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山東民歌孕育自源遠流長的中國山東音樂文化,形成了豐富民歌種類,其中尤以沂蒙小調最為典型。而《沂蒙山小調》作為沂蒙小調經典作品,擁有獨特的藝術特色與演唱特點。本文即基于山東音樂文化與沂蒙小調研究,對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的藝術特色與演唱特點進行分析,并從創(chuàng)作、演唱、宣傳等方面探究了山東民歌傳承創(chuàng)新問題。
【關鍵詞】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藝術特色;演唱特點
作為山東人民集體智慧的文化產物,山東民歌以其突出的藝術特色與演唱特點在我國民族音樂領域中占據重要位置。山東民歌不僅種類較多,而且分布范圍較廣,其中小調是最能將山東人民淳樸、豪爽性格反映出來的山東民歌。在山東小調諸多作品中,《沂蒙山小調》是流傳最廣且最具有深遠意義的經典作品之一,也是整個山東民歌中經典代表作品之一。當前沂蒙民歌學術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對《沂蒙山小調》的研究多集中于其原型問題、各個版本實際演變問題以及沂蒙文化等方面,較少涉及山東音樂文化歷史、《沂蒙山小調》藝術特色、演唱特點、傳承創(chuàng)新等。而對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藝術特色與演唱特點進行研究,不僅有利于深層理解《沂蒙山小調》的傳播現狀及演變規(guī)律,而且能提煉出山東民歌藝術價值及演唱技巧,為傳承和創(chuàng)新山東民歌提供一定理論依據,以實現對山東民歌的弘揚,確保山東民歌持續(xù)傳承與發(fā)展。
1 山東音樂文化與沂蒙小調
1.1 源遠流長的山東音樂文化
山東民間音樂文化是隨著人類歷史進程而發(fā)展起來的,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山東民歌就已經相繼產生與豐富起來。《詩經》中的《齊風》、《曹風》等所記錄的民歌即源自山東東北部及西南部一帶,反映山東民歌從西周到春秋中葉的發(fā)展狀況。漢代樂府中所收錄的民間歌曲《梁甫吟》以及《相和歌》等,都是山東土風弦歌。進入南北朝時期,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記載了當時的山東民歌。步入近代,山東民間音樂也愈加發(fā)達,各類題材、形式、風格不同的山東民間歌曲在山東地區(qū)匯成了用之不竭的藝術寶庫。建國后,山東民歌積極、健康的形態(tài)深受廣大群眾喜愛,在全國范圍內快速流傳開來。
1.2 豐富的山東民歌藝術
山東民歌藝術在分布范圍上較廣,形成了多種類別的民歌形式。其中比較典型的有勞動號子、花鼓與秧歌以及大型民歌套曲、說唱性民歌和小調。
勞動號子產生于山東人民勞動過程,多為合唱、一領眾和,聲音高亢、激昂,內容豐富,根據地域與性質不同又被分為黃河船號及漁民號子等;花鼓調依托花鼓這一伴奏樂器,邊唱邊跳,內容以民間傳說為主;秧歌是一種自娛自樂的歌舞,起源于山東,現已成為我國民間最具代表性舞蹈之一,深受民間歡迎;大型民歌套曲是由若干民歌組合形成的民歌套取,不僅結構龐大而且內容完整,具有廣泛群眾基礎;說唱性民歌是具備說唱音樂某些特點的民歌;小調是山東民歌體系中在數量上最多,同時最具代表性民歌,曲調動聽,結構方整,擁有真摯感情及濃郁的地方氣息和鮮明民族特色。
