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雅
?
秦家屯油田低滲裂縫油藏調剖技術優(yōu)化探索
許 雅
(中國石化東北油氣分公司石油工程技術研究院;吉林長春 130062)
通過分析秦家屯油田SN142低滲裂縫油藏區(qū)塊近兩年的調剖現場實踐,在對儲層特征及注水水質與堵調劑配伍性實驗分析的基礎上,進行了調剖劑的優(yōu)選及相關堵調工藝參數的優(yōu)化,通過“乳液聚合物+聚合物微球”、“鉻凍膠+核殼體”兩種調剖體系現場實施效果,開展適合秦家屯低滲裂縫油藏區(qū)塊調剖技術研究。現場試驗結果表明,優(yōu)化后的調剖體系和注入工藝降水增油效果顯著。
秦家屯油田;低滲裂縫儲層;深部調剖;效果分析
秦家屯油田為兩側凹、中間隆起的構造格局,經歷了多次構造運動,構造斷裂系統(tǒng)發(fā)育,斷層呈多、碎、雜狀態(tài)分布。秦家屯油田SN142區(qū)塊油藏埋深930~1 200 m,開發(fā)層系多,主力小層為農V2、農V3,農VI1,層間非均質強,儲層單層厚度差異大,厚度1~6 m,平均孔隙度為17%,平均滲透率19.5×10-3μm2,為中孔低滲儲層;地層水平均礦化度3 392.5 mg/L,主要為NaHCO3水型,地溫梯度為3.3 ℃/100 m,壓力梯度為1.09 MPa/100 m,屬于常溫常壓系統(tǒng)。
秦家屯油田SN142區(qū)塊的儲層為低滲儲層,以壓裂方式投產,天然裂縫與人工裂縫交錯分布。SN142區(qū)塊于2006年投入注水開發(fā),目前區(qū)塊注采比高,井網相對完善,已處于中、高含水期,含水呈“凸”型上升趨勢,區(qū)塊總體開發(fā)效果較差,呈現“三高兩低”特點,即:累積注采比高(1.8)、綜合含水高(86.7%)、自然遞減率高(39.4%)、平均單井日產油低(1.1 t/d)、采出程度低(6.2%),急需采取有效控水穩(wěn)油措施,實施有效注水 ,提高低滲裂縫油藏采收率[1-3]。
為提高水驅開發(fā)效果,首次在秦家屯油田SN142區(qū)塊開展2口井調剖現場試驗。在調剖體系設計上,主要考慮儲層低滲特征,選用納米級聚合物微球,通過聚合物微球獨特結構(三層內部凝膠核的強度較高;中間不同交聯比控制的聚合物層,可控制微球的膨脹時間;最外部水化層,保證微球在水中分散均勻),在控制其最佳膨脹時間基礎上,達到既能使堵劑進入低滲儲層內,又可以進入地層深部完成封堵[4];調剖參數設計上,針對聚合物微球性能特征,采用注入裝置直接連接配水間或井口的在線注入方式,低排量注入。
現場實施后,調剖未見效。以QK142-2井調剖為例,現場調剖施工排量3 L/h,累積注入堵劑517 m3,爬坡壓力上升1.6 MPa,比較該井調剖前、后測試的吸水剖面變化情況(表1),調剖后日注量增加的情況下,該井各層吸水狀況并未得到有效改善。
(1)調剖體系方面。從實際現場試驗效果分析,在此調剖體系選擇側重于儲層低滲特征,缺少對儲層斷層及裂縫等水竄影響因素的考慮。實施過程中發(fā)現施工井爬坡壓力較低,分析為聚合物微球堵劑進入地層后,已通過裂縫或斷層等高滲通道竄進,未滿足體系預期的有效膨脹封堵起壓時間(室內靜態(tài)條件下,微球最佳膨脹時間為15天左右)。
(2)注入工藝方面。QK142-2井調剖前、后壓降和吸水指示曲線顯示,在日注水量保持不變的情況下, 調剖后QK142-2井壓降曲線與吸水指示曲線均較調剖前變緩,斜率變小,但截距增大(如圖1),反映出施工后該井吸水變好,但啟動壓力升高。
圖1 QK142-2井施工前后吸水指示曲線
2.3 測試結果原因分析
考慮到室內配伍性實驗現場取水樣時,水樣具有較濃的油氣味,一段時間后水發(fā)黑且臭,且調剖體系為在線注入,分析應為現場注入水水質不達標,引起近井堵塞,調剖時高黏度的調剖劑將近井地帶沖刷干凈,解除了近井堵塞,所以出現調剖后,啟動壓力升高、但吸水變好現象。
