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陽
始祖鳥的故鄉(xiāng),我們來了
——我的德國之旅(中)
徐 陽
2001年4月-2001年10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應邀在德國著名工業(yè)中心魯爾區(qū)的伍珀塔爾(Wuppertal)市富爾羅特博物館 (Fuhlrott Museum)成功舉辦《來自中國的化石珍藏》——中國化石精品展,展覽讓德國人民分享了中國化石的精彩,增進了中德人民的友誼和文化交流,受到德國人民的熱烈歡迎。我有幸參加了展覽的開幕式,并在開幕式期間,拜訪了始祖鳥的故鄉(xiāng)。
德國伍珀塔爾市位于德國巴伐利亞州北部。巴伐利亞州北部的埃斯德特至索洛霍芬地區(qū)是世界上唯一發(fā)現(xiàn)始祖鳥的地方。始祖鳥被認為是地球上最古老、最原始的鳥類,多年來,作為鳥類的祖先,受到世人矚目。有關始祖鳥的論述不計其數,發(fā)現(xiàn)始祖鳥的重要意義及其科學價值受到科學家的高度重視。而我也一直幻想著能有一天一睹這神奇鳥類的風采,沒想到,如今居然來到了始祖鳥的故鄉(xiāng),我的心,充滿了期待……
很快,機會來了。4月3日,開幕式前夕,博物館館長赫爾曼教授安排我們參觀位于德國埃斯德特城的侏羅博物館,這座博物館因收藏有大名鼎鼎的始祖鳥化石而名聲在外。
侏羅博物館
侏羅博物館門前
上午,我們匆匆吃完早餐,迫不及待地上車前往。博物館派研究生Vippich為我們開車。Vippich是富爾羅特博物館的古生物專業(yè)研究生,主修菊石類。他和博物館簽訂了一年期的合同。他人很精瘦,只吃了兩片全麥面包就帶著我們上路了。車子開得很平穩(wěn),足足用了將近半天時間才到達目的地。侏羅博物館(Jura Mu-seum)位于埃斯德特城西面一個小山崗上,博物館建在一個陳舊的古城堡內,遠遠看去,顯得安靜而充滿了神秘感。進入博物館,展館共有8個展室。展覽首先概略介紹古生物知識,還介紹了巴伐利亞州北部的地質概況和發(fā)現(xiàn)始祖鳥化石的"索洛霍芬頁巖"形成環(huán)境及其所產出的各種化石。展廳中央有一個大大的沙盤,其中放置了代表性化石的分布圖片,每件化石圖片的說明文字,都鐫刻在有機玻璃的牌子上面,整齊地排列著,十分醒目。我們發(fā)現(xiàn),這里展出的
侏羅博物館館長為我們熱情講解
侏羅博物館館長為我們熱情講解
侏羅博物館魚化石化石展品保存十分完好,而且每件化石都經過細致的修整,展品的生物體大部分具有完好的結構,許多化石展品都設計成安放在具有通透柵格的矩形或方形的架子上,面朝觀眾,便于觀察。有一件骨骼完整的孔子鳥化石被固定在展架上,形態(tài)栩栩如生,下方是一幅X光片圖像,顯示出的化石骨骼構造非常清晰,據介紹,這件精品是從慕尼黑的化石展銷會買來的,產地是中國遼寧西部(看到這里,不由得想到,我國的化石保護法關于化石的買賣有明確的規(guī)定,不知道如此珍貴的化石怎么能夠流出后在這樣的展銷會上進行買賣?)。 一條形態(tài)生動的巨大魚龍化石有2米多長,另外一塊巨大的石板上面有77條魚化石,它們或游泳,或跳躍,姿態(tài)各不相同,活像一幅油畫。更令人稱奇的是,展出的魚類化石中,有一條大魚肚子里還保存有完整的小魚——狼吞虎咽的嚙噬者還沒有來得及消化,另外一條魚類化石的口中居然銜著尚未咽下去的小魚仔!生物界弱肉強食、大魚吃小魚的現(xiàn)象被定格下來成為化石,實在是彌足珍貴。