1.3 沂蒙小調特征及相應文化特性
沂蒙小調遍布山東沂蒙各地,取材自沂蒙山區(qū)生活,形式多樣;表現出鮮明的山東地方語言特色,善用襯詞,具有獨特語言魅力;在曲調上結合了外來小調與本地小調,內容豐富的同時,結構也較為規(guī)范,常用裝飾音修飾曲調旋律;在人物刻畫上栩栩如生,多性格豪爽、樂觀,體現了山東人民典型性格特征。
沂蒙小調誕生于齊魯大地,長期受儒家思想熏陶,強調音樂在人的素養(yǎng)、人格塑造及思想品德等培養(yǎng)方面積極作用,并強調音樂與政治和社會具有緊密聯系。另外,在地理環(huán)境影響下,沂蒙小調擁有豐富的音樂交流條件,促使沂蒙小調在山東境內也表現出多樣性一面,如魯東區(qū)小調多表現出細膩、深情文化特性,魯北區(qū)多表現出奔放、大氣特性,魯西南多表現出委婉、柔美特性。
2 《沂蒙山小調》藝術特色
2.1 《沂蒙山小調》創(chuàng)作背景
《沂蒙山小調》源于臨沂音樂文化,受臨沂地理條件與方言特色影響,是一首帶來顯著山歌風格小調,于1940年創(chuàng)作自臨沂費縣薛莊鎮(zhèn)上白石屋村。當時的《沂蒙山小調》主要被用在宣傳抗日和鼓舞抗日士氣,建國后被幾經加工、潤色,僅保留原作前兩段歌詞,在第三四段歌詞中結合當時環(huán)境加入沂蒙山豐收景象及歌頌共產黨內容,并由此成熟定型?!兑拭缮叫≌{》在山東民歌中,為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在風格上清麗、淳,優(yōu)美抒情,兼具濃郁鄉(xiāng)土味道,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2.2 《沂蒙山小調》藝術特色
詞曲結合特征,為《沂蒙山小調》典型特色之一?!兑拭缮叫≌{》是魯南民歌,將粗獷強悍與優(yōu)美婉約有機融于一體,結構精致、規(guī)整。從歌詞來看,其歌曲用詞簡單,多為七字句,對文學中敘事、比興手法廣泛應用;從曲調來看,其曲子在旋律上優(yōu)美流暢,音程跨度不大,曲調平穩(wěn)但演唱起來氣息綿長;同時對花鼓調拖腔及襯腔加以借用,增加了歌曲韻味與地方特色。歌詞如詩,勾勒了沂蒙山區(qū)美麗風光與建設家園美好愿望,加之流暢抒情的曲調,提升整首歌美感,營造了一種世外桃源般意境。
《沂蒙山小調》另一藝術特色,主要體現于其曲式結構特征。在曲式結構上,《沂蒙山小調》旋律十分嚴謹,表現出鮮明邏輯與方整性。整首歌曲由四個樂句組成,各句由三個小節(jié)組成,節(jié)奏性無差異,但在每個樂句尾部對一個下行拖腔加以設計,結束音為2、1、6、5,目的在于促進歌曲演唱性與抒情效果提升,同時在四個樂句中發(fā)揮了“起承轉合”作用。在結束音排列順序上,其同時表現出民歌整合性特色,尤其第二句結束音具有明顯向下進行動力,強化了下一句強烈程度。從《沂蒙山小調》總體結構看,具有突出短小、工整性,旋律中山歌特色增加了其整體藝術特色。
2.3 《沂蒙山小調》曲調淵源與歌曲變體
國內對于《沂蒙山小調》曲調淵源研究較多,爭議也較大。在查閱大量文獻基礎上發(fā)現,“同宗民歌”是一種較新且更具科學性論點?!兑拭缮叫≌{》與東北、北京及河北和山東民歌均具有一定相似性,但其音調的具體來源,當前還難以確定源頭,因此將該類民間歌曲均歸入同宗民歌范疇,共同生成于一首母體民歌曲調原型,后經歌曲變體,逐漸形成自身風格,但本質上仍有許多相似之處。endprint
