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春暉”結緣,首先是因為“春暉”這個名字。
“春暉中學”是我故鄉(xiāng)的一所名校,由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經(jīng)亨頤先生創(chuàng)辦,夏丏尊、朱自清、朱光潛、豐子愷、劉薰宇等一批名師碩彥先后在此執(zhí)教,蔡元培、黃炎培、何香凝、俞平伯、葉圣陶等大家鴻儒也曾來此講學。民國時期更有“北南開,南春暉”的美譽。
可惜,我當年初中畢業(yè)就考上了諸暨師范學校,無緣就讀“春暉中學”。從此,“春暉”成了我心中一個永遠解不開的結。
當聽說湖南有一所“春暉學院”,致力于做鄉(xiāng)村教師的公益培訓,邀請全國的名師前去授課,我就感到很好奇。有一天,“春暉學院”希望我能前往講學,我二話沒說,當即就應承下來了,這也算是我的一種“春暉情結”吧。
2013年4月16日,我正式收到“春暉學院”發(fā)來的邀請函———
尊敬的王崧舟老師:
您好。我是一名普通編輯、全國首個專業(yè)免費培訓農村教師公益———“春暉學院”的策劃人,誠摯邀請您參加2013年“春暉學院”,萬分期待您能在百忙之中親赴現(xiàn)場講課!
教育均衡的目標是促進農村教育水平的整體提升。而我們認為,教育均衡,教師是關鍵。做為一名教育人,我們能做的是為農村教師培訓做點有益的貢獻。2009年,我和朋友們就開啟了“春暉援教”,不斷給全國農村的教師提供免費培訓和學習的機會。2012年,基于農村教師的強烈需求,我們又創(chuàng)辦了另一個全公益培訓平臺———“春暉學院”。第一屆“春暉學院”培訓了400名農村教師,為期一周,受到了老師們和社會各界的大力贊揚。
由于還缺乏大企業(yè)的支持,我們的資金主要靠自己和朋友支持,所以需要招募大批的志愿者來擔當管理人員和講課老師。
您是當代教育界真正的專家、名師,是一位有理想有責任有擔當?shù)慕逃?。我們深知,您非常之忙,但我和廣大一線農村教師的期盼更是非常之真、非常之切。萬望您能答應我們的邀請!
向您致敬!
“春暉學院”總策劃、《湖南教育》雜志編輯:李統(tǒng)興
邀請函寫得質樸而真摯,文字的背后涌動著一股濃濃的教育情懷,我想,這就是“春暉”的味道吧。
2013年7月15日,我第一次踏上湖南省平江縣,第一次見到李統(tǒng)興老師,第一次在“春暉學院”執(zhí)教《去年的樹》,第一次為來自全國各地的400余名農村小學教師做語文課改的專題講座———《回家的路怎么走》。
說來有點奇怪,我是第一次去“春暉學院”,但我的感覺像極了我講座中一再提到的“回家”。是的,回家,回遠在天涯卻近在咫尺的心靈故鄉(xiāng)。記得7月14日晚十點光景我入住平江縣城的賓館,見到李博(“春暉人”都習慣稱李統(tǒng)興老師為“李博”,因他是博士畢業(yè)),一張質樸而堅毅的臉上寫滿了憔悴二字,我想,他一定是忙壞了、累壞了。因為太晚,我們彼此都沒有多說話,但我能感覺到彼此內心的那份故知相遇的溫暖和篤實。有些人,縱使見上千面,依然形同陌路;有些人,即便只有一面之緣,卻仿佛早已相知千萬年。
我算是第一次見識了“春暉人”的執(zhí)著和精進。7月15日上午,我上課、做講座,下午要從長沙趕到北京,幾無喘息的份兒。沒想到,李博和他的助手還是見縫插針、爭分奪秒地采訪我。《湖南教育》2013年10月的A刊,就登載了那次訪談,題目是《從教學名師到知名校長》。訪談的開頭是李博對我的白描———“王崧舟印象”:
聽了好幾次王崧舟老師的示范課,一直盼著能當面與他交流。
今年上學年一開學,我就著手落實農村教師公益培訓———“春暉援教”,我和江蘇的朋友說,想請王崧舟老師來“春暉學院”現(xiàn)場上課、講座。我說:“所有參加‘春暉援教的都是志愿者,不知道王崧舟老師愿意來不?”說這話的時候,我有些猶豫。一則王老師是全國著名的語文教師、專家,名氣大,不知道愿不愿意到偏遠的縣城來上課;二則王老師肯定非常之忙,能否于百忙之中特意為“春暉援教”擠出幾天時間呢?沒有想到的是,聽朋友一說,王老師竟爽快地答應了。
……
李博的這篇印象記,再次印證了我在“春暉”回家的感覺,回家的感覺,真好!