當然,最精彩的是這里展出的世界級珍品——始祖鳥化石。始祖鳥化石發(fā)現(xiàn)于德國的晚侏羅世海相地層,科學家根據始祖鳥化石分析,它們生活在距今約1億5千5百萬到1億5千萬年前。據館內工作人員介紹,從發(fā)現(xiàn)第一件始祖鳥化石到當時,德國的始祖鳥共發(fā)現(xiàn)了7件化石和一件羽毛化石 (其中一件始祖鳥化石丟失),這里保存的一件,是所有化石中兩件保存最為完整的始祖鳥之一,而且此件展品是始祖鳥化石的正負面,它們被安放在精致的八角形玻璃展柜中,供觀眾欣賞,十分引人注目。我靜靜地在始祖鳥化石的展柜前佇立,心里想:這件世界聞名、在生物進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寶貝就在眼前,一定要多看幾眼!我一遍又一遍地仔細打量著化石的每一個細節(jié):那強勁的翅膀,翅膀上的羽毛,翅膀末端殘存的類似爬行動物的爪鉤,那頭部的絨毛,口中退化的牙齒,這一切都說明了始祖鳥的原始性,它既有爬行類的特征,又有鳥類的特征,顯示出始祖鳥是從爬行類進化到鳥類的過渡類型。始祖鳥作為爬行類到鳥類進化的中間環(huán)節(jié),這一化石形象被編入生物學教材,成為世人皆知的化石珍品。
與侏羅博物館館長(右三)合影
太陽旅館餐廳
完整的始祖鳥化石
侏羅博物館館長帶領我們在始祖鳥化石層挖掘右館長左為我們開車的研究生
長期以來,科學界對于鳥類和爬行類的關系給予了高度的關注,科學家們的發(fā)現(xiàn)和研究與探索不斷地推進和完善著這方面的學說。早在1833年,法國古生物學家喬弗萊·圣提雷爾就已提出鳥類是從爬行類進化而來的觀點,后來,始祖鳥化石的發(fā)現(xiàn)證實了這個推測。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經過長期的研究對比,發(fā)現(xiàn)恐龍有30多個特征與鳥類完全一樣,于1868年提出了鳥類起源于恐龍的假說。到了20世紀90年代,在中國遼寧西部發(fā)現(xiàn)的兼具恐龍和鳥類特征的中華龍鳥化石以及其他帶毛的龍鳥化石的相繼發(fā)現(xiàn),為鳥類可能起源于一種小型獸腳類恐龍?zhí)峁┝藢嵨镒C據。
我們看到,展館中那些與始祖鳥產于同一層位的蝦類、蜻蜓、蜥蜴、烏賊、水母、菊石、腕足類以及其他各種化石大部分都保存完好,紋理清晰,極其精美。還有海洋中的珊瑚、魚類、鸚鵡螺等現(xiàn)代生物,被養(yǎng)在水箱中,可以自主活動,供游人觀賞。
參觀完畢后,博物館館長甘特·維希博士Dr.Gunter Vichl在辦公室接待了我們。館長的辦公室十分簡樸,除了辦公桌和書架,沒有任何其他裝飾,但這里卻處處彌漫著濃濃的古生物學家的氣味。只見辦公室的墻壁上掛著一只化石制成的掛鐘,指針在輕輕地行走,悄悄地記載著古生物學家的研究生涯。辦公桌上的顯微鏡下面擺放著正在修理的化石,其余的空間也大部分被化石堆放。館長介紹說,這座侏羅博物館于1776年開放,所在的建筑是由14世紀中葉一位大主教的城堡改造而成。館內設一位館長,一位秘書,2位技術人員,另一位計算機工作人員是半職的。博物館每年有9萬余人參觀,門票價格10DM(德國馬克)一人,工作人員工資由政府發(fā)放,其他所需經費靠教會資助。館長興致勃勃地給我們看了他們最近發(fā)現(xiàn)的一條疑似小恐龍化石。他小心翼翼地從一只木盒子中取出了那件心愛之物,只見化石口中的鋸齒狀牙齒保存完好,身體覆蓋著深褐色的毛狀物,形態(tài)和我們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標本館收藏的中華龍鳥化石極為相似。這件化石的發(fā)現(xiàn)使他們十分欣喜,因為在中國遼寧西部發(fā)現(xiàn)的中華龍鳥化石對鳥類可能是由一種食肉的小恐龍演化而來的學說提供了證據,那么,他們的這件化石的價值可想而知。分手的時候,館長熱情地向我們每人贈送了一本有關鳥類研究的論文集留作紀念,這本厚厚的論文集我仍保存至今。
