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
攪團
◎楊明
什么是攪團?攪團,攪團,用面攪成的漿糊是也。
攪團因其制作方法而得名,通俗點說,就是用面粉在鍋里煎熬攪拌,使之成團。民謠說:“攪團要好,攪上百攪。”你看,是不是要多攪啊。打攪團前,先把鍋里的水燒開。接著,往燒開的水里慢慢地均勻地撒入玉米粉或者小麥面粉,同時拿上搟杖,沿著一個方向不停地用力攪,就好像老師在黑板上給學生畫圓。攪著攪著,就攪成了一個漩渦,挺好看的。在攪的過程中,鍋里不能有面疙瘩。等攪到鍋里泛泡泡時,撤去大火,再用麥秸慢燒,用細火熬著,邊熬邊攪。約摸個把小時,提起搟杖,看到從搟杖上向下流動的面糊糊不斷線,就說明攪團熟了。
熟了的攪團就可以出鍋了。攪團出鍋時,要用鐵勺一勺一勺地往外舀。先舀到案板上,邊舀邊弄平。舀到覺得差不多時,再把剩下的面糊舀到漏勺里,用鐵勺在漏勺里攪動,慢慢地面糊就從那些圓孔里鉆了出來,像一顆顆大水滴,滴進水盆里。滴在水盆里的攪團,在我們彬縣叫“攪團魚魚”,因為它們看起來就像一條條小魚,好像在水盆里游動似的?!皵噲F魚魚”看起來光滑,吃起來細膩,口感甚好。
攪團的吃法多種多樣,口味不同,各取所需。有人先在碗里和好醋水,里面放上鹽、熟油辣子、蒜泥、韭菜等,然后將剛出鍋的熱攪團,或晾冷的攪團盛在醋水里面,用筷子夾開吃;有人舀上一碗“攪團魚魚”,調(diào)上調(diào)料,攪一攪,呼嚕呼嚕就開始吃起來;也有人將攪團晾涼,放到次日,切成小疙瘩,調(diào)著調(diào)料吃,涼涼的,香香的,特別有味?;蛘甙褦噲F疙瘩煎成湯攪團,吃起來滿嘴噴香,回味無窮。
攪團飯食的特點是,吃一兩碗就有些脹肚了,但過不了許久,肚子又感覺饑餓了。所以彬縣民謠說:“不吃攪團饑哄哄,吃了攪團脹哄哄?!鄙鲜兰o六七十年代,在彬縣,攪團是賴以充饑的家庭主食。如今,雖說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攪團作為家庭主食的時代也一去不復(fù)返了。但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還是忘不了攪團,因為攪團的確風味獨特,令人難以忘懷。
如今不管是在農(nóng)家小院,還是在鬧市街頭,甚或在酒店餐館,還常常可以品嘗到攪團,在品嘗中回味不已,感慨不已。
摘自《咸陽日報》圖/劉昌海