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清
【摘要】:本文旨在通過對現(xiàn)今初三數學課堂中,初中生參差不齊的學習情況進行研究,結合初三學生因為知識點多,不能及時吃透的學習效率不高等現(xiàn)狀,探討在初三復習課中摸索建立基于初三復習課堂和學生學習的微課應用模式。同時,本文設計了教學案例,討論微課模型的可行性。
【關鍵詞】:微課 初三數學 復習課
當下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信息時代、網絡時代、大數據時代,碎片化時代,微時代(微博、微視頻、微電影、微信等)。而“微課”的“小,微,精”,符合網絡信息時代下學習者的需求。在這當中,基礎教育教學模式也亟待創(chuàng)新,而“微課”對于其而言是一個新角度。針對初三學習的數學復習課來說,微課小而精的特點讓課程設計變得更有針對性。她可以改變初三數學復習課堂“容量大,教師滿堂灌,學生吃不透”的局勢。特別是對于現(xiàn)在初中都是劃片生的情況下,學生程度層次不齊,發(fā)展不均衡。面對這種情況,一線教師除了小部分是分層次教學外,大部分是著眼于“中等及中等以上程度”,造成一些學困生吃不到,尖子生吃不飽的現(xiàn)象,而微課的適時引入也對這一現(xiàn)象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
一、當前初三數學復習課的現(xiàn)狀
通過對筆者所在市的初中數學教師和部分學生交流后,結合自身的教學經歷,目前的初三數學復習課的課堂現(xiàn)狀作如下總結:
1.教學方法守舊,缺乏分層教學
初三數學復習課的內容比較多,任務重,為了跟上進度,大多數的初三數學老師會選擇以自己講授為主,這樣導致了學生主動思考的時間變少,必要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課堂上更是不可能實行,從而不利于分層教學模式的開展。往往一節(jié)課都是在教師不斷地講解和學生不停地做筆記中度過。整堂課結束后,講課教師很感覺很辛苦,而真正獲得收獲的學生卻不多。
2.教學模式單一,學生難以保持注意力
目前的初三數學復習課的模式大都還是以老師口頭講解和板書演練為主,部分會借助PPT或是幾何畫板來掩飾。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反映教學模式單一,沒有吸引力,很容易走神。從而說明在傳統(tǒng)的初三教學模式下,學生的45分鐘注意力很難保持,從而造成知識掌握不全,導致學習興趣降低,課堂效率低。
二、微課的優(yōu)勢
“微課”是指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反映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而開展教與學活動的各種教學資源的有機組合[1]?!拔⒄n”的核心內容是課堂教學視頻 ( 課例片段) ,同時還包含與該教學主題相關的教學設計、素材課件、教學反思、練習測試等教學支持資源,一定的結構關系和呈現(xiàn)方式共同營造了一個半結構化、主題突出的資源單元應用“生態(tài)環(huán)境”[2]。正是因為微課“小,微,精”的特點,因此相對于傳統(tǒng)教學,它有以下優(yōu)勢:
1.課程時間短
傳統(tǒng)的課程是45分鐘,需要學生高度集中,而微課的時間較短,一般是10分鐘以內,主要是對課堂教學中的某一重點知識的集中體現(xiàn),減輕了學生的負擔。
2.可供學生反復觀看
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如果學生對某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或是教學重點沒有認真聽講或是不理解,
由于時間不能倒流,聽不懂的學生只能下課去問教師。另外一些聽不懂的學生可能由于時間或是性格問題不敢向教師請教,那么隨著時間的積累,學生不懂的可能越來越多,從而導致喪失學習的信心。如果有了微課,那么聽不懂的學生就可以針對自己不懂的部分反復聽,相信對于現(xiàn)在初中“劃片生源”中,有一部分理解能力不是那么好的或是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學帶去一些幫助。
3.不受時間、地點制約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對時間和空間要求嚴格,一定要在固定的時間和地點,由教師面對面授課。而微課學既可以在教室內觀看學習,也可以在任何地點,公交車上,路上,咖啡店里,圖書館里等借助電子設備上網學習。
三、初三數學復習課的微課設計案例
