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暉
摘要:新課標強調要全面提升高中生的語文素養(yǎng),初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并學會收集、判斷、處理信息,具有人文素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這些要求的提出,對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所謂分層教學,即分群體組織教學,對不同水平層次的學生實施不同的教學指導,從而讓班級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自身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分層教學;教學方法;分析策略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最大的缺點就是教師包辦教學,學生依賴教師,使得學生的個性難以得到真正發(fā)揮。為了有效改變這種狀況,我們必須要遵循新課改的精神,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把課堂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活躍起來,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每個學生都是具有個性的個體,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努力實現因材施教,面向全體的學生,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劃分和教學,這時,分層教學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就應運而生了。分層教學模式有效地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的弊端,迎合了不同學習水平學生的學習需求,切實地提高了語文教學的質量與效率。
一、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現狀
高中語文的學習是在不同學校特定的環(huán)境下、以語文課程目標要求為基礎、在語文教師的指導下所進行的自我構建與生成的經驗習得行為。對于高中生來說,其在語文學習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經驗,但是從現有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情況來看,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如,學生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對課堂教學中的學習目標存在著不明確的情況,加之一些學生還沒有形成符合自身特點的學習方法,導致語文課堂教學水平提升受到一定的限制。此外,學生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反思練習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問題,表現為: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僅僅是經驗的累積,無法將學到的語文知識個性化。導致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沒有將學生的學習需要引入到課堂教學之中。
二、以學習需要為導向的分層教學,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用的必然性
分層教學,指的是以語文課標與教材的要求為基礎,在一個班級內針對不同類型學生在接受能力以及基礎等方面存在的區(qū)別,設計出不同層面的教學目標,提出不同層次的學習要求,并給予學生不同層次的輔導、檢測以及評價等,進而實現學生能夠根據自身的情況來確定知識信息的獲取。而學習需要,則指的是學生在高中語文課堂學習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學習愿望或者學習意向,是驅使學生進行語文課堂學習的根本動力。學生的學習需要主要包括:自主需要、歸屬感需要、自尊需要以及成就需要四項內容。
三、以學習需要為導向的分層教學,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應用策略
以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現狀為基礎,結合學習需要以及分層教學法的相關理論,確定以下以學習需要為導向的分層教學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應用策略:
(一) 以學習需要為導向,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層。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學生的學習認知方式、學習風格以及學習需要的不同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層。在分層時,應對行政分層班級進行再次分層,并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精細化的分層,即以學習需要為導向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層。
(二) 預設語文課堂分層教學的目標。教師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應根據教學內容以及對學生分層的實際情況,對課堂上分層教學目標進行預設。只有這樣,才能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確保以學生需要為導向的分層教學的實施效果。通過教學目標設定、教學目標實施以及教學目標完成情況的考察,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進而使得以學習需要為導向的分層教學方法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能夠得到有效的利用。
(三) 以學習需要為導向分層教學的具體分層。以學習需要為導向分層教學的具體分層按教學流程依次為:學習需要的分層、課堂設問分層、作業(yè)布置的分層、分層輔導以及分層考核檢測。
(四) 以學習需要基礎動態(tài)來調整學生的學習層次。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本身是作為動態(tài)系統(tǒng)存在的,這就意味著學生需要在不同內容的語文課堂教學或者同一語文課堂教學的不同進程中存在著一定的區(qū)別。同樣的,相同的學生在不同時期,甚至在同一語文課堂教學的不同進程中其本身也存在著一定的區(qū)別。這就決定了高中語文教師應從語文課堂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對學生的學習層次進行動態(tài)的調整。只有這樣,才能將以學習需要為導向的分層教學方法的優(yōu)勢發(fā)揮出來。
師生互動是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這是由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目的決定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目的就在于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激活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語文課堂原本就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在“以學習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更要強調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之積極主動地與教師互動。但是,新課標提出“以學生為主體”,并不表示教師的地位淪為次要,語文教師在課堂互動環(huán)節(jié)中的組織和引導作用尤為突出。因而,語文教師應具備一定的組織課堂互動教學的能力,而要使師生互動確實取得預期的效果?;咏虒W法常用的方式有“問答式”、“師生討論式”“學生互動式”等多種形式。每一種方式都有其特點和特定的適用范圍,教師必須有選擇地加以靈活運用。
(五) 結合學生實際做好分層指導。可以說,因材施教是分層教學的指導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學生的語文素質能力是由教師的指導所決定的。所以,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狀況,根據層次的不同來進行科學有效的指導。最關鍵的是要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定期對語文內容進行比較分析,做好體系整理。同時要豐富學生的想象能力與個人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深刻性。另外,針對次等學生我們要肯下功夫做好課前、中、后的指導工作,加強督促學習,完成基本教學任務。而對于中等學生,則要指導他們形成清晰的語文結構體系,逐步培養(yǎng)語感,加強閱讀與寫作能力。優(yōu)等生就要形成自己獨特的優(yōu)勢,輔導他們的專業(yè)所長。
分層次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所倡導的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通過分層教學可以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在課堂教學中學到知識,樹立信心,增強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分層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實現因材施教,落實新課標對于語文教學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馮蘭.高中語文分層次教學模式實踐之我見[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1(8).
[2] 蘭秋.高中語文文言文的目標分層教學[J].教育觀察(下半月),2014(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