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秀梅
作為現代新科技平臺和技術的互聯網,改變了人的生活方式和對待世界的態(tài)度,擴展了人的感知覺,增強了人分析事物的能力,重構著一個時代教育所共享的信仰和價值。互聯網+就是把互聯網的成果深度應用并融合到各個傳統(tǒng)行業(yè)。
“園家共育”是指幼兒園和家庭、幼兒教師和家長在相互信任、溝通、尊重和協(xié)商基礎之上共同完成幼兒的教育。它是幼兒園和家庭之間建立的擁有共同的目的和價值觀的幼兒發(fā)展的一種雙向互動、共同促進幼兒發(fā)展的合作關系?;ヂ摼W+背景下的“園家共育”是指在幼兒園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和家長雙方借助互聯網平臺,積極進行溝通,主動了解、支持和配合對方的教育模式。它既能促進幼兒教育的發(fā)展,又能使教育者得到進步,實現多方共贏。這種新的共育模式已不再局限于家長會、家訪、家長開放日等傳統(tǒng)方式,引入了微信公眾號、博客群、QQ群等網絡互動共育方式,有效解決了傳統(tǒng)“園家共育”中互動頻率低、溝通不順暢、效果不佳等問題,為傳統(tǒng)的“園家共育”注入了新鮮血液和活力。所以說在互聯網+背景下,加強園家合作,尋求多樣化有效線上溝通渠道,構建新型園家合力育人機制,對幼兒的健康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傳統(tǒng)“園家共育”存在的問題
傳統(tǒng)“園家共育”的實施,主要通過家長會、家訪、接送孩子時的交談、家長園地、園家聯系手冊、家長開放日等渠道,曾經極大地促進了園家聯系和交流協(xié)作,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其缺陷也日益突出。
1.園家工作時間同步,限制了彼此間交流的時間、頻率
幼兒在園時,教師忙于教育保育工作,多數家長也在上班,即教師與家長的工作時間同步。如果園家活動安排在工作日,多數家長不能親自參加,園家活動只好安排在非工作日。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活動的機會和頻率。雙方很難有充裕交流的時間和充分交流的機會。
2.學生人數眾多,限制了彼此間面對面交流的機會
盡管幼兒園竭力開展家長開放日、家長會、家長學校講座等活動,并充分利用接送環(huán)節(jié)給教師和家長提供面對面交流的機會,無奈幼兒園學生人數眾多,面對眾多家長,教師無暇一一照應,面對面的、及時的交流機會少。
3.隔代教育阻礙了園家交流
隨著現代人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多數家長因工作繁忙而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責任交給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保姆來完成。隔代家長們的素質遠遠落后于時代發(fā)展和孩子成長的需求,他們經常聽不進教師的建議;保姆大多不具備教育幼兒的能力,她們常忽略幼兒園的信息,或不能正確地、詳細地轉達通知,導致家長不能及時地、準確地掌握孩子在園的情況,進而導致園家交流的不順暢。
4.家長沒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園家交流協(xié)作
傳統(tǒng)園家交流協(xié)作的方式是以幼兒園為中心,以教師單向灌輸為主。家長是配角,是被動的接收者,沒來得及思考,也沒有機會表達自己的看法或提出自己的需求,導致家長參與交流互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進而導致家庭教育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二、互聯網+背景下的“園家共育”新模式的優(yōu)勢