《沂蒙山小調》創(chuàng)作于抗戰(zhàn)時期,其雛形為《反黃沙會》,20世紀50年代末才被最終定稿。當時的《沂蒙山小調》依然對《反黃沙會》四四拍記譜加以采用,只是對歌詞加以大面積修改。文革后,山東省文藝工作者對《沂蒙山小調》進行改換,在其基礎上創(chuàng)作《毛主席領導的好》,歌詞中添加較多軍民生活場景內容。改革開放后,《沂蒙山小調》重回人們視野,其中以彭麗媛所演唱的《沂蒙山小調》尤為經典。進入21世紀,許多新興歌手如阿寶、黃韻玲等對《沂蒙山小調》進行改編、翻唱,融入了許多現代元素。《沂蒙山小調》除常規(guī)傳唱外,還被應用于電影《南征北戰(zhàn)》、《平鷹墳》、《沂蒙六姐妹》等中,同時被應用于《蒙山沂水》歌舞劇等中。
3 《沂蒙山小調》演唱特點
對于歌唱藝術來說,聲音、情感、吐字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構成一首作品演唱風格的重要元素?!兑拭缮叫≌{》的演唱特點,也鮮明地表現在“聲、情、字”三方面。
3.1 《沂蒙山小調》“聲”的特點
山東民歌在演唱過程中,聲音多要求宏亮、寬厚,在訓練過程中需要對音質音色、音域、音量、持久力以及用聲技巧進行訓練,突出演唱聲音靈活、流動感。作為一首優(yōu)美抒情性質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聲音甜美清脆,低音、中音與高音流暢統一。為將聲音傳遠,《沂蒙山小調》中有個長腔,演唱前一句尾音為后一句始音,在這種“魚咬尾”創(chuàng)作方式下,《沂蒙山小調》旋律有了更多活動可能,花腔處理效果清脆、輕巧,“哎”、“啊”等字均從較低因快速上滑至較高音進行運腔,完美地將真假腔結合起來,由此實現對情感表現的需求。
3.2 《沂蒙山小調》“情”的特點
山東民歌中對“情”的運用,主要分為直接型與委婉型兩種,由山東人性格與歌曲題材內容所決定。直接用情型主要見于勞動號子與說唱性民歌以及秧歌花鼓等民歌中,委婉型則多見于大型民歌套取及民間小調等。《沂蒙山小調》為小調中代表,也是委婉用情型典型?!兑拭缮叫≌{》在曲調上優(yōu)美、抒情,音調豐富且演唱朗朗上口,整首歌曲為三拍子,是一種含變宮的六聲徽調式民歌,在節(jié)拍數上基本一致,旋律流暢自然,裝飾音用得婉轉輕巧,增強了《沂蒙山小調》歌唱性和抒情性。其所描繪的沂蒙山風光與特色,通過質樸、細膩的飽滿感情歌唱出來,營造出濃厚鄉(xiāng)土氣息,抒發(fā)了沂蒙山區(qū)人們對家鄉(xiāng)熱愛與贊美之情。雖然整首歌曲給人質樸、憨實之感,卻不缺委婉、細膩之情,這也是《沂蒙山小調》感情表達突出特點。
3.3 《沂蒙山小調》“字”的特點
受地區(qū)差異與水土不同影響,山東各地語言結構差異較大。與普通話相比,山東話較“侉”,帶有濃烈“地瓜味”;加之山東人性格豪爽,其語言也較“硬”、較“沖”,這種方言結構特點,也決定了山東民歌演唱中用“字”特點。從《沂蒙山小調》語言特點來說,其歌詞中對一音對一字寫法加以應用,在“人人那個都說哎”中的“說”字上,對花鼓調中拖腔與襯腔唱法進行采用,“那個”中“那”則唱作“ne”,為語氣助詞,構成了《沂蒙山小調》演唱語言特色特點之一。《沂蒙山小調》中每一句演唱均有個襯詞,如歌詞“哎”及“那個”等,襯詞的應用將小調特征鮮明體現出來,也使歌曲民族風格及地方特色得以突出,同時加強了歌曲語氣,有利于歌者情緒活躍。
4 山東民歌傳承創(chuàng)新思考
山東民歌源遠流長,在一代代流傳中已經形成了鮮明藝術特色與演唱特點。但進入新世紀后,多元化時代的到來,推動著我國音樂發(fā)展也步入多元化,山東民歌等民族音樂影響力日漸式微,現代山東民歌傳承與創(chuàng)新問題日益突出。
