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文丹
陶淵明存詩僅一百多首,而他對中國詩史,對士大夫的精神狀態(tài)所產生的影響卻大的令人難以置信。套用一句話來說,真是說不完的陶淵明。陶淵明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開創(chuàng)了“田園派”平淡自然之美的抒情風格,開拓了詩歌創(chuàng)作新領域--田園詩。給人營造寧靜和平的精神境界,正是這種境界,給人留下的是一種無盡的向往,這就是韻味。美的感受正在這種無盡的向往韻味之中。而這種平淡之美的原因在于詩人心境的平和散淡,在于詩人語言的平易質樸,這是一種平和淡泊于事無所爭無所求,心與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
陶淵明創(chuàng)作的田園詩將自己和觀賞對象融為一體。其詩讀后叫人終生難忘。什么時候讀都是一種享受。從其作品可以看出大部分讀運用了隨機的審美創(chuàng)造方式。
〈〈飲酒〉〉其五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有名的詩句。好的詩句應該是從生活中、從大自然的變幻中直接捕捉詩思,這當然也就包含有隨機性的意思,這種隨機的審美方式,當然不能說是唯一的方式,也不能將隨機視為審美創(chuàng)造的本質特征,但它確實使審美創(chuàng)造至于妙處。詩人的人生態(tài)度隨便而適,不喜不懼,決不刻意的追求什么,也不躲避什么,而是坦然受之,詩人用這種委運乘化的人生態(tài)度進行審美觀察,寫作詩歌便有了境與意會,偶然得之的隨機審美創(chuàng)造方式。詩人在〈〈歸去來兮辭〉〉中的最后幾句“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天天命復奚疑!”形象的說明了隨機審美的創(chuàng)造方式。樂天命、盛大話。隨順自然,徜徉于大自然的山水之間,隨感而賦詩,一切都是那樣自然,沒有矯情沒有勉強。
又如〈〈歸園田居〉〉中寫到“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這樣的人讓他去做官,每天逢場做戲,官常酣酢,定是很難受。當他真正拋棄了所謂的功明利祿之后,一個無限舒展的世界便向他打開了?!傲b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有著明顯的象征意義,可以概括的表現詩人的整個心態(tài)。魚躍于淵澤,鳥翔于林莽。本是自由自在的,詩人把仕途生活視為困于囚籠,而自己本是自然中人,現在歸耕,乃是回歸于本然狀態(tài)。這種回歸意識,在陶詩中處處泛溢而出,與此相反,作者以純熟的筆法,高度的熱情描繪了田園風光:從近處看,有八九間草房,周圍是十余畝土地,房前屋后栽種著幾株“榆柳”“桃李”這一點染,素淡的環(huán)境頓然呈現出花紅柳綠,生機盎然的景象;從遠處看,那村落迷蒙,炊煙裊裊,驀然傳來“狗吠”“雞鳴”的清晰聲音遠近互襯,動靜結合,創(chuàng)造了清新幽靜的藝術境界。全詩看來,毫無造作,讀來清新明了,緣于作者隨景而作,隨感而發(fā)。隨機的審美創(chuàng)作方式在陶詩中被點染的淋漓盡致。
陶淵明對于自然山水,有一種審美的投入感。在詩人眼中,心中,大自然的萬物都是宇宙本體的體現與荷載。詩人以整個身心投入自然山水。與之融為一體,創(chuàng)造出情味極濃的成功沖淡之美。陶詩隨機的審美創(chuàng)作方式。使他詩創(chuàng)作的境界韻味是一種平和淡泊,于世無所爭、無所求、心與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
陶淵明是漢魏南北朝800年間最杰出的詩人。陶詩沿襲魏晉詩歌的古樸作風而進入更純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標志著古樸的詩歌所能達到的高度。陶淵明將“自然”提升為一種美的至境;將玄言詩注疏老莊所表達的玄理,化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詩歌與日常生活相結合,并開創(chuàng)了田園詩這種新的體裁。陶淵明是魏晉獨具風流的人物,不僅是詩,在他的文章中也處處體現出以自然為最高境界的處世哲學。陶淵明詩文中所描寫的田園之樂正是現代所提倡的“生態(tài)中心主義”的典型文本。陶淵明詩文中蘊含著豐富的生態(tài)意識,為“順應自然”、“詩意棲居”的生存方式提供了實踐基礎和理論淵源。在自然中尋求人生的安頓,這是陶淵明帶給我們的生存智慧,同時也是我們?yōu)檫@個時代的生態(tài)危機所尋得的一方心靈的棲息處。 本文擬對陶淵明詩文中的生態(tài)美學思想進行集中的考察。首先,主要是追溯陶淵明生態(tài)美學思想形成的文化背景與思想淵源。《周易》、孔子、老莊等對陶淵明生態(tài)美學思想的形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魏晉時期的社會風氣和哲學思潮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其次,從文本入手,深入研究陶淵明詩文中所蘊含的生態(tài)美學思想。最后,掘發(fā)陶淵明生態(tài)美學思想的現代啟示意義,為當下我們尋求生態(tài)文明,追求一種盡可能簡單的物質生活和無限豐富的精神生活,重返人與自然的和諧指明了方向。
參考文獻:
[1] 周建忠.中國古代文學史[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 郭興良.中國古代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李澤厚.美的歷程[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6.
[4] 王凱.自然的神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