1. 打破時間、空間界域,創(chuàng)新多種溝通方式,提高共育效率
互聯網+背景下的“園家共育”的內容是可以長期存儲在網絡設備上的,可以隨時隨地下載使用的。家長可以利用自己碎片化的時間,隨時隨地選擇網絡平臺自主地進行瀏覽、評論、發(fā)帖等操作。這種打破時空限制的“園家共育”,使幼兒園與家長之間很容易就實現了面對面、一對一的交流,增加了彼此間交流協(xié)作的時間和頻率,提高了合作的效率。
2. 園家網上互動,實現全方位多角色“園家共育”
互聯網+背景下園家共育平臺主要有微信群、班級QQ群、年級QQ群、博客群、E-mail、電子相冊等;交流的形式可以是文字、圖片、語音、動畫、視頻等;互動的內容從班級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活動通知、幼兒成長記錄,到各種育兒問題、先進的教育理念、優(yōu)秀的教育經驗等應有盡有。園家伙伴關系是民主的、開放的、全面的、多角色的(幼師,家長、教育管理者或幼兒);交互是隨時隨地進行的。這有效地促進了幼師與家長、家長與家長之間的雙向互動;有利于幼兒園管理者及時掌握班級工作動態(tài),了解教師和家長的反饋需求??梢?,網上全方位、多角色的“園家共育”模式增進了園家之間、家家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交流方式由傳統(tǒng)一對多關系轉變?yōu)槎鄬Χ嗟暮腿轿坏膱@家交流合作關系。
3.虛擬的環(huán)境有利于建立平等的園家伙伴關系,發(fā)揮家長的主觀能動性
互聯網+背景下“園家共育”方式由傳統(tǒng)的面對面轉向虛擬空間,交流者之間沒有地位、身份的差別,更容易暢所欲言。教師在網絡平臺發(fā)送信息,能夠異步地收集到家長的許多好建議。家長利用自己碎片化的時間參與幼兒教育,由被動的參與者變?yōu)榘嗉壗ㄔO者,有主人翁的責任感,極大地發(fā)揮了主動性和能動性,提升了班級管理質量。
三、實施互聯網+背景下“園家共育”新模式
1.巧借即時通信工具,實現便捷溝通
(1)群聊群策,推進“園家共育”。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使QQ和微信成為大眾化的、便捷的溝通工具,利用它們發(fā)送文字、圖像、語音、視頻消息既快捷成本又低,容易實現一對一、一對多或多對多的交流互動。教師通過 QQ 群或微信群引導園家互動,有目的、有計劃地召集家長群聊,集思廣益、出謀劃策。比如,鼓勵家長參與策劃各類主題活動、親子互動、集體外出游玩、收集物品變廢為寶進行手工制作或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等園家攜手共育活動。家長也可以在群里提出育兒經驗、育兒中的困惑,并和大家共同探討,總結育兒心得,以便共享、借鑒經驗。例如,家長群中有一位牙醫(yī),教師在微信群上就“如何保護乳牙” 這一問題請教該牙醫(yī)爸爸,牙醫(yī)爸爸很樂意地介紹了牙齒的構造及護齒方法,而且?guī)ьI眾家長了解細菌的滋生,讓大家對牙齒及細菌知識有更專業(yè)、更深入的了解。同時教師引導家長們展開討論,使家長們根據自己孩子情況各抒己見。這種交流方式使家長教育資源的輻射作用得到充分發(fā)揮,為很多年輕家長提供了寶貴的育兒經。這樣的群聊促使大家共同探索、相互學習,縮短了園家之間、家家之間的距離,使得園家交流互動更便捷、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使得教師、家長都長了知識。endprint