離開侏羅博物館的時候,天色已近黃昏,回頭看去,燃燒著的火紅夕陽下,披著金色余暉的博物館漸行漸遠,那古城堡幽幽的魅影令人著迷……
晚上,我們在當地小鎮(zhèn)的一個餐館吃晚飯。餐館不大,但是干凈整潔,墻壁上掛著風景畫,桌上擺放著鮮花,柔和的燈光下,店堂的環(huán)境顯得十分溫馨、優(yōu)雅。服務生挺胸抬頭,步履輕盈,上菜的時候,滿面笑容,言語親切,使人有賓至如歸的感覺。雖然現(xiàn)在已經記不清當時吃了些什么,可是小餐館為我們帶來的溫暖卻印象深刻。原來這個餐館隸屬于小鎮(zhèn)的一家家庭旅館,我們就在這里下榻。小旅館的招牌是一個太陽圖案,叫做太陽旅館。據介紹說,這個家庭旅館是一個家族幾代人的財產積累。小旅館是一棟幽靜的三層小樓,木門木窗木欄桿,連陽臺都是木頭制作的。院子里開滿了鮮花,晚風中飄散著淡淡的花香,沁人肺腑,令人陶醉。旅館房間小巧,但設施齊全,陳設典雅,室內窗明幾凈,茶幾上擺放著鮮花。我們白天奔走勞頓,晚上置身于這樣雅致的環(huán)境中,心情愉悅,我頭一沾到枕頭就沉沉睡去,睡得真香啊。第二天一覺醒來,推開窗戶,看到清晨的花園里花紅草綠,露珠晶瑩,不由得貪婪地深深吸吮起帶著花香的空氣,頓時覺得周身一陣陣心曠神怡。
4月4日上午,我們繼續(xù)參觀當地的博物館。首先來到的是馬克斯伯格博物館(Museum auf dem Maxberg)。這座博物館以展示索洛霍芬平板石灰?guī)r中的化石及其形成、索洛霍芬板巖在建筑工程中的運用、以及用于石刻和浮雕,并由此產生的石版印刷藝術為主要內容。博物館緊緊挨著化石采掘場,館內許多展示內容都和巖石有關。一進門,看到的是石版印刷藝術展。展廳中一幅幅石版畫陳列在高高低低錯落有致的展臺上,旁邊有一架老式的印刷機。原來,這里展示的是古老的石版印刷術(Lithography)及其成品。這項技術是由出生于布拉格的捷克裔德國人阿羅依·塞尼菲爾德(Aloys Senefelder)于1796年發(fā)明的。他觀察到,一些索洛霍芬板巖因殘留的蟲子糞便的腐蝕而呈現(xiàn)出別具特色的美妙痕跡,受此啟發(fā)發(fā)明了這項技術。這項技術首先要把圖形畫在石板上,再用硝酸蝕刻加工,然后著色,制成模板,彩色的還需分版套色。經過多道程序,印刷出色彩豐富的各種印刷品。這項發(fā)明使得"Schwarzen Kunst"黑色藝術從此進入了一個新時代。這里展示的是1920年英國倫敦制造的老式印刷機器,印刷的時候,要把石版放到機器上進行操作。雖經長期使用,這架機器的器件依然完好無損。我們看到,展廳里有一塊巨型石版畫,由6千多塊石料拼接而成,五顏六色的彩色石板表面經過拋光后顯現(xiàn)出美麗光滑的紋理,石板上的畫面線條清晰細致,十分優(yōu)美。
我們沒有想到的是,展廳里面還有不少經過精心設計,用氧化錳滲透后制作出來的仿真假化石,以此再現(xiàn)化石生物的奇妙結構,供觀眾欣賞,令人十分驚訝。我猜測,也許通過這樣的方式也可以讓人們通過對比對真假化石進行甄別吧?