通過對同一區(qū)塊鄰近水井酸化解堵情況對比,可以較好地證明該觀點。對SN142區(qū)塊中QK142-12井和QK142-15井進行了酸化解堵作業(yè),兩口水井酸化作業(yè)后,油壓均大幅下降,酸化效果明顯,表明近井地帶及儲層中污染堵塞嚴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不達標的注入水對近井地帶儲層的污染作用[5-6],影響調剖施工效果。
表1 QK142-2井調剖前、后吸水剖面測試數據
結合一次調剖現場試驗分析,認為儲層非均值性強及裂縫發(fā)育是SN142區(qū)塊竄流、開發(fā)低效的主要原因,同時,調剖注入水質也是影響施工效果的重要因素。二次調剖在前期調剖現場試驗經驗認識的基礎上,開展低滲裂縫性油藏調剖工藝探索性研究,對調剖體系及調剖工藝進行了優(yōu)化,采用“凍膠+核殼體”調剖體系,地面清水配液注入的方式調剖。
在“凍膠+核殼體”調剖體系中,凍膠是由聚合物、鉻交聯劑等組分組成,無機鉻交聯劑適用于油藏低溫環(huán)境,在一定條件下兩者交聯聚合,形成高強的凍膠體系來控制高滲通道;交聯助劑用于改善體系成膠環(huán)境,有助于成膠。核殼體是一種帶內核的剛性物質,懸浮于凍膠體系中進入地層,在地層裂縫處形成物理堵塞,同時用于增強封堵體系強度。
3.1.1 調剖劑配方優(yōu)化
(1)聚合物濃度優(yōu)化。在溫度40 ℃、交聯劑濃度1 000 mg/L、助劑濃度1 000 mg/L的條件下,分別向體系中添加不同濃度的聚合物溶液,測試體系成膠后的復合黏度。實驗表明體系的復合黏度隨聚合物溶液濃度的增大呈現增長的趨勢,根據實際情況,確定了所選聚合物溶液的濃度為3 000~4 000 mg/L。
(2)交聯劑濃度優(yōu)化。在溫度40 ℃、聚合物濃度3 000 mg/L、助劑濃度1 000 mg/L的條件下,分別向體系中添加不同濃度的鉻交聯劑,測試體系成膠后的復合黏度,體系黏度隨鉻交聯劑濃度的變化情況。實驗表明體系的復合黏度隨鉻交聯劑濃度的增大,呈現出增長的趨勢。根據實際情況,確定鉻交聯劑的濃度為2 500~3 000 mg/L。
(3)助劑濃度優(yōu)化。在溫度40 ℃、聚合物濃度3 000 mg/L、鉻交聯劑濃度1 000 mg/L的條件下,分別向體系中添加不同濃度的助劑,測試體系成膠后的復合黏度。隨助劑濃度的增大,體系成膠后的黏度呈現出先增大后趨于平穩(wěn)的趨勢,確定助劑的濃度為2 500~3 000 mg/L。
(4)核殼體。核殼體為帶內核的剛性物質,粒徑可根據不同地層條件進行調整,懸浮性好,耐溫耐鹽性好,主要用于增強封堵體系強度,體系在地層裂縫或斷層中堆積,形成物理堵塞。其主要特點是粒徑小,可懸浮性好;剛性強,不易破碎;封堵性、運移性好。對于裂縫性儲層,確定核殼體的濃度為2 000~10 000 mg/L。
3.1.2 物模評價實驗
結合一次調剖實踐,油田處理后的水質與調剖體系不相適應,因此,本次采用清水實驗,溫度40 ℃(模擬油藏溫度),進行室內調剖體系實驗評價。
根據前期調剖劑優(yōu)化實驗,選取兩種體系配方,分別進行巖心實驗,測試封堵前后滲透率的變化情況,計算封堵率(表2)。實驗結果表明,清水配置的不同濃度的鉻凍膠,在40 ℃條件下對巖心封堵率均大于95%,凍膠體系性能較好。
表2 兩種調剖體系配方巖心封堵性能實驗
注:配方1:聚合物0.4 g/L+交聯劑3 g/L+助劑3 g/L;配方2:聚合物0.3 g/L+交聯劑2.5 g/L+助劑2.5 g/L;
3.1.3 物性評價實驗
依據配方優(yōu)化結果,考察鉻凍膠體系在油藏條件下的溶解性、增黏性、流變性、觸變性、熱穩(wěn)定性等。
(1)溶解性測試及體系增黏性測試:聚合物干粉溶液在40 ℃溫度條件下,測試不同放置時間下的溶液電導率,聚合物干粉在室內實驗中的溶解時間為50 min;測試體系黏度隨聚合物濃度的變化情況,結果表明隨著聚合物濃度的增加,溶液的黏度迅速上升,體系具有良好的增黏性。