(2)借力通信工具的個性功能,及時把握共育動態(tài)信息。借力QQ 、微信等通信工具多樣化的個性功能,管理員在公告欄上傳幼兒園活動公告、家長須知、節(jié)假日放假通知等;群成員在QQ群文件上或在微信公眾號上共享幼兒園保教常識、優(yōu)秀的育兒文章、班級活動策劃等,還能在QQ群相冊展現、下載經典的幼兒作品、幼兒日?;顒语L采等;在群聊天記錄分享育兒經和幼兒學習、生活、娛樂各方面的情況;在QQ空間日志或微信朋友圈分享、閱讀、撰寫、收藏科學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兒歌、故事資源。管理員鼓勵群成員相互留言,提出意見建議并反饋互動;成員之間通過添加好友私聊,交流幼兒的私密話題等。通過以上通信功能,父母能方便快捷地把握幼兒的進步與不足,及時了解幼兒園開展活動的新動向,滿足眾多家長的“視察”需求,增強家長對老師和幼兒園管理的信任度。教師能做到在最短的時間內全方位地了解幼兒的家庭情況和個性差異,給予個性化的家教指導,有利于建立融洽、和諧的“園家共育”關系,提升幼教質量。
(3)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推進“園家共育”信息化建設?,F代快節(jié)奏的社會生活,使得舊有的園家共育方式越來越不能滿足教育工作者與家長的需求。在新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可使用移動互聯網技術推進“園家共育”信息化建設。幼兒教師可以實時地通過移動互聯網終端(如互動寶寶應用平臺等)與家長互動,共同教育孩子,使得教育效果最大化。
2. 利用網站,實現園家多維共育
互聯網+背景下,家長思想日益多元、多樣、多變,借助網絡的力量有針對性地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與家長及時溝通,探討孩子現階段的教育。幼兒園可以選擇自己建立網站或者選擇加入專業(yè)的網絡幼教平臺(如中國幼兒在線等),通過網絡平臺拉近幼兒園與家長的距離。幼兒園可以通過文字、圖片和視頻等形式向家長介紹家教知識,實時展示幼兒園的重大活動實況,使家長能及時了解幼兒園的最新動態(tài),進一步做好園家配合工作,促使幼兒園的教育教學工作更有效地開展。同時,網站為幼兒園和家長提供了平等的對話平臺,家長可以直接和園長、老師交流自己的看法,解決育兒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對于家長拋出的問題,教師和園長定期上網,參與討論,與家長達成共識,融洽幼兒園和家庭的關系,促進“園家共育”,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
借助互聯網平臺,教師向家長發(fā)送郵件,主題是家長開放日邀請函、幼兒在園剪影或主題活動視頻等,并提醒家長收看,鼓勵家長回復。家長也可利用郵件向教師或園長提出意見和建議、收發(fā)節(jié)日問候等,從而實現一對一的雙向溝通。在班級論壇上,教師和家長踴躍提出教學過程中的困惑或育兒經,供大家分享、討論,實現多對多異步交流。這樣的班級論壇猶如多方配合管理的工作陣地,極大地促進班級工作的順利開展。在班級博客和博客群上,通常陳列著教師的教案、經驗總結、教學反思、教學論文,或者記錄著家長參與“園家共育”過程中的見聞雜想,這是教師和家長之間相互了解、共享經驗、彼此促進、共同提高的園地。教師和家長共同打造的幼兒成長電子檔案,記錄著幼兒精彩照片、作品展示、點滴進步、成長趣事和評價等內容,方便園長、教師、家長和幼兒利用網絡在線瀏覽、上傳、下載、儲存信息。電子成長檔案方便家長及時掌握幼兒在園的動態(tài)信息,也促使教育者重視動態(tài)性過程評價,關注每一個幼兒的發(fā)展,使評價更客觀和準確。
四、新模式實施策略