除了石板印刷術的展示,更多的展覽內容是古生物化石。展品包括魚類、爬行類、軟體動物、昆蟲等。我們還看到展廳里有一些保存很好的遺跡化石,比如其中的板足鱟的爬行痕跡,石板較大,印痕十分清晰。有一件翼龍化石雖然只有手掌大小,卻骨骼完整,栩栩如生。關于始祖鳥的發(fā)現(xiàn),這里有一件制作精美的模型,是那件收藏在德國柏林博物館,保存最為完美的始祖鳥的復制品。博物館工作人員為我們介紹了德國始祖鳥的發(fā)現(xiàn)和收藏情況。從1861年到1992年的一百多年間,共計發(fā)現(xiàn)了7件始祖鳥化石,發(fā)現(xiàn)的過程是這樣的:1861年、1877年先后發(fā)現(xiàn)兩件,1956年,距第一件化石產地250米處,第三件化石被發(fā)現(xiàn)。該標本缺失頭骨,僅保留部分體骨和羽毛印痕。1970年、1973年,兩件原被認為是翼龍化石的標本被確定為始祖鳥。1985年、1992年,第六件、第七件始祖鳥化石被發(fā)現(xiàn)。
太陽旅館
始祖鳥化石的首個研究者是梅伊爾,化石被命名為印版石古翼鳥,始祖鳥是在我國的通稱。工作人員說,目前,發(fā)現(xiàn)的化石包括:一件羽毛,7件始祖鳥化石(其中一件已經丟失)。羽毛和一件最典型的標本保存在德國柏林博物館,日本曾想以6千萬美元購買,未被批準;一件保存在英國倫敦自然博物館;一件保存在之前我們參觀過的侏羅博物館(Jura Museum);一件保存在德國索洛霍芬的博物館比戈爾麥斯特-繆勒博物館 (Burgermeister-Muller Museum);一件保存在荷蘭的泰勒博物館(Teyler Museum),另外一件保存在德國的Munelieu某博物館,這是當時被認為最后發(fā)現(xiàn)的一只始祖鳥,發(fā)現(xiàn)于1992年。
參觀索洛霍芬馬克斯伯格博物館的石板印刷展區(qū)
參觀索洛霍芬馬克斯伯格博物館的石板印刷展區(qū)
索洛霍芬馬克斯伯格博物館的外表平實無華展品卻極為精致
比戈爾麥斯特-繆勒博物館門前
經筆者進一步查詢,見有資料稱:之后又發(fā)現(xiàn)4塊始祖鳥化石,最著名的也是最后發(fā)現(xiàn)的一件叫作"保爾標本"。 這件始祖鳥化石于2005年12月刊于美國《科學》雜志,被具體描述,據稱:"是第一具流入歐洲以外國家的始祖鳥化石,引起轟動。論文的作者梅爾與保爾,前者是德國法蘭克福森肯堡自然史博物館的鳥類學家。后者是美國一位獸醫(yī),也是化石的擁有人。保爾標本非常完整,其頭部骨骼、前翼以及尾部羽毛的印痕清晰可見,它足以回答尚不清楚的一些問題。有趣的是,從骨骼的形態(tài)和組合特點來看,保爾標本更加接近恐爪龍類,這直接支持了鳥類起源于恐龍的假說。"(據網絡)
博物館附近有一個石料加工廠,據說是1761年建起來的,已經有200多年歷史。當地人常年靠采石為生。我們大致看了一下這座索洛霍芬天然石材加工廠,廠內有多架大型切片機,無數巨大的石板在這里被切割成各種尺寸的石板運送出去,碎料則被送到附近的水泥廠用來制做水泥。一路上,我們看到道路兩邊滿目都是待運的大大小小的黃褐色石板,有些堆得很高很高,真擔心什么時候會倒塌下來,場面非常令人震撼。
