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艷
如何吃下手里的那顆糖
文/劉艷
“你覺得決定一個孩子未來成功的關(guān)鍵是什么?”有的人認為是智力,有的說是性格,還有的說是才藝。是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那么,你的答案是什么呢?
許多家長和我溝通過這樣的問題:“我的孩子一看電視就停不下來,玩電腦也是,說好一個小時,但玩著玩著就不停了,說他就哭鬧,一點辦法都沒有……”“小孩只要和同伴鬧不愉快,就摔東西……”這些典型問題,反映了這些孩子的自控力差,而他們多數(shù)在學校表現(xiàn)出學業(yè)薄弱,不受同伴歡迎等狀況。這些孩子,他們開始也是想做一些有意義的努力的,但是“你想”和“堅持做”中間有條鴻溝。這條鴻溝就是“自控力”。一個人能否獲得成功,自控力的影響是智力的2倍還多。
自控力,它是重要的基礎(chǔ)情商能力之一,指的是一個人能控制及調(diào)節(jié)自己的行為,堅持不懈地實現(xiàn)目標的能力。自控力強的孩子有兩個特點:一是不做不該做的事,二是堅持去做該做的事。前面我們說的幾個例子中,如果孩子能夠?qū)W會克服玩耍的誘惑、控制情緒的發(fā)展,自控力就能更上一層樓。
上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做過一項實驗:讓四歲的孩子單獨呆在小房間里,發(fā)一顆糖果,告訴孩子可以馬上吃掉,如果等研究人員回來再吃可以獎勵另一顆糖果。有些孩子立即吃掉糖果,有些孩子則能忍住沖動,堅持到研究人員回來才吃。
14年后,Walter Mischel做了跟進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等待時間長(前1/3)的孩子,在學業(yè)上的成功超過等待時間短的孩子,而且差異相當明顯:他們的SAT(美國大學入學考試)分數(shù)比那些等待時間排名墊底(倒數(shù)1/3的那部分)的孩子高出了210分(當時SAT滿分為1600分)。事實上,這些等待時間長的小孩,不僅僅是在學習成績上有更佳的表現(xiàn),而且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顯示出優(yōu)勢:他們面對困境顯示出更好的自控性并較少做出不成熟的舉動;他們更能抵制各種不良誘惑(如毒品等);他們的社交能力更強,說話更流利且有條理;他們顯得更聰明和自信。
而且,此實驗的研究人員后來指出:除去遺傳因素的影響,孩子們自我控制的能力其實是可以培養(yǎng)的。父母在這個過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若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意識地訓練孩子延遲滿足,鼓勵孩子去等待和自我控制,并且讓孩子明白等到和自我控制是有價值的,那么,孩子就能更好地建立規(guī)則意識,并獲得把握自己生活幸福的能力。
堅持運動
我的一位從事社工職業(yè)的朋友,他的三年級女兒要參加三公里的野外游泳歷練比賽,顯然對一個十歲的孩子來說,這是一個大挑戰(zhàn),孩子由于緊張害怕多次不參加訓練,媽媽正好因為腳傷一直在做冥想來緩解疼痛,所以也就將女兒拉進來一起做每日冥想,結(jié)果孩子睡眠改善了,也能參加訓練了,后來真正比賽的時候,她游完了全程,自己對游泳也更有自信了。
也許我們不能奢求每一位家長都有這位媽媽的心理學知識,但是我們看到,許多高年級孩子由于熬夜玩手機,無法控制自己什么時候停下來,造成上學時出現(xiàn)煩躁、焦慮;我們也看到一些參加游泳長訓班的同學,天天下水練習,不僅沒有耽誤學習,反而在規(guī)則遵守、學業(yè)成績等方面都有不錯的表現(xiàn)。這都是堅持運動的好處呢!
學會等待
家長有必要制定規(guī)則讓孩子知道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所制定的規(guī)則一要合理可行,以孩子目前的能力可以做到。二要處罰明確,讓孩子了解違反規(guī)則將承擔什么后果。
前一陣子看《超人媽媽》有一期,馬雅舒和朋友抱怨女兒不好好吃飯,在舞蹈課上也是想走就走,總之沒有章法,就指望上學老師教了。同為媽媽的朋友聽了,眼睛睜得大大的:這你得自己教!你家女兒是不是零食吃多了?想吃什么就吃什么?馬雅舒聽了說,是呀,我聽不得她哭鬧,就給了。朋友聽了不斷地搖頭。
會教的父母會重點教育孩子一個行為——讓他們學習等待,而這就增強了孩子的自控力。比如,孩子吃飯很有規(guī)律,一日三餐按時,下午4:00可以吃些零食。就這樣,也許沒有刻意教孩子怎樣學會耐心等待,但是家庭里所有準則都意味著“等待是一個良好的行為”,這就增強了孩子的自控力。不是說完全不買糖果吃,但是孩子們只被允許在專門的茶點時間才能吃糖,這意味著他們每天都要等很久才能吃到糖。
接納孩子的情緒
孩子遇到一些問題開始發(fā)怒的時候,我們該怎么做?
接納孩子的情緒,并嘗試引導孩子:“孩子,你現(xiàn)在很生氣,媽媽知道,但是你這種方式能得到想要的結(jié)果嗎?”如果孩子具有語言表達能力,就需要去跟他溝通。如果孩子太小,還不具有語言表達能力,就要去同理孩子的情緒,然后讓孩子安靜,待孩子安靜以后再跟孩子去講。
一位孩子,因為自己不小心將筆袋弄丟了,在尋找之后聽說筆袋被一位低年級小同學占為己有,要了幾次都要不回來,以至于上課沒有筆用,他把小同學堵在樓梯口要筆,又被誤以為欺負低年級同學,所以回到班級就把書撒了一地,上課就趴在桌子上,也不寫作業(yè)。當我知道后,我是這樣發(fā)問的,第一句:老師看到,你很生氣,希望他立刻就能把筆還給你,對不對?(學生:點頭)第二句:但是我們也嘗試過了,顯然他不想這么輕易的就還給你,而你因此不學習,扔東西,對解決問題有幫助嗎?(學生:沒有幫助)第三句:如果明天他還沒有將筆還給你,你有別的解決辦法嗎?(學生:和爸媽商量重買)放學后,我送給他一支,他的情緒基本上已經(jīng)平復(fù)了,也不打算再去糾結(jié)此事了。當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沖動,做事情會更有耐心和毅力,有能力去面對人生成長之路上的各種挑戰(zhàn),未來才能快樂而成功!
之前我們說到的棉花糖實驗者米歇爾認為,自我控制就像是一塊肌肉:你用得越多他越強壯。如果能夠抵制住誘惑一次,那么這次的經(jīng)驗?zāi)軌驇椭愕种莆磥淼钠渌T惑。自我控制,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既是必備能力,也是一生用不完的財富。而我們要做的,是在孩子年幼的時候“授人以漁”,讓他們的自控力“更強”。
劉艷,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紅星路小學“星光驛站”心理健康中心心理輔導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