和巧妙引導下,學生從概括得不夠到位到寫出通順完整的主要內(nèi)容,能力得到了發(fā)展。寫的訓練,不能是在學生原有基礎上的簡單重復,不能是學生已有表達水平的簡單再現(xiàn),應該在原有水平上得到真正的提高和發(fā)展。
二、感受文字溫度
語言文字是由溫度的,它飽含了作者的喜怒哀樂,蘊藏著世間的人生百態(tài)。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培養(yǎng)學生對文本關鍵詞句的敏感度,對詞句所包含情感的體悟能力,對作者的精神世界的探尋能力。然而我們的課堂中,教師常常剝奪學生感受文字溫度的機會,把自己對文本的解讀強塞給學生,學生就如被放牧的牛一般,被老師牽著鼻子走。漸漸的,學生便喪失自己尋找“芳草地”的能力,只會等著教師“喂食”。其實,我們傳統(tǒng)的閱讀方法強調自讀自悟。
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閱讀文本的方法:靜下心來體會讓人心動的句子,就是訓練學生對于文字的敏感度;表達了什么意思,就是體悟文字的溫度和作者的心理;為什么這樣寫,是為了感受作者的寫作手法。正是有了老師的引導,充足的思考時間,學生才對一句看似平常的比喻句有了如此豐富而精彩的感悟,尤其難能可貴的是這些感悟不是教師告訴的,而是學生自主感悟的。在這里,教師只是稍加點撥,學生的學習都是在靜心思考和動筆感悟中完成的。
三、填補文本空白
文章中有許多空白點,這些空白雖然會阻礙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但如果教師加以引導,巧妙利用這些空白點,引導學生通過想象走進作者的內(nèi)心,體悟作者的寫作意圖,無疑打開了一扇解讀文本的窗戶。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是此中高手,他的課常常引導學生在文本空白處放飛想象。《長城》中他帶領孩子們領略人山人海的壯觀,感受到世界人民對長城的向往;《一夜的工作》中引領孩子走進周總理的心田,體會到總理的一心為民,鞠躬盡瘁;《二泉映月》中則還原阿炳所遭受的無盡的磨難和屈辱,進而感受到他的堅強和不屈。這些練筆,不僅僅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激蕩情感,使練筆與感悟相輔相承,水乳交融。
四、內(nèi)化寫作方法
教材是個例子,我們的語文教學應該用好例子,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內(nèi)化作者的表達形式,積累作者的語言。內(nèi)化教材這個例子除了朗讀,除了背誦,還應該模仿,運用作者的語言和形式寫自己的生活、感受。如學了《桂林山水》,教師可以讓學生運用對比和排比的形式,寫一寫自己熟悉的一處自然景物,這樣學生再寫景物,便會嘗試用這類句式和語言。再如特級教師武鳳霞在執(zhí)教《有的人》時,讓學生模仿詩的形式,寫一首詩,抒寫自己對事物的看法。學生舉一反三,寫得精彩紛呈,不僅內(nèi)化了形式,還內(nèi)化了精神。寫作能力不是與生俱來,需要不斷地訓練,如果僅僅在寫作課加以訓練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我們在閱讀課中也應該巧妙地利用教材,多增加一些練筆機會,使學生真正內(nèi)化語言和方法,切實提高習作水平。
五、體悟文本主旨
體悟文本主旨和概括主要內(nèi)容一樣,曾經(jīng)也是語文課的重點訓練項目,訓練得學生都已經(jīng)熟識教師的教學設計:第一課時一定概括主要內(nèi)容,第二或第三課時必然歸納文章主旨。這樣單一形式,機械訓練當然不可取,但體悟文章主旨卻是理解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課程以來,教師改變了機械地概括文章主旨,而是通過多種形式引導學生體悟文本主旨。這其中,比較有效的方法就是以“寫”來促使學生感受文章的主題。這種寫有的是和文章主角對話,在對話中闡述自己的愛憎;有的是聯(lián)系自身生活,寫寫領悟的道理;有的寫寫題詞,廣告詞……以特有的語言形式表達文章的主題。王崧舟老師在結課部分常常安排寫的訓練:在《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中,學生為烈士題詞,將英雄的形象永遠鐫刻在心中;在《萬里長城》中,學生模仿各國領導人題詞,抒發(fā)自己對長城的贊嘆;在《只有一個地球中》,學生和地球母親對話,和破壞環(huán)境的人們對話,環(huán)保意識和憂患意識在對話中生成。這些練筆訓練不再是生硬地歸納中心,而是通過生動而豐富的情境,引領學生入情入境地體會作者的心聲,學生筆下自然就流淌出富有個性但又準確的表達。
課堂練筆是讓學生的智慧之花在筆尖綻放。要想這朵花兒綻放得燦爛,除了學生的配合,我們教師更應該轉變觀念,做足功夫。我們應該轉變自己的角色意識,將學習的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放手讓他們自主學習,讓學生專心閱讀、潛心思考、靜心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