另外一座保存有始祖鳥化石的索洛霍芬的博物館比戈爾麥斯特-繆勒博物館就在附近,我們有幸一并參觀。索洛霍芬因擁有石板印刷的發(fā)源地和始祖鳥發(fā)現(xiàn)地的美譽而聞名于世。這座位于 (市政廳)townhall的博物館按照現(xiàn)代視角設計,風格時尚。館內展示了大量始祖鳥時期侏羅紀時代的動植物化石。觀眾一走進展廳就看到這么多現(xiàn)代動植物的祖先,感到非常驚訝和欣喜,這些距今1億3千5百萬年到1億5千萬年之間的精彩化石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這座比戈爾麥斯特-繆勒博物館的名字是以前市長Friedrich Muller(弗里徳里?!た娎眨┑拿置模ㄊ遣皇强梢宰g成繆勒市長博物館?)。大約四十年前,他就開始在周邊地區(qū)的采石場采集化石。他在化石收藏方面水平頗高,獲得了較高的科學準確性。在展廳中,參觀者看到明亮的展柜中陳列著原始的恐龍化石,各種小龍蝦,頭足類的菊石和箭石,和其他軟體動物化石,大都保存完好。這里展示的昆蟲化石非常完整,翅膀的網紋和觸須都十分清晰,這些昆蟲距今已有1億5千萬年之久,它們的詳細信息以化石的形式被保存在石灰?guī)r中,可供科學家研究。展廳中的魚類化石特別豐富。比如,Pycnodonts (硬齒魚?)、longbill、鯊魚和rays(鰩形目魚類?)等,另外一類珍品是海生和陸生植物化石。包括海藻、最早的柏樹等等。甚至于像水母這類完全沒有硬體骨骼的生物及其印痕也被保存下來成為了印跡清楚的化石。這個事實證明,這里良好的灰質頁巖 (石灰質黏土)為化石保存提供了極好的條件,即使是最纖弱的生物體都能夠被保存下來,使得后人可以一睹它們的芳容。作為博物館中最珍貴的寶貝始祖鳥化石,這一古老的鳥類,被放置在展廳最顯著的位置上。這件始祖鳥化石也比較完整。另外,世界各地重要的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一些主要內容在此也有介紹。展廳入口處,用圖表和浮雕詮釋的地質年代表上,始祖鳥曾經生活過的年代——侏羅紀被特別標識出來。一樓展廳有采石場和采石工人的工具的模型,還有表現(xiàn)采石工人勞動場景的圖片。由于只有索洛霍芬的細膩而堅硬的灰?guī)r石板可以用于石板印刷,阿羅依·塞尼菲爾德Aloys Senefelder發(fā)明的石板印刷術為索洛霍芬?guī)砹艘粋€經濟繁榮時期。館里也設有石板印刷的展覽,展示了石板印刷藝術的輝煌。許多索洛霍芬灰?guī)r被用在博物館內部,包括坡道、電梯和特制的廁所,這些設施為殘障人士參觀提供了方便。博物館還設有化石工藝品商店,出售的魚類、三葉蟲化石十分精美,化石工藝品品種繁多,菊石墜子、瑪瑙片掛件和瑪瑙項鏈色彩斑斕、造型雅致,深受觀眾的青睞。
德國巴伐利亞州北部的埃斯德特到索洛霍芬一帶作為迄今為止世界上唯一發(fā)現(xiàn)始祖鳥化石的地方,是一個龐大的自然公園Naturpark Altmuhltal,該區(qū)域內共有四座博物館:侏羅博物館、馬克斯伯格博物館(Museum auf Dem Maxberg)、比戈爾麥斯特-繆勒博物館和伯杰博物館(Museum Bergér),前三座我們都參觀了,最后一座的展示內容除了有和前幾座博物館相似的部分,比如:索洛霍芬地區(qū)的化石、礦物和石版印刷藝術等,還有蝴蝶、珊瑚礁等化石和在索洛霍芬發(fā)現(xiàn)的那件保存最完好的始祖鳥化石的模型,因為時間關系我們沒有去。
在德國參觀博物館的過程中,我們有機會在始祖鳥的故鄉(xiāng)體驗了一回化石挖掘。我們被帶領著走進一個面積很大的采石場,只見這里遍地是泥質頁巖的碎片,置身其中,仿佛來到了化石世界,眼前滿滿的是一大片黃褐色。我們急不可待地彎腰俯身,使勁地翻動那些巖石碎片,大伙兒個個睜大眼睛,一塊一塊地仔細檢查,看了正面又看反面,人人都希望能在此發(fā)現(xiàn)化石,最好能夠找到始祖鳥的同類。但是我們沒有那么幸運,這樣的機會畢竟是鳳毛麟角。不過,經過近一個小時的努力,大部分人都略有收獲,我也找到了一件植物殘骸,雖然并不完整但是仍彌足珍貴,因為這是來自始祖鳥故鄉(xiāng)的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