初三的數學復習課的目的在于讓學生重新回顧三年來所學的知識點,與其他微課不同。初三復習課的微課課堂教學要以學生數學學習的實際需要著手,針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難點,積極有效與課堂內容緊密相連,有力地幫助學生掌握相應地知識,使得課堂教學高效、連貫。
微課信息
微課名稱 《三角形中位線定理在四邊形中的應用》
選題意圖 這節(jié)課《平行四邊形》的復習模塊中的一塊內容。而以往對這塊的教學過程比較簡單,零散,有些學生的理解不到位,甚至停留在記憶結論的過程中。而這塊內容是對三角形中位線的性質、特殊四邊形的性質以及判定的鞏固應用,也為以后后續(xù)學習做好鋪墊。其中滲透的“歸納概括”等數學方法對學生學習數學有重要的作用。
適用對象 初三學生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能利用三角形中位線性質探究四邊形各邊中點所圍成的四邊形形狀,并探究決定各邊中點所圍成的四邊形形狀的因素;
2、能力目標:經歷探索三角形中位線在四邊形中應用的過程,培養(yǎng)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歸納概括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體會中點與四邊形關系,感受數學圖形變化規(guī)律的奇妙。
教學用途 課前預習 √課中講解或活動 課后輔導 其他
制作方式(可多選) √演示文稿 √錄屏 動畫 其他
預計時間 10分鐘左右
微課設計過程如下:
1.復習舊知,“一探”知新
通過引導學生復習三角形中位線的知識,喚起學生對“三角形中位線定理”的記憶,這又是貫穿整節(jié)課的“法寶”,為后面的探究做好準備。
借助幾何畫板,學生可以發(fā)現(xiàn)無論四邊形ABCD的形狀怎么變化,中點四邊形EFGH的形狀始終為平行四邊形。
2.“再探”特殊平行四邊形
在上題的基礎上,探究四邊形ABCD的形狀,特殊化,分別為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研究各邊中點圍成的四邊形EFGH形狀。
引導學生用“一般→特殊→一般” 的方法發(fā)現(xiàn)和研究問題,概括出確定四邊形ABCD的各邊中點圍成四邊形EFGH形狀的主要因素。老師指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并指導部分基礎薄弱學生研究問題。利用微課的大容量的特點使學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對問題進行多方面地研究。
3.“三探”問題,小組合作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拋出兩個問題,并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了“各邊中點圍成的四邊形的形狀是由原四邊形的對角線決定”的知識生成。此時讓學生歸納提煉,破譯中點四邊形的奧秘,總結出各邊中點圍成的四邊形的形狀與原四邊形對角線的關系,并為突破這節(jié)課的難點。
4. 歸納概括
在學生完成了整個探究活動,經歷知識的發(fā)展、生成的過程后,為了對本節(jié)重點知識進行鞏固,同時引導學生總結整理出,要圍成不同四邊形,則原四邊形對角線所需的條件。
5.小試牛刀
在探究環(huán)節(jié)后,輔以相關的練習,引導學生利用本節(jié)所學內容解決問題,讓學生再次理解當原四邊形的對角線關系直接影響各邊中點圍成的四邊形的形狀。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和發(fā)散思維,激發(fā)學習數學的熱情。
筆者將上述的微課設計在初三課堂實施,學生有較強的新鮮感,課程目標得到較好的完成。并且絕大部分學生表示,如有足夠的微課資源,他們的自主學習的意愿會加強。
四、總結
在我國,學生面臨著中考的升學壓力,學生成績的最優(yōu)化成為了師生共同追求的愿景。現(xiàn)有教育領域對初三復習課的專門研究不是很多。本文從微課這個新時代背景下的產物研究入手,希望從新的角度為初三的復習課提供可操作的途徑。在促進有效教學的同時,不忘按《數學課程標準》的指導意見,為培養(yǎng)學生提供不同的視角。
參考文獻:
[1] 胡鐵生. “微課”:區(qū)域教育信息資源發(fā)展新趨勢[J]. 電化教育研究, 2011, (10): 61-65
[2] 梁樂明,曹悄悄,張寶輝. 微課程設計模式研究—基于國內外微課程的對比分析[J]. 開放教育研究, 2013, 19(01): 65-7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