(2)流變性及熱穩(wěn)定性測試:在40 ℃條件下,分別測試不同的剪切速度下,聚合物溶液黏度的變化情況,聚合物溶液呈現出具有明顯剪切變稀的假塑性流變特征,該特性有利于聚合物現場注入;在40 ℃條件下,分別測試放置不同時間下的體系的黏度變化情況。并計算出黏度保留率(表3),表明凍膠體系在40 ℃下放置180 d時黏度保留率大于93%,穩(wěn)定性較強。
根據調剖體系性能不同,調剖劑注入量、爬坡壓力[7-10]、施工排量及注入工藝,均較一次調剖有相應改進(表4)。
根據對一次調剖效果的分析,現場注入水質影響調剖藥劑的性能,同時存在一定的地層污染。所以二次調剖時對注入水質處理方面進行了改進,同時,在現場調剖施工前洗井,施工過程中采用清水配液體并加入交聯助劑,改善地層環(huán)境,保證了調剖藥劑性能。
表3 凍膠體系黏度保留率情況
表4 調剖工藝設計情況對比
調剖技術優(yōu)化后,3個月內陸續(xù)在秦家屯油田SN142區(qū)塊開展了5口井調剖施工,對應14口油井中有11口油井明顯見效,綜合含水下降10%,累計增油1 512.2 t,投入產出比1∶5(按油價¥5 000 /t計算)。井組平均增油280.90 t,提高采收率0.25%,現場試驗效果明顯。
以實驗井組中以QK142-1調剖井組為例,對井組實施調剖,調剖施工18 d,施工排量3~4 L/h,累積注入堵劑1 735 m3,爬坡壓力上升5.5 MPa,施工后壓降曲線明顯升高、變緩,調剖見效,其周圍對應的QK142-27降水增油效果顯著,單井累積增油167.1 t。
(1)秦家屯油田SN142區(qū)塊開展了兩次現場調剖試驗,一次調剖效果不明顯,二次調剖在調剖基礎上進行優(yōu)化調整,并取得了顯著效果。
(2)一次調剖體系設計注重儲層低滲透及儲層非均值性強特征,采用“乳液聚合物+聚合物微球”調剖體系,目的是有效注入低滲層并進行深部調剖。
(3)在一次調剖實踐效果分析的基礎上,認識到儲層斷層及裂縫發(fā)育是SN142區(qū)塊竄流、開發(fā)低效的重要原因。因此,二次調剖通過優(yōu)化調剖體系,采用“鉻凍膠+核殼體”調剖體系,能有效封堵大孔道和裂縫等高滲通道,有效調整吸水剖面。
(4)通過對秦家屯油田SN142區(qū)塊現場調剖實施效果分析認為,清水現場配液、變頻泵小排量注入聚合物凍膠調剖體系,能較好改善SN142區(qū)塊水驅開發(fā)效果。
[1] 舒曉暉,張貴才,葛際江,等.調剖效果影響因素的室內研究[J].油氣地質與采收率,2005,12(5):62–66.
[2] 候天江,孫江成,趙金獻.斷塊油田注水井調剖工藝技術的發(fā)展與建議[J].斷塊油氣田,1997,7(4):57–63.
[3] 于波,田育紅,劉秀花,等.低滲透油田提高采收率技術研究及應用[J].石油化工應用,2010,7(7):35–38.
[4] 李道山,于娣,汪娟娟,等.大港油田復雜斷塊高溫高鹽油藏深部調剖研究[J].石油地質與工程,2014,28(1):134–136.
[5] 張燕利,鄧雨生,李影,等.井樓油田樓八區(qū)常采區(qū)塊酸化技術及應用[J].石油地質與工程,2014,28(2):120–122.
[6] 李明松,李朋,孫京一.秦家屯油田注水井酸化措施效果分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2,14(4):35–40.
[7] 喬守武.低滲透油田注水井深部調剖技術研究與應用[D].陜西西安:西安石油大學,2009:1–101.
[8] 陳洪.水井調剖半徑與地層吸水參數關系式的確定[J].斷塊油氣田,1995,1(1):49–51.
[9] 孫成巖,高永蓮,姚華梅.注水井調剖工藝參數的優(yōu)化[J].油氣地面工程,2005,24(11):23–25.
編輯:王金旗
1673–8217(2017)05–0110–04
TE348
A
2017–04–18
許雅,工程師,碩士,1983年生,2010年畢業(yè)于長江大學地球化學專業(yè),現從事采油氣工程專業(y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