互聯網+背景下,“園家共育”新舊模式聯袂,雖能彌補傳統(tǒng)模式的不足,但在實施的過程中還須不斷地總結和完善。在網絡互動時有些家長習慣“潛水”,只瀏覽、接收信息,很少發(fā)言甚至不發(fā)言;面對互動平臺上研討的話題,有些教師和家長對真實的教育案例不做記錄、很少感悟,或者從網上直接復制粘貼、敷衍了事;有時在交流某一問題時,出現有問無答情況,或反饋的情況不多,不能深入互動,更別提延伸到其他高層次問題的探討了。個別家長將對幼兒園工作中的某些不滿夸大成負面新聞,并煽動其他家長討論、抱怨、發(fā)泄,嚴重影響“園家共育”的有效開展。所以,如何提高互聯網+背景下的“園家共育”實效還需廣大教育者的深入思考和實踐探索。
1.大力宣傳,提高家長參與的積極性
幼兒園加大宣傳力度,使家長和教師了解互聯網+背景下進行“園家共育”的意義,提高他們對新模式的興趣和參與度;要求幼兒園全體工作人員(園長、教師、保育員等)都積極參與到網絡共育互動中;要求教師在互聯網平臺盡可能針對家長感興趣的問題進行交流,鼓勵家長回貼或發(fā)言,對于積極進行互動的家長給予一定的物質和精神獎勵。并要求教師經常查看群聊記錄、論壇、博客、幼兒電子成長檔案等信息,如發(fā)現某個家長很久沒上線,應及時聯系,了解情況并給予幫助,提醒家長最近互聯網平臺增添的信息,及時把家長吸引回互動中。通過有效的、頻繁的交流反饋和互動,家長意識到了自己是教育的主人,最終的受益者是孩子時,就會以主人翁的態(tài)度將“園家共育”轉變?yōu)樽杂X行為,積極參與,發(fā)揮最大的能效。
2.結合生活和教育情境展開“園家共育”
結合幼兒生活和教育中的具體情境開展富有針對性的、真實的“園家共育”。教師把教案、主題活動策劃、幼兒在園精彩剪影等發(fā)布到網上,引導家長進行討論,以征求家長意見和建議,共享育兒理念,分享教學經驗,及時反饋幼兒在園表現。同時,鼓勵家長把握現實生活中的教育契機,善于思考,大膽地在網上提出困惑,分享心得。面對不同家長提出的不同問題,教師要盡量給出有針對性的答復,有條件的幼兒園還應邀請相關專家參與解答和互動。家長感覺到自己的參與是有效的,是得到教師的重視和大家的關注的,不僅能提高互動的積極性,更促使互動內容富有針對性和有效性。
3.掌握合作策略,把握互動節(jié)奏,引領共育的深入
互聯網上,教師結合幼兒的發(fā)展近況,提出家長關注度較高的話題,引導大家進行討論;一旦家長主動提出問題時,教師及時答復反饋,并動員其他家長共同討論;當家長的觀點很有借鑒價值時,教師及時挖掘閃光點給予肯定,并廣而告之,以吸引更多家長的參與;當發(fā)現某家長對問題有相應經驗或專業(yè)背景時,教師要特地邀請該家長參與互動,以提高討論效果;當家長們分享文章時,教師積極引導大家學習并挖掘出有價值的內容;當遇到比較有爭議或有價值的話題時,教師及時渲染,邀請大家探討;教師把握好互動的節(jié)奏,避免情緒高漲時頻頻往互動平臺上發(fā)布信息,讓家長應接不暇。幼兒園掌握有效互動策略將有助于引領園家深入共育。
4.吸收部分家委會成員,擴充網管員隊伍
從家長委員會成員中挑選一些成員,成立家委網絡管理會,和幼兒園一起管理網絡平臺,發(fā)揮家長和家長之間更易溝通、理解和信任的優(yōu)勢,有效地展開“園家共育”。發(fā)現互動平臺出現消極或不真實的信息時,教師和家委會網管員相互配合,及時將話題轉移為個別解答,進行私聊,或邀請面談等方式進行溝通,澄清并解決問題。
五、結語
充分利用家長資源,實現園家互動合作共育,這是幼兒園和家長工作的出發(fā)點和歸宿。瑞吉歐教育認為:兒童的學習不是獨立建構的,而是在諸多條件下,主要是在與家長和教師、同伴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建構的。在互動過程中,兒童既是受益者,又是教育資源的提供者?;ヂ摼W+背景下的“園家共育”新方案是傳統(tǒng)方案的補充和完善,是提升園家互動質量、促進幼教發(fā)展的重要途徑。
(作者單位:南寧地區(qū)教育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