首先,傳統山東民歌在形式、歌詞、基調方面均已經與現代受眾需求漸行漸遠,對山東民歌進行改編創(chuàng)作是促使其在新時期重放異彩重要途徑。在山東民歌二度創(chuàng)作中,可對其曲調適當改動,如加入裝飾音,對重復段落開頭節(jié)奏與速度進行變化,使歌曲尾部翻高八度等,保留山東民歌原有風格同時增加歌曲新鮮感;在山東民歌填詞方面,也可根據現代生活重新創(chuàng)作,改編為“xx新唱”,使其貼近現代人生活;在山東民歌基調上,可保留原歌部分基調基礎上,創(chuàng)作一首曲調擁有豐富變化、內容不同的新編歌曲,這種方式當前在音樂界十分流行,也使更多優(yōu)秀傳統音樂得以保存與傳唱。
其次,過去對山東民歌進行演唱時,受歌手生理因素與方法因素影響,在歌曲定調上均相對較低,而現代音樂則追求高定調,山東民歌傳統演唱方式已無法滿足當前社會對音樂現代化演唱技巧追求。為改變這一現狀,山東民歌在演唱過程中,應加強對歌者訓練,注重對歌者音色調整,相應提高山東民歌定調,并注重音色明亮、明朗化,提高山東民歌現代感,使其更易被當前受眾接受和傳唱。
再次,在全球化時代環(huán)境下,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山東民歌要想在現代社會中獲得持續(xù)發(fā)展,就必須應加大對山東民歌宣傳,使其在世界民族音樂中占據一席之地。山東民歌是古老歷史文明所釀造的音樂藝術寶庫,是現代音樂取之不及的源泉,在包裝過程中,應著重山東民歌新個性、注重山東民歌聲音、伴奏與音響,使其與國際接軌;在歌手形象設計上,應與時俱進,自然清新,突出歌手性格。在宣傳過程中,應突破對音樂本身宣傳范圍,對歌手與歌曲同步推廣,可通過MTV形式對山東民歌進行宣傳,只要做好包裝與宣傳工作,必然會開拓現代山東民歌新天地。
參考文獻
[1]于海營.淺析山東民歌的形成及風格[J].音樂大觀,2014(10):188.
[2]趙瑾.山東民歌所蘊含的正義意識和民族精神[J].現代企業(yè)教育,2012(12):237-238.
[3]白云虎.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藝術淺析[J].品牌,2014(12):106.
[4]張星.淺析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的藝術特點[J].通俗歌曲,2016(02):16-17.
[5]于冬玲.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的句式結構分析[J].北方音樂,2014(05):8.
[6]趙法玲.如何演繹《沂蒙山小調》[J].戲劇之家(上半月),2014(04):166.
[7]王小巖,苗頎.感悟山東民歌的淳樸、清新——記歌唱教學《沂蒙山小調》[J].大眾文藝,2011(02):259.
[8]楊瑞.淺談山東民歌中的方言及演唱風格[J].中國成人教育,2007(05):150-151.
[9]宋春燕.對山東民歌保護與傳承的思考[J].齊魯藝苑,2011(01):8-11.
[10]齊津鋒.山東民歌在山東地區(qū)傳承的現狀及對策[J].北方音樂,2014(08):34.
作者簡介
陳鵬(1974-), 女,碩士研究生學歷。高校講師。研究方向為聲樂表演。
作者單位
1.江西科技師范大學 江西省南昌市 330013
2.山東服裝職業(yè)學院 山東省泰安市 271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