一晃就是兩年。2016年7月20日,我再次應李博的邀請,前往平江縣參加“春暉”。平江縣教師進修學校已經(jīng)將自己的大禮堂裝修一新,命名“春暉學院”,用時任平江縣教育局局長吳定輝先生的話來說,希望“春暉學院”永久落戶平江,成為平江教育的一張金名片。
印象中,吳局長是典型的湖南人,豪爽、質樸、倔強、真誠,刀剛火辣,敢作敢當!第二次見到吳局長,依然是那樣的“湖南”。他在開幕式上那番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地表白,給我以極大的震撼。他說———
“春暉援教”就是一個教育夢,是每個有責任的教育人都希望夢想成真的教育夢,它將給農村教育、農村教師、農村課堂帶來新的期待和夢想。
說得太好了!從沒見過這樣的培訓,所有的參與人員,包括志愿組織者、志愿服務者、志愿講師、志愿班主任、被培訓教師(這里的“被”只是為了表述的方便,毫無被動之意)等,都懷著一種朝圣般的敬畏和虔誠,投入地、自覺地、勤勉地參與到每一天從清晨到靜夜的每一個板塊、每一次單元的學習研修。
我這次在“春暉學院”執(zhí)教的是《孔子游春》,所作的講座是《語文的文化品格》。之后就有春暉學員寫下了這樣的聽課感言———
王崧舟老師的課,能準確把握課文的核心,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設計匠心獨運,善于創(chuàng)設如詩如畫的情境,在悅耳動聽的樂曲中引導有滋有味地品讀,喚起真實的生活體驗,最終落腳于恰當、有效的語用實踐上。
(春暉學員:左麗)
誰說農村教師不會聽課?誰說農村教師缺乏眼光?誰說農村教師沒有理論涵養(yǎng)?我感動于這樣的反思,不是因為她如何夸我,老實說,這么多年在全國各地講學,賞識的話、夸獎的話、贊美的話早已聽到耳朵起了老繭。但春暉學員能寫出這樣的反思,真有點出乎我的意料。因為虔誠,所以單純;因為單純,所以懂得;因為懂得,所以向往;因為心向往之,所以不亦說乎!endprint
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這些來自農村的教育朝圣者,以他們對事業(yè)的獻身、對學生的摯愛、對學問的上下求索、對人生的不懈精進,給我上了一堂鮮活、感人的師德課、志業(yè)課、人生課。
今年7月23日,我第四次來到“春暉”,為老師們執(zhí)教《湖心亭看雪》,并作了《小學文言啟蒙課的開發(fā)與實施》的講座。
沒想到,這次“春暉”之行,借班上課的學生扎扎實實給我上了一課。
事情緣起于張岱的《湖心亭看雪》。在我的教學設計中有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
1.朗讀:“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p>
2.質疑: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這句話中有個字好像挺啰嗦的,是哪個?
干脆,把三個“與”字統(tǒng)統(tǒng)去掉!看!“霧凇沆碭,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多好!又整齊,又簡練!
3.討論:這三個“與”字,到底刪還是不刪,給個理由。
4.點撥:有了這三個“與”字,仿佛天與云融為一體了,云與山融為一體了,山與水融為一體了,天與云與山與水全都融為一體了!關鍵是,好像還有誰也與它們融為一體了?
5.概括:孩子們,這樣的境界,誰能用一個詞來概括?
我有自己的預設,這個詞最恰當?shù)暮翢o疑問是“天人合一”。在“春暉學院”執(zhí)教這一課時,所借班級來自平江縣城北學校。課堂上,孩子們的表現(xiàn)讓我驚訝。一位個子不高、眼鏡不戴的小男孩兒站起來說———
“我想用‘太倉稊米這個詞來概括這樣一種境界。”
我一下子就懵了。我都沒聽清楚這個詞的讀音,何況這個詞的寫法呢?我趕緊請這位孩子上臺板書,他就落落大方地寫下了“太倉稊米”四個大字。我呢,還是懵在那里。即便這孩子寫了“太倉稊米”,可我依然不知道什么叫“太倉稊米”,也不知道這孩子為什么用“太倉稊米”,更不知道這“太倉稊米”是這孩子瞎編胡謅的還是真有出處的。
我就當著眾人的面問他,這個叫“太倉稊米”的詞兒你是從哪里學來的。沒想到,孩子的回答更是讓我愣在那里。他說,他是從《莊子》那里學來的。
我的天啊!
這是六年級的孩子嗎?這是平江的孩子嗎?
講完課,我趕緊“百度”。果不其然,“太倉稊米”出自《莊子·秋水》:“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百度百科釋義為:“太倉:古時京城的糧倉;稊米:小米。大谷倉中一粒小米,比喻人和物處在廣袤宇宙中極其渺小,用于形容人的微不足道。”
這個詞用來形容這個境界,極其妥帖!
我得稱這個孩子為“一詞之師”!
我想,這位學生當是城北學校的一個縮影;這所學校當是平江教育的一個縮影;這個國家級貧困縣的教育當是中國許許多多農村教育的一個縮影。我在這位學生的身上,看到了“春暉學院”最耀眼的光彩,看到了中國農村教育最堅實、最美好的希望!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向所有的